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要區分《春秋》和《左傳》,傳是用來解釋經的,《春秋》應該叫《春秋經》,我們現在讀到的《左傳》應該稱為《春秋左傳》,因為是把經與傳合到一起的。
《春秋》和《左傳》一直都是兩本書,直到杜預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才把經和傳整合在一起,他的做法把左傳按年劃分,比如三年春,前邊就是二年,後邊就是三年,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左傳有一些事情是跨年的。
比如隱公元年第一句,其實並不是講隱公元年發生的事,而是講之前為什麼不書即位的時代背景,講了之前很多事,但是前面沒有經了,所以劃到元年。
《春秋》是魯國國史,也是孔子著重講的課程,同時也是最受歡迎、最核心的課是,因為講的是政治,孔子的弟子再愛學《春秋》,但《春秋》只有一萬多字,如果那麼幹講很快就講完了。所以孔子要講內幕,我們看到的《左傳》有許多小故事,就是與此有關。
有人說左丘明是一個筆名,「左」通「佐」,「丘」不言而喻,「明」是昭明之意,看一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是怎麼記載的:孔子遊說七十餘諸侯國君,沒有一個聽他的主張,然後回到魯國編次《春秋》,孔子回到魯國後,知道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了,開始培養徒弟。
左丘明擔心孔子的弟子人人異端,各懷心思,失去春秋真意,所以才作《左傳》。
也有人說《左傳》作者是吳起,因為吳起家住左氏。還有人認為是劉歆編的,康有為所就認為《左傳》是西漢劉歆編造的"偽經",就是為了幫助王莽篡權,有興趣可以看看他的《新學偽經考》。
《春秋左氏傳》當然是真的,孔壁出書已經證實為真,這些書後來都藏到了漢朝皇室。
再回到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標誌著春秋時代的開始,但當時魯國國君是魯孝公,根本不是魯隱公,所以《春秋》為什麼從隱公元年開始呢?
我們來看一下魯昭公二年發生的一件事:晉平公派韓宣子來訪問魯國,韓宣子看到《魯春秋》和《易》在魯國國庫,感嘆道:「我今天才真正了解周公的德行高尚和周朝為什麼能成就王業了,原來周禮都在魯國了。」
說明魯春秋記載了周朝早年歷史,所以《魯春秋》絕對不是從隱公元年開始,應該從分封開始,我們看到的孔子編次《春秋》才是從隱公元年開始。
《春秋》為什麼要從隱公元年開始?
杜預的解釋是:東周第一任君王是周平王,魯隱公又是代弟攝政的賢君,魯隱公是周公後人,魯隱公和周平王如果都能夠做出一番事業。那麼,西周盛世就可能再現,文王和武王也算後繼有人了,所以《春秋》才會以隱公元年為開端。
但又有許多不合理:周平王東遷在公元前770年,此時是魯國國君是魯孝公。魯惠公和魯隱公即位分別是周平王三年和四十九年。依杜預的觀點,《春秋》應該始於周平王元年,既標誌著東周開始,又是以周天子紀年為本位,這樣豈不是「會成王義」嗎?我們退一步,《春秋》是魯國國史,非要以魯國紀年為本,不是應該以魯惠公元年開始嗎?
還有人說,魯隱公與周公有許多相像之處,周公又是孔子最敬佩的人,所以孔子才會把《春秋》的開端定在隱公元年。這一點從魯隱公死因上可以看出:
公子翬先請求隱公殺桓公,藉此求得大宰一職,但隱公想要養老,不想這樣做。公子翬擔心事情敗露,在桓公哪裡誣陷隱公,桓公信了,後來羽父派人殺了隱公。
這裡看出隱公不愧是周公的後人,確實有周公之德,想要讓位於自己的弟弟,或許孔子把《春秋》開端定在隱公元年確實與此有關。
關於《春秋左傳》為什麼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大家有什麼看法,不妨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