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教授在這「詩歌死了」的年代,重新煥發古典詩歌的現代生命力

2021-01-10 歷史知心人

戴教授一生受益於詩詞,他說他現在只想用洪荒之力,同大家一起重返盛唐。

疫情期間,戴教授筆耕不輟,出版了一本新書《戴建業魔性詩詞課》。

這本書是戴教授講課的精華,網上盛傳的李白找仙人,採仙草,練仙丹的段子,在這本書裡俯拾皆是。

他一輩子就做了三件大事兒:品讀詩歌,為愛走穴,真誠坦蕩。

品詩:機緣巧合成熱愛

戴老在參加高考那年,最愛的其實是數學,但是當時候機緣巧合下就讀了文科專業。

那年於是就說:「戴建業,你給寫兩首。」

當時候他啥也不懂,就抄了兩首上去,結果同學和老師都說寫的很好,他虛榮心作祟,也沒敢告訴老師是自己抄的。

最後惹得書記都說:「戴建業這個人很有才華,詩寫得很好」,後來他就有衝動,想要一門心思上大學做詩人。

但是上了大學後,發現讀詩一點意思都沒有,想轉回數學系。

母親聽說以後,以為他想為退學找藉口,堅決不讓,如果他要轉,就跳進池塘淹死,就這樣,戴建業就一直讀完大學。

讀進去以後,發現了詩詞之美。就像戴老所說的「就成了現在這個鬼樣子」,一炮走紅了。

古詩詞的魅力在哪裡?就是它其中的味道。讀詩讓我們審美變得更加細膩,而戴老對那種味道就很敏感。

而戴老在這個「詩歌死了」的年代,重新煥發了古典詩歌的現代生命力,在談笑間讓人們重新愛上了詩歌。

兩年前不知道抖音是什麼的一個老頭,視頻傳播到網上,第一天視頻點擊量就有兩千多萬,超過了易中天、白巖松俞敏洪等人。其實他可能不知道,即使視頻沒有爆點,他出現在視頻中,本身就已經足夠讓500萬鐵粉開心了。

人一生,最幸運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的熱愛;最幸福的事情是將自己的熱愛傳遞給別人,戴老做到了。

為愛妻瘋狂爭議不斷

他說:「我根本不怕別人罵我。」原因很簡單,戴建業的結髮妻子,得了癌症。,戴教授的妻子患有肺癌,一盒抗癌藥泰瑞沙的價格就高達5.1萬元,不到一個月就吃完了。

這種藥對肺癌有效,可實在太貴,靠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根本承受不起,戴教授無奈地說:「我那點工資哪夠治病?不多賺點錢,怎麼陪老伴走完最後一程,我還要什麼文人風骨?文人風骨值幾個錢?」

戴教授這番話一出,迅速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被戴教授對妻子的情義所感動,認為他是言傳身教地在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可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戴教授只是拿妻子的病情當幌子,以掩蓋自己貪財的本質。

雖然戴教授的爆火與之相比有本質上的區別,但作為學術界的「網紅」來說,經此一事,戴教授在知名度上只增不減。

值此輿論僵持不下之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京報等各大官方媒體紛紛發文表態,認為戴建業是「知識網紅」傳播正能量,「紅了師生火了教育」值得關注,還點讚他「紅得有道理」。真可謂「官媒出馬,一個頂倆」,經過這番「認證」,負面的聲音淡去了不少。

受網絡環境所限,人們看待一件事的同時,總會被有限的信息所迷惑,一旦激起眾怒,即群起而攻之,而無心追究真偽,證實是非。

所以,諸多名人黑料在無精準證據支撐的情況下,一概視為謠傳,是大多數人養成的習慣,也是避免傳謠的有效手段。若有朝一日,證據確鑿,不妨開篇再論。

不裝腔作勢,我本來就值得人家喜歡

「如果每一代的文學作品,總是讀出來是上一代人讀出來的意思,這一首詩就死了。如果說我要有一點什麼貢獻的話,就是我激活了這個歷史上的文學作品,在現在生活中的生命力。」

讓戴建業大火的視頻,沒有劇本,也沒有特別加工,製作者只是將他授課的影像錄了下來,剪成片段,放在網上。

「結果老百姓最喜歡我,一天的點擊量就達到兩千多萬,點讚的有一兩百萬,是其他人的幾百倍。」

消瘦、幹練,襯衫配體恤,外加自行車。是校園裡的戴建業給大家的第一印象。

這個老頭操著一口流利的麻城普通話,一邊給學生講述詩詞,一邊揭露那些文人寫詩時候的真實狀態,金句頻出,讓人忍俊不禁。

在《戴老師魔性詩詞課》這本書裡。他是這樣評價,杜甫,李白的

戴建業是這樣說李白和杜甫的:

