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釋迦佛和彌陀佛的關係

2021-01-19 法雨流芳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南無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法師、諸位蓮友:很高興跟大家見面!


我們淨土道場仍然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過,今天我們念了三聲「南無釋迦牟尼佛」。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你們是不是太執著、太偏執了?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你們平常也不怎麼念,是不是太偏執了?是不是對釋迦佛不恭敬?」


其實以淨土門來說,這不僅不是不恭敬,反而有極大的恭敬在當中,釋迦佛會非常歡喜。


或者有人說,「我們不是專修念佛嗎?今天念了釋迦牟尼佛,算不算雜修呢?」


這不算雜修,這只是在特殊的時間點,我們感念釋迦牟尼佛的恩德,因為他給我們講述了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我們怎麼知道有西方極樂淨土呢?我們怎麼知道有念佛法門呢?


所以,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是非常深重的。


雖然如此,我們日常的行業仍然是一向專念,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觀經》中釋迦佛和阿彌陀佛的關係。


在淨土三部經中,有兩處講到阿彌陀佛顯現在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上


一處是在《大經》當中,《大經》的結尾「現土證誠」,釋迦牟尼佛講完四十八願成就,講完三毒五惡段之後,說:


「阿難,你想見阿彌陀佛嗎?」


阿難說:「我想見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啊。」


佛說:「那你起來禮拜吧。」


阿難就禮拜,這時候就看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

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這個景象就是阿彌陀佛出現在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上。這是《大經》當中的。


《觀經》當中也有一處,就是第七觀「華座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正當釋迦牟尼佛要給韋提希夫人說「除苦惱法」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顯現了。這也是阿彌陀佛顯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法會當中。


善導大師說,這部《觀經》是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兩尊佛所講的。當然,主場是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講得多;阿彌陀佛只在第七觀當中顯現出來,但這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當中所解釋的釋迦佛和彌陀佛的關係。一共有九段法語,這些法語我們不詳細開解,大家知道一個線索就行了。

二尊」就是此土世尊釋迦牟尼佛、極樂世尊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說,「我是完全乘託著、依靠著、依奉著此土的釋迦牟尼佛以及彼土的阿彌陀佛,這兩土世尊的教導,來廣泛開演淨土法門的」。所以我們就知道,《觀經》是兩土世尊的共同說教


釋迦牟尼佛說十六觀法、三福九品,這是釋迦佛的講法;阿彌陀佛在第七觀顯現身業光明,這是彌陀佛的講法。所以是兩土世尊,「二尊教」。

「二尊教」以善導大師的教判是這麼說的,《聖教集》459頁: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娑婆化主」是釋迦牟尼佛。他因韋提希夫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請求,就「廣開淨土之要門」;前面也說「廣開淨土門」。


所以,這兩者的關係要清楚,「娑婆化主」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屬於「要門教」;「安樂能人」指阿彌陀佛,「顯彰別意之弘願」,屬於「弘願教」。


所以,這兩尊教各有所屬,彌陀佛是弘願教,釋迦佛是要門教


下面說: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這些法語我們以前學過了,也解釋過了,這裡只是簡單說一下。


釋迦牟尼佛的要門教是說什麼呢?


是說定散二善,修十三定觀、三福九品,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也包括一切佛法當中定散二善的修行方法,回向願生淨土。


它的最終目標、利益、效果在哪裡呢?「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釋迦牟尼佛要門教的效果和利益,是要我們迴轉定散二善,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讓我們修行定散二善,斷煩惱,在這裡成菩提。當然,如果你有這個根機,就是聖道門。


就淨土門來說,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這句話到這裡就終止了,接下來說: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弘願」就是彌陀教。「一切善惡凡夫得生」,這就不一樣了;前面說「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但是能不能往生,沒有下評論。


在要門教當中,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怎麼往生、能不能往生,是在下面說的,「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能夠往生,是因為仰仗了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是指明了西方極樂淨土的方向,說「你要去往生」。


那麼他通過什麼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通過宣說定散二善,通過宣說一代教法,一代教法都可以收攝在定散二善當中


