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教授戴建業:因普通話不好,曾被《百家講壇》放棄

2021-01-09 澎湃新聞

11月末的湖北武漢,一場連綿細雨迅速拉低氣溫。

在武漢市洪山區的桂子山頭,華中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華中師大」)沉浸在雨和城市的喧囂中,越走近文學院的小樓,越能感受到周圍參天大樹的包裹。秋風掃落葉,詩意沁脾。

何為好老師?華中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建業認為,大學老師首先應該專注科研,其次才是做好教學工作。「教學非常重要,但如果你對詩人和作品缺乏深刻的理解,古典文學的教學是搞不好的。」

已過花甲之年的戴建業,素日裡身著牛仔褲和旅遊鞋,一派休閒裝扮。他每天早晨七點左右起床,如果這一天沒有排課,他洗漱完畢後就開始讀書寫作,直至凌晨一點後就寢。

戴建業

這位長者的生活顯然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名氣打亂。

今年10月,戴建業給學生講解古詩文的視頻被傳到網上後迅速引來廣泛圍觀,他講解盛唐詩歌的視頻被上傳至短視頻平臺「抖音」之後,當日點擊量迅速突破2000萬次。

濃厚的湖北鄉音,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接地氣又不失深度的授課內容,使他被眾多網友稱作「課堂上的一股泥石流」。

「我給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名不會說普通話的普通大學老師。」近日,戴建業在華中師大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裡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的專訪。他坦言,「現在總有人說我擁有有趣的靈魂,但如果光看抖音上的短視頻,會對我有所誤解。」

回望自己的求學之路和為師之道,戴建業的幽默感是其積極的人生態度使然,包括在網上的「意外」走紅,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充滿很多的「碰巧」: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他潛心研究古典文學,但他熱愛數學,曾經在高中時期就自學《初等代數》和《初等幾何》,如果念大學時可以轉專業,他說他當時肯定不會讀文科。

「網紅」時代,後浪推前浪,如果「過氣」了呢?

「我早就做好思想準備了,如果不紅了,我更容易冷靜地思考問題,太紅反而不容易冷靜。」戴建業認為,一個人越是不被關注,他的思想才會越有深度,越是被關注,就越浮躁。

童年陰霾

初冬的南方,雨後,下寒氣。11月底的江城武漢,水汽凝結成霧靄,與雨水交織成煙雨朦朧之境。

位於武漢市洪山區桂子山下的華中師大校園也開始有了過冬的痕跡。參天大樹落葉紛紛,寥寥行人撐起傘匆匆而過,桂中路兩旁的建築多半已經具有一定年代感,華中師大文學院的三層辦公樓就是其中一幢。

戴建業

戴建業,62歲,華中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術帶頭人。

出生於湖北麻城農村的他,對華中師大最初的印象就是,他曾被告知,華中師範學院(華中師大前身)校園裡有幢樓房是圓頂的,他懷揣著對這幢樓的無限想像,報考了這所學校。

「後來別人告訴我,學校裡沒有圓頂的房子。」陰差陽錯,戴建業「碰巧」考入這所學校。

一晃大學畢業30多年,他感慨,「碰巧」這個詞,幾乎可以概括他的一生。

戴建業的童年,生活在父親的棍棒下。他的父親是在舊社會裡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和現在很多家長一樣,父親望子成龍的心情極為迫切,對戴建業兄弟倆的文化教育格外重視,很早就教他們認字、寫字、讀書。

父親最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拳頭,只是偶爾才改用一下巴掌,父親打他身體的部位也比較固定,打他的頭部最為得心應手,只在母親抗議後才「仁慈」地改打屁股,僅僅背誦乘法口訣表,戴建業就不知挨了多少頓痛打。

「他的教育方式弄得我當時非常反感學習。」小學階段,戴建業天天在父親的「魔掌」之中,對任何書都沒有半點興趣。「我小時候非常貪玩,喜歡打架,但因為我比較瘦,又比較矮,所以總是打輸,但我好像又不怎麼後悔,就是對打架感興趣。」

戴建業小學到初中的這段歲月,碰巧正處在「文革」時期。

「人是一種十分奇怪的動物,沒人逼著學習的時候,我反而喜歡學習,沒有書讀的時候反而渴望讀書。」戴建業回憶,他在生產隊勞動時幫著記工分,幫著會計分稻穀,逐漸學會了加減乘除,不知不覺中,他愛上了數學。

