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是一座古老的山,讓人浩嘆不已。嵩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使人浮想聯翩。嵩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令人目不暇給,顧盼生輝。嵩山是一座奧妙無比的山,叫人心儀神往,激情澎湃。五嶽之尊、萬山之祖的中嶽嵩山,雖她經歷過外方、崇高、嵩高等名稱的嬗變,但成就她「中華民族的文化聖山」的卻是那個大寫的「中」字。
嵩山是歷代將王將相心儀的地方,是文人學士嚮往的聖地,是高僧名道隱居修身的佳處。嵩山是人們趨之若鶩爭相朝拜的對象。是啊,沒有淵博的學識、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魅力,做到人人敬慕談何容易,沒有君主的氣度、帝王的威嚴、皇權的高高在上,做到接受四方朝拜,更是不可想像。而其貌不揚、其身不偉的嵩山做到了,嵩山獨步天下,嵩山傲立乾坤,這一切也源於這個「中」字。
西周王朝建立後,攝政的周公為了長治久安,準備將都城從偏居一隅的鎬京遷往地處中原、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洛邑。遷都不僅要順從天意,還要有說服萬民的充分理由,在佔卜盛行的時代,聰明的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萬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輿論,一方面打著制訂曆法、發展農業生產的旗號,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他在全國設置了五處觀測點,以嵩山腳下的潁川陽城為中表,築土圭、立木表,測量日影。
周公受大禹以身為度的影響,以成年男子的標準身高——八尺為表高,天天在午時測量日影長短。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測量,周公把測量的數據一一記錄下來,發現了日影有一個由長到短再由短變長的周期,並根據每天日中日影的變化找出了季節的變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長、夏天日影短的規律。於是,他就把一個周期稱為一年,並把日影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把長短變化中的兩次等分點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這樣根據四季變化指導農業生產就有據可依。
古時,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地球南北長三萬裡,與八尺表測量出來的日影長對照,又認定「影長一寸,地差千裡」。周公利用圭表之法,發現嵩山腳下的登封陽城夏至時表影長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於是就認定這裡為天地、宇宙的中心。古代中國王權的唯我獨尊的觀念使人們非常注重天地之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正因為此,周公又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陽城僅一百多裡的洛邑觀察地形,隨後親往洛邑營建都城,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西周都城沒有遷到洛邑。
「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周公證的陽城為天地之中,於是中原地區被稱為中國,豫州被稱為中州,華夏民族被稱為中華。中國、中華、中州、中原、中嶽、中土、中央、中天等詞語中的「中」字都由此而來。連河南方言也不說「好不好」、「行不行」,而說「中不中」。而登封也因此產生了家喻戶曉的民謠:「天有心,得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
被後世稱為元聖的周公極富遠見地把中表立於陽城,通過測定陽城為天地之中,使嵩山在夏商時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得以回歸,周公睿智的眼光從此掃視了嵩山幾千年歷史。周公測景三百年後,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周公早已營建好的洛邑,為做太平天子,他寄希望於山川的保佑,就在以前祭嶽制度的基礎上,定嵩山為中嶽,以後,五嶽之中的南嶽、北嶽雖多有更改,而中嶽嵩山卻始終挺立在中國文化天空之中。
因為有了這個「中」字,登封陽城的周公測景臺遺址一直保留了下來,而歷朝歷代的天文測量都離不開嵩山這個中國文化的「元點」。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諸家曆法,改撰新曆」,再次組織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測量,他仍以登封陽城為中心觀測點,並根據實地測量結果,編成了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大衍曆》。他的下屬南宮說為保存周公測景的舊制,遂把周公時期的土圭木表更改為石圭石表,並刻上「周公測景臺」五個大字,以使周公的業績彪炳千秋。