所以,一代教法都是六字名號的註腳,一代教法都是淨土門的前導引。講一切定散二善的目的,是要「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至於往生的根本原理,釋迦牟尼佛很謙讓,說這不是他的能力,而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是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呢?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下面還有兩句話: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這裡也有一對淨土宗的專有名相:釋迦教叫作「發遣教」,彌陀教叫作「來迎教」


「發遣」就是派送,「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仰惟釋迦此方發遣」,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跟我們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要去往生啊!你要去啊!」喚醒我們,推我們一把:這叫「發遣」。


發遣之後怎麼去呢?「彌陀即彼國來迎」。釋迦牟尼佛發遣的當下,阿彌陀佛立即從極樂世界來到娑婆國土迎接我們,「我來接你!」


「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彼喚」就是阿彌陀佛在彼岸呼喚我們;「此遣」,釋迦牟尼佛在此岸說「你要去!你要去!」「豈容不去也」,我們不能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這是兩土世尊的慈悲。


這一段是說明兩土世尊的關係,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說「你要去!」阿彌陀佛說「我來接你!」他們兩個互相配合,對我們有引導的恩德


這是第二段文。

接下來我們看「定散機受」之文,《聖教集》466頁。這一段如果不解釋,看不太懂。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

不知道定散二善是在哪裡講的呢?當然,這裡如果詳細開解的話,有很多細微的地方。


下面一句,「今既教備不虛」,今天既然佛講法,講定善,講散善——定善散善是一種教法,也有人認為是行法——不管怎麼樣,佛講教法是要利益眾生的,不會虛說。


「何機得受」,什麼樣的根機能夠接受定散二善的教法呢?這裡邊就有很多疑問,按說定善就是給定善根機說的,散善就是給散善根機說的,為什麼還要問「何機得受」呢?這一問裡面就大有學問。


下面善導大師就解釋了:

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謗法之人誹謗佛法,以及不相信的人,還有種種主觀、客觀障礙不得聽聞佛法的人當然就沒辦法了。


接下來說:

除斯以外,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我們一聽到這樣的話,就知道是講念佛的。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就是「乃至十念」。


「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定散二善這個教法,是哪種人來接受、受持呢?是念佛之人


也就是說,念佛就算是受持了定善教和散善教。定善教和散善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但目的不是讓你一定要修行十三定觀或三福九品,而是說「你只要念佛,就是聽了我的話」,是這個意思。


這裡也不詳細解釋,只是給大家梳理一下,這個大方向要明白。就是說這裡有一個疑問,念佛反而是接受了定散的教法。


這怎麼說得明白呢?這要結合《觀經》的最後一段經文來說明,《觀經》的最後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整個定散二善都屬於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語,那麼定散二善怎麼個持法呢?就是「持無量壽佛名」。「持無量壽佛名」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之人就持受了定散二善的佛語。


所以,善導大師才在這裡解釋說「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這就是「持無量壽佛名」,這樣的人就受持了定散二善的教法。


我們專修念佛,豈不就是順應了釋迦牟尼佛講的定散二善嗎?那我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孝子啊?我們是不是真佛弟子啊?我們是不是對釋迦牟尼佛不恭敬啊?很恭敬,大大的恭敬!釋迦牟尼佛講定散二善,講「回斯二行,求願往生」,我們都在求願往生。


我們講這一段,是為了了解兩土世尊的關係,我們依奉專修念佛的教法是對釋迦牟尼佛最大的恭敬和孝順

接下來看第七觀,第七觀是非常精彩的一觀。《聖教集》第593頁,這段文剛才已經讀過了,再讀一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阿難啊,韋提希啊,好好聽,好好聽!我為你們說除苦惱法,你要記住了;不僅自己得利益,還要跟所有人說,到處宣傳。」


但是,釋迦牟尼佛只是把這個話題提出來,還沒開始講,阿彌陀佛就出現了。就好像電影鏡頭一切換,就從娑婆世界切換到了極樂世界。


下面的經文是這樣說的: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說是語時」,釋迦牟尼佛正說到「除苦惱法」的時候。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阿彌陀佛一下就顯示出來了。


