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儒家十三經《左傳》名言名句30句,句句都是經典!

2021-01-09 美文悅讀秀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睏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6、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文: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擺出權威來防止怨恨。

7、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傳·昭公十一年》)

譯文: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9、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陽公五年》)

譯文: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藉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10、無德而祿,殃也。(《左傳·閔公二年》)

譯文: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12、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左傳·閔公元年》)

譯文: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3、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ǒu)。(《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下棋的人拿著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麼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4、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譯文:眾人的憤怒不可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欲望難以成功。

15、川澤納汙,山藪(sǒu)藏疾,瑾瑜匿瑕。(《左傳·宣公十八年》)

譯文: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汙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

16、過而不悛(quān),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文: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7、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左傳·文公五年》)

譯文: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

18、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左傳·隱公三年》)

譯文: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源的處所。

19、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隱公六年》)

譯文:好事不能放棄,壞事不可任其發展。

20、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譯文:節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21、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譯文: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係。

22、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譯文: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

23、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左傳·僖公二十年》)

譯文: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去辦事,過失就會少些了。

2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面頰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緊密相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兩個鄰近國家(或政黨、團體)利害相關、互相依存的關係。

25、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言辭沒有文採,流行得不會很遠。

26、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修養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斷增長,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徹底乾淨。

27、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文:不能因為一次過失而掩蓋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過去的功績。

28、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譯文:聽從正確的意見象流水一樣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29、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人民的生計貴在勤勞,勤勞就不會貧乏。

30、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國家興盛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對受傷的人一樣關心愛護,這是它的洪福;國家衰亡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微不足道,這是它的禍根。