唐玄宗把李白放出了宮廷,叫賜金放還,就是給他一筆錢叫他滾蛋,不是個當宰相的料子。李白從長安到洛陽,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慕名求見,一見了以後他對李白佩服死了,然後跟著李白一起從河南洛陽出發,到河北山東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另外一個流浪漢叫高適,在半路上遇到了這兩個浪漫鬼,3個人從夏天搞到了秋天,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一到了深秋,3個人搞得蓬頭垢面都沒有成仙,我們杜甫就開始說我不幹了,我要回去。他有一首詩: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戴建業是這樣說陶淵明的:

陶淵明是特別有幽默感的詩人,他是冷幽默。你看他的鬼詩,不認真讀你就不知道他幽默在哪個地方。他第一句寫的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認為他種的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要是我種的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你以為陶淵明肯定懶對吧?他不!他忙著來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是天還不亮半夜雞叫就出來了,月亮出來了才回去。還是種的個鬼「草盛豆苗稀」。

通過戴建業的視頻,網友才發現,原來課本上那些清高的文人,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但是,原本拒絕商業演講的戴建業,忽然有一天開始當網紅賺錢。

在有傳言戴建業賺了1000萬以後,有網友曾這樣質疑戴建業「剛一紅,就拼命的掙錢,吃相難看!」,也有人說他「為人師表,卻鑽到錢眼裡。」

原因很簡單,戴建業的結髮妻子,得了癌症。

但在5月份的時候,戴教授突然出了一本書,名字叫《戴老師魔性詩詞課》。

戴教授說:「我根本不怕別人罵我,也不怕別人恭維我。

就是說我作為一個人,我做了很多荒唐的事,一直在犯錯誤,但我大體上,我認為我是一個有底線的人。跟社會我也想有回饋,國家培養了我這麼多年,我現在講的這些東西,能家喻戶曉的讓別人喜歡,我覺得就足夠了。」

關於對詩詞的態度,戴教授是這樣說的:「要是一輩子打工混飯,真不用去讀李杜,假如你還想有點創造,有點聰明,有點想像,有點細膩,就該讀讀。」

以前長輩曾經教導,不管怎麼樣,家裡總是要有幾本好書才行。

看了他的書,你會發現,世間沒有什麼需要怕的,因為在他的薰陶下,你會發現,生活的好玩和做人的樂趣。

他說:「要是一輩子打工混飯,真不用去讀李杜,假如你還想有點創造,有點聰明,有點想像,有點細膩,就該讀讀。」

看他的視頻不會過癮,看他的書,你會笑的好一個痛快!點燃你的詩詞之心,還能讓你享受其樂。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配圖後的「看一看」下單即可,也就一頓飯錢,就能讓我們受益匪淺。送一本給孩子,作為詩詞啟蒙,也是極好的選擇,點擊下面購買吧!這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用熱心網友的話說就是:「這個老頭,寫了一本鬼書,講的故事風趣幽默,寓教於樂,好看得要死,我奉勸大家都要看看,你們聽懂了沒有?」

一頓飯錢,點擊下面連結不僅能收穫詩詞之美,還能學到戴老師從內而外的幽默豁達!

