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鄭月娥:2019年,香港要積極參與這3件國家大事

2021-01-10 人民網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記者 賈文婷攝

近年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不斷加快,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中搶抓機遇,成就自身、貢獻國家。近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接受人民網專訪,不僅談到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青年發展、創新科技等話題,還透露了2019年香港要參與的幾件國家大事。

「未來機遇無限,我們作為國家的一份子,在『一國兩制』下享有著很獨特的優勢,應該把這個優勢發揮得更好。」林鄭月娥表示。

談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

人民網: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您怎樣看《綱要》的發布?

林鄭月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本屆特區政府很重要的一個工作部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動能,也為香港的企業或者專業人士,特別是年輕人提供更新、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從2017年7月1日我上任以來,我們就很重視這塊工作。

2017年7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籤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從那天開始,我們就積極地參與,規劃綱要應該把香港的位置怎麼定下來,能啟發我們在未來的經濟、民生有什麼好的機遇。

今年2月18日,對於《綱要》的公布,我們非常興奮。因為看到其中都納入了很多我們的意見,就感到非常的欣慰。

人民網:那麼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接下來會為我們具體帶來哪些機遇呢?

林鄭月娥:香港是一個主要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沒有什麼製造業。但是現在說到「再工業化」或「工業4.0」,除了科技創新,其實還是需要有一個先進的製造業來支撐。那麼現在香港和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有很好的協同發展,我們就可以做科技的研發工作,做一點轉化、孵化的工作,而將生產基地放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

另外,科技創新要做大做強,必須要有融資的能力。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就可以為科技創新的企業,提供一個融資的平臺。

所以,從這幾個方面都可以看,都能夠更好地發揮香港的優勢,帶來更大的經濟的動力。

人民網: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打通「一小時生活圈」,去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開通和港珠澳大橋的啟用,是不是也為接下來的發展帶來一些利好呢?

林鄭月娥:坦白說,當時建設這兩個大型基建,都沒有人在談粵港澳大灣區,因為這兩個基建好幾年前就在規劃。但是去年的相繼開通,確實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來了天時地利。「一個小時生活圈」的布局已經出現,我們從西九龍的高鐵站到廣州,要是不停站,45分鐘就到廣州南了,到深圳福田、深圳北就更近。以前如果坐車,從香港國際機場到珠海是4個小時,現在有了港珠澳大橋就變成了45分鐘,到澳門就不需要再坐船了。

有了這麼好的基建的聯繫,就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讓很多企業很多人開始考慮,真的可以住在香港而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或者是反過來。最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開了第二次會議,公布了一系列便利的措施,其中我聽到反應最好、很受歡迎的就是放寬境外人士在內地居住的時間認定,出入境往返當日不計入境內居住天數,這對在兩地往返的人來說就非常有好處。

人民網:其實就是更加方便了。2019年,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方面又會有哪些動作呢?

林鄭月娥:去年11月,習主席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表示,總結改革開放成功的實踐,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未來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香港在投資興業、雙向開放、先行先試和城市管理等方面,仍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我們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同時,我也希望香港不單單是作為一個把海外資金引進來、幫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聯繫人,還能更直接地參與。而粵港澳大灣區就給了我們直接參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會。但是要做好大灣區其實也不簡單,它的特點就是「一國兩制」,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堅持「一國兩制」,不能改變「一國兩制」的原則。對香港來說,保持「兩制」,不讓「兩制」出現一些模糊或者減少對於「一國兩制」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人民網:您一直非常關注香港青年人的成長和發展。大灣區建設是否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呢?

林鄭月娥:有的。最近一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公布的措施,其中一項就是要大力鼓勵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建設一批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這項工作目前已經啟動,我們去年年底與青年組織合作,在深圳選了羅湖、福田、南山等幾個點建立基地,讓有興趣到內地發展的青年,透過青年機構就可以進來。這些基地不僅是提供一個場所,也為他們提供諮詢等配套的服務,為他們介紹客人怎麼來,或者幫助他們尋找資金。以後我們希望能輻射到大灣區內更多城市,青年人要是比較喜歡到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也都能有青年雙創的基地,為他們提供服務。

談創科發展——讓香港經濟更加多元

人民網:您剛才提到雙創,香港也很重視創新發展,這幾年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可以說是奮起直追,那麼香港接下來有怎樣的規劃?

