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歷40年心血寫的隨筆,為何會成為毛主席生前看的最後一部書

2021-01-15 青林知青

洪邁:霜風淨曠野,鴻落有餘聲

友人趙工寄來一套精裝本的《容齋隨筆》,此書我是只知其名卻從未讀過,遂花了足足一個月時間,大致瀏覽了一遍,感覺嘛,三個字,好累人。

這部書是毛主席生前看的最後一本書,時間是1976年9月8日5時50分,在老人家遍身布滿各種醫療管線之時,還讓工作人員為他讀了37分鐘的《容齋隨筆》,十多個小時後,一代偉人便與世長辭,此事見於當時為毛澤東管理圖書的徐中遠之回憶文章。

此書的作者為宋代洪邁,說起這洪氏一族的名人可是多多,在我的印象中,一身正氣的洪亮吉,「南洪北孔」的洪升,當然,還有洪秀全及洪承疇等等,著實了得。

至於這位洪邁,我除了知道他所著的這部書外,其他皆茫然中,但因為不知何時曾讀過一首諷刺他的詩,所以對他的印象很不好,也一直沒有特別地關注過他。

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

一日忍飢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

萬裡歸來誇舌辨,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

這是當年在太學生中普遍流傳的一首詞,調寄《南鄉子》,對當時出使金國的洪邁極盡挖苦之能事,並將其與漢之蘇武進行對比,更具諷刺意味。

他的父親洪皓曾出使金國,被扣留15年後方才得歸,盡忠盡節,被後人稱為「宋之蘇武」;後來金人又遣使來朝,高宗趙構遂派洪邁出使,欲將二帝陵寢回歸,但金人以宋國書中未以臣禮相交,堅持要改為「陪臣」方可交談。

洪邁不允,於是金人將其關押,並斷絕一切供應,原文為「既而金鎖使館,自旦及暮水漿不通,三日乃得見。」

至於為何三日後「乃得見」,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正史無載,但當時的民眾應該是聽到見聞,認定洪邁是做了對不起大宋之事,再加上他回來後四處誇耀自己在敵國的功績,於是,太學生們作詞諷刺他。

儘管正史語焉不詳,但他應該是屈服了,至於到什麼程度就不得而知了;因為他回來後不久即遭言官彈劾,理由是「使金辱命」,旋被剛即位的孝宗罷官,而史上未見洪邁有任何反駁,看來定是屬實,所以,完全可以說,這是他一生的汙點。

洪邁,字景廬,號容齋,江西鄱陽人,進士出身,歷起居舍人、校書郎等職併兼修國史,後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和端明殿學士,官及宰執並封魏郡開國公,年80卒,諡號「文敏」。

他出生官宦世家,自幼聰明異常,《宋史》載其為,「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

洪邁天資聰穎,且學習刻苦,他曾「手書《資治通鑑》凡三。」若我等之人,能看一遍已是不易,這抄寫三次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所以,如此的學習態度,也為他日後在文學上取得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洪氏的官宦一族可真是了得,洪邁的父親及兩個哥哥不但皆為當時的大學者,而且都曾官居執宰;而他本人亦屬朝廷中的強硬派,堅持「土疆實利不可與」的外交政策,他出使金國也是自告奮勇而為,可惜,三天的「自旦自暮,不給飲食」,他便屈服了,畢竟,他沒有文天祥那樣的骨氣。

不過,以他的名聲,朝廷還是很看重他的,當時的孝宗皇帝在罷黜他的第二年便重新啟用了他,去江西贛州當了知州,從他在贛州的作為來看,還是一位親民又有能力的好官。

後來,他又去了福建建甌及浙江金華為官,無論他在哪裡,都在努力為民眾謀福利,他重視教育,大興學業;他修建水利,造福一方;他修繕武備城池,隨時準備迎擊入侵之敵,這一切都得到孝宗首肯和嘉許。

但他又是以文名動四方,後來孝宗徑直將他如回京任侍講,同時入翰林院修國史,深得孝宗信任。

後來的他是一路高升,任龍圖閣學士,最後是在端明殿學士上致仕,直到去世,被追贈光大夫。

可以說,他的一生除了那次出使金國外,都是一帆風順,很是風光,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借著紹興和議帶來的短暫和平,以文章取盛名,進而能「躋貴顯」,也實在不是件容易之事。

