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裡矛盾、養殖糾紛、交通賠償……」說起村裡的這些事兒,嵐水鄉嵐水村民事主任蘇建國眉頭一皺。雖然這些事看起來都是小事,卻牽動著老百姓的心。
1986年至今,蘇建國已在調解崗位上工作了34個年頭。村裡哪一家有矛盾、有糾紛都願意找他評理,大家都說「老蘇心裡有一桿秤」。
「想想都覺得丟人,我那樣做簡直就是給政府抹黑!」多年以後,回憶起那次上訪的經歷,老常還是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同志你快下來吧,你這樣解決不了問題!」
「你們不給我解決問題,我就不下去!」
2006年,老常為了「伸冤」,爬上了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裡的一棵樹上,想要以摔傷自己的極端方式來威脅法官。
那麼老常有何「冤情」呢?原來,老常所在的企業改制後,單位房產被統一拍賣。因拒不騰房,他被法院強制執行,所以心裡有怨氣,多次上訪。
老常當時的情況,側面反映了多年前長子縣「進省赴京上訪多、陳年老案遺留多、群體性矛盾積累多」的信訪工作狀態。
長子縣歷史悠久,是一座千年古縣。進入21世紀,長子雖然經濟上得到快速發展,但其農村地區矛盾糾紛頻發,一度被貼上了「上訪大縣」的標籤。
為摘掉這個尷尬的標籤,長子用10年時間,在縱向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調解組織,橫向上統籌行政、司法、民事和解、行業調解仲裁等多種調解方式,形成「一縱多橫」的多元調解機制。如今的長子,群眾訴求渠道得以暢通,矛盾得以有效化解,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常張鄉杜家莊村民事主任郭秀芳(右一)在村民家進行調解。受訪者供圖
長子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六大平臺分工圖。
長子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負責人何海清說:「你可以把縣矛調中心理解為長子多元調解機制的『大腦中樞』。在這裡,我們建立了預警、研判、聯調、專家調解、特邀調解、智慧調解六大平臺,實現了『民事民管、企事企辦、聯調聯動、全民參與』。」何海清介紹,去年9月,縣調解中心就曾向縣委縣政府發出一次重大預警——《關於「煤礦採空」輿情統計報告》,裡面涉及的8家煤礦採空,造成8個鄉鎮50個行政村出現農田坍塌等現象,引起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六大平臺,縣調解中心將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等機關幹部,相關鄉鎮、村幹部和村民代表,煤礦企業代表召集在一起,經過多次協商、調解,達成賠償方案:一是按照評估標準對村民的地面房屋、蔬菜大棚評估賠償,二是對地面農作物按損失多少賠償,三是對地面沉陷三年期間逐年賠償。方案定下來了,定合理了,一場矛盾隱患也被化解在萌芽狀態。「修建高速公路,佔你家房子的賠償金額,還有意見嗎?」「賠償金額沒意見了,但是我想知道我還能分到新的宅基地嗎?」在鮑店鎮調解中心,牛新智正與村民面對面坐在桌前,就拆遷問題進行商議,一旁的秦長喜用電腦實時記錄談話內容。作為鮑店鎮的專職調解員,他們每天都在鎮調解中心坐班,主動受理和解決村級難以化解的矛盾糾紛。「現在大家都忙著參加文化活動,哪還有甚矛盾!」在鮑店鎮北街村,侯玉英指著牆壁上掛著的文藝匯演照片,笑著跟記者說。「這是實話。」70歲的北街村民事主任郝青山說,「我們每天都要排查村裡矛盾,確保問題及時發現、矛盾及時調處。解決不了也不怕,用縣裡專門配的手機給鄉鎮打電話就行了。」縣委書記李國強說:「長子總人口有37萬,其中農業人口32萬。在農村人口多、歷史遺留問題多、矛盾糾紛類型複雜等情況下,能夠建立這樣的多元調解機制十分不易。這是一任接著一任幹,十年磨一劍才得來的。」「啊!」2018年10月16日下午,長子縣丹朱一中的一間教室裡,傳出一聲慘叫。學生張某捂著自己的眼部,疼得直打滾。一旁的範某臉色發白,手足無措,「對不起!你沒事吧?」
