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讀歷史,《左傳》為什麼從隱公元年開始?

2021-01-09 正經讀歷史

我們首先要區分《春秋》和《左傳》,傳是用來解釋經的,《春秋》應該叫《春秋經》,我們現在讀到的《左傳》應該稱為《春秋左傳》,因為是把經與傳合到一起的。

《春秋》和《左傳》一直都是兩本書,直到杜預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才把經和傳整合在一起,他的做法把左傳按年劃分,比如三年春,前邊就是二年,後邊就是三年,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左傳有一些事情是跨年的。

比如隱公元年第一句,其實並不是講隱公元年發生的事,而是講之前為什麼不書即位的時代背景,講了之前很多事,但是前面沒有經了,所以劃到元年。

《春秋》是魯國國史,也是孔子著重講的課程,同時也是最受歡迎、最核心的課是,因為講的是政治,孔子的弟子再愛學《春秋》,但《春秋》只有一萬多字,如果那麼幹講很快就講完了。所以孔子要講內幕,我們看到的《左傳》有許多小故事,就是與此有關。

有人說左丘明是一個筆名,「左」通「佐」,「丘」不言而喻,「明」是昭明之意,看一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是怎麼記載的:孔子遊說七十餘諸侯國君,沒有一個聽他的主張,然後回到魯國編次《春秋》,孔子回到魯國後,知道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了,開始培養徒弟。

左丘明擔心孔子的弟子人人異端,各懷心思,失去春秋真意,所以才作《左傳》。

也有人說《左傳》作者是吳起,因為吳起家住左氏。還有人認為是劉歆編的,康有為所就認為《左傳》是西漢劉歆編造的"偽經",就是為了幫助王莽篡權,有興趣可以看看他的《新學偽經考》。

《春秋左氏傳》當然是真的,孔壁出書已經證實為真,這些書後來都藏到了漢朝皇室。

再回到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標誌著春秋時代的開始,但當時魯國國君是魯孝公,根本不是魯隱公,所以《春秋》為什麼從隱公元年開始呢?

我們來看一下魯昭公二年發生的一件事:晉平公派韓宣子來訪問魯國,韓宣子看到《魯春秋》和《易》在魯國國庫,感嘆道:「我今天才真正了解周公的德行高尚和周朝為什麼能成就王業了,原來周禮都在魯國了。」

說明魯春秋記載了周朝早年歷史,所以《魯春秋》絕對不是從隱公元年開始,應該從分封開始,我們看到的孔子編次《春秋》才是從隱公元年開始。

《春秋》為什麼要從隱公元年開始?

杜預的解釋是:東周第一任君王是周平王,魯隱公又是代弟攝政的賢君,魯隱公是周公後人,魯隱公和周平王如果都能夠做出一番事業。那麼,西周盛世就可能再現,文王和武王也算後繼有人了,所以《春秋》才會以隱公元年為開端。

但又有許多不合理:周平王東遷在公元前770年,此時是魯國國君是魯孝公。魯惠公和魯隱公即位分別是周平王三年和四十九年。依杜預的觀點,《春秋》應該始於周平王元年,既標誌著東周開始,又是以周天子紀年為本位,這樣豈不是「會成王義」嗎?我們退一步,《春秋》是魯國國史,非要以魯國紀年為本,不是應該以魯惠公元年開始嗎?

還有人說,魯隱公與周公有許多相像之處,周公又是孔子最敬佩的人,所以孔子才會把《春秋》的開端定在隱公元年。這一點從魯隱公死因上可以看出:

公子翬先請求隱公殺桓公,藉此求得大宰一職,但隱公想要養老,不想這樣做。公子翬擔心事情敗露,在桓公哪裡誣陷隱公,桓公信了,後來羽父派人殺了隱公。

這裡看出隱公不愧是周公的後人,確實有周公之德,想要讓位於自己的弟弟,或許孔子把《春秋》開端定在隱公元年確實與此有關。

關於《春秋左傳》為什麼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大家有什麼看法,不妨討論一下。

相關焦點

  • 正經讀歷史,讀《左傳》前需要知道的事:卜筮
    以龜甲為例,秋天取龜殺龜,在第二年正月,殺牲口,把血塗在龜甲上,然後開始製作。首先背甲和腹甲要分開,刮掉表面角質,露出骨頭,再將表面銼平,打磨成一塊一塊規整的表面光滑的龜甲。以腹甲為例,外測是用來看結果的,內側要鑽孔,先鑽一個圓形的孔,但不要鑽穿,再鑿一個坑,也不要鑿穿,這樣灼燒的時候會出現可能的裂痕。
  • 國學經典:儒家十三經《左傳》名言名句30句,句句都是經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譯文: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左傳》為什麼要以公元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
    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春秋》紀年開始,《左傳》也始於這一年,這年是公曆的公元前722年,距平王東遷已經過了半個世紀。為什麼要以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古人並不認為春秋時代始於公元前770年,因為「春秋時期」這個名字是因《春秋》這本書才得名的。《春秋》記事始於前722年,比共和時代晚了一百多年,比平王東遷也晚了四十九年。司馬遷認為西周在共和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他說: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
  • 正經和不正經原來指的是書,正經人讀什麼經,不正經人又讀什麼經
    引言:現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品行端正,就會被說是正經人,如果行為輕浮就會被說不正經,那么正經和不正經是從哪裡來的呢?01正經是什麼經「正經」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唐代。「正經」最開始也不用來形容人,而用來形容儒家的書經。
  • 500個成語,濃縮了《史記》《左傳》《論語》《詩經》,大人小孩都愛...
    為什麼要選成語的連環畫?成語簡短精悍,卻是實實在在的文化精華,是濃縮了中華千年歷史、名著、神話的結晶。成語出自《史記》《左傳》《論語》《詩經》......讀一個成語,就懂一個典故,這是最賺的閱讀技巧。看【三顧茅廬】,就相當於看了諸葛亮的《出師表》:三國時期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和關羽、張飛三次上門請諸葛亮出山。後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的實力一天天壯大起來。
  • 隱公元年(9)鄭莊公:孝子不存在的,我只是想僭越天子禮制而已
    ——————————好戲開始了———————————— 1、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猶言不像兄弟,與《論語顏淵》「父不父,子不子」句法同。弟,或破讀為悌,亦通。
  • 為人瘋癲卻成寵臣,漢朝最不正經的正經人
    後人對其褒貶不一,東方朔確實是一位極具爭議的人,但也是歷史上最為特殊的一個人,這是他個人的性格使然。他為人在世,不正經的時間往往大於正兒八經,但是他卻能夠得到漢武帝的喜愛,從一個平民不斷升遷為國家大臣,可見這人也並不一般,這種不正經背後往往隱藏著的是一個人睿智。
  • 為什麼男人總是會喜歡,不是很「正經」的女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性格還不錯的女人在抱怨,覺得有些男人真的太蠢了,總是被那些不正經的女人吸引,而像她們這麼好的女人,男人卻一直都看不到。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男人就是喜歡,那些不是很正經的女人呢?這世上明明還有條件更優秀的好女人,為什麼男人就是看不到呢?
  • 你知道如何用公元年推天幹地支年嗎?
    那你知道如何用公元年推天幹地支年嗎?其計算方法是:公元年數減去3作為基數,基數除以10所得餘數即為天幹所對應的序數,基數除以12所得餘數,即為地支所對應的序數。若剛好除盡餘數為0,則可看作餘數為10(天幹)或12(地支)。
  • 怎麼計算高中歷史中的各種歷史時間
    怎麼計算高中歷史中的各種歷史時間高中歷史是文科的三大科目組成之一,在大學很多專業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下面有途網小編整理的這篇《怎麼計算高中歷史中的各種歷史時間》,希望對你有些幫助。怎麼計算高中歷史中的各種歷史時間(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歷史時間,計算時間差直接用「減法」。
  • 從《百家講壇》發現一個真相:從古至今,各領域佼佼者喜歡讀歷史
    古今中外帝王學者喜歡讀歷史唐太宗說:"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英國哲學家培根更是直言:"讀史使人明智。"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就把他對歷史的定義明明白白寫出來,"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意思就是歷史中包含著一個人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一個朝代為什麼興旺,為什麼敗壞。
  • 全國中小學生必讀之《左傳》中的成語
    今年的高考語文全國Ⅰ卷的作文題中,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便在《左傳》中有記載,同時,《左傳》也是教育部指定全國中小學生閱讀的必讀書目之一。今天嶽麓君和大家分享出自《左傳》的20個成語,你有沒有感覺很熟悉呢?
  • 為什麼外表越正經的男人越容易出軌
    通俗點兒說,我老公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正經的那種。老公學的是繪畫專業,除了正常工作以外,他還兼職在一所培訓學校教人畫畫。他們單位的同事都說他是個老實本分的男人。但是半年前,我被老公接回家,卻無意間發現衣櫃睡衣口袋裡有一管新買的口紅。顯然,那口紅不是我的。當我質問老公時,他卻說是給我買的。我相信了老公的話,但從此開始不安起來。
  • 透過《左傳》卜筮敘事,看清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一、《左傳》卜筮敘事和當時卜筮職能1、《左傳》卜筮敘事特點《左傳》為後人所詬病者,多因他卜筮敘事的全知視角,這讓歷史事件和人物帶有了濃重的宿命色彩。如晉代範寧就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左傳》這種預言禍福的敘事方式,直接開創了後世敘事文學預言體主流。尤其是對後世神魔和世情小說,影響痕跡嚴重。
  • 尋找前世之旅:撒那特思深情表白,小隱失去記憶,一切將重新開始
    導語:現在《尋找前世之旅》正篇已經結束了,而葉隱已經失去了記憶,撒那特思也來了一個深情表白,一切將要重新開始。大家好,這裡是小萌醬!現在葉隱的事情已經結束了,司音也將重新回到天界,這樣的話與小隱的緣分就結束了。
  • 讀歷史三大好處 它會刷新和重塑你的人生
    打小就熱愛讀歷史書籍,雖說沒有什麼成就,至少可以用不著看翻譯就能夠讀懂其中內容了。至今也寫了接近百萬字的歷史內容與故事,也認識了不少喜歡讀歷史的朋友,這是最讓我開心的地方。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讀歷史,讀歷史能夠帶來哪些好處,今天本文就來講講其中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