洪邁學識淵博,著書極多,被稱為「治學通儒」,他除了完成官方交與的編撰國家叢書外,自己獨立完成的著作亦是極多,如《野處類稿》、《萬首唐人絕句》和《夷堅志》等等,當然,最為重要和著名的,當屬《容齋隨筆》一書。

他一生都在讀書,且涉獵廣泛,每讀一書或有心得,便隨手記下,日積月累,集腋成裘,竟也寫下了不少,後來便將其集合成冊,以其號容齋為名,遂成《容齋隨筆》,共5集,凡74卷。

「餘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這是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作的說明,可以說,這部書的寫作是與他一生相伴,分門別類地不斷進行充實,據其自述是歷經40年時間,經歷的時間之長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這一方面是本身筆記的特點所決定,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充分的時間,安定的環境,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當然,最重要的是生命能保障有足夠長的時間,而具備這些條件並取得成果的,除洪邁外,當是不多。

《容齋隨筆》讀來很輕鬆,完全沒有讀南宋史時的那種沉重感,它內容龐雜,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人物到自然,從學術到見聞,無所不論,無所不評,不但考訂出很多前朝各類的謬誤,而且有著自己的見解。

特別是其中考證的,自漢唐以來的歷史名實、政治和經濟制度,很是精確,是中國歷史的重要佐證資料,所以,堪稱有宋以來的百科全書。

這又是一部研究宋史的重要書籍,不僅對正史能拾遺補缺,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故而此書被《四庫全書》推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雖說這是一部筆記體的作品,但讀時就如同是欣賞一部文學作品,其文字之美好簡潔,使得讀者不但在文學的海洋中暢遊,也似在史學的叢林中穿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正如明人對此書的評價:

「此書可以勸人為善,可以戒人為惡;可使人欣喜,可使人驚愕;可以增廣見聞,可以澄清謬誤;可以消除懷疑,明確事理;對於世俗教化頗有裨益!」

可惜的是,及至清代編撰《四庫全書》時,那個紀大菸袋紀曉嵐,根據當時的風向和禁忌,對此書作了很多的刪減,而現代能見到的這部書,都是由此翻版,所以,我們現在讀到的《容齋隨筆》,至少是不完整的,但也足夠如我這等人消化了。

作為一部「垂範後世」,具有很高歷史和文學價值的作品,自然會深受毛主席的重視,早在延安時期就曾致函謝覺哉老先生說:「《容齋隨筆》換一函送上。」而且謝老在其日記中,多處都記有讀此書的心得。

這部《容齋隨筆》毛主席不僅曾贈送給他年輕時代的好友周世釗,而且也一直是他的枕邊書,即使是外出巡視時,也指定要帶上這部書,可見此書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這也是一代偉人所讀的最後一部書。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簾鉤卷上梨花影。寶箏拈得雁難尋,篆香消盡山空冷。

釵鳳斜欹,鬢蟬不整,殘紅立褪慵看鏡。杜鵑啼月一聲聲,等閒又是三春盡。

宋朝是一個歌詞大盛的時代,尤以詞學成就最高,雖是作為「詩餘」,但文人極少不涉及於是的,作為文學大家的洪邁自然亦有詞作傳世。

這首《踏莎行》應該是他詞作的代表作,如果按風格分,當是沿宋初時的晏歐一脈。

院落、池塘、簾鉤,配之以簾幕低垂和梨花照影,將一個清冷雙空曠的場景下的女子落寞的心境,如電影慢鏡頭般地一一搖出,寶箏和薰香,似有聲色,卻又更加地增添了主人公心中無盡的惆悵,雁難尋,山空冷,怎一個悽涼了得。

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則通過對女子容貌的描述,將一個雲鬢不整,釵鳳斜插懶對鏡的寂寞女子,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最後在不如歸去的杜鵑聲中,苦挨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將那女人最美好的時光,都付與了無盡地思念中。

在宋時一堆的詩詞作者中,洪邁並不出名,可以說他是文人而不是詩人,但是,他有一首詩卻是人人皆知,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這是中國民眾廣為接受的人生四大得意之事,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只是人們都將其作為俗語,而無人識得它最初的來源了。

觀洪邁的一生,他能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又能在為官地方時造福於民,歷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而不倒,足見其具有相當的政治智慧了;而他又是一名睿智博聞,勤奮著述的學者,在當時應該是那個時代無論是為官或為學者的楷模了。