「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一邊一個。


「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這就是我剛才講的,阿彌陀佛突然出現了。


這裡邊的意義是非常深的,是要說明什麼呢?說明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除苦惱法


釋迦牟尼佛說除苦惱法,怎麼能夠除我們的苦惱?我們的苦惱就是六道輪迴之苦、無明煩惱,被煩惱賊所害。靠定散二善能除我們的苦惱嗎?不可能;靠三學六度能除我們的苦惱嗎?不可能。所以阿彌陀佛就說:「別誤解了,我才是除苦惱法。」阿彌陀佛毛遂自薦,「啪!」一閃身,這就是除苦惱法。


當然,第七觀是講「華座觀」,所以也顯示阿彌陀佛的正報佛身和別依報的花座、正覺花是一體的,不分開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正覺蓮花就是我們的除苦惱法,「不取正覺」的正覺佛身也是我們的除苦惱法。


這是顯示依正一體,正覺花跟佛身是不離的,所以下面就講了「華座觀」。要這樣來理解。


下面善導大師解釋說:

正明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

這兩句話就像一副對聯一樣,很優美。


「娑婆化主」就是釋迦牟尼佛。


「為物故」,為了眾生的緣故。前面釋迦牟尼佛說「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他是為了憐憫我們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


「住想西方」,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特別重,能夠修行的、自力解脫的太少了。為了救度這樣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心心念念想著西方極樂世界,要把我們引到極樂世界去。


所以「為物故,住想西方」,是要把我們的眼睛、目標引向西方,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叫作「住想西方」。「住」是安住,「想」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心念要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不僅自己如此,也引導我們要如此。


「安樂慈尊知情故」,安樂慈尊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心意,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安樂慈尊知道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情況,知道我們的根機、能力,知道我們業障重、不能做到,他知道我們的狀況。


「則影臨東域」,「影」是影現;「域」是地域,「東域」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阿彌陀佛從西方極樂世界來到東土。


這顯示兩土世尊的教化是多麼善巧。


下面說:

釋迦牟尼佛許我們說除苦惱法,阿彌陀佛就應現在空中,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除苦惱法。


所以,善導大師判第七觀是眾生得益的地方,屬於「得益分」。為什麼說這是眾生得益的地方呢?因為阿彌陀佛的顯現


淨土法門,眾生得利益是得在阿彌陀佛本身。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要搞清楚,這就是淨土門,不是得益在其他地方。


「為什麼要分辨這個?得益分在哪裡不都可以嗎?」不是的,一定要在這裡說明它。


下面善導大師還說:

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


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既能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


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這都是說明,阿彌陀佛的顯現,證明我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能夠除一切娑婆輪迴的大苦惱。

再看第九觀「真身觀」。「真身觀」中有一段文,也是很難理解的。


《聖教集》615頁:

「此經」就是《觀經》,「標」是指向、標明、顯示。意思是說,《觀經》的定善十三觀和散善三福九品,只是顯示專念名號得生


這句話一般人說不出來;善導大師說了,有的人也不敢相信,聽不懂。為什麼呢?《觀經》的十三定觀說得明明白白,哪一觀你觀成就了,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也說得明明白白,每一品回願求往生,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道善導大師是外國人嗎?他不懂得中國字嗎?為什麼他說定散文中只講了一件事,只講專念名號得生呢?


這就讓我們腦洞大開了,「怎麼回事?經文明明講的是定散二善回向可以往生,善導大師卻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大家要了解,善導大師對經文的理解是十分透徹的,深入本質;並不是像我們一般人看文字,就死在文字下面。


前面善導大師講定散二善的時候,說「回斯二行,求願往生」,話就說到這裡,分寸把握得很好,就說到那裡為止,不往下說了。


這裡說「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定散二善只講一件事,就是指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然後說念佛之人「持無量壽佛名」「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這樣的人就是受持定散二善的教法。


所以,是以定散二善來顯明念佛,是通過定散二善來讚嘆念佛


定散二善叫作教門,是讚嘆之教;念佛是行門,是受贊之行。


這兩句話講起來就太多了,今天不多講,大家把這個答案記下來。這就是答案,通過定散二善指向專念彌陀名號。我們要達到什麼結果呢?在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我們就是要說明,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就在受持定散二善,就是隨順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我們再看「三心釋」。其中「深心釋」裡有這樣一段文,在《聖教集》647頁最後一行: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這個意思是一樣的。說定散二善、三福九品的目的、效果在哪裡呢?是要證明、證誠以及讚嘆阿彌陀佛的依報、正報,目的是要我們欣慕極樂世界,使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欣求、羨慕西方淨土的功德利益和清淨莊嚴。


