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裡,當世頂尖高手人稱「五絕」,即王重陽、黃藥師、段智興、歐陽鋒和洪七公。這五個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各的絕技。其中,「東邪」黃藥師特別的與眾不同。他不像王重陽、段智興、洪七公那樣「正」,也不像歐陽鋒那樣「邪」,而是「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

黃藥師的「邪」,表現在其「個性離經叛道,狂傲不羈,性情孤僻,行動怪異」上。別人看重的,他卻瞧都不瞧上一眼,別人不看重的,他卻認為很重要。黃藥師漠視傳統禮教,但卻敬重忠臣孝子,黃藥師的行事,往往出人意表。
就連他徒弟的名字,都別具一格。一般門派中,同一輩分的弟子們,名字中間都有同一個字。比如全真教第三代弟子,中間都是「志」字,尹志平、趙志敬、李志常等等,《俠客行》雪山派中則是「萬」字,白萬劍、封萬裡、花萬紫、汪萬翼等等。

所以,中間這個字一般稱為輩分。少林寺的法名也有這樣的特點,比如玄慈、玄苦、玄難,《倚天屠龍記》中的空見、空聞、空智、空性等,《鹿鼎記》裡的晦聰、晦明。通過名字,人們就知道了他們屬於哪一代。
而黃藥師的弟子們,也有一個相同的字,只不過這個字不在中間,而是在最後。曲靈風、陳玄風、梅超風、陸乘風、武眠風、馮默風,每位弟子的最後一個字都是「風」字。這顯然和一般意義上的輩分有區別,想來這也是黃藥師故意要這樣與眾不同。

難道這些弟子們他們原本的名字,最後一個都是「風」字麼?這是黃藥師選徒的標準之一?顯然不是。比如梅超風,原名叫「梅若華」,但是,黃藥師收她為徒之後,便將她的名字改成了「梅超風」。可以想像,黃藥師的這六位弟子的名字,都是他有意改過了的。
在《神鵰俠侶》裡,黃藥師也收了一名關門弟子,那就是程英。按照黃藥師的規矩,程英的名字後面是不是也應該有個「風」字?簡單一點,是不是應該叫「程英風」?但是,黃藥師卻沒有改,程英仍然叫程英。

這應該是觸痛到了黃藥師的傷處了。黃藥師的前六位帶「風」的弟子,叛的叛,逃的逃,趕的趕,往事不堪回首啊。他在收程英為徒的時候,肯定想起過原來的那些帶「風」的弟子們。他可不想讓程英步他們的後塵,所以,堅決不讓程英的名字裡也帶「風」。
黃藥師可謂是博古通今之人,他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風」字?風字現指「因氣壓分布不均勻而產生的空氣流動的現象」,也引申為「風氣」、「風行」、「風流」、「文風」等等。而最早的「風」字,在甲骨文裡,是同「鳳」的。

在甲骨文裡,風字「本為象形字,像鳳鳥高冠修尾之形」,然後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風」字。所以,最早的「風」字,那是很高貴,很優雅的形象。這顯然也是黃藥師的追求,他希望他的弟子們,都是人中龍鳳,與眾不同。
但是,他的這一追求,因為陳玄風、梅超風偷走《九陰真經》而突然改變了。為什麼黃藥師要遷怒於其他的弟子們?就是因為他對他們的要求太高,結果竟然出現了叛徒。這種巨大落差的震驚,讓黃藥師大為震怒,一氣之下將所有弟子們的腳筋挑斷,趕出了桃花島。

顯然,黃藥師也吸取了教訓,所以他在對待關門子弟程英的時候,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他在桃花島呆的時間不多,程英也可以自由地離開桃花島。這種「鬆散」的管理方式,與以前的黃藥師完全不同。
也許,黃藥師明白,自己過高的要求,其實就像一陣「風」,最後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五絕」中,王重陽、洪七公、歐陽鋒、一燈大師結局都有交代,唯有黃藥師的下落不明。而在「射鵰三部曲」的《倚天屠龍記》裡,黃藥師的影響幾乎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黃藥師沒有將程英的名字改為「程英風」,這是他的釋懷。也許到了這個時候,黃藥師才真正地變得灑脫了。他不再在乎《九陰真經》了,不再在乎弟子們是不是爭氣了,不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了。我黃藥師邪也罷,正也罷,都是一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