相關焦點

  • 王光美:看今天的社會,毛主席當年是對的
    27.毛澤東生前曾預言:我死後這個人能對付江青(一)28.欺騙了你多年的十大民族品牌: 竟然都是老外的!29.老畢就是因為這幾條才被出賣的,很多人還在這樣做!30.忘恩負義!我國餵了20年的白眼狼,最後狠狠咬了中I國
  • 毛主席的秘書黃祖炎,1951年不幸遇害,毛主席親往祭奠
    1926年,在組織的領導下,黃祖炎的家鄉成立了陶冶工會,工會經常宣傳新進的革命思想思想,對工人們進行思想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沒讀過什麼書的黃祖炎,明白了許多大道理,漸漸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黃祖炎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卻很上進,經常積極參加工會活動,因為做事勤快,為人誠懇,黃祖炎還成為了工會主幹。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雖說這樣一個地方發生什麼戰鬥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報紙言之鑿鑿,說的就是當日之內會發生的事情,恐怕看到這則消息的讀者也會犯嘀咕:  一家遠在新加坡的報紙,如何能預知福建前線的軍事行動呢?又有誰會拿這樣無頭無尾的消息當真呢?
  • 1953年為何籤訂停戰協定?毛主席想繼續打,蘇聯朝鮮不想打了
    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不得不第一次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也因為此戰的勝利,一舉奠定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所以,抗美援朝戰爭也被稱為立國之戰。但是,這場立國之戰其實並不完美,1953年7月朝鮮停戰籤訂之時,雖然中國是勝利的一方,但是,由於國內國際等諸多原因,毛主席依然做了諸多的妥協。
  • 《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再版(圖)
    毛主席生前唯一參與審訂編輯   《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再版  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17周年,塵封近半個世紀的《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硃砂特裝本(1963年版)首次公開面世。文物出版社按照1963年原班工藝、材質重新印製該書,於近日出版。據悉,該社是當時被毛澤東主席親點承辦該書的出版單位。
  • 歷史名人生前最後一張公開照:老蔣的雙手被綁住拍照,圖9希特勒大勢...
    歷史名人生前最後一張公開照:老蔣的雙手被綁住拍照,圖9希特勒大勢已去 對於張國榮的感情世界,最著名的就是他和男友唐鶴德,2003年4月1日愚人節當天,張國榮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二十四樓跳樓身亡,在葬禮上唐鶴德以未亡人的身份出席。圖為2003年3月8日,張國榮與唐鶴德一起乘車去往紅磡,這也是張國榮生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 196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泳池接見李宗仁:此次回國可是上賊船
    為了得到李宗仁的信任,程思遠成為了中國和李宗仁溝通的橋梁。  從1956年到1965年,十年間程思遠五次北上進京,每次都得到了周總理的親自接見。程思遠還多次參加對臺辦的會議,討論李宗仁回國的時機等問題。  1958年,李宗仁將自己收藏的一批文物寄回香港,希望程思遠代為捐贈。
  • 毛主席評價武則天:有治國之才、容人之量、識人之智、用人之術
    最後,武則天被他說服了,沒有殺顏餘慶。 毛主席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每句話後面都畫了兩個圈,有的還逐字圈畫,天頭上又畫著三個圈。無疑,毛主席既有對徐有功秉公直諫的讚賞,也有對武則天虛心納諫的欣賞。
  • 懷念·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
    1976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這一年的9月9日,毛主席離開了我們。  1952年,毛主席為志願軍歸國代表團文藝戰士代表謝秀民籤名留念。  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文藝工作者歸國觀光時擁抱毛主席。
  • 毛主席與周總理最後一次商量事情,其中一事使中國開始富起來
    毛主席與周總理是幾十年的老搭檔,二人的情誼是非常之深的。不光是在工作中,二人是親密無間的老搭檔,在私下裡二人的友情也是非常深刻的。他們二位都為了國家,貢獻了自己的 一切,他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想要國家變得更好。 可是人都是會老的,他們二位就算特別的偉大,但身體也是會衰老的。
  • 1958年赫魯雪夫訪華,談話觸及我國底線,毛主席霸氣回擊