每每勞動歸來,他一個人在家裡補習小學算術和初中數學,初中後期,他的數學成績已經相當冒尖。到高中後,數學老師阮超珍和她的丈夫都是華中師範學院的畢業生,阮超珍看到戴建業喜歡琢磨數學題,特地送他《初等代數》和《初等幾何》兩本書。

當時,湖北黃岡地區各縣的基礎教育水平較高,一所鄉下中學裡就有不少華中師範學院畢業的教師。有一天,學校破天慌組織了一次全校數學競賽,戴建業在2000多名高中生中取得了第三名,大紅喜報被張貼在校門口。

那次數學競賽獲獎的前三名學生,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都考上了大學。

高考軼事

一個在高中時期就自學《初等代數》和《初等幾何》的戴建業,因為一個「並不光彩」的榮譽,「碰巧」走上了文學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天,一名教戴建業生物課的老師自認為,詩歌形式上比較規整,用大字報寫出來既整齊又漂亮,這位老師就要戴建業去寫詩。當時,戴建業跑進學校閱覽室,發現閱覽室裡並沒有什麼書籍,只有一些報紙,他便在不同的報紙上抄了三首詩歌,其中更改了幾個字。

結果,這些詩歌當時被張貼出來後,得到了學校師生的高度讚揚,他們都誇戴建業「詩寫得好」,爆棚的虛榮感讓戴建業自認為「寫詩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他之後把這三首詩歌寄給了武漢當地的一家地方小報,竟然被整版發表。「完全是不知者無畏,當時一些地方領導都表揚我,說我很有才氣,這件事鬧大後,我更不敢說這些詩是抄的。」

1977年的中國教育歷經「暖冬」,當年年底,約有570萬青年「回歸」高考考場,各大專院校從中擇優錄取了27.3萬名學生,戴建業就是其中之一。為了當詩人,他報考了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

進入大學,戴建業很快對寫詩失去興趣。

他首先對於華中師範學院沒有圓頂樓房一事耿耿於懷,再者,國家對1977級的學生非常重視,那時的大學還沒有轉專業一說,但他當時候就向班主任劉興策提出,他讀中文系讀得很痛苦,想退學,但班主任不同意。

戴建業甚至還給遠在鄉下的母親寫了封信,稱他想退學,想明年重考。「我媽媽當時急得要死,她來信說,家裡出了大學生,人家都羨慕她、恭維她,我要是退學,她沒有臉見人,就跳水塘不活了。」戴建業看到信的時候「嚇壞了」,趕緊給母親回信稱,「媽媽,我不退學了,我會一直讀完。」

在讀了很多書籍和詩歌以後,戴建業逐漸對古代詩歌產生濃厚興趣,他讀研究生後的夢想不再是想當詩人,而是研究詩歌。

鄉音之困

之所以選擇考研,源於大學實習期間的一次打擊。

「我的實習經歷很糟糕。」戴建業回憶道,當時他在一所中學教書,由於方言音太過濃重,學生聽不懂他的普通話,教了一個多學期後,有家長找到學校領導告狀說,要是小戴老師教他孩子,他的孩子就不來上學了。

這讓戴建業害怕在中學教書,決定讀研深造,他至今仍對自己的普通話感到不自信。儘管30多年後,當中國網際網路進入「網紅」時代,戴建業因極具個人風格的口音走紅,也無法掩蓋他教書講課時的那句口頭禪——「你聽懂了沒有」。

他多麼害怕別人聽不懂他在講什麼。

研究生畢業後,戴建業回到華中師大工作。當年的研究生頗受學校領導重視,學校便安排戴建業在湖北省處級幹部學習班上講課。

他還記得,第一天他講了一上午的課,整個教室裡沒有發出一點聲音,到了第二次講課的時候,學校中文系的領導都來聽他講課。

「我一開始還以為是因為我課講得好,殊不知講完後我才知道,那些幹部說他們一句話都沒聽懂,不知道我講得什麼名堂!」經過這次打擊,戴建業開始認真學習普通話,在華中師大首屆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導師」評選中,他榮獲第一名,逐漸成為該校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他的課堂總是人氣爆滿。

多年以前,央視《百家講壇》節目曾找過他,為他試錄了視頻,他當時講的是陶淵明和老子,但節目組認為他講得不好,還說他的普通話「不過關」。

「我還是希望把普通話講好,為此也在不斷地學習,如果課堂上哪個同學說我哪個字讀錯了,我不僅不反感,還很高興,我自己念不準的,我也請同學們幫我念。」儘管如今戴建業已然頗受學生歡迎,但打心底裡,他依舊認為自己的普通話講得不好。

