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霜風淨曠野,鴻落有餘聲
友人趙工寄來一套精裝本的《容齋隨筆》,此書我是只知其名卻從未讀過,遂花了足足一個月時間,大致瀏覽了一遍,感覺嘛,三個字,好累人。
這部書是毛主席生前看的最後一本書,時間是1976年9月8日5時50分,在老人家遍身布滿各種醫療管線之時,還讓工作人員為他讀了37分鐘的《容齋隨筆》,十多個小時後,一代偉人便與世長辭,此事見於當時為毛澤東管理圖書的徐中遠之回憶文章。
此書的作者為宋代洪邁,說起這洪氏一族的名人可是多多,在我的印象中,一身正氣的洪亮吉,「南洪北孔」的洪升,當然,還有洪秀全及洪承疇等等,著實了得。
至於這位洪邁,我除了知道他所著的這部書外,其他皆茫然中,但因為不知何時曾讀過一首諷刺他的詩,所以對他的印象很不好,也一直沒有特別地關注過他。
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
一日忍飢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
萬裡歸來誇舌辨,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
這是當年在太學生中普遍流傳的一首詞,調寄《南鄉子》,對當時出使金國的洪邁極盡挖苦之能事,並將其與漢之蘇武進行對比,更具諷刺意味。
他的父親洪皓曾出使金國,被扣留15年後方才得歸,盡忠盡節,被後人稱為「宋之蘇武」;後來金人又遣使來朝,高宗趙構遂派洪邁出使,欲將二帝陵寢回歸,但金人以宋國書中未以臣禮相交,堅持要改為「陪臣」方可交談。
洪邁不允,於是金人將其關押,並斷絕一切供應,原文為「既而金鎖使館,自旦及暮水漿不通,三日乃得見。」
至於為何三日後「乃得見」,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正史無載,但當時的民眾應該是聽到見聞,認定洪邁是做了對不起大宋之事,再加上他回來後四處誇耀自己在敵國的功績,於是,太學生們作詞諷刺他。
儘管正史語焉不詳,但他應該是屈服了,至於到什麼程度就不得而知了;因為他回來後不久即遭言官彈劾,理由是「使金辱命」,旋被剛即位的孝宗罷官,而史上未見洪邁有任何反駁,看來定是屬實,所以,完全可以說,這是他一生的汙點。
洪邁,字景廬,號容齋,江西鄱陽人,進士出身,歷起居舍人、校書郎等職併兼修國史,後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和端明殿學士,官及宰執並封魏郡開國公,年80卒,諡號「文敏」。
他出生官宦世家,自幼聰明異常,《宋史》載其為,「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
洪邁天資聰穎,且學習刻苦,他曾「手書《資治通鑑》凡三。」若我等之人,能看一遍已是不易,這抄寫三次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所以,如此的學習態度,也為他日後在文學上取得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洪氏的官宦一族可真是了得,洪邁的父親及兩個哥哥不但皆為當時的大學者,而且都曾官居執宰;而他本人亦屬朝廷中的強硬派,堅持「土疆實利不可與」的外交政策,他出使金國也是自告奮勇而為,可惜,三天的「自旦自暮,不給飲食」,他便屈服了,畢竟,他沒有文天祥那樣的骨氣。
不過,以他的名聲,朝廷還是很看重他的,當時的孝宗皇帝在罷黜他的第二年便重新啟用了他,去江西贛州當了知州,從他在贛州的作為來看,還是一位親民又有能力的好官。
後來,他又去了福建建甌及浙江金華為官,無論他在哪裡,都在努力為民眾謀福利,他重視教育,大興學業;他修建水利,造福一方;他修繕武備城池,隨時準備迎擊入侵之敵,這一切都得到孝宗首肯和嘉許。
但他又是以文名動四方,後來孝宗徑直將他如回京任侍講,同時入翰林院修國史,深得孝宗信任。
後來的他是一路高升,任龍圖閣學士,最後是在端明殿學士上致仕,直到去世,被追贈光大夫。
可以說,他的一生除了那次出使金國外,都是一帆風順,很是風光,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借著紹興和議帶來的短暫和平,以文章取盛名,進而能「躋貴顯」,也實在不是件容易之事。
洪邁學識淵博,著書極多,被稱為「治學通儒」,他除了完成官方交與的編撰國家叢書外,自己獨立完成的著作亦是極多,如《野處類稿》、《萬首唐人絕句》和《夷堅志》等等,當然,最為重要和著名的,當屬《容齋隨筆》一書。
他一生都在讀書,且涉獵廣泛,每讀一書或有心得,便隨手記下,日積月累,集腋成裘,竟也寫下了不少,後來便將其集合成冊,以其號容齋為名,遂成《容齋隨筆》,共5集,凡74卷。