在課間活動嬉戲打鬧時,範某不小心用玩具,打中了張某的眼睛,造成了7級傷殘。
張某的父親得知後,立馬向縣調解中心提出調解需求,要求範某及丹朱一中共同賠償各項損失約64萬元。
因事情發生在丹朱鎮,縣調解中心將移交給丹朱鎮調解中心。專職調解員張旭剛受理後,組織三方進行了多次調解。
「我小孩眼睛現在變成這樣,要是賠償不到位,我就告你們!」面對情緒激動的張某一家,校方表示有心無力,「我們確實有責任,但是你要的賠償款太高了。」
「這麼多錢可去哪弄啊!」範某的母親直抹淚,父親也在一旁唉聲嘆氣。對於住在農村的範某一家來說,巨額賠償款更是天文數字。
由於三方對賠償數額的看法不一致,調解一度停滯。無奈之下,鎮調解中心只得再向縣調解中心求助。
縣調解中心研究後認為,賠償數額爭議較大,一旦調解無果,可能引起訴訟,而提起訴訟後法院有訴前調解程序,這樣就在無形中延長了案件調解時間。為此,縣調解中心與縣訴訟調解對接辦公室取得聯繫,邀請其直接參與調解。
之後,縣調解中心立馬進行了分工:縣調解中心負責打消校方的補償顧慮,讓其依法承擔補償責任;鎮調解中心幫助張某一方分析賠償數額,剝離不合理的訴求,形成合理的賠償數額;縣法院訴調對接辦公室幫助範某一方梳理案情,做好思想工作。
在聯動聯調下,三方終於達成了調解協議。被申請人範某一次性賠償申請人張某13.3萬元、被申請人縣丹朱一中一次性補償申請人張某15萬元,申請人張某如果產生後續治療費用自行承擔。鑑於範某一家的經濟狀況,縣調解中心還為其爭取了一定的司法救助款。
長子縣訴訟調解對接辦公室內60歲的王新文正在線上調解村民糾紛。受訪者供圖
「給你爹打個電話!都甚時候了,咋還沒見到賣豬款?」2015年1月19日一大早,長子縣色頭鎮琚村村民王某和妻子李某到崔某家索要欠款,結果只有崔某的兒子崔某蛟一個人在家。「你們吵到我睡覺了。」崔某蛟不耐煩地說,「我是不會打電話的,你們出去。」崔某蛟一番話一下惹惱了王某夫婦。雙方你推我攘,發生了爭執。爭執中,李某激動地舉起水杯,砸壞了茶几。崔某蛟也不甘示弱,掄起拳頭就打在了李某的左眼上。王某見妻子吃了虧,當場就報了警。派出所出警後,安撫王某夫婦的情緒,讓他們先看病再做處理。李某出院康復後,要求派出所解決此事,派出所多次傳喚崔某蛟未果。為聯繫到崔某父子賠償損失,派出所給色頭鎮調解中心下達了公調對接函。色頭鎮調解中心受理後,數次到村找過崔某蛟,但均未見到本人。原來,崔某蛟與李某發生糾紛後,就跟父親到青島打工,已經兩年沒露過面了。根據這種情況,村調解委員會找到了崔某蛟的叔叔崔某偉,對其曉之以理:「崔某蛟的行為已經觸犯了《社會治安處罰法》的相關條款,如果能夠積極賠償得到對方諒解的話,還可以從輕處罰;如果拒不履行,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一番思量,崔某偉心裡犯起了嘀咕:這事本來就不佔理兒,侄兒還年輕,觸犯法律可就得不償失了。出於親情,崔某偉積極配合調解,並主動承擔了賠償責任。長子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韓宏偉說:「正是因為我縣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聯動聯調機制,許多矛盾糾紛在進入司法環節前,就被妥善化解掉。」長子多元調解模式的成功,離不開成熟的工作機制,更離不開由330餘名人民調解員組成的調解隊伍。
