2021 年新年第一個工作日,也是董董去新單位報到的第一天。
晚上 7 點 20 分,董董跨進家門。
"以前都是天南地北飛,從馬不停蹄奔波到坐辦公室,有點不太適應。"作為旅遊線上的記者,我的微信朋友圈裡不乏各個旅行社的領隊、導遊。2020 年之前,領隊,尤其是境外領隊的朋友圈活色生香,和 2020 年 1 月後的"寂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董董,杭城某大型旅行社的澳新美領隊。從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今的 1 年裡,他的朋友圈名字從"董董飛澳洲"換成了"董董待在家裡守陣地",然後是"董董要失業",近期換回了"董董"。看似尋常的名字更換如同這一年旅遊人的猶疑、彷徨和不確定。
2021 年 1 月,苦苦掙扎一年的董董,還是離開了曾經熱愛的領隊圈。但是轉崗沒轉業,他依舊等待著回歸。
董董在紐西蘭
澳洲團隊無心遊玩
輾轉當地藥房買口罩
1 月 20 日—— 2 月 5 日
微信名:董董飛澳洲
這是疫情爆發後,董董帶的最後一個團,也是所有領隊最期盼新年團。春節是賺錢的好時節,團費翻倍,出門的客人消費能力不錯,濃厚的節日氣氛下,特別容易刺激消費欲望。保守算算,新年團賺的錢是日常團的 2 倍,甚至更多。
從事旅遊行業的這 9 年,董董沒有一次春節在家裡度過,但也沒啥可抱怨的。"雖然很辛苦,但我一個人的收入是親戚中同輩兩夫妻收入的總和,家裡人也特別為我驕傲。"
當然,這是一年以前的事情了。
2020 年初,帶團去機場的路上,董董看到了關於武漢疫情的新聞。社裡的老導遊說,當年非典疫情時,整個旅遊行業幾乎停滯,很難熬,希望這次疫情可以快點過去。
董董在雪梨
2020 年 1 月 23 日,已經在澳洲黃金海岸團員們,每天討論的話題已經從澳洲的風土人情轉移到了武漢封城上,氣氛慢慢變得緊張。抵達墨爾本的當天,董董不停收到國內親人朋友的信息,希望可以多帶一些口罩回去。他把原本準備留給化妝品、保健品的行李份額全部留給了口罩,但是卻找不到一隻有口罩。
這時,客人們已經完全無心遊玩。"我們每天一上大巴就開始報數,結果除了普通的防塵口罩,醫用口罩的數字始終是『 0 』。客人每天催著我和地接導遊輾轉各個藥房找口罩。"
當時,墨爾本藥店已經把口罩賣到 10 澳元(人民幣 50 左右)一隻,但依然缺貨。
不管是華人社區的藥店還是當地人的藥店,所有口罩都是"售罄"狀態,直到旅行結束,團員們依然沒有買到任何醫用口罩。
"為了多拿一隻防塵口罩,我又多買了 100 多澳元的東西,店員請示了店長後,才『勉為其難』給了我兩隻防塵口罩,也正是這兩隻口罩一路跟著我回到杭州。"
當時全國已經取消了所有的旅遊團隊,2 月 5 日回國的時候,飛機上所有的乘客都戴上了口罩,董董團隊有幾個客人全程沒有摘過,不喝水也不吃食物,很幸運,落地後大家等了幾個小時都順利回家。
終於,有一個春節可以陪著家人一起過。
轉賣農副產品
結果被一箱車釐子坑慘
2 月中旬—— 6 月
微信名:董董待在家裡守陣地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旅遊業造成重創,全行業停擺,導遊、領隊全部待業在家。看著一堆澳洲帶回來的代購產品,董董一邊在微信朋友圈吆喝,一邊等復工的消息。