到底怎麼去呢?還是靠專修念佛去往生,靠彌陀的願力去往生。


總之,釋迦牟尼佛的分寸、分際,定散二善教法的邊界,是指向極樂淨土,證贊彼佛依證二報莊嚴,讓我們欣慕。


所以,不可以直接說「我就靠定散二善求往生吧」;即使是以定散二善回向求往生,它的根本原理、動力還是在於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不是靠我們的定散二善和自己修行的功德力

再往下看,最有名的「二河白道喻」。在這個比喻當中,也說到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關係。


比喻就不全說了,從《聖教集》657頁看起: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東岸上有人勸聲,這是誰啊?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


「仁者」,給我們帶了個帽子,這帽子暖和不暖和?舒服不舒服?光榮不光榮?這個帽子尊貴啊!釋迦牟尼佛喊我們「仁者」,「仁」就是慈悲、仁愛,這弄得我們很不好意思。


「但決定尋此道行」,在水火二河當中有一條白道,你只要決定順這條白道過去。


「必無死難」,一定沒有死難,不會死的。


若住即死」,如果在東岸。有人說「我就在這裡度眾生」,釋迦牟尼佛說「若住即死」,你還度什麼眾生啊?你在這個地方,不到西方淨土,就「若住即死」。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去,你要去」,也就是「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對岸有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前面說「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這裡也說「此遣彼喚」。


西岸上有人在呼喚我們,「汝一心正念直來」。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很客氣,阿彌陀佛對我們很「不客氣」,直接就喊「你」——這不是不客氣,是非常慈悲,喊「你」,就不是別人,不要搞錯了。「汝」就是「你」的意思,這打得準,比飛彈還準。喊「你」,你就沒有躲閃的地方,佛跟你直接面對面,「汝一心正念直來」。


有人說「這是喊善導大師吧?這是喊祖師吧?這是喊菩薩吧?這是喊龍樹菩薩吧?這是喊出家師父吧?這是喊念佛心清淨的吧?我不行,我還有業障,我還有煩惱」。


阿彌陀佛喊「汝」,就是有煩惱的你,「汝」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喊的就是你。所以這個「汝」非常準,非常直接,透徹。


「汝一心正念直來」,這幾個詞對我們都有對治的作用。


你正在三心二意呢,「這個佛,那個佛;這個菩薩,那個菩薩;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阿彌陀佛說「不行,一心!」「正念」,其他的都不是正念,只有念佛是正念。有人說「我有清淨心」,那都不是正念。「直來」,阿彌陀佛知道你想逃跑,想拐彎,「哎,不行,直來!」


所以,這六個字就把你抓住了,「一心正念直來」,跑都沒地方跑。


有人說「我退休以後再念佛吧」,那不行,那就晚了,現在就開始念,「直」就是直下,當下就要念佛


有人說「我誦完《地藏經》再來念佛吧」,那就繞彎了,現在就念,直接就念,不要繞彎,不要拐彎,不要拖延,這叫「正念直來」,直接就來了。


有人說「不好意思,我打掃乾淨一點,洗洗臉,擦擦腳」,來不及了,醜樣就醜樣,你就來吧,這叫「直來」;不要化妝,說「化妝了,漂亮點再來」,那就不叫「直來」了,就彎了。


這條白道是直的,你一彎就掉到河裡去了。「汝一心正念直來」,像我們開車上了大橋,要直著開,彎著開不就撞到橋欄杆了嗎?


我們跟阿彌陀佛,一家人不講兩家話,一家人彼此不用客氣。佛喊我們直接喊「汝」,「你要『直』,要『一』,要『正』」。這幾個字乾脆有力量,「一」,沒有二;「正」,沒有偏;「直」,沒有彎;「汝」,沒有他,就是你。


所以,我們要有耳,要有耳性,要聽佛慈悲的呼喚


然後阿彌陀佛又說了四個字,這四個字就在我們的來迎殿上掛著——「我能護汝」,這四個字多有力量,多慈悲,多給我們底氣!我們的腰板不就直了嗎?


