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家講壇》發現一個真相:從古至今,各領域佼佼者喜歡讀歷史

2021-01-17 歷史國學智慧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陪伴我們很多年。這個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其中有很多著名的主持人像易中天、閻崇年、魏新、王立群等主講人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百家講壇》中發現一個真相:從古至今,各領域佼佼者都喜歡讀歷史。

古今中外帝王學者喜歡讀歷史

唐太宗說:"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英國哲學家培根更是直言:"讀史使人明智。"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就把他對歷史的定義明明白白寫出來,"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意思就是歷史中包含著一個人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一個朝代為什麼興旺,為什麼敗壞。歷史能教我們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歷史就是有著這麼強的實用性。

魯迅之弟周作人說:"昔者巴庫寧有言:'歷史唯一的作用是警戒人們,不要再那樣;我們反其言曰,歷史的唯一作用是告訴人們,又要這麼樣了。'"

學霸們喜歡讀歷史

有人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學生們平時除了學習還喜歡做什?結果發現:80%以上的高考狀元們都說喜歡閱讀,尤其是歷史。

福建高考狀元黃亦陳,你隨便問她歷史事件,她都能信手拈來,對答如流。這個小小的愛好,讓她思路開闊,不僅成績好,聊起天就能感受到她的知識面。

北京文科狀元曹婧怡,她從小就是一名"歷史迷",她說:"我的歷史啟蒙是從歷史漫畫開始的,這份興趣對我而言不止是開拓了視野,對我的學習幫助也很大"

河北文科狀元郜楚煊,小學二年級讀《紅樓夢》,初中就開始讀《史記》、《資治通鑑》了,她說自己喜歡歷史的厚重感。

廣西理科狀元楊晨煜,從小就喜歡看三國的歷史,他說:"學習累的時候,我就看看歷史知識,這樣既能讓我放鬆,又能拓展我的思維"

山東理科狀元張聖一,從小就熟讀原版的《史記》和《資治通鑑》。

商業界大佬喜歡讀歷史

據長期跟隨在任正非身邊的田濤在其《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書中透露:任正非特別喜歡讀各種歷史書。

房地產界的思想家、段子手馮侖,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歷史迷。《諸葛亮集》、《三國志》這些歷史名著,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他說:" 記得我當時看《三國志》特別感動,眼淚都流下來了 。"對於喜歡讀歷史的原因,他說:"歷史是個望遠鏡,你一看遠了,什麼妖魔鬼怪都能看清;離得近,妖魔鬼怪看不見。"

王健林曾在演講中表示,自己"從小讀孔孟之書",歷史中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他對萬達集團的創建和管理。

美團創始人王興酷愛戰爭史書,並學以致用,用以分析美團的發展問題。從歷史中吸取教育員工、參與市場競爭和用人識人之道。

由此看來,從古至今,向來都不缺乏精通歷史的各界領袖,他們都堅持"古為今用" ,虛心地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汲取智慧,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學業和事業,以及解決當下所面臨的的種種問題。

如何讓孩子愛上歷史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孩子,都是從小就開始讀歷史。從小讀歷史的孩子,真的會不一樣。他們思考問題。以及看世界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有的家長非常的明白這樣的道理,但是總是抱怨說找不到合適的書籍,對於小孩子而言,《史記》《資治通鑑》或者是"二十四史"讀起來都是非常困難的書籍,整不好,還會降低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因此我們最好選擇那些圖文並茂的的歷史書籍給小孩子看,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還能夠從中學到很多的歷史知識和智慧。

最近有一本《百家講壇》主講人魏新編著的《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非常好。年輕有為的魏新老師講述幽默獨特,很多冷硬枯燥的歷史故事,都被他講述得栩栩如生。這套書也是延續了魏新老師輕鬆幽默講歷史的風格,非常適合6-12歲小孩子閱讀。

《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把人類社會從史前文明到21世紀的全景世界史,用一個個有趣又有料的史實故事,呈現出來。而且書中數百個經典歷史故事都是精心挑選的,嘆為觀止的全景圖畫有上百張,還有數十幅精妙絕倫的歷史地圖,孩子看了愛不釋手。

普通的歷史書都是黑字白紙,但是《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中精美細緻的全景圖畫,一頁又一頁,猶如在看一張張全景歷史時代的縮影照片。人物形象逼真,色澤柔和,在視覺上對於孩子的衝擊不亞於內容的本身,讓孩子一眼就能看穿世界歷史。