相關焦點

  • 「國學問答」到底是學《四書五經》還是去學《十三經》?
    讀書人大都知道學習儒家經典,就要通讀「四書五經」。但現在很多人卻在推崇 「十三經」。這是怎麼回事呢?簡單幾分鐘,讓我們一起弄明白。儒家的最早經典,稱為六經,為《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六本內部學習教材。其中《樂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行動」中失傳了。此後歷朝廣搜民間遺存,卻再也找不到《樂經》。
  • 儒家經典梳理(普及)
    一、儒家十三經儒家核心思想及理論最重要的文獻:《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儒家十三經二、十三經的地位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它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 《禮記》40句經典名言,句句值得謹記深思
    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集成。《禮記》在儒家經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禮記》在曹魏時期升格為「經」,並在唐代進一步升格為「五經」之一,取代了《儀禮》的地位。《禮記》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並列,被尊為「四書」之一。
  • 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十三經分別為哪些?
    十三經一說出自儒家,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後來,道教模仿儒家的十三經,選擇了道教十三經。至於佛教十三經,則是中華書局邀請了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教典籍。
  • 儒家思想的《十三經》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精神動力。我生在孔孟之鄉,對儒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2014年初,縣委宣傳部推出廣場儒學講堂,從北京請了一位社科院教授講了第一堂課。第二堂課由縣宣傳部副部長宣講。機緣巧合,並不算太熟悉儒家文化的我,被縣委宣傳部選定講第三講,我當時演講的題目是《百善孝為先》。演講後的反響還不錯,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一直堅持聽到結束,並愉快地與我合影留念。
  • 什麼是儒家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史上就出現了儒家「五經」之說,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到了漢朝後期,又增加到「七經」。到了唐代,又演變成「九經」。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增加到「十一經」。
  • ...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句...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全民學國學」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進行集中學習、日常學習、周交流和月評比等學習方式
  • 儒家十三經——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常識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經」就是永恆的真理,永遠不變的客觀規律。從宋代開始,儒家十三經才完成定型,主導和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之久,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 100個文言文名言名句,句句經典!
    文言文名言名句100句(經典篇)1)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使至塞上》)  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 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
  • 復薪國學讀書會筆記《十三經》之《論語》上部
    復薪國學複本性以見天心燃薪火以傳絕學大家都知道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所以,從本堂課《論語》開始,帶大家進行《十三經》的深入學習。
  • 儒家「十三經」在南宋才確立,而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其原文
    也就是說,所燒的只是非國家正規出版的書籍,並不是將這些作品全都焚毀,所以這些儒家經典在官方和民間自然都是有流傳的,項羽幼時就曾學過詩書,便是證明。要知道「十三經」的意義,就要先知道「十三經」的發展源流以及增改過程,還有這些作品中哪部分內容才是最為豐富的。
  • 儒家文化經典: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諸子百家中對後人影響最為深遠的就屬儒家了,董仲舒也曾經提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想,可見儒家對世人的影響有多廣。儒家文化中有許多經典文學,那麼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
  • 「十三經」的形成過程
    國學愛好者一定對「十三經」不陌生,但「十三經」的形成也經歷了許多曲折而又有趣的過程。本文不揣譾陋,對「十三經」形成過程中的幾個階段略作述評,希望能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啟發。到了西漢的時候,「六經」也可以說成「六藝」,所以劉歆《七略》在著錄儒家經典的時候,列出「六藝略」這一類別,並且被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所繼承。需要注意的是,西漢時代的「五經」跟我們現在的理解有些不同,《易》指的是《易經》,不包括《易傳》;《禮》指的是《禮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儀禮》,而不包括《禮記》《周禮》;《春秋》指的是《春秋經》,不包括《春秋》三傳。
  • 「十三經」指的是哪十三部經典著作
    「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十三經即十三部經典著作,它是浩如煙海的儒家思想典籍的代表。始創於春秋時期,最初為6部,即孔子、孔子弟子等所編著的六經。到了南宋發展定型為13部,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十三經」。
  •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十三經註疏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唐宋時期,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對漢代的注釋也難於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註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的13句經典名句,句句戳心,引人深思
    他也曾創造性地提出「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等經典名句。為了讓人們更好的了解弗洛伊德及其思想,編者特意精選了弗洛伊德說過的13句經典名句,以供喜歡弗洛伊德的人們學習分享!弗洛伊德經典名句之一:弗洛伊德經典名句之二:弗洛伊德經典名句之三:弗洛伊德經典名句之四:弗洛伊德經典名句之五:弗洛伊德經典名句之六:弗洛伊德經典名句之七
  • 蘇軾筆下九佳經典名句:句句超逸灑脫,富含哲理
    他在詩文詞賦書畫方面都俱為一代大家。尤其擅長寫詞,其詞風格多樣,或豪壯清雄,或清秀婉麗,對詞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東坡居士筆下的十佳經典名句,句句唯美超逸。1.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句出自東坡詞中最經典的一首《水調歌頭》,通篇千古名句,此句表達出他睿智而豁達的人生理念。2.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國學經典著作眾多,除了經史子集四部外,國學還涵蓋這些內容
    中國國學經典名著眾多,主要是從春秋戰國這個時期開始,幾千年來,各個時期的名家先哲們不斷完善補充,最終形成中華民族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一、國學經典分類傳統國學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先秦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國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名著,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技、蒙學等。這其中既有《大學》、《詩經》等短篇名作,也有《史記》、《資治通鑑》等宏章巨製。它既是廣大文史愛好者的必讀書目,也是每個當代中國人都應該了解的內容。
  • 中華經典有哪些?都講了什麼?
    中國古籍不計其數,但真正的源頭經典就一百餘部,其他的古籍不過是這些原典的延展和注釋,更多的是發揮和別裁而已。所以,我們了解這些源頭經典就夠了。這些經典按照圖書分類,自唐代以來,即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為四部之首。經部所收,都是儒家經典。
  • 十三經,部部皆精華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其形成過程為:漢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為五經;唐加《周禮》、《儀禮》、《公羊》、《穀梁》為九經;至開成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