「我比較喜歡寫作,實事求是地講,我寫的比我講的更有味道,更有趣。」他說。

寫作之樂

戴建業偏愛寫作。

這一方面表現在,他反覆強調自己趕上了網際網路的好時代。憶起與網際網路結緣,寫博客是他的起點。

大約七八年前,華中師大教授張三夕偶然間跟戴建業聊到他在新浪上開了博客,當時戴建業還不知道博客是什麼,他便上網點閱,網際網路大門背後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他感受到了寫作的力量。

從2011年開始,戴建業在網上寫了大量社會評論和文化隨筆,有的時評單篇超過一萬字,並得到過某博客網站「文化類十大博客名家」稱號。他說,同期獲得該殊榮的還有著名主持人柴靜。

戴建業認為,一個大學老師應該對自己周邊的社會現象有所關注,他總想多講一些真話,尤其是在寫一些教育隨筆時,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越辦越好。時至今日,他仍堅持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發布文章。

另一方面表現在他大量的出版書籍和發表文章:他目前已出版《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文獻考辨與文學闡釋》等學術專著10部,出版《瞧,這世道!》《假如有人欺騙了我》《一切皆有可能》等隨筆雜文6部,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中華文史論叢》《讀書》等雜誌發表論文80餘篇,在各報刊雜誌發表隨筆雜文400餘篇。

《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

在《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一書的「再版後記」中,戴建業提到了他作為大學教授的學術研究經歷,他寫道,「20世紀80、90年代西方各種學術思潮和方法,像破閘的洪峰一樣湧進中國,我就是在這種方法熱的文化氛圍中走上教學和治學道路的。」

戴建業希望通過中國古典詩歌,真正走進中華民族的心靈世界,來分析中華民族的精神現象。為此,他系統地閱讀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家的作品、李白的作品、蘇東坡的作品等,他感知到他們的思想、信仰不同,情感表現不同,他想通過這些考察,通過古人的心靈世界所展現出的不同方面,追溯他們人生境界的文化底蘊,追溯他們背後的民族文化根基。

正是有如此厚重的研究底色,才有了後來戴建業授課的名聲從桂子山頭傳遍全國的佳話。

審視「網紅」

今年10月,戴建業給學生講解古詩文的視頻被傳到網上後迅速引來廣泛圍觀,他濃厚的湖北鄉音,幽默風趣的語言,接地氣又不失深度的內容,使得他被網友稱作「課堂上的一股泥石流」。

在短視頻平臺「抖音」上,戴建業這樣說——「(陶淵明)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要是我種的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

重新審視「網紅」經歷,對這位已年過花甲之年的老人來說,顯然還多了一層擔憂。

「現在總有人說我擁有有趣的靈魂,但可能光看抖音短視頻,會對我有所誤解。」戴建業認為,他的短視頻如果能激發大家學習古典詩歌和古代文化的熱情,肯定不是壞事,但當他發現,伴隨他走紅紛至沓來的除了讚譽以外,還有無數「未經採訪」的報導文章,這些文章大多轉述他人或直接通過網上的視頻來描述,有些誤解以訛傳訛後對他造成了一定困擾。

關於教學風格,戴建業表示,他的普通話不是他有意識地追求講不好,而是他的確講不好。「只要沒有溝通障礙,你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用不著裝腔作勢,我不知道什麼好的教學方法,也不知道怎樣講課,只要學生喜歡我講課的方式,我就一直這樣講。」

他認為,講課就像寫文章一樣,要有個人的風格,他不希望誰去學習他,模仿他。「羅素說,參差多態,乃快樂之源。」

關於幽默感,戴建業表示,他也不是有意識地追求幽默,而是他講話的風格即是如此。「詩歌教學、古代文學教學有沒有幽默感,講得是不是風趣,是不是幽默,這些與個人的性格有關,我從小就不喜歡一本正經地說話,不是有意為之。」

在授課的過程中,戴建業首先會講解這句詩的文字層面的含義,用現場感極強的語言和內容使學生身臨其境,其次再進行理論分析和藝術分析。「抖音上發布的都是我在描述現場感的小部分,這部分的內容比較風趣。」