「我能護汝」,阿彌陀佛說「我能保護你,你不要怕有煩惱,你不要怕貪瞋水火二河兇猛,我能保護你,你怕什麼呢?」這句話就是給我們壯膽,「眾生你大膽地往前走啊!你大膽地往前走,決定尋此道而去,必無死難」。


「我能護汝」,這四個字多有力量!「我」就是阿彌陀佛;「能」,阿彌陀佛有這個能力,不用懷疑;「護」就是護念、保護;「汝」就是你。


所以,佛跟我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就是我和你的關係,我和你的關係還分什麼?「我能護汝」,我有能力,你沒有能力;你需要保護,我能保護你;你業障重,你煩惱重,你心不清淨,你造業多,你修行不行,沒有開智慧,沒有開悟,什麼都不行,但是我能保護你。


下面怕我們不放心,又說「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眾」就是所有、一切;「不畏」就是不要害怕。「眾不畏」就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要考慮,不用害怕,你不要害怕會墮入水火二河。


並不是叫你把水河抽乾,把火河撲滅,你沒那個時間,也沒那個能力。水火二河即使在,也沒有關係,你不會掉下去,不會墮入水火二河當中被燒、被淹。水就代表貪慾,火就代表瞋恨,「水火二河」就代表貪瞋煩惱。


所謂「此遣彼喚」,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是發遣,阿彌陀佛是在彼岸呼喚。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前面說「仰惟釋迦此方發遣」,這裡說「仰蒙釋迦發遣」。「仰」就是在下面高高地看向上面。因為釋迦佛對我們的恩德非常深重,所以我們是低低地在下面仰承。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釋迦牟尼佛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就是告訴我們「你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要去往生,你要願生彼國,你要決定尋此道往前去」。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阿彌陀佛在對面招喚我們。


今信順二尊之意」,前面說「今乘二尊教」,這裡說「信順二尊之意」,這不就是兩土的教法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是「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阿彌陀佛的教法就是「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就是指第十八願。「一心」就是「至心信樂」;「正念」就是「乃至十念」;「直來」就是「欲生我國」;「我能護汝」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要害怕掉到水火二河當中。這都是保護我們。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不顧水火二河」,聽明白沒有?我們天天在顧水火,「師父,你看我這麼多煩惱,怎麼辦?」


我小的時候,上學的路上有一條河,叫華陽河,水很大。河上有一座獨木橋,小孩走著走著就掉到河裡去了。為什麼呢?因為底下的水很清澈,小孩一看到水就會擔心,然後就感覺橋在晃,就掉下去了。


我們不要看河水,「不顧水火二河」,「顧」就是照顧、看顧。不要看它,你就順這條道走;如果你順著橋走,你就看著對岸。大人就說「你別看水裡,你一看水就慌了,好像橋在晃,就掉下去了。看著對岸,然後順著橋就過去了」。


我們念佛也是這樣,你看西方極樂世界,指向西方,誰讓你看貪瞋煩惱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善導大師當然了解我們,搞個眼罩給我們遮上,水火二河不讓我們看。


不顧水火二河」,這句話就是給我們戴眼罩。那你還看什麼?有的人把眼罩摘下來去看,天天看自己有多少煩惱,有什麼好看的?不看也那麼多。要是數錢,你還可以看看有多少錢,看看有多少功德法財,煩惱有什麼好看的呢?


佛跟我們說「不顧水火二河」,叫你不顧,你天天在那裡顧。「師父啊,我煩惱這麼多,怎麼辦啊?」怎麼辦?「不顧水火二河」,不要看,不要管,不要討論。為什麼?有佛保護你,你怕什麼呢?你欠了業債,六字名號的錢還不夠還你那點小業債嗎?


