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育兒內容的第25期,我是每天都要解決很多育兒問題的淅淅爸(最近被虐得不要不要的)...
兩天前看到一個推送,淅爸是很生氣的,顧女士的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每天要上半天的感統訓練課,所以有半天不能去上幼兒園。這就導致了孩子跟不上進度,早操什麼的都不會做。從而引發了一場家校矛盾。
我生氣不是因為顧女士維權,而是因為曾經我的一位親人也和顧女士一樣,把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送到幼兒園,最後差點把好好的一個孩子給整自閉了。
全依賴那些誤區:貴人語遲,晚說話的孩子更聰明,不是什麼大問題孩子長大就好...
所以這一期的內容是關於「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科普視頻,放心,不涉及艱澀難懂的腦科學。
首先問一個略顯RZ的問題:如果不教孩子,他們能自己學會說話嗎?
好了,我知道你已經在屏幕前開罵了,接下來我說兩個故事,然後你再接著罵...
語言剝奪實驗
古埃及一個國王普薩美提克(不知道幾世),想要證明古埃及人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於是他腦洞大開做了一個實驗:
把兩個嬰兒放置到一個沒有人去的屋子裡,命令一個牧羊人給他們送食物和給予必要的照料,唯獨不能教孩子說話。
為什麼?因為這位國王認為如果他的假設是真的,那麼孩子一定可以發展出語言,並且一定是古埃及語。
就這樣兩個孩子長到了兩歲多,某一天牧羊人發現,只要他來送食物,兩個孩子都會發出「bekos」的聲音,於是他就把兩個孩子帶到國王面前稟報。
聽到孩子發音的普薩美提克,興奮的一頓操作研究這個詞,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操作,得出來的結論是這個詞是希伯來語,意思是「麵包」,小普猝...
後來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二世也做了個類似的實驗,他是為了驗證小普的驗證,但是她發現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你不逗他不哄他也不和她說話,僅僅是機械式照料,這些孩子甚至都難以養活,更別說發展出語言了。
這麼神奇的事情,自然少不了啊三哥,印度阿克巴大帝為了驗證前人的驗證...啊呸,搞錯。
是為了驗證人的語言都是學習而來的,也做了類似的實驗,他建了一個「啞屋」,隔絕了外界的聲音,派士兵看守,這啞屋裡面有兩個嬰兒以及一個啞巴奶媽。
直到孩子4歲的時候,這兩孩子只會發出「阿巴阿巴」的聲音。
這些實驗其實挺殘忍的,但畢竟發生在古代,咱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已經掛了)。但有些父母卻比這些國王更殘忍,他們看孩子的準則就是一看好、二活著,除此之外啥都不管,整出個現代版「啞屋」,最後活生生把健康的孩子整出個語言發育遲緩來。
什麼是語言發育遲緩?我們來看看百科的解釋:
語言發育遲緩分為兩種狀況,一種是口頭表達能力低於同齡人平均水平,另一種是語言理解能力低於同齡人平均水平。
還以為語言發育遲緩離你很遠,並且只是說話晚的小問題嗎?
愛爾維修說:世間大部分不幸都來自無知!
《中國保健雜誌》指出,中國新生兒群體當中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概率大概為4%-6%(現已上升到9%)。 《成都日報》去年的一份數據調查中顯示,2-3.5歲的兒童出現的概率大約為13.5%-17.5%,4-7歲兒童中是7.4%-9.4%。語言發育遲緩已經逐漸取代口吃成為影響嬰幼兒最嚴重的一個問題。而語言發育遲緩和口吃不同,它不僅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還影響孩子的智力。
在國外的普林斯頓醫學中心、美國哈佛大學和全美醫學研究中心,以及國內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都有相關的報告指出這一點(影響孩子智力),而且是具有永久性的。
普林斯頓醫學中心的報告指出,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普遍具有智力發展水平不高的特點,而在五歲半之後,兒童智力受到永久性損傷的概率大幅提升。 美國哈佛大學和全美醫學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語言發育遲緩可能會造成兒童智力的永久性缺陷,長期不矯正還會嚴重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導致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偏低。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一份文件指出,語言發育遲緩極有可能在4-7歲的年齡造成兒童智能不足。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生活能力不完全、理解接受能力比較差等等。
你一定還不信,畢竟是經歷過「震驚!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竟然....」的洗禮。所以我要講第二個故事,準確來說是實例。
在一個月黑風高但是並沒有雷電交加的夜晚,印度的一個山野村莊,有人大喊著自己看到了怪物,而且是兩個。這兩個怪物四腳著地,長得人類的外表,身邊還跟著三匹狼。
一位牧師決定一探究竟,帶著一群村民殺到狼窩,打死了母狼之後,竟然發現了兩個孩子!女的!大的約莫7、8歲,小的只有兩歲的樣子。
牧師想盡辦法讓這兩個女孩回歸人類生活,分別給她們取名為卡瑪拉和阿瑪拉。這就是著名的印度狼孩事件。
但是事與願違,這兩名狼孩晝伏夜出,只吃生肉,還會學狼嚎叫喚同伴,除了長著人類的外表,看哪哪都像只狼。
兩年後,年紀小的阿瑪拉因病去世,年齡大的也沒有什麼大改變。
又經過多年的嘗試,卡瑪拉在13歲時學會站立,14歲學會行走,但直到17歲離世前,她也只學會了45個單詞,智力相當於4歲幼童的水平。
很顯然,幼年學習狼習性直接損害了兩個孩子的智力。
於是一個新的命題出現:
在人成長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究竟是本性還是文化?是環境還是遺傳?