十三世紀末,古代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郭守敬也循著周公、僧一行、南宮說等人的足跡來到了嵩山,他也為嵩山留下了一座天文文化的豐碑——觀星臺。登封陽城是郭守敬這次四海測驗活動中的一個觀測所,並且是全國的中心觀測站。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開始,歷經河南,轉抵南海,行程數千裡,親自掌握這一路的測驗,曾親自在登封陽城主持觀測,得出了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結論。今天的登封觀星臺是「四海測驗」中二十七座觀測站迄今仍然保存於世的唯一一處,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我國歷史上天文科學發展高峰的佐證。
郭守敬通過在觀星臺的實地觀測,編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曆相比一秒不差,但卻比它早了三百多年。《授時曆》使用長達364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施行時間最長的曆法。後來元朝皇帝還下詔書把《授時曆》賜給高麗(今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等國家使用。在這些國際文化交流中,登封觀星臺功不可沒,她作為嵩山的一顆耀眼明珠,其熠熠光輝將長久照耀中國文化史。
「陽城當嵩陽,登臨覽大荒。觀星驗曆法,測影求地中。殘臺留古制,青燈拜元聖。圭表寓玄機,天心地膽名。」從周公測景到郭守敬測天,嵩山文化無心以出岫,有意化乾坤,於無聲處驚日月,在坦然時經天地,測景臺後的對聯「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蘊陰陽無影中」,使人們不斷思考天文文化的玄機。也正因為這個「中」字,中央獨尊的文化觀念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積澱成為我們的一種民族基因。木金水火土,東西南北中,天地君親師,人們非常崇拜「土」、「中」、「君」,五行中以「土」為貴,五方中以「中」為上,五尊中以「君」為本,而嵩山位居中嶽,正當「土」位,是頂禮膜拜、代天教化的最佳選擇。於是歷朝歷代,皇帝都採取親祭、望祭、遣使臣祭、令地方官員祭的方式祭祀中嶽。
正因為這個「中」字,嵩山從唐代以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嵩山神成為五嶽山神中最先稱王、最先稱帝、最先封后的神靈。這一切都源於那個叫武則天的女人,也正是這個女人,使嵩山文化又添丁加口,賦予了嵩山獨特的封禪文化。封禪是中國特有的敬天思想的產物,就是古代帝王往泰山祭天祀地,它是享有天命者,為國家之隆昌感謝上天而舉行的盛大儀式。只有那些像秦始皇、漢武帝一樣統一全國,使國運昌隆、致天下太平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舉行封禪儀式。一代女皇武則天有強烈的封禪意識,尤其是對中嶽嵩山情有獨鍾,曾多次勸唐高宗往中嶽封禪。唐高宗幾次下令封禪中嶽,都因吐蕃犯塞、高宗病重而停封。
但武則天並沒有忘記自己封中嶽的大願,垂拱四年(688年)改嵩山為神嶽,封其神為天中王,還別出心裁地為天中王配了一個王妃天靈妃。公元696年,意氣風發的武則天前往神嶽嵩山封禪。武則天這一次是以大周國皇帝的身份來封禪的,臘月九日凌晨,年近七十、精力充沛的武則天身穿袞冕,登上嵩山峻極峰上「廣五丈、高四尺、四出陛」的登封壇,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行「封」禮祭天。為紀念這極神聖的時刻,她下令改元萬歲登封,大宴九日,並宣布免除天下百姓一年的租稅。九天後,武則天到少室山下萬羊崗上的封祀壇,行「禪」禮祭地,兩天後又在奉天宮前的朝覲壇接受百官朝賀,然後才心滿意足地返回神都洛陽。為歌頌這一亙古未有的盛典,宰相李嶠撰寫了《大周降禪碑》,武三思撰寫了《大周封祀壇碑》,武則天還親自撰寫了《大周升中述志碑》,分別刻立在嵩山極頂峻極峰和萬羊崗上。
「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武則天下令將嵩陽縣改名為登封縣,陽城縣改名為告成縣。在封禪兩個月後,武則天又尊神嶽天中王為神嶽天中皇帝,天靈妃為天中皇后。武則天是第一個正式封禪中嶽的帝王,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到嵩山封禪的皇帝,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此可以說武則天因嵩山而獨樹一幟,嵩山因武則天而齊泰嶽之貴。武則天的大手筆、大氣魄書寫了中嶽嵩山的新篇章,書寫了嵩山最壯麗輝煌的一頁。武則天封中不封東、封正不封偏的封禪活動不僅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傳統,還改寫了封禪文化的歷史,增加了嵩山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提升了嵩山的文化地位。而這一切都基於嵩山腳下周公測景臺,都源於那個大寫的「中」字。
本文由常松木原創,圖/網絡,轉載需授權;歡迎關注,我們一起學習。
作者簡介:
常松木,河南登封人。2003年4月,任《嵩山風》執行主編,編輯出版《嵩嶽作家文叢》系列叢書,後又出版詩集《鍾情嵩山》,與人合著了《嵩山少林寺旅遊指南》《嵩山文化》《中嶽嵩山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等著作。散文《少林讀瀑》《冬遊九龍潭》被中國散文學會分別評為二、三等獎。2007年,出版集散文、遊記、美文、隨筆於一體的專著《嵩嶽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