    從最早的建交到互助再到最後的決裂,這背後的幾十年裡又有怎樣的風雲變幻,而中蘇關係開始決裂的徵兆是在1958年發生的一次訪華事件,這一年蘇聯的領導人赫魯雪夫訪華,提出了一些在他們看來十分正常但卻實打實觸及我們國家底線的要求。毛主席聽後霸氣的拒絕了蘇聯方的要求,此後中蘇關係開始走下坡路,那這些要求是什麼呢?蘇聯又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呢?毛主席又為何會直接霸氣回擊呢?
  • 周福明:毛主席為唐山大地震流淚 要求能救多少群眾救多少
    周福明:毛主席為唐山大地震流淚曾任毛主席貼身衛士的周福明做客先鋒論壇,以「我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為題接受訪談。  說起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周福明印象深刻。他說,唐山大地震是當時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地震,時間快,而且是晚上。原來主席的會見廳兩邊都是玻璃門,大地震時玻璃門響得就像打雷一樣。護士跟我們一塊把主席的頭擋著。我們趴在那,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後來別人把情況向主席報告了,主席一聽說唐山大地震,當時就流眼淚了。
  • 曹丕為何才40歲就英年早逝?看他都做了什麼,活到40已是高壽了
    但是就算如此,曹操最後也沒有統一中原,只能夠成為魏王。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承了他的位置,和曹操相比,曹丕相差的還是非常遠的,雖然後來建立了曹魏政權,但是最後也是因為曹操給他留下了龐大的勢力。一代梟雄曹操生前穩握朝政大權,之後將所有的權利都交託給了曹丕,但是曹操卻沒有多大的能力,所建立的曹魏政權僅僅45年,就被司馬家搶去了,這樣的結局雖然和當時的時代局勢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很大的原因也出在曹丕身上。
  • 陳舜臣最新歷史隨筆出版
    近日,陳舜臣最新歷史隨筆集《通往天竺之路》與《七福神與曼陀羅山》出版。圖:新書實拍現代真實版西遊記在《通往天竺之路》中,陳舜臣先生追隨玄奘當年行走的足跡,將沿途各國各地的古今概貌、風土人情以文字的方式進行了生動展示,算是一部「現代真實版西遊記」。
  • 痛失愛子的毛主席都未曾輕易落淚,在長徵途中,為何多次流下眼淚
    誰也沒想到,1893年,一個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村子裡的孩子,長大後會譜寫這麼多氣壯山河的詩詞。也沒人能想到,他會成為拯救中國的政治家、革命家,把舊中國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更沒人能想到,他會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中國最偉大的革命者。
  • 豆瓣8.5分,一部看哭16萬人的另類「鬼片」
    繼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折桂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全球範圍內迅速掀起一陣韓影觀影熱潮,韓國類型片已然成為亞洲電影的一股中堅力量。韓影體系為何如此成熟且自成一派?這要追溯到公元1998年。正是那一年,韓國以電影等級制度取代了電影剪閱制度,全面激發了創作者靈感,大批優秀影視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百花齊放。
  • 25萬志願軍駐紮朝鮮五年,1958年,毛主席為何提出撤軍
    韓戰在1950年爆發以後,經過近三年的艱苦戰鬥,中美雙方終於在1953年籤訂了停戰協議。
  • 由《求幸福齋隨筆》中對《推背圖》中數象的解讀而言說
    可知這是一部易學著作,未發生之重大事件沒人能看透,發生了之後大家才愰然大悟。宋太祖當政後,將《推背圖》打亂順序,並弄了很多版本,雜揉其中。朝代更疊,轉眼到了清朝,金聖歎批註的版本「金批本」,進入清宮,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從清宮流出。民國建立後,於1912年和1915年,發行了兩套《推背圖》,很多人看的大部門是民國四年的版本。金聖歎老先生,對推背圖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批註的尤為精彩。
  • 邵燕祥生前最後一部自由詩:「我夢見了一萬萬家燈火」
    1956年11月19日,北京邵燕祥(1933年6月10日-2020年8月1日),當代詩人、作家、評論家,生於北平,曾任《詩刊》副主編,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著有詩集《到遠方去》《在遠方》《遲開的花》,以及紀實作品《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我死過,我倖存,我作證》等。
  • 曾有國外記者,問毛主席了個刁鑽問題,毛主席一句話讓她欽佩不已
    在我國近代史上,由於清政府的封閉給中國帶來的磨難,讓其他國家總是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我們。因此,總是會有國外記者對我國的領導人進行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