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古人云:「前人之勤,後人之樂。」妙用古典服務於當今,何樂而不為?近期央視播出了大型節目《百家講壇》,為如何將「典故」正確地古為今用樹立了典範。
節目中談到了治國之人應當德才兼備的問題,還引用了司馬光之言「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這讓我想起諸葛孔明在外遠徵時,曾奏囑後主劉禪宜「近君子遠小人」。如何分辨「君子」與「小人」?魯迅先生曾言,自稱君子者必是小人。皆因小人有才,善於偽裝。
記得先父苦禪老人對我講過:「自古大奸若忠,頗有文採,最善曲意逢迎,如秦檜、嚴嵩之流即是。」隨手拿出一本著意記錄典故的古書,翻開專談「君子」與「小人」的一段,一位皇帝問講官(即為皇家講經書的官):「今日說何書?」對曰:「《論語》君子小人和同章。」皇帝問:「何以君子難進易退,小人則易進難退?」對曰:「小人逞才而無恥,君子守道而無欲。」皇帝問:「何以小人之勢常勝?」對曰:「此系上之人好惡,如明主在上,必君子勝矣。」皇帝又問:「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對曰:「小人果有才不可棄者,須常警飭之,不使有過可也。」
本人對此段的理解是君子恪守道德,無私慾,所以不去爭位奪祿,在名利場中便能退守道德底線。但小人迷信自己有才,毫無道德約束,善於巧偽鑽營,以圖祿位,可一旦發現「此路不通」,悔之晚矣,又有何路可退?《石頭記》中有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南方某寺有一尊倒坐觀音像,觀音像左右有對聯「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皆系針對「易進難退」者而言。只是歷史上多有「小人之勢常勝」的教訓,例如和珅善於溜須拍馬,乾隆好之,儘管群臣多次上奏彈劾和珅,但乾隆將奏摺「留中不發」,所以直到乾隆駕崩,嘉慶才查抄和珅家財,據說富可敵國!在處置和珅的問題上,嘉慶可謂「明主」。方才典故中的那位皇帝對明主的作用很敏感,急問如果明主在上,必然不用小人嗎?此時講官的回答很「辯證」,他認為小人果然很有才也可以用,但必須時常警惕並約束他,令其不能趁虛越位。
關於「恥」,先秦的管子曾說國有「四維」,禮、義、廉、恥,「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其中「恥」是道德的底線,古人講「知恥近乎勇」,要勇於承認並且克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魯迅說「知恥近乎通」,通達是非才能做到廉正,廉正上升到原則性則是「義」,大義凜然——大原則是絕不能以情枉法的。如此形成正義的治世習慣,即上升為儒家思想中的「禮治」,或曰「德治」,顧炎武講「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又講「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我理解此話之意是僅僅依靠政令和法律來引導民眾不犯法,就會有人不知恥地去鑽空子、「打擦邊球」,圖謀私利;如果引導人們自覺遵守道德和禮義,人們就會明白道德的底線,做到行為自律。朱熹講過「恥便是羞恥之心,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古人還講過「治國如治水」,應因勢利導,這導流的第一道堤壩是「德治」,第二道堤壩是「法治」,法治是道德決堤後不得已才用的戰略性防備;絕不能幻想「德治」之堤不出「管湧」,應知古人所言「千裡之堤,潰於蟻穴,不可不防」。法治之堤必須常備而永固之,方可長治久安。
(原標題:古典今用聯想錄)
來源:北京晚報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