林鄭月娥:你的觀察是對的,這兩年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做的力度是比較大的。一方面,特區政府比較積極主動地推出了一些配套、一些新的政策,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香港本身是有做科技創新的好的基礎。我們有很好的大學,4間大學排名在全球一百強以內。這些大學的教授,一直以來都做了很多研發的工作,但是以前沒有足夠的政策配套措施,研發出來的成果不容易轉化為實際應用,比如商業的貨品或者服務。現在由於我們有很多鼓勵、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對他們就比較有利了。

科技創新對香港的好處非常多。一是讓香港的經濟發展更加多元。另外,科技創新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無論在生物醫藥、老齡化或者在城市管理上,應用得好,對整體的經濟、民生還是有很大的好處。所以,我從上任到現在,特區政府已經為科技創新投放了接近1000億港幣,希望在比較短的時間能發展起來。

談2019年期許——香港要積極參與這3件國家大事

人民網:您剛才提到今年7月份,您就任行政長官即將滿兩年。2019年,對您個人和香港有沒有什麼樣的期許呢?

林鄭月娥:很多人說我當行政長官當了很久了,其實還不到兩年。在過去20多個月,特區政府推出的政策是蠻多的,社會反響也很強烈。像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很多大學,包括香港本地的大學、內地的科研機構、海外的大學,都很有興趣。2019年,我們要把過去兩年做的工作好好地鞏固起來,不是做完就算了,還要鞏固,然後再慢慢提升。

此外,我們希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2019年有幾件國家的大事,希望能主動積極參與。一是4月份國家要召開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第一屆我們有參加,是小規模的,這次希望大規模參加。也希望能給香港多一些機會,談一談我們在「一帶一路」方面能有什麼樣的貢獻,怎麼讓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有一個好的對接。二是今年11月份,將在上海舉行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去年參加的香港企業反映非常好,他們也希望今年繼續參加,並能有大一點的展區,讓香港多一些的企業能參與。第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希望能參與國家的慶祝活動,也會在香港舉辦一系列的慶祝國慶活動,希望讓更多的市民感受到國家的發展。未來機遇無限,我們作為國家的一份子,在「一國兩制」下享有著很獨特的優勢,應該把這個優勢發揮得更好。 

(責編:劉潔妍、楊牧)

