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陽,這篇來聊聊遷都以後的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近300年的時間,
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
西周末年,
周幽王廢除申後及宜臼的繼承者身份,
立寵妾褒姒為後,褒姒的兒子伯服為繼承人。
公元前771年,
宜臼逃至申國的舅舅申侯家,
申侯聯合繒國和戎族伐周,
在驪山下殺了幽王、伯服,
西周覆滅。
申侯、魯侯、許文公等諸侯擁立宜臼為王,
即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
為躲避戎難等原因,
周平王得晉、鄭、秦和其他諸侯之助,
遷都於洛邑(今洛陽),
重建周王朝,
為東周之始。
群雄爭霸
周平王東遷後,
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
需要依賴諸侯國保護,
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
諸侯勢力不斷坐大,
各自為政,
也不定期向天子納貢。
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
而是設置郡、縣,委派官員管理,
職位也不世襲,
由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這樣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
他採納管仲的建議,
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
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
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
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後稱霸中原,號令諸侯。
春秋末期,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先後北上爭霸。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
一次越國被吳國打敗,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
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
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
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
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
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
就這樣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
又經過十年練兵,
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這也是「臥薪嘗膽」的來歷。
民族交融
在動蕩的春秋時期,
中原的華夏族同周邊的西戎 、北狄、南蠻、東夷等族長期交往和鬥爭,
出現了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
發掘出一批鐵農具,
證明春秋時期人民已經用鐵農具來耕種土地。
此外,最晚在春秋末年,人民已使用牛來耕地。
文化發展
春秋後期的老子,姓李名耳,
做過周朝的史官,
管理王室的藏書。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
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集中在《道德經》一書。
孔子是春秋後期魯國人,
出身下層貴族。
從小學習禮樂,
年輕時做過小吏,後收徒辦學,成為知名學者。
中年曾在魯國從政,
但時間不長,以後周遊列國,
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不為各國採納。
晚年回到家鄉,主要從事教育,整理編訂文化典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思想後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春秋末期的孫武是兵家的創始人,
傳有《孫子兵法》一書,
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下篇聊聊春秋之後的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