「餘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這是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作的說明,可以說,這部書的寫作是與他一生相伴,分門別類地不斷進行充實,據其自述是歷經40年時間,經歷的時間之長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這一方面是本身筆記的特點所決定,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充分的時間,安定的環境,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當然,最重要的是生命能保障有足夠長的時間,而具備這些條件並取得成果的,除洪邁外,當是不多。
《容齋隨筆》讀來很輕鬆,完全沒有讀南宋史時的那種沉重感,它內容龐雜,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人物到自然,從學術到見聞,無所不論,無所不評,不但考訂出很多前朝各類的謬誤,而且有著自己的見解。
特別是其中考證的,自漢唐以來的歷史名實、政治和經濟制度,很是精確,是中國歷史的重要佐證資料,所以,堪稱有宋以來的百科全書。
這又是一部研究宋史的重要書籍,不僅對正史能拾遺補缺,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故而此書被《四庫全書》推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雖說這是一部筆記體的作品,但讀時就如同是欣賞一部文學作品,其文字之美好簡潔,使得讀者不但在文學的海洋中暢遊,也似在史學的叢林中穿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正如明人對此書的評價:
「此書可以勸人為善,可以戒人為惡;可使人欣喜,可使人驚愕;可以增廣見聞,可以澄清謬誤;可以消除懷疑,明確事理;對於世俗教化頗有裨益!」
可惜的是,及至清代編撰《四庫全書》時,那個紀大菸袋紀曉嵐,根據當時的風向和禁忌,對此書作了很多的刪減,而現代能見到的這部書,都是由此翻版,所以,我們現在讀到的《容齋隨筆》,至少是不完整的,但也足夠如我這等人消化了。
作為一部「垂範後世」,具有很高歷史和文學價值的作品,自然會深受毛主席的重視,早在延安時期就曾致函謝覺哉老先生說:「《容齋隨筆》換一函送上。」而且謝老在其日記中,多處都記有讀此書的心得。
這部《容齋隨筆》毛主席不僅曾贈送給他年輕時代的好友周世釗,而且也一直是他的枕邊書,即使是外出巡視時,也指定要帶上這部書,可見此書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這也是一代偉人所讀的最後一部書。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簾鉤卷上梨花影。寶箏拈得雁難尋,篆香消盡山空冷。
釵鳳斜欹,鬢蟬不整,殘紅立褪慵看鏡。杜鵑啼月一聲聲,等閒又是三春盡。
宋朝是一個歌詞大盛的時代,尤以詞學成就最高,雖是作為「詩餘」,但文人極少不涉及於是的,作為文學大家的洪邁自然亦有詞作傳世。
這首《踏莎行》應該是他詞作的代表作,如果按風格分,當是沿宋初時的晏歐一脈。
院落、池塘、簾鉤,配之以簾幕低垂和梨花照影,將一個清冷雙空曠的場景下的女子落寞的心境,如電影慢鏡頭般地一一搖出,寶箏和薰香,似有聲色,卻又更加地增添了主人公心中無盡的惆悵,雁難尋,山空冷,怎一個悽涼了得。
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則通過對女子容貌的描述,將一個雲鬢不整,釵鳳斜插懶對鏡的寂寞女子,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最後在不如歸去的杜鵑聲中,苦挨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將那女人最美好的時光,都付與了無盡地思念中。
在宋時一堆的詩詞作者中,洪邁並不出名,可以說他是文人而不是詩人,但是,他有一首詩卻是人人皆知,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這是中國民眾廣為接受的人生四大得意之事,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只是人們都將其作為俗語,而無人識得它最初的來源了。
觀洪邁的一生,他能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又能在為官地方時造福於民,歷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而不倒,足見其具有相當的政治智慧了;而他又是一名睿智博聞,勤奮著述的學者,在當時應該是那個時代無論是為官或為學者的楷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