相關焦點

  • 挑戰與機遇:林鄭月娥這些話,透露香港2019發展方向
    中新網1月25日電(何路曼) 2019年是充滿挑戰與機遇的一年,對於香港來說,也是如此。「香港會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及發展大局。」日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展望2019年特區政府工作時,如是說。落實利民工作,推動基建,發展創新科技……林鄭月娥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 六個月內林鄭月娥三次赴京,這件事要成為香港「頭等大事」!
    撰文 | 董鑫2020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就在2019年的11月6日,也是在釣魚臺國賓館,韓正會見了林鄭月娥。
  • 林鄭月娥:2019年全年香港經濟情況嚴峻 要想治本須遏止暴力
    新華社香港10月29日電(記者劉明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表示,2019年全年香港經濟情況嚴峻,特區政府會竭盡所能「撐企業、保就業」。不過紓緩措施都是治標,要想治本則須遏止暴力,儘快讓香港恢復平靜。
  • 林鄭月娥向國際社會簡介香港2020年施政報告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6日與外國領事團和國際商務委員會成員會面,向他們簡介25日發表的2020年施政報告。超過80位成員出席。林鄭月娥首先闡述施政報告中「堅持『一國兩制』」一章,重申清楚了解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十分重要。
  • 香港2020年經濟料收縮6.1%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談經濟新動力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8月至10月的失業率為6.4%,為接近16年來的高位。當中,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合計的失業率為11.2%,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為14.8%。林鄭月娥提到,中國內地在嚴控疫情的努力下,經濟已快速反彈,將會是在2020年唯一有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致外國政客:香港人不配享有國家安全嗎?丨香港一日
    文/不吐不快的「確保香港不會倒退回18個月前我們所見的樣子」路透社周二引述未具名人士消息稱,「中央政府有決心遏制香港本地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確保香港不會倒退回18個月前我們所見的樣子」。18個月前,即2019年6月,被外界廣泛視為此前「修例風波」大規模爆發的重要節點。
  • 林鄭月娥:香港民眾不要被香港反政府政客和外國政客謊言矇騙
    新華社香港7月5日電  香港特區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在7月3日召開會議期間,反對派議員不斷「拉布」,拒絕探討教科書議題,並有反對派議員向會議主持者潑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日晚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教育事務委員會要討論的是學校教科書和教材的問題,是近年很多家長關心的事情,也是要求教育局必須做好把關的一項工作。但如今在議會的正常討論也命途多舛,足見立法會理性討論施政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少。  林鄭月娥表示,那些批評中國從國家層面為國安立法的外國官員和議員,說什麼要經過香港立法會的程序,是有點痴人說夢。
  • 2019年,上海3件大事辦得怎麼樣?
    新華社上海1月21日電題:2019年,上海3件大事辦得怎麼樣?新華社記者鄭鈞天、郭敬丹臨港新片區、科創板、第二屆進博會是2019年上海市著力要辦好的3件大事。在20日舉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記者招待會上,上海市政府交出了一份「成績單」。
  • 香港國安法實施半年來 這些大事值得關注!
    僅此歲尾之際,大公文匯全媒體梳理了香港國安法施行半年來所發生的諸多與國安法相關的事件,讓讀者透過樁樁件件息息相關的事件,再次感受香港國安法的威力及香港社會由此發生的積極變化。 7月3日 香港國安委成立 港府按香港國安法第12條成立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香港國安委)。特首林鄭月娥任命警務處監管處長劉賜蕙為警務處副處長(國家安全)。
  • 關於2019年香港局勢 中央最新精神傳遞4大信號
    中央對林鄭月娥行政長官的工作一直充分肯定,她上任以來秉承「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原則積極作為,此刻又把個人榮辱拋在一邊,頂住各種壓力,忍辱負重,恪盡職守,本身就是對香港、對國家擔當的表現。  中央對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帶領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是百分之一百支持的,也相信她有智慧、有能力應對好香港當前局勢,帶領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再出發、再前進。
  •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大慶之際,港人深思前途命運丨香港一日
    由此可見,這次以深圳為主角的大會,香港作為毗鄰的「特區」,也有一定角色。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近平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 2017年,影響中國銀行業的十件大事
    中國日報1月18日電 1月17日,中國銀監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共同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十件大事,幫助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中國銀行業的重要動態和政策,其中包括監管部門整治金融亂象、國家金融發展穩定委員會成立、放寬外資進入銀行業比例限制等等。
  • 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前途命運所系
    對正處於由亂轉治歷史新起點的香港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鼓勵與支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牢牢抓住難得機遇,以更廣闊和更開放的思維積極融入新時代國家發展偉大進程,在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上,切實化解香港社會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為未來開闢新篇。
  • 林鄭月娥發文憶40年職業生涯:信念和價值觀始終如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18日在社交網站發文,回憶自己長達數十年的公僕生涯。林鄭月娥表示,40年間,她擔任過接近20個工作崗位,雖然職位有變,但當年入職時的信念和價值觀始終如一。林鄭月娥提到,1980年8月18日她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走進下亞釐畢道政府合署報到,加入政務主任行列,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公僕生涯。
  • 香港著名曆法專家蔡伯勵離世 林鄭月娥表示哀悼
    中新網7月26日電 據香港《明報》網站報導,香港著名曆法專家蔡伯勵26日離世,享年96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蔡伯勵辭世表示深切哀悼。蔡伯勵先生。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蔡伯勵是編纂曆法的權威,不同版本《通勝》中的曆法部分均由他編纂,在該項中國文化遺產中舉足輕重。蔡伯勵於2015年獲頒金紫荊星章。林鄭月娥表示,蔡伯勵一生致力推廣中國文化,向普羅大眾推廣傳統曆書《通勝》更是不遺餘力。他也樂善好施,關心後輩,對社會貢獻良多。香港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也表示,對蔡伯勵辭世深表哀悼,並慰問其家人。
  • 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郭香玉)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保護地司、宣傳中心,以及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入選大事著重於自然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經過廣泛徵集、專家初審、評審等程序評出。迄今為止,中國自然保護十件大事的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年。
  • 對香港的歸屬感來自一根登山杖——專訪「十大新香港青年」溫凡
    :張奧林   中新社香港12月14日電 題:對香港的歸屬感來自一根登山杖——專訪「十大新香港青年」溫凡  中新社記者 史冰筠  「一個人在外面讀書,陌生人的關懷讓我體會到了香港的人情味。」
  • 每周大事(2018年12月15日~21日)
    中央宣傳部等15部委部署開展2019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據新華社12月16日報導,中央宣傳部等15部委日前聯合下發通知,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新時代「三農」工作,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
  • 《2020施政報告》香港優才每年配額從1000增至2000!
    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表她任期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報告中明確表示:——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從2020年9月起,每年的配額從原來的1000名增至2000名!今年香港優才進行了2次甄選,共計獲批735個名額,換句話說,在今年年底前,還剩餘1000多個香港優才空餘名額!
  • 2018年中國要幹這三件大事
    雖然2018年才開了個頭,雖然農曆立春還未到。但中央應該已經確定,2018年中國將幹這三件大事。1全國性掃黑除惡按照新華社的報導,這份《關於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通知》,措辭相當嚴厲。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印發通知,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重大決策,是2018年中國政治進程中的一件大事。2、以前,我們的慣有名詞是「打黑除惡」,現在突然變成了「掃黑除惡」,按照新華社的分析,「掃黑」比「打黑」更加全面深入,不但要打擊犯罪,還要打擊違法行為。3、掃黑除惡,還與基層治理密切相關。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一些基層已經被黑惡勢力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