「鄰裡矛盾、養殖糾紛、交通賠償……」說起村裡的這些事兒,嵐水鄉嵐水村民事主任蘇建國眉頭一皺。雖然這些事看起來都是小事,卻牽動著老百姓的心。
1986年至今,蘇建國已在調解崗位上工作了34個年頭。村裡哪一家有矛盾、有糾紛都願意找他評理,大家都說「老蘇心裡有一桿秤」。
「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就得要有一桶水。」這是老蘇的座右銘。30多年來,他堅持從書本中學法律、從群眾中學道理、從電視普法節目中學方法、從具體案件中學技巧,提升調解能力。
見記者來訪,老蘇有些激動,翻箱倒櫃地找出了50多個本子。他翻開那些本子,給記者展示了親手繪製的村情圖、積累報刊剪紙和密密匝匝的調解記錄。摩挲著泛黃的本子,老蘇打開了話匣兒。
蘇建國的調解筆記。
那是2008年的一個冬天,村民張某、蘇某因拆舊翻新、地界不清發生爭執。老蘇趕到事發現場時,30餘人已經對峙上了。男的持棍執棒,女的撒潑扭打,一場群體性打鬥事件一觸即發。
「不要動手!」千鈞一髮之際,老蘇不顧個人安危,先拉住了領頭的張某和蘇某,又好說歹說把參與爭鬥的婦女家屬拉開。
「沒有解不開的疙瘩!」在村委辦公室,了解事情經過後,老蘇開始了「兩頭批評」:「拆舊翻新本是好事,有矛盾可以找村幹部處理」「百年不散老鄉親,不要一時衝動打架鬥毆」……倒上水、遞上煙,講法律、說道理。在老蘇的調解下,兩人冰釋前嫌,達成一致意見。
要想快速處理問題,就要搶時間。同年6月的一天,老蘇的手機「滴滴」作響——「咱村的張某在河南滎陽打工時,突發腦溢血死亡。他們家裡人和建築公司對於賠償的意見不統一,準備進京上訪。」因病在家輸液的老蘇聽到後,迅速奔去張家。
「不要著急,我幫你們解決!」老蘇磨破了嘴皮,還親自陪張某家人到滎陽與建築公司協商賠付事宜。憑藉所學的法律知識,老蘇為張某家人爭取到了19.7萬元的賠償金。
蘇建國和他多年來所獲的榮譽證書。
30多年來,正是靠著不斷學習,老蘇成功地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300多起,先後被司法部、山西省司法廳等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模範調解員」「山西省第二屆十大法治人物」「全省優秀調解員能手」等榮譽稱號。蘇建國的故事,只是長子縣人民調解員隊伍的縮影。郭秀芳、張旭剛、牛新智……近年來,長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民調解員,繼續傳承著老蘇的精神。
目前,在長子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7人中5人有法律工作實踐經驗,這個團隊雄厚的法律經驗為全縣調解管理實踐奠定了堅實的業務基礎。各鄉鎮、村的調解員選聘中,鄉鎮的39名專職調解員由鎮黨委政府提名,鄉鎮調委會擇優聘用。全縣286個行政村、6個社區都設立了民事主任職位,負責民事調解工作。292名民事主任全部通過公開選聘產生,在村委領導下開展工作。鄉(鎮)、村兩級調解員隊伍多數從本轄區產生,熟悉當地風土人情,黨員人數佔比達到95%,有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佔比95%,多數人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主任的職務。
對這些鄉鎮、行政村(社區)調解員,長子實行雙考核制度,並根據考核結果發放補助。由縣調解中心對鄉鎮調解委員會進行考核,每半年一次;由鄉鎮調解中心對本鄉鎮和所轄行政村(社區)調委會進行考核,每半年一次。