戴建業顯然很熟悉網際網路的「套路」。他坦言,很多學者都是很有水平的,只不過說話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不風趣或者沒有幽默感。戴建業希望,青年朋友在聽一個沒有幽默感的老師講課時,不要馬上掉頭就走,可能這個老師有他的真知灼見,做學問要耐得住性子,要下很大的苦功夫。

喧囂過後

網絡走紅的喧鬧過後,62歲的戴建業仍然蹬著他的自行車穿梭在華中師大的菁菁校園裡,桂中路兩旁的參天大樹始終都在,闊葉隨季節變化起起落落。

他還是每天早晨七點左右起床,上午和下午如果都沒有排課,洗漱完畢後就開始讀書、寫作。他多半讀的是古代詩歌,有時讀一些英文著作,偶爾午睡。到了夜裡,他還是在讀書,直到凌晨一點以後才就寢。

作為古代文學學術帶頭人,戴建業正忙著主編一套古代文學研究叢書,同時負責文學院一流學科「大眾閱讀」的建設,為中學語文教師進行培訓,參與社區演講。

戴建業認為,這樣「不火」的狀態,才是人生常態。

「現在這個時代,誰都不可能長期成為熱點,我覺得我已經足夠熱了,我一點都不擔心將來不熱了怎麼辦,因為我原來就不熱。熱,本來就是意外,不熱,才是正常的。」

無論網絡熱點如何變幻,戴建業始終處事不驚,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不會講普通話的普通大學老師」。

「我一如既往,我就是我。」戴建業透露,接下來如果身體允許的話,他打算用一兩年的時間把要在網上發布的一些課程講完,把講稿全部整理成文字出版,跟網上的課程同步推出後,他就準備正式退休,目前沒有任何返聘計劃。