相關焦點

  • 在詩歌裡,美能得到最好體現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汪劍釗,為現場讀者介紹了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以及俄羅斯黃金時代的詩歌。 普希金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同時也是現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響。今天,時光的腳步已經踏進21世紀,19世紀的普希金還能給我們以什麼啟示?除了文學史的意義,普希金及其作品還有什麼現代性的意義?
  • 朦朧詩:詩歌中的新詩潮,詩人自我心靈的反思與尋覓
    導語:新中國成立之後發展的現代文學是複雜的,從文學、藝術、建築、美學等都有著全新的發展。在詩歌領域,朦朧詩的出現,可謂晴天霹靂,朦朧詩的出現對於現代詩歌可謂是全新的活力,打破了現代詩歌其原有的發展僵局,不論是內容上還是審美特徵都顯現出全新的面貌。
  • 重溫經典詩歌|北島:宣告
    決不跪在地上以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好阻擋自由的風從星星的彈孔裡將流出血紅的黎明整首詩運用了古典中常用的反客為主的表達方式,詩歌中抒情主人公變成了遇羅克本人,或者說是一個為真理而獻身的英雄影響。詩歌的內容是英雄在最後的審判中的宣告,對自己的母親,對那個時裡代中冷漠的人,以及生與死,未來與自由的宣告。詩歌開頭「也許最後的時刻到了/我沒有留下遺囑/只留下筆,給我的母親」。最後的時刻即是審判之後執行死刑的時刻,「我」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的遺囑,只留下「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生前反抗戰鬥的工具,給此時此刻最想念的「母親」作為訣別的的紀念。
  • 專訪|北島談選編《給孩子的詩》:詩歌靠的是悟性
    現在的中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詩歌教育?他們在課本和課本之外能接觸到什麼樣的詩歌?除了中國古典詩詞,他們能否需要現代詩,能否讀懂現代詩?形成目前的結構,一方面是由於世界之大,可資選擇的非中文經典作品的基數大,把世界多元文化的精神財富呈現給中文世界的孩子們,也是我的初衷,這關係到中國孩子的世界想像。另一方面,中國新詩歷史短暫,成熟作品還在積澱中。       此外,我的確特別重視與我們母語平行的一種獨特文體——「翻譯文體」。它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為地下文學提供了文體基礎。
  • 春天詩歌音樂劇場:這是一顆「詩歌種子」,讓詩歌和音樂結合
    這些動漫音樂都將是這場演出的一部分,由童聲合唱團現場演繹。與演出更為契合的是,谷川俊太郎的兒子谷川賢作將參與演出,他是一位音樂家,為谷川的詩歌譜寫了很多音樂,二人也多次同臺演出。這正是王寅最想要的,音樂真正作為詩歌的一部分存在,而非僅僅是隨意配上的背景樂。另一個驚喜點來自民謠歌手程璧。
  • 詩歌與佔星對談:日常生活中的宿命感
    他將自己的詩歌寫作歸納為「即興與故事」,看似兩種對立的方式,共同構成了「生活史」的記述。但對他而言這並非詩歌的全部目的,詩歌承載了他在日常對於規律的發現。規律的模型既有心理學的,也有佔星學的。《即興與故事》這本詩集中甚至有幾首直接表達了他的佔星宇宙觀。在他看來,將詩歌局限於人際、人性、情感、情緒,是現代社會對詩人的「分工」,是詩人身份的窄化。
  • 寫詩機"惡搞"詩歌 原創者稱無意傷害藝術
    核心提示   這是一個詩人落寞的年代,而引發這起「詩歌血案」的只是一名普通的電腦程式員。   一個偶然的機會,出於對現代詩「不知所云」的義憤,一個小時不到,他就編出了一個小程序,隨便什麼人,只要輸入幾個關鍵詞,60秒不到就可以寫成一首詩。   9月30日,網易與之合作推出「中秋賽詩會」,短短幾天就產生詩歌15萬首。
  • 文化界和詩歌界這是怎麼了?北大教授,殘雪,還有個馬某明等
    前幾日諾貝爾文學獎開獎時,網絡上霸屏的殘雪,還有一個北大教授,到今天看到的馬某明,他們的作品,我挑了幾個,仔細的看了又看,讀了又讀,越看越驚心,這也叫文章?這也叫詩歌?這也能代表當代文化?這是文章的可讀性,在這個基礎上,怎麼吸引讀者,就看寫手的功底了。用一些病態的思維把文字組合起來,然後胡亂排列,到致語言的混亂,這不是高明的寫手,這是譁眾取寵,這是低下的小丑表演。我從來都對這些文章嗤之以鼻。
  • 顧愛玲:從詩歌出發走進中國故事
    我比較喜歡寫山水、人的感情等這方面的詩人。比如杜牧、白居易、元稹。」  2007年,顧愛玲認識了中國年輕的詩人王敖,他在耶魯大學讀博士。王敖發現顧愛玲對中國詩歌很感興趣,但同時他又發現她所了解的中國詩歌作品集中在古典作品上。他對顧愛玲說:「你為什麼不嘗試翻譯當代詩歌?」  「王敖這個提議很好,但是我那時候不敢翻譯當代詩歌。古詩雖然晦澀難懂,但是有註解。