這個問題困擾著29歲的心理學家溫斯洛普凱洛格,為了驗證這個命題,他主張把一個智力正常的嬰孩扔到荒郊野外,研究其行為。後來,他差點被人扔到荒郊野外...
這麼反人類的事情,川普都不會同意,於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將一個充滿野性的猩猩以人類養孩子的方式撫養長大!
問題是,沒有父母願意這樣做(畢竟誰做誰傻的事情)於是,幾個月後他的兒子出生了,他很偉大(他是這樣子認為的)的進行了這一個實驗--帶回了一直7個半月打的雌性猩猩古亞。
古亞比他們的兒子更像他們的兒子,反而他們的兒子成了一個真正的實驗品。凱洛格不斷進行各種實驗,甚至為了測試兩個孩子受到驚嚇後的反應,躲在他們身後開槍。
然而在9個月後,這項本計劃進行5年的實驗終止了,因為古亞變得非常有人性,但他們的兒子卻變得更像猩猩...
在這9個月的時間裡面,他們的兒子只學會了3個單詞,(正常的孩子大約能掌握50個單詞並開始造句),並且非常暴躁,學會猩猩咬人、用嘴叼東西等等。
狼孩的事情說明了語言環境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而凱洛格的實驗,則說明了人類之所以能一代更勝一代,其重要的原因是濃縮了前人智慧的語言文字和啟智開化的教育。
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包括接受和傳播),假如語言發育出現問題,那麼智力發育遲緩幾乎是必然事件,不要跟我扯「文字」,我完全不介意你用文字代替語言和一個嬰幼兒交流。如果你成功了,請私信我一下,這將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話歸正題,引起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有五個原因:(一) 聽覺障礙。(二) 神經或大腦傷害。(三) 情緒障礙,如自閉症兒童。(四) 智能不足所表現的語言發展遲緩。(五) 環境剝奪,如父母無暇與幼兒互動或過分溺愛,沒有讓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機會。
而上面的例子,都是屬於「環境剝奪」所致,一旦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遲緩,請立刻馬上帶孩子去醫院聽從醫生的專業建議!因為你根本無法獨立分辨孩子是自閉還是聽覺障礙!
而我所參與修復的幾例環境剝奪所導致的家庭,有一個共同特性:
一開始他們根本就不覺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問題...當然,這一點存在於多數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的家庭。
迷之自信等於無知,無知是要付出代價的...
另外幾個關於語言發育遲緩的誤區:
年齡越大恢復越有優勢?以五歲半為分界線,五歲半之前是可以恢復的黃金時期,五歲半之後可以用「盡人事、聽天命」來形容。不信?狼孩的事情還不夠打臉嗎?
這是可以自愈的,不是什麼大事?「自愈率8.7%」,這是普林斯頓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的,且自愈後的語言能力依舊比不上同齡孩子水平。
對於8.7%這個概率,我是抱著懷疑態度的,因為這是把所有在治療的有語言障礙的孩子進行統計的,畢竟1234點屬於器質性的障礙,自愈的可能性幾乎為...0。但我沒有證據...
貴人語遲,晚說話的孩子更聰明?如果你堅信這一點,那麼請回答以下問題:
請問有數據支撐嗎?
請問有科學研究證明嗎?
那身邊的實例,佔據的比例是多少?
「貴人語遲」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原句為「貴人語遲,敏於行卻不訥於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其原意是有內涵有思想的人,是不會多說話,也不會搶說話。然而這個詞到了現代,就常被人們誤讀為說話晚的人是「貴人」的意思,所以「貴人語遲」這種說法可以洗洗睡了。
OH~當然,某程度上這也確實是「貴人」,康復費用很貴...
那我現在可以自己在家裡教嗎?當然。機構康復的最終結果還是家庭幹預,這一點跟家庭教育指導是一樣的。不過你知道該怎麼教嗎...那我們下期講。
好了,這期關於語言發育遲緩的科普,內容就到這裡了,我是淅淅爸,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