他準備到一個氣候宜人的地方買套房,把他所有的書都搬過去,在那兒讀書、寫作、玩樂,安度晚年。「我總有一天會停止在大學裡教書,但我肯定不會停止讀書和寫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教授在B站|戴建業:幽默是說話風格,做學問要耐得住性子
    要是我種的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寵妻狂魔」杜甫、「佛性青年」孟浩然、「暴躁少女」李清照......關於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的授課段落,人們已經耳熟能詳。這位年逾六旬的中文系教授,自從視頻被搬上社交媒體,點擊量突破2000萬次,點讚突破百萬次。本文圖片來源:戴建業提供去年6月份,戴建業走進了B站,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在線上開設網課,他笑稱這是自己的「初戀」。
  • 戴建業:遊戲的人生才彪悍,為追求姑娘,我從學渣逆襲成網紅教授
    第一次看到戴建業是在抖音上,一個頭髮雪白、精神抖擻的小老頭笑眯眯地講著古詩詞。他的普通話聽起來並不通俗,中間夾雜著大量湖北鄂東山區方言。一個個字詞從他嘴中蹦出來有點滑稽,也很魔性。他吐糟陶淵明:種的什麼鬼田,草盛豆苗稀,如果我種田種成這樣,絕不寫詩。
  • 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去世,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易經、胡雪巖
    ,並歷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臺灣智慧大學校長、羅浮山國學院院長等職務。此外,曾教授還著有大量書籍,包括《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易經的智慧》、《道德經的奧秘》、《胡雪巖的啟示》等。曾仕強被外界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上述訃告提到,1979年,曾教授在新加坡講學,他在長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過程中,結合中華道統文化精髓,首度提出「中國式管理」思想。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最新上線《黃帝內經》解鎖中醫養生長壽觀
    從古至今,人們在追求健康、養生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希望能夠身強體健、益壽延年。帶著這些疑問,快來到在酷我音樂《百家講壇》中尋找答案吧!據悉,本次酷我音樂《百家講壇》邀請北京中醫藥大學翟雙慶教授,再次登臨百家講壇與您共讀《黃帝內經》(第五部),從古典醫藥經典中找尋解決現代人健康問題的中華醫方,與大家一同探尋中醫養生長壽之道!
  • 老教授四處演講賺錢,收穫500多萬粉絲,人民日報:紅得有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說起大學教授,人們一般會想到在課堂上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的學者,而教古詩詞的大學教授,更是不食人間煙火。而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戴建業戴老師,卻被戲稱為流氓老師。
  • 民間學者曹昇批央視學者一知半解要《百家講壇》向李斯大人道歉...
    也許是暑假,中小學生是購書主力,《窗邊的小豆豆》在博庫全國300多家門店和博庫書城網賣了2693冊,居博庫全國排行榜次席,《於丹〈論語〉心得》以2137冊退居第三。  快報圖書排行榜幾家採樣書店,最好賣的,也是《光榮日》。上周,楓林晚三家書店賣了76冊,曉風書屋27冊。
  • 63歲網紅老師,上課講段子,坐擁很多粉絲,為人低調像農民
    63歲「流氓教授"火了,上課講段子下課像農民,為妻治病四處演講「流氓教師」並不「流氓」,這是大家給他起的「諢名」,他叫戴建業,還有人說他是「老頑童」,他是華中師範大學的教授,現在已經64歲了,總是說著一口「麻普」給學生們講課,所以才得到了「流氓教授」的諢名。他頭髮都白了,看上去瘦溜溜的一個老頭,很喜歡笑,一笑起來眼都看不見了。
  • 戴教授在這「詩歌死了」的年代,重新煥發古典詩歌的現代生命力
    戴教授一生受益於詩詞,他說他現在只想用洪荒之力,同大家一起重返盛唐。疫情期間,戴教授筆耕不輟,出版了一本新書《戴建業魔性詩詞課》。這本書是戴教授講課的精華,網上盛傳的李白找仙人,採仙草,練仙丹的段子,在這本書裡俯拾皆是。他一輩子就做了三件大事兒:品讀詩歌,為愛走穴,真誠坦蕩。
  • 戴建業說,老伴病了我要什麼文人風骨,看了他方知張愛玲痴心錯付得...
    作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戴建業因為「魔性」解讀古詩文火爆全網,甚至被人民日報點讚稱「紅的有道理」! 至此,戴建業教授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個熱愛古詩文的傳統老教師,可是接下來戴教授的選擇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 「和合文化百家講壇」走進上海,解碼浙東唐詩之路文化魅力
    11月19日,「『和合文化百場講壇』走進上海——解碼台州: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的文化魅力」活動在上海舉行,在滬知名浙江台州籍學者、文化界名人等參加。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顧問陳尚君以詩為線索作了演講。
  • 從《百家講壇》發現一個真相:從古至今,各領域佼佼者喜歡讀歷史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陪伴我們很多年。這個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其中有很多著名的主持人像易中天、閻崇年、魏新、王立群等主講人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陝西學者上百家講壇講述"小資女人"楊貴妃
    3月4日起,被稱為 「最萌教授」的陝西學者、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於賡哲在《百家講壇》開講「大唐巾幗傳奇」。明日他要講的是唐帝國的悲歌楊貴妃。於賡哲表示,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但其實並不見得是唐王朝最美麗的女子。
  • 「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2018年11月28日晚,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了不起的漢字》的主題演講,帶領觀眾回顧了漢字在構形、書寫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經歷的三次「生死」危機,並回答了漢字繁簡之爭等熱點問題。他同時在現場透露,現在只要認對一個甲骨文,可獎勵10萬元,鼓勵大家投身古文字研究。
  • 深圳市「鵬城學者」特聘教授沈琳琳蒞臨金華一中,開講麗澤講壇第三十五講!
    深圳市「鵬城學者」特聘教授沈琳琳蒞臨金華一中,開講麗澤講壇第三十五講!
  • ...未來,小糊塗仙「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盛邀金燦榮教授共話未來...
    面對全新的時代,小糊塗仙酒業以「睿知見未來」的宏大視角,發起了「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講壇,邀名家大咖,雲集盛會。小糊塗仙中國之路·名家講壇活動現場2020年末至2021年伊始,「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活動前兩場於河南鄭州完美落幕,知名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博士、知名學者胡錫進先生相繼登臺,以真知灼見為各界精英解惑答疑,共瞰未來
  • 《百家講壇》講「典故」古為今用 李苦禪如何評價秦檜和嚴嵩?
    近期央視播出了大型節目《百家講壇》,為如何將「典故」正確地古為今用樹立了典範。李燕這讓我想起諸葛孔明在外遠徵時,曾奏囑後主劉禪宜「近君子遠小人」。如何分辨「君子」與「小人」?魯迅先生曾言,自稱君子者必是小人。皆因小人有才,善於偽裝。記得先父苦禪老人對我講過:「自古大奸若忠,頗有文採,最善曲意逢迎,如秦檜、嚴嵩之流即是。」隨手拿出一本著意記錄典故的古書,翻開專談「君子」與「小人」的一段,一位皇帝問講官(即為皇家講經書的官):「今日說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