《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中有多張全景圖,586個知識點,而且還利用"時間線",將中國和世界兩條歷史脈絡分割開來,讓孩子很清楚了解到同一時期,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哪些歷史變遷。同時還有隨書附贈60節的音頻歷史故事,可以讓孩子邊聽邊看,享受視聽盛宴。

除此之外,在《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裡還能學到生物、地理、醫學、建築等,簡直就是個寶藏繪本,孩子想要學的知識都能在裡面找到。在讓孩子輕鬆了解中國與世界的歷史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們始終堅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講孩子聽得懂的世界史,讓孩子愛上世界史。讀了這套書,孩子初高中再學歷史,真的會毫不費力。

願你的孩子,從小就擁有更大的眼界和世界的大格局,在起跑線上,領先同齡人。

相關焦點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最新上線《黃帝內經》解鎖中醫養生長壽觀
    從古至今,人們在追求健康、養生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希望能夠身強體健、益壽延年。帶著這些疑問,快來到在酷我音樂《百家講壇》中尋找答案吧!據悉,本次酷我音樂《百家講壇》邀請北京中醫藥大學翟雙慶教授,再次登臨百家講壇與您共讀《黃帝內經》(第五部),從古典醫藥經典中找尋解決現代人健康問題的中華醫方,與大家一同探尋中醫養生長壽之道!
  • 民間學者曹昇批央視學者一知半解要《百家講壇》向李斯大人道歉...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當下視角來追懷與審視往事,計劃每年出四輯,去年3月出了第七輯後,就了無音訊了,直到這個月,第八輯的《溫故》才姍姍來遲,不過,總算又使我等有了「溫故知新」的機會。    央視《百家講壇》去年紅翻了天,不僅學者的講稿改編成書,賣出了天價,而且也成為電視收視率的贏家——據稱排進了央視十大欄目。
  • 「和合文化百家講壇」走進上海,解碼浙東唐詩之路文化魅力
    11月19日,「『和合文化百場講壇』走進上海——解碼台州: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的文化魅力」活動在上海舉行,在滬知名浙江台州籍學者、文化界名人等參加。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顧問陳尚君以詩為線索作了演講。
  • 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去世,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易經、胡雪巖
    2007年以來,曾教授受中央電視臺10套《百家講壇》欄目邀請,主講了《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道德經的玄妙》等系列講座。《易經的奧秘》成為60年來,《易經》在央視平臺的首次全景展示。據《人民文摘》2010年文章透露,曾仕強是第一位登上「百家講壇」的臺灣學者。2014年,曾教授開辦了中華道統文化傳承班,以遊學的方式,向全國幾十位實業家精英人士授課。
  • 百家號,讓我歡喜讓我憂——我的百家之路
    理由很直接,在各家自媒體中,百家的單價是最高的。就這樣半帶憧憬、半帶懵懂地,開始了寫作生涯。其實之前,寫作也算是本人的一個愛好,偶有所感、或有所得,都喜歡記載下來。但是這種散亂而缺乏目標的寫作方式,並不能讓自己的筆力得到提高,並且難於持久。打擊很快就來了,新手轉正之後,自信滿滿、煞費苦心寫出來的東西,頻頻遭到百家審核扣分。
  • 陝西學者上百家講壇講述"小資女人"楊貴妃
    3月4日起,被稱為 「最萌教授」的陝西學者、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於賡哲在《百家講壇》開講「大唐巾幗傳奇」。明日他要講的是唐帝國的悲歌楊貴妃。於賡哲表示,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但其實並不見得是唐王朝最美麗的女子。
  • 《百家講壇》講「典故」古為今用 李苦禪如何評價秦檜和嚴嵩?
    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古人云:「前人之勤,後人之樂。」妙用古典服務於當今,何樂而不為?近期央視播出了大型節目《百家講壇》,為如何將「典故」正確地古為今用樹立了典範。李燕但小人迷信自己有才,毫無道德約束,善於巧偽鑽營,以圖祿位,可一旦發現「此路不通」,悔之晚矣,又有何路可退?《石頭記》中有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南方某寺有一尊倒坐觀音像,觀音像左右有對聯「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皆系針對「易進難退」者而言。
  • 白巖松不小心透露了真相:為什麼有錢人,從小讓孩子看文明史?