突然歇下來的領隊們有點迷茫,2 月下旬,不知道誰拉了一個群,大家都開始賣起來了高檔生鮮,沒想到第一腳就踩了個坑。當時南京有個供貨商提供了一批車釐子,每份 10 斤,承諾 3J 品質,賣掉一份可以拿到 70-80 元的元提成。看到利潤很不錯,董董和身邊的同事、同行開始在朋友圈賣力吆喝。沒想到貨到了客戶手中,卻全部變成了劣質、變質的車釐子。
"買我們車釐子的都是平時帶團積攢的優質老客戶,為了維護關係,最後我們只能掏錢全賠給客人,我攏共才賣了十幾箱,賠出去了 1000 多塊。" 這單貨坑了長三角半個領隊圈。
三月下旬,國外帶回來的代購產品已經賣光。此時,董董和同事們又開始售賣各種農副產品。
"以前跑境外的時候都發奢侈品。待業後,我被迫成了微商。對,就是什麼都賣的那種,金華火腿、酥餅、舟山的冰凍海鮮、嵊州年糕 ...... 只要你想得到的農副產品,在我朋友圈都能找的到,儼然一個大型農貿市場。"
董董說,旅遊人學習能力很強,畢竟生活壓力那麼大,即使一單只賺幾塊錢,也要做。
轉眼到了 4 月,公司明確告訴大家,暑假出境旅遊恢復無望;5 月,國外的疫情失控。眼瞅著別的行業都開始慢慢復甦,董董明顯感覺到了焦慮。
三十出頭的年紀,每天待在家中,雖然父母和妻子沒說什麼,董董自己有點過不去。
老父親還拿他打趣,現在老太婆、董董夫妻和剛出生孩子,全家五口人就靠他一個人的退休工資扛下了所有。
董董在美國馬蹄灣
曾經風光的領隊
如今已經大多轉行
7 月——至今
微信名:董董要失業、董董
7 月,國內旅遊慢慢恢復,但是旅行社主要操作的仍是利潤比較薄的各種療休養團隊、公司團建。即便如此,這些發團信息只要一出現在公司群,一堆導遊就開始"秒殺"。
董董憑著多年的經驗和人脈,搶到了一杯羹。
"多半是一些一日遊、二日遊的團,周邊走走。"董董一個月的時間裡大概有 7-10 天在外面。
相比較董董這樣的本地領隊,外省或者外市的同事同行壓力就大了許多。
董董的同事小李,衢州人,家中裡有兩個女兒要撫養。"之前出境領隊收入不錯,除了團費,再幫別人帶點東西,月收入肯定過萬。現在突然沒了任何收入來源,他們真的很難。"
小李每天拉著一個 28 寸的行李箱在杭城街頭等團,群裡一有消息馬上去搶,搶到就可以跟著遊客"蹭"酒店的房間住;假如搶不到只能住一些青年旅社或者招待所;如果連續三天搶不到團,就只能先回衢州老家等著。
董董在古巴
錢報記者從杭城某旅行社負責人處了解到,當時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外省的領隊無法回杭,國內遊回復時,曾經一度鬧了領隊荒。"像小李這樣的操作還不在少數,因為在杭州租房太貴,起租三個月,這個月不知道下個月的情況,沒人願意冒這個險。"
眨眼到了年底,生活的壓力讓董董的很多同事開始轉行。一些從事銷售崗位的同事轉行做了主播、文職,甚至醫美行業,而領隊導遊則比較"複雜",做了微商、賣起了保險、有的甚至送外賣、快遞,還有人開上了"滴滴"。
12 月份後,董董也堅持不下去了,開始到處投簡歷。
"我應聘了很多非旅遊行業的企業,但是他們完全不了解地接導遊、全陪導遊和出境領隊的區別,在他們眼中,帶團就是一個幹體力活工作。"
董董很快放棄了轉行業的念頭,而是選擇了杭州本地一家景區做銷售。
這些年的長途飛行已經讓他的腰部嚴重受損,希望這次的新單位、新崗位可以所有作為和發展。
經過大半年的起起落落,董董依然看好旅遊行業。"人生總有起有落,行業的嚴冬需要所有從業者一起攜手努力度過。我還是會堅守旅遊行業,等待春暖花開的時候,為復興行業盡上自己的一份力。"
董董在古巴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