  • 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在古典文學中,所謂哀歌只不過用哀歌格律(詩行交替使用揚抑抑格的六音步句和五音步句)寫的詩篇,題材也不限制。在某些現代文學,例如德國文學中,人們使哀歌格律適應於語言,因此哀歌一詞變成只指這種格律,而不是指詩歌的內容。
  • 【讀書會第120期】屠岸、王家新詩歌朗誦會:你好,莎士比亞時代的浪漫
    復旦大學中文系一位教授曾不無傷感地問道:「今天,還有人讀艾略特嗎?」或許在不管是詩人自身創作能力與熱情還是讀者的口味與價值觀都有所改變的今天,讀詩多少變成了奢侈。然而詩歌真的走向死亡了嗎?曾經布滿莎士比亞、艾略特、普希金等無數璀璨巨星的詩歌的天空已經徹底暗淡了?「在五七幹校砍高粱杆的時候,我用濟慈的詩歌為自己伴奏。」
  • 羅振亞:非詩偽詩垃圾詩,別再折騰了——談21世紀詩歌形象重構的障礙
    21世紀詩歌形象重構的最大困惑仍是有分量作品少的老大難問題,並且在拳頭詩人的輸送上還遠遠遜色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曾經多次提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詩歌繁榮與否的標誌,主要看它能不能擁有相對穩定的偶像時期和天才代表,就像郭沫若、徐志摩之於20年代,戴望舒、艾青之於30年代,郭小川、賀敬之之於五六十年代,舒婷、北島之於70年代那樣,他們都支撐起了相對繁榮的詩歌時代。
  • ...坐而論道、採風創作、詩歌快閃 百位詩人走進成都感受天府文化...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李婷11月1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杜甫草堂博物館浣花園林區萬竹廣場盛大開幕。在開幕後的5天裡,百餘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齊聚成都,坐而論道、採風創作、詩歌快閃……記者了解到,此次詩歌節的配套活動精彩紛呈,詩歌節不光是詩人們的坐而論道,也是普通公眾感受文化魅力的節日哦。
  • 論顧城的詩歌
    現在我們按年代順序來仔細閱讀他的作品,就會發現他詩歌中的語言經過幾次顯著的變化。或許已有很多讀者也發現了這個變化和顧城的詩歌論,尤其是他的「自我」論有密切的關係。他記錄這個大自然給予他的啟發時,選擇了詩歌這個表現形式,這的確跟他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這個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顧城少年時代的作品裡大部分都是歌頌大自然的,而且形式上雖然不規則,但有些詩歌押韻,語言表現超出常規,已經具備了詩歌形式。
  • 網上寫詩軟體讓詩歌遭遇惡搞
    目前網絡上風靡的「寫詩軟體」標誌著斟句酌字寫詩的年代過去了———一個名為「獵戶」的網絡人,發明了一個「寫詩機器」,在那裡,用戶輸入幾個自己隨意想到的名字、形容詞,程序就能在幾秒鐘之內完成一首現代詩。 「就是覺得好玩,沒有糟蹋詩歌的意思。」昨天,軟體的開發者「獵戶」稱,自己是把「詩歌生成器」當作一個好玩的「填詞遊戲」而已。
  • 古典審美邂逅現代生活
    新時代美好生活離不開充盈的文化滋養和審美支撐,中華美學獨有的意境與韻味,既體現於文藝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設計裡,它是華夏祖先以獨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學理念進行文化創造的結晶,至今散發著無窮魅力與蓬勃生命力,成為我們創造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養。
  • 柳向陽:「斜槓青年」的詩歌翻譯之旅
    後來,中國譯詩界前輩趙毅衡教授和柳向陽交流,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原版書是從哪裡來的?」這段時間,有媒體要柳向陽的照片,而他並不想「拋頭露面」。他說:「譯者的身份,是為人作嫁衣,我的角色定位明確。」然而,為人作嫁衣並不是一件易事。創作者和譯者之間是雙向選擇的,也需要一種默契。買回格麗克的詩集後,柳向陽試著翻譯了幾首。翻譯後,他又試著聯繫格麗克。
  • 中國現代詩歌(六)——人生派(朱自清)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 「名家平臺佳作賞析」趙青山:略談倉央嘉措詩歌創作與傳播中的格律...
    自1930年著名藏學家于道泉教授翻譯的《第六代達賴喇嘛倉洋嘉錯情歌》問世,開倉央嘉措詩歌翻譯與研究之先河以來,倉央嘉措詩歌在漢語文化圈的傳播非常廣泛而迅捷,近百年來,漢譯版本達到了二三十種之多。這些漢譯版本主要有二種形式:一是運用古代漢語言的整齊的近體格律詩形式,二是運用現代漢語言的格律體新詩形式。
  • 《讀睡詩選》第1327期精選現代詩歌
    《讀睡詩選》第1327期精選現代詩歌 原創詩歌|讀睡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