雙考核制度加強了長子對調解組織的管理,同時也強化了鄉鎮對鄉鎮專職調解員隊伍和行政村(社區)民事主任的直接管理。雙考核機制的促推及不斷推出的業務指導、月例會和培訓等制度落到實處,使得民事主任的責任意識和主動意識大幅提升。如今在長子,三年一度的民事主任選聘與村委主任競選一樣,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以行聚力,以規為尺。正是靠著長子人民調解員的不懈努力,以及長子對於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管理、考核等工作的重視,那些看似小小的矛盾糾紛才能及時在基層被消化。
「沒有偉大的壯舉,只有默默地奉獻……胸懷一顆愛民的心,我們是光榮的人民調解員……」這是長子縣人民調解之歌《心願》的歌詞片段。
《心願》樂譜。受訪者供圖
談及這首歌的創作動機,70歲的詞曲作者常瑞金說:「看著長子在這個調解下越變越好,我心裡高興,有感而發就作出來了。」近年來,長子縣以「三個一」為載體,即一首人民調解員之歌《心願》、一個法治名牌欄目《法治在線》、一本書《長子矛盾糾紛調解案例選編》,開展形式多樣的調解文化活動。
《法治在線》是杜義敏一家每天必看的電視節目,這個節目是以「案情報導+專家演播廳訪談」的模式,對當地發生的典型案件進行深層剖析,挖掘事件背後蘊涵的深刻法律或道德價值,每半月一期。
杜義敏說:「這個節目講的是我們長子老百姓身邊的故事,我們很願意看。而且看完故事,還能學點人生道理,長點法律知識,挺有意思的。」
「這三本書就像一部『武林秘籍』,每一次我在調解上遇到難處的時候,我就看一看這些案例,總能有一些啟發。」嵐水鄉專職調解員楊連斌所說的「武林秘籍」,就是指《長子矛盾糾紛調解案例選編》一書,到目前已出版3輯。每一輯從近幾年千餘件矛盾糾紛調解案例中遴選出50餘個典型案例,彙編成冊,每一個案例都採用了案情介紹、調解過程、調解結果和案件評析四部分組成。該書既是對過去調解工作的一個總結,也是調解員在今後工作中學習規範調解程序,把握具體調解技巧的依據。
調解文化的提煉同樣需要強有力的陣地。長子在全縣範圍內建立了法學會法律服務站、法學會法律服務室,實現縣、鄉、村三級法學會法律服務平臺全覆蓋。長子縣還加強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確定了宋村鄉、西郭村兩個鄉村法治試點鄉村,邀請法律顧問、律師工作者、調解員現場受理群眾法律諮詢,深化「法律援助助力脫貧攻堅活動」,在多地打造了「法治文化牆」「法治文化一條街」和「法治廣場」。
在調解文化的感染下,長子的農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郜海珠今年60歲,是丹朱鎮同富村的村民。因為個人愛好,他於7年前創辦了丹樂民間調解所,利用閒暇時間幫助村民解決矛盾糾紛。伴隨長子多元調解機制的建立和調解文化的盛行,郜海珠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慘澹。「現在長子的矛盾糾紛是越來越少,社會治安也越來越好了!」郜海珠笑著對記者說,「我們這些幹民間調解的,就快要失業啦!」
對於長子多元調解機制,石哲鎮西漢村委會主任閆建光也有話說,「以前村裡總有小偷小摸的事情發生,小到南瓜、豆角、玉米,大到廢鐵、電線、發動機。現在呢,村裡的風氣是越來越好了,村民都忙著在蔬菜園區幹活,哪還有時間去搞這些有的沒的!」
的確,耳之所聞,目之所見,長子已非十年前的長子。在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長子直面矛盾、化解糾紛,走出了一條具有長子特色的「一縱多橫」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之路,而這條路徑也許對相近或相同經濟社會環境下的鄉村治理有著不小的借鑑意義。
來源:農民日報
監製:李朝民
編輯:高雅
掃描識別二維碼關注
中國鄉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