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8號漢墓出土的經絡著作,計有《經脈》古佚書兩種,古診斷學佚書兩種,今按不同特點分別定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乙本)和《脈法》、《陰陽脈死候》。其中「經脈」佚文的共同點是:只有十一脈。主病及其治療均為灸法。故稱「十一脈灸法」。
1.足臂十一脈灸經
文中脈寫作「溫」。「溫」字從「目」,這個古老的名稱後來醫書中沒有流傳下來。因為經脈中出現了這個奇怪的「溫」字,所以也有人將它叫做《經溫經脈》篇的(圖11)。
十一個脈的循行部位,主治病病候及其治病等都與《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所記十二經脈文字很有出入。總的說來,帛書內容較《靈樞》簡略,其中最大的差異是經脈循行的方法不同,如足三陽脈在帛書中其循行的方法均由足上行至頭部,而《靈樞》則由頭部下達足部,如帛書足泰陽溫(《靈樞》作足太陽膀胱脈)。其循行方位是:「起於外踝屢中,上貫髆出肺枝至目內毗」。而《靈樞》則說:「起目內毗,經下央脊至足……」。
在治法中,帛書提出了灸法治療,如足泰陽溫,其病,足大趾廢,胻內廉痛,股內痛·一諸病此者皆灸足(厥)陰溫」等。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經脈只有脈而無穴名,而且所有十一脈都沒有與五臟六腑聯繫起來,但《靈樞經》則不然,它一與臟腑的關係已經聯繫起來了,如「脾足太陽之脈」,「小腸手太陽之脈」……等等。說明上面《足臂十一脈灸經》較今本《黃帝內經》中十二經脈的記述顯得更為原始,一而且是一種時代較早的灸經抄本。
2.陰陽十一脈灸經
有甲、乙本,內容其本相同。但這兩卷灸經沒有「足」、
「臂」字樣,而只有「肩」、「耳」、「齒」、「脈」之稱。而且「溫」字也以「脈」字代替。但值得說明的是,關於脈的循行方向,在《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完全是遵循四肢末梢(手部足部)起始,止於軀休中心部(胸腹部或頭部)的原則,即向心性方向。但在《陰陽十一脈灸經》中,這種循行方向的基本原則已不存在,而且開始出現個別的兩條脈,即肩脈(相當於手太陽脈)和足太陰脈在相反的循行方向上改變。其中肩脈改為由頭部起始,經上肢外側,止於手部,也就是均改為山軀休中心部向四肢末梢部的方向循行,即遠心性方向。到了《經脈篇》則有更大的調整。
此外,在《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的後面述抄錄了{(脈法》和《陰陽脈死侯》兩種論述脈法的診斷學著作。
脈法共12行,約400字左右。此文具體內容談到「貶法」等。
3.陰陽脈死候
一共只有4行,約100餘字,但內容卻情闢地論述了「五死」等各種候症,如:肉、骨、氣、血、筋等不同症狀。兩部灸經的成書年代,至少可上溯到春秋戰國之際,甚至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