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地球-行星科學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7月9日至10日,中英地球-行星科學聯合研究中心[Sino-UK (CAS-Leeds) Joint Center for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SUCEP]揭牌儀式暨工作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行。

  會上,地質地球所所長吳福元介紹了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和近期的工作重點。中英聯合中心中方負責人、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楊石嶺作為介紹了雙方的合作成果。英方負責人、英國利茲大學教授Alan Haywood介紹了雙方合作背景、近期動態及未來目標。中科院國際合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國際人才計劃等。

  雙方20餘位科研人員圍繞工程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學、巖石地球化學、行星科學和古氣候學等學科進行了交流研討,集中討論了相關領域的合作意願、內容和前景,提出學生交換、人員互訪、儀器開放、共同爭取外部資助、定期組織雙方交流等合作方式。在雲蒙山進行地質考察時,科研人員還圍繞中生代華北克拉通破壞的過程與及動力學機制進行了討論,交流了對地球圈層演化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宇宙最強專業」—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正式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2019年1月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培育工作的申請,此後,行星科學的學科建設,正式開始。 2019年7月2日,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
  • 「超級地球」巨蟹星座成為行星研究重大突破
    、木星經過太陽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巨蟹55 e(Cancri 55 e) 是一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表面多巖石,其直徑比地球大60%達到約13000英裡,而體積則達地球的8倍,密度為地球的2倍。
  • 助推「碳中和」國家建設——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二氧化碳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是學校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重要講話精神,整合學校二氧化碳相關科研領域優勢資源,依託朱榮教授領銜的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團隊發起成立的。
  •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能留下的學生都有一個「行星夢」 行星科學,有的學生認為是去月球「撿石頭」、有些學生以為只是物理或地理的一個分支……事實上,行星科學是研究行星、衛星、彗星等天體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徵以及它們形成和演化過程的科學。行星科學以深空探測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和天文學等學科構成。 對於這門「高大上」的學科,許多學生都想要嘗試一下。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飛馬座51b的軌道周期約為4個地球日, 其軌道與中心宿主恆星的距離比水星與太陽的距離近得多. 一顆如此靠近其宿主恆星的類木巨行星的存在與當時盛行的行星形成理論相矛盾, 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異常現象.在飛馬座51b之後, 又有數量眾多的「熱木星」(如巨蟹座55b)被發現, 迫使天文學家開始系統地研究系外行星的軌道遷移現象, 並嘗試修改當時流行的行星形成理論. 目前比較流行的「熱木星」形成理論認為, 「熱木星」初始時刻在遠離中心宿主恆星的軌道上形成, 之後通過某種遷移機制遷移到了距離宿主恆星很近的軌道上. 關於軌道遷移的理論機制又分為盤遷移理論和高偏心率遷移理論兩種[3~8].
  •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成立
    原標題: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成立 在喜迎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於9月29日在南京成立。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
  •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似的「流浪行星」
    「如果一個巨大的物體(恆星或行星)從地球上的觀測者和遙遠的源恆星之間經過,它的引力可能會偏轉,聚焦來自行星源的光。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學者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Przemek Mroz博士解釋道。「觀察到微透鏡現象的機會非常渺茫,因為三個物體——光源、鏡頭和觀察者——必須近乎完美地對齊。」
  • 《地球與行星物理(英文)》編委會會議紀要
    《地球與行星物理(英文)》編委會會議紀要 2020-10-21 14: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科技館19歲生日推出十二生肖展 天文研究中心同時成立
    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18日報導: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今天上海科技館迎來了它的第19個生日,並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
  • 第二地球:新發現一顆最似地球的行星
    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了一顆具有宜居區域的如地球大小的行星。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在克卜勒數據中發現的大小和溫度都與地球最接近。發現該系外行星的國際研究小組在昨天的《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它的論文。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一塊1300克灶神星隕石 可研究類地行星起源
    除月巖外,隕石是人類獲得的唯一地球外巖石樣品,堪稱「天外珍寶」。在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發現一塊1300克的大隕石,經科學檢測為珍貴的灶神星隕石。 據桂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繆秉魁教授近日在上海市曹楊中學做科普報告時介紹,在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中,科考隊員共在南極格羅夫山地區發現583塊隕石。
  • 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圖集12月27日,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主辦的「走向數字: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學術論壇——暨「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辦。來自國內高校新聞學院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建構。成立儀式。
  • NASA的科學發現、研究開發和月球到火星的探索計劃
    2020年是人類持續駐留空間站的第20年,載人「龍」飛船完成飛行後返回美國海岸,使開展更多的載人月球探測關鍵科學研究成為可能。 2020年,還包括NASA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lanetary Defense Coordination Office)完成的幾項高顯示度的活動,包括近距離接近近地小行星2020 OR2以及NEOWISE彗星的飛掠。 NASA成立了火星樣本返回獨立審查委員會,以評估其與ESA合作從火星運回首批樣本的早期構想。
  • 新發現的行星在大小和溫度上都接近地球
    華盛頓 —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了一顆位於恆星宜居區域的地球大小的行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說,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在克卜勒數據中發現的大小和溫度都與地球最接近。系外行星是我們太陽系以外的任何行星,可居住區是恆星周圍的區域,巖石行星可以在該區域支撐液態水。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許只是一個橘子大小的黑洞,比地球重10倍!
    哈佛大學和黑洞計劃(BHI)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發現太陽系的黑洞,並與之一起,一勞永逸地確定假想的第九大行星真實性質,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強調了未來遺產時空觀測(LSST)任務觀測吸積耀斑的能力,吸積耀斑是否存在將證明或排除行星九是原始黑洞的猜想,研究基於被攔截彗星破壞產生的耀斑來搜索太陽系黑洞
  • 地球的鑽石含量只有0.001%,我想去宇宙中的鑽石行星開採!
    在最新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和芝加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確定,如果條件合適,一些富含碳的系外行星可能是由鑽石和矽石組成。 鑽石系外行星形成,當恆星和行星形成時,它們來自相同的氣體雲,因此它們的主體成分是相似。碳氧比較低的恆星將擁有類似地球的行星,這些行星由矽酸鹽和氧化物組成,鑽石含量非常低(地球的鑽石含量約為0.001%)。
  • 恆星與行星對我們的直接影響究竟有多大?佔星學是科學還是迷信?
    月球的重力作用可引起地球上的潮漲潮退,但月球的電場幾乎為零(有趣的是並非完全為零),它的磁場是隨機散漫的,幾乎不存在。重力的作用比磁場的作用大很多,哪怕行星之間的重力作用也是很小的。那些微弱力量的作用由於地球自由移動和在太空下沉(自由下沉時你是感覺不到重力的)而被抵消了。
  • 灶神星擁有與地球類似鐵核更似迷你行星(圖)
    根據「黎明」號的觀測,灶神星更像是一顆迷你行星,擁有與地球類似的鐵核,形成方式也與地球和月球相似它擁有與地球類似的鐵核,是已知唯一一顆從太陽系誕生之初一直倖存至今的小行星  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根據美國宇航局「黎明」號飛船對灶神星進行的觀測,這顆小行星更像是一顆迷你行星。它擁有與地球類似的鐵核,形成方式也與地球和月球相似。灶神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小行星帶內的第二大天體。
  • 甘肅2020考研英語:閱讀中英互譯-驚現「三體」行星
    但是在廣袤的宇宙,恆星通常與其他星球鎖在一起,圍繞一個相互的重力中心旋轉。In one such triple-star system, astronomers have just found an exoplanet.在一個這樣的三星系統中,天文學家剛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