所以,你欠了錢,你不要管這件事,有彌陀老爸給你還。你的業債要交給阿彌陀佛,要交出去。我們小凡夫就是捨不得交出去,捏在自己手上。煩惱捏在自己手上有什麼好處?要交給阿彌陀佛,交出去就自在,豁達。


有人說「那我怎麼對得起佛呢?我得把煩惱消滅乾淨了,才好意思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汝一心正念直來」,你又繞彎了,又要在臉上塗脂抹粉。見阿彌陀佛要素顏相見,不要塗脂抹粉。


有的人不會入定,「我雖然不會入定,我還會盤腿啊,我會打坐啊」;沒有開悟,「沒有開悟,我也比你強一點,我還會讀經啊」。這些都沒有必要,一點意思都沒有。


「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每一念都不要離開這條願力之道。所以,我們是眼睛看著西方,腳下走著白道,不要看水火二河,這樣叫「念念無遺」。


「乘」,就像我們乘車、乘船一樣。我告訴大家,二河白道就像飛機場的電動傳送帶,你往上一站,不用走路,它就把你送過去了。二河白道就是這樣,不用你走,這叫「乘」。


什麼叫「乘」?


乘車,你坐上車後,車幫你運動。二河白道你只要往上一站,也就是打定主意念佛了,傳送帶就送你過去了,這是肯定的。


因為古代沒有傳送帶,所以沒辦法打這個比喻。現在有了,我們就知道,肯定是這樣的,往上一站就過去了。不然這個「乘」字就講不明白,「乘彼願力之道」,「乘」就是乘車、乘船、乘傳送帶。到超市去買東西,往傳送的電梯上一站,人就上去了,還需要自己走嗎?二河白道也是這樣的。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釋迦牟尼佛真的慈悲,雖然說定散兩門,利益在哪裡?「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但是只到這裡利益還不完整,只講了一半。「我求願往生,得沒得到呢?」就好像東西含在嘴裡沒吞下去,還不是你的東西。所以,「定散兩門」是把食品夾到你嘴裡了,「望佛本願」才吞下去。


下面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你的肚子才吃飽了,踏實了,安心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定散兩門的利益,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完整的實現,則是「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就在這裡顯示得非常清楚。


佛自己也說「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不是持十三定觀,不是持三福,「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能夠受持無量壽佛名,就是受持了整個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九品。所有一切定散二善修行的功德利益,都在六字名號裡。


所以不要搞錯了,看經一定要依據傳承,一定要依據祖師的解釋

第九段在《聖教集》483頁,就是最著名的「六字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時候,「南無」兩個字裡就有釋迦牟尼佛


為什麼?因為「南無」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我們念「南無」,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定散二善的功能在我們身上顯示出來


所以,念這句六字名號,不僅是念佛,也包含了定散二善的作用。因為定散二善的目的和功效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我們念「南無」沒有欣慕嗎?沒有歸命嗎?沒有發願往生嗎?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定散二善的教法,都含在「南無」兩個字之內。我們念「南無」兩個字,我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弟子啊?


你還說「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念釋迦牟尼佛」,那是你耳朵不靈,你沒有開悟。不要說「我只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念南無釋迦牟尼佛」,非也!


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就已經有南無釋迦牟尼佛在裡邊了。因為「南無」就是發願回向,就是定散二善,就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就是釋迦牟尼佛指向的西方,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發遣之教;我們就隨順佛教,隨順佛意,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我們看這段「六字釋」就非常清楚。「南無」兩個字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此土的發遣,當然也有阿彌陀佛在彼土的呼喚,說「汝一心正念直來」,「發願回向」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此土的發遣。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招喚,「阿彌陀佛就是你的修行,阿彌陀佛就是這條白道,你順著白道而來,我能護汝,不要害怕會墮於水火二河之難」。


所以,這句名號當中就包含了釋迦牟尼佛的發遣和阿彌陀佛的來迎,兩土世尊都在一句名號當中。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兩土世尊都念到了,甚至十方一切諸佛都念到了。這個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下面我們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念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南無阿彌陀佛裡還有另外一個聲音——「南無釋迦牟尼佛」;然後還有「南無十方諸佛」,聽得多清楚啊!


如果沒有這樣理解,「我只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有點遺憾,我畢竟在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我沒有念。但是我又怕雜,我還想往生,可是我還有遺憾」。現在你聽到了,南無阿彌陀佛裡就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佛都在裡邊,你念得多爽啊!


這時候你念一聲佛號,十方諸佛的功德都在裡邊,你念的這聲佛號是盡虛空遍法界,法身都充滿起來了,哪裡會覺得遺憾?哪有什麼遺憾?