    如果你看過《百家講壇》的話,一定可以發現很有趣的現象,古今中外,很多領域中的精英人士,也就是我們口中的「有錢人」,都喜歡讀文明史,比如我們熟知的馬雲、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等等。尤其是針對於兒童時期的孩子,父母多多引導他們去讀文明史是很重要的。在浩瀚的歷史文化中,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與流傳,才有了現在人盡皆知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中無時無刻都散發著魅力,完全值得我們靜下心去看、用心感受其中的知識與奧秘。
  • 「網紅」教授戴建業:因普通話不好,曾被《百家講壇》放棄
    「我小時候非常貪玩,喜歡打架,但因為我比較瘦,又比較矮,所以總是打輸,但我好像又不怎麼後悔,就是對打架感興趣。」 戴建業小學到初中的這段歲月,碰巧正處在「文革」時期。「人是一種十分奇怪的動物,沒人逼著學習的時候,我反而喜歡學習,沒有書讀的時候反而渴望讀書。」
  • 「一石米」的「石」怎麼讀?其實不讀「擔」,我們誤讀了幾十年!
    「一石米」的「石」怎麼讀?其實不讀「擔」,我們誤讀了幾十年!在現在的很多有關於歷史的影視劇裡,都會提到關於古代的方方面面,就比如說古代的度量單位,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對待糧食的稱量計算。但是在中國的古代,卻沒有「克」和「噸」的意義,可是大家用於計量的「斤兩」對於稱量糧食又太小了,於是乎古人就聰明地發明了一個新的量詞,叫做「石」。「石」相對來說就是比較大的計量單位了,大約相當於現在用於買賣的一百二十市斤。在平常老百姓家裡,大家用於居家過日子的稱量單位是「鬥」,但是到了兵荒馬亂的戰爭時代,軍隊的部隊需要非常多非常多的糧食草藥,這個時候就必須用「石」來稱量糧食。
  • 趣讀歷史:半遮面的的夏朝(三)
    他以身作則,和千千萬萬徵召而來的百姓同食同宿,整天泡在泥水裡,完全體現了一個領導的模範帶頭作用,風裡來雨裡去,不需要專人在旁邊替他打傘。禹長途跋涉途中,步伐很有特點,被稱為「步不相過」,意思是前後腳非交替而行,而是一隻腳始終跟在另一隻腳的後面,這種跛行的步伐被稱為「禹步」。大禹本不走禹步,走的路多了,也便成了禹步。
  • 比肩張藝謀、李安,拍出年度最佳,她成為歷史第一人|百家故事
    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有生之年!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幕! 由中國導演趙婷自編自導的電影《無依之地》摘得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獅獎。 而她的捧杯也創造了一系列的歷史: 她是首位摘得金獅獎的中國女導演。
  • 「部長薦讀」時間的形狀: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可解的
    本周,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部長推薦的《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這是一扇專門為你打開的探索世界的大門,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相對論,你將輕鬆了解一個以你為深奧無法捉摸的理論。友情提示在開始看書之前先準備點吃的,因為據說很多讀者都是一口氣讀完,欲罷不能,連飯都顧不上吃。很多人沒有想到,一本科普書也能像懸疑電視劇似的,一環扣一環。。。
  • 知識改變命運—山西省圖書館文源講壇文化走基層的探索與實踐
    「手撕鋼作為一種高精尖缺材料,近年來,隨著國家新型尖端領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航天、核電等領域,對『手撕鋼』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市場潛力巨大,山西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不僅自主攻克了不鏽鋼箔材精密製造技術,還將不鏽鋼箔材的製造工藝提高到世界領先水平,解決了國家關鍵材料的『卡脖子』難題」,聽了手撕鋼團隊帶頭人王天翔書記的分享,「百鍊鋼化成繞指柔」,一代又一代太鋼人「守初心 擔使命 守本分 」的匠心拼搏
  • 貴州省第一期自然資源科普講壇在築舉辦
    12月21日上午,貴州省第一期自然資源科普講壇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舉行。講壇為期兩天,由貴州省自然資源廳主辦,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承辦。貴州省自然資源廳及下屬事業單位、貴州省煤田地質局、貴州省有色工業和核工業地質局、貴州省地礦局、貴州省師範大學、貴州省內各大地質公園及科普基地、《貴州教育報》等單位的150餘名聽眾,在這裡分享了精彩的課程。「學」與「問」,受益非淺「目前地方上開展科普活動經常是以圖片的方式,人員、藏品跟不上,可不可以向省博物館借一些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