如果遇到一個不懂的人,跟你講念八十八佛,拜千佛萬佛,你就知道拜一千佛、一萬佛還是漏掉了恆河沙的佛,「我念這句阿彌陀佛,全都圓滿了」。所以,各位不要覺得有遺憾,這聲佛號真的是不得了!

今天我們依據《觀經》,來說明兩土世尊對我們的大慈大悲,對我們此遣彼喚,以及在《觀經》當中體現出的巧妙度生方法。


釋迦牟尼佛發遣,「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阿彌陀佛來迎,「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同時也讓大家了解,釋迦牟尼佛就藏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十方諸佛也隱含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


我們念這句佛,就念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念了十方一切諸佛,所以大家不要覺得有遺憾。覺得有遺憾是因為你不了解阿彌陀佛,也不了解釋迦牟尼佛,那就是真正的遺憾了。


所以,我們念這句佛信心滿滿。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不要把「阿(ā)彌陀佛」念成「阿(wō或ē)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南無」兩個字,要念成 námó。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一點須要注意,不可以念成「哦(wō或ē)彌陀佛」,要念「阿(ā)彌陀佛」。阿(ā)是開口音,嘴巴張開,在喉部、胸部發音。這個「阿(ā)」字門,也就是密乘的「陀羅尼」——總持法門之一。
  • 佛教:釋迦佛一生精美圖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若沒有釋迦佛,我們也沒有緣分來接觸和學習佛法,得到平靜,吉祥,清淨和解脫。 九為佛家吉祥數字,所以這一篇我選了釋迦佛一生的九大重要節點的精美圖片,大家一起瞻仰頂禮。 第一張是佛母摩耶夫人,夜夢白象而懷孕佛陀。然後佛陀從摩耶夫人右肋生出,剛一出生就東南西北各走七步,一手託天,一手指地,吟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 浴佛節法宴: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關係|淨宗法師
    雖然如此,我們日常的行業仍然是一向專念,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觀經》中釋迦佛和阿彌陀佛的關係。在淨土三部經中,有兩處講到阿彌陀佛顯現在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上。一處是在《大經》當中,《大經》的結尾「現土證誠」,釋迦牟尼佛講完四十八願成就,講完三毒五惡段之後,說:「阿難,你想見阿彌陀佛嗎?」阿難說:「我想見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啊。」
  • 臘八節是釋迦牟尼成道日,說說臘八粥的來歷與佛祖供養的關係
    不知道何時,現在人對於任何傳統節日和習俗的關注點,只剩下「飲食」這一塊了,此實為節日文化的悲哀。對於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多是與民族信仰、宗教或歷史人物事件等聯繫在一起的;加之人們在這些時節中留下的習俗,就形成了完整的節日文化。所以每遇時節,拋卻飲食,你知道的文化底蘊又有多少呢?
  • 釋迦牟尼的故事(中)
    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禪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說「既非心理作用也非非心理作用的狀態」(即非想非非想)。於是,釋迦牟尼獨自在一個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就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慾苦行,以求解脫。
  • 【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
    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時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座年推算。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年。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釋迦牟尼與玉皇大帝,「道」雖不同,經歷卻很相似
    顯然,玉皇大帝是道家的「神」,而釋迦牟尼則是佛門的「佛」,他們一「神」一「佛」,不但「職業」不同,「籍貫」不同,「人生信條」也不相同;不過,玉皇大帝與釋迦牟尼,他們「道」雖不同,然而經歷卻很相似。在談他們相同的經歷之前,有一點,儘管多少顯得有些「廢話」,但還是有必要先提一提的,這就是,在道家的「神仙譜系」中,玉皇大帝是天地間的最高主宰,而在佛門的諸佛、諸菩薩、諸羅漢等之中,釋迦牟尼則位於最高位置;換句話說,玉皇大帝與釋迦牟尼,如果單從他們各自所處的地位來看,則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 唐卡說說:釋迦牟尼成道像
    這裡面有一個典故:這種最標準的釋迦牟尼成道像,佛陀的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這是因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的關鍵時刻,魔羅(魔王)為了阻止他成道,先後派遣女色和魔軍去阻止,釋迦牟尼左手掌心向上,置於腹間,以「禪定」坦然面對,而右手則是觸碰大地,瞬間山河震動,大地開裂,使得魔羅,魔軍與女色誘惑潰散敗逃,留下釋迦牟尼獨自在菩提樹下體驗偉大的領悟,表現出釋迦牟尼「即使日月背棄蒼天而墜落,
  • 釋迦牟尼佛,悟道前和悟道後,有何不同?
    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與成佛之後,到底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其實,這個問題,只有釋迦牟尼佛自己才最清楚,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佛經去分析,可以大概知道,得道前,與得道後的區別。佛法,是一門修心的法門,所以說,一個人,悟道以後,心一定會發生改變,但外在或許不會有太多的改變,就好像一個修行人,悟道前,每天砍柴、挑水,在他悟道後,依然會每天,挑水、砍柴。
  • 釋迦牟尼(佛陀)出世本懷,生平經歷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莫中外奇聞漫談「,今天小編帶大家談一下釋迦牟尼(佛陀)的故事。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 佛教的開啟者。
  • 釋迦牟尼的遺骨被找到了?居然就在南京!
    ,受到父親的器重和國民的愛戴,並養成了沉思的習慣,世間的諸多現象均能引發他的感觸和深思;在他青年時期,當時著名的阿私陀仙人預言:王子如果出家修道將成就無上正覺,如果不出家將會成為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比如讓身體被猛火烤燒,模仿雞犬在地上爬行和取食,甚至不再沐浴,停止進食,只吃地上枯乾的石榴或牛糞充飢,他相信通過這樣的苦行可以讓心靈得到寧靜。
  •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
    本書是她第一部介紹佛教的通俗讀物,是西方普通讀者了解釋迦牟尼生平的主要著作之一。【譯者簡介】趙子健(筆名趙煒徵),北京市人。80年代初期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歷任新華社駐美國華盛頓記者、新華神國際部歐美新聞編輯室主任和新華社出國人員英文資格考試官。
  • 藏地最殊勝的5尊釋迦牟尼佛像
    這尊佛像和十二歲等身像一樣,均由釋迦牟尼佛親自開光。見者解脫。藥王山自然顯現的釋迦牟尼佛像。據很多老僧人說:這尊中央的釋迦牟尼像本由石洞牆上自然浮現出來,而且每年向外浮現出多一點。桑耶寺天成釋迦牟尼佛像。當年,赤松德贊問蓮師:桑耶寺沒有主供佛像怎麼辦?蓮師說:十方諸佛早就加持了一座黑石佛像在黑布日山埋著。後來,赤松德贊派人去挖,果然挖出此像。聶塘釋迦牟尼佛自然顯現聖像。這尊佛像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甚至有:先有聶塘覺沃,後有拉薩城的傳說。此像高度有十六米左右,顏色是後人描繪的。
  • 佛教與科學的「巧合」,釋迦牟尼難道是科學家?
    很多人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認為是封建迷信,可佛教對世界、時間、空間的認知很多地方與科學研究都不謀而合,讓人不得不懷疑提出這些理論的釋迦牟尼究竟是出家人還是科學家。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釋迦牟尼在恆河邊指著一缽水說:這缽水中有八萬四千蟲。我不知道釋迦摩尼說的「蟲」是不是這些微型生物,但這句話卻道出了世間存在微生物的真相。《治禪病秘要》記載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說,人是蟲子的巢穴,有80多種蟲子生活在人的身體裡,並且指出了這些蟲子的活動位置和狀態,其中有數十種與今天已知的寄生蟲一般無二。
  • 磨喝樂與持蓮童子的關係是這樣的
    對於磨喝樂的起源各個學者說法不一,綜合眾多學者對磨喝樂的推測倒是可以形成童子與蓮花的關係。磨喝樂的名字是根據梵文音譯而來,對於磨喝樂,剛開始時還有其他類似的音譯稱呼,比如「摩睺羅」、「摩侯羅」、「魔合羅」等等。但是摩睺羅的形象仍是惡神,與可愛的童子形象不符,學者楊琳認為摩睺羅應是釋迦牟尼之子羅睺羅之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