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將落在月球背面哪個點?

2021-01-08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段江山 張新 鄒維榮

嫦娥四號將落在月球背面哪個點?

■段江山 張新 鄒維榮

千百年來,月亮帶給人們無盡想像,寄託著人們的「悲歡離合」。人們嘗試通過肉眼或者機械鏡頭接近它,美國人甚至成功踏上了它的領地,但「月之暗面」的謎底從未有人揭曉。

由於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鎖定,地球強大的引力讓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背面總是看不見。

雖然難以看到,月球背面的科學探測意義卻很重大。那裡避開了來自地球的大量電磁幹擾,處於一種電磁波「寧靜區」。在這樣「乾淨」的電磁環境中,探測器可以接收到更多微弱信號,例如宇宙形成早期發出的短波。

人類通過多次環月探測發現,月球背面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天體撞擊坑。這片神秘區域到底經歷過怎樣的天體活動?

科學家分析,這些撞擊坑有的在幾十億年前生成。能否通過它們找到宇宙起源的蛛絲馬跡?

嫦娥四號在月背成功著陸後,有望為解開這些謎題邁出關鍵一步。

月球的背面有什麼

至今,還沒有太空人或月球車登上月球的背面。對於月球背面的情況,我們只能通過蘇聯和美國探測器傳回的照片進行推斷。

無論從物質成分、形貌構造,還是巖石年齡上對比,月球正面和背面都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把月球背面比作人的「面孔」,那這張「面孔」並不漂亮——那是一張「麻子臉」。月球背面隕石坑的數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放眼望去隨處可見。

從形貌構造上看,月球背面隕石撞擊坑的密度明顯大於正面。密密麻麻的隕石坑似乎能夠說明,月球背面由於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太空裡,因而遭遇了大量天體的直接撞擊。

經年累月,月球就像一個「盾牌」,為地球擋住隕石,「守護」地球的安全。

月球正面相對平坦,地勢起伏主要以綿延的山巒為主。相比之下,月背的「皺紋」更多,布滿了溝壑、峽谷和懸崖,地勢更加複雜險峻。

這張「面孔」還有幾處比較大的「痤瘡」。暗斑中的物質與月面的普通物質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至於這些物質的成分,正是嫦娥四號此次探測的任務之一。

月球背面還是個「厚臉皮」。它的月殼從整體來講比正面要厚。導致月殼厚度不一樣的原因眾說紛紜,目前還是天文學界的未解之謎。

不過,「厚臉皮」為月球背面的「白膚色」提供了佐證。照片顯示,月球背面巨大的隕石坑都呈現出白色,好像從來沒有暗色的熔巖從上面流過。

科學家研究認為,月球正面的月殼很薄,暗色的熔巖很容易破縫流淌在表面。由於月球背面的月殼很厚,熔巖無法溢出,所以顏色比正面要「白皙」得多。

月球上共有 22 個月海。其中 19 個月海都分布在月球正面 ,只有莫斯科海、智海、東海這 3 個很小的月海分布在背面。

從成分上看,月球正面的月海玄武巖覆蓋面積約佔正面的 60%,而背面幾乎都是高地斜長巖。從地質年齡上看,月球背面也比月球正面要古老。月球背面的古老地層中,也許蘊藏了月球、地球甚至太陽系形成的秘密。

此外,月球背面還具有獨特的電磁環境。由於受到月球本身的遮擋,月球背面幾乎不受來自地球的磁幹擾。這使得月背處於一種非常「乾淨」的磁環境中。

與此同時,月球背面也完全暴露在太陽風和各種宇宙射線之下。這既是對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的巨大考驗,也是未來太空觀測所需要的獨特觀測環境。

著陸月球背面將面臨哪些挑戰

由於月球背面的獨特性,著陸月球背面並非易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向月球發射了100多次探測器,但還從沒有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開展就位探測。

1962年4月26日 ,美國「徘徊者4號」探測器撞擊月球背面。它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硬著陸的探測器,但並未傳回任何數據。

嫦娥四號將面臨比以往探月任務更大的挑戰。由於月球背面山峰林立,隕石坑密布,很難找出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

相對於嫦娥三號著陸的虹灣地區,嫦娥四號著陸器在凹凸不平、面積狹小的地方著陸,需要具有比嫦娥三號更準確的著陸精度。

精準著陸需要快速高效的深空測控通信系統。由於月球正面的遮擋,月球背面沒有通信信號,無法與地球實時通信。因此,嫦娥四號與地面的通信聯絡要由「鵲橋」中繼衛星擔任,藉助「架設」在地月拉格朗日 L2 點的中繼衛星,實施與地面的通信信號「接力」。

落月過程,地球上無法直接看見,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在中繼星「鵲橋」的中轉下完成傳輸,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落月任務的風險。因為整個落月過程由我國太空飛行器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自主操控,加之回傳畫面的延遲,所以對地面人員來說,嫦娥四號的著陸過程近乎是「盲降」。

由於月球背面崎嶇不平,嫦娥四號著陸成功後,巡視器行進過程中同樣將要面對很多挑戰。

據了解,嫦娥三號月球正面著陸區地形起伏僅 800 米,而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區地形起伏達到了 6000 米。簡單來說,嫦娥三號落的是平原,嫦娥四號去的是山區。

為了使嫦娥四號巡視器能在月球背面正常開展巡視探測,科研團隊在嫦娥三號的基礎上,對巡視器移動能力進行了強化。

特別是在巡視器應對意外狀況方面,科研人員開展了多項系統試驗,並把每一個試驗變化分解成多個環節,逐一開展詳細驗證。他們對石塊落入車輪內部、驅動機構頻繁啟停,以及巡視器極限移動等狀況均進行了逐一測試,對巡視器的移動速度、距離、越障能力等狀態和參數,進行充分的地面力學分析和驗證,並形成了應對方案。

為了提升嫦娥四號巡視器的通過性、機動性以及地形適應性,科研人員還提升了巡視器的「智能」水平和「自主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障礙識別和自主避障能力。

此外,嫦娥四號還將面對月球背面更加猛烈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衝擊。為使嫦娥四號經受住這些考驗,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的相關電子元器件都進行了強化。

為什麼要選擇在艾特肯盆地著陸

此次嫦娥四號任務,將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著陸區域——艾特肯盆地,是月球背面一座巨大的撞擊隕石坑。

科研人員正是出於一系列精密的科學研究考慮,將嫦娥四號的著陸地點選在艾特肯盆地。歐洲人很早就提出想去艾特肯盆地進行就位探測的設想,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實施。

根據目前的劃分,月球分為三大地體,即克裡普巖地體、斜長高地巖地體、艾特肯盆地地體。前兩個地體,美國、蘇聯都著陸巡視探測過,只有艾特肯盆地地體沒有人類探測器近距離就位探測過。

因此,就近距離巡視探測而言,這塊區域目前屬於「處女地」。嫦娥四號著陸在這一區域,在科學上必然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在整個太陽系固體天體中,艾特肯盆地是最大最深的盆地。這個盆地直徑大概 2500 公裡,深度約 12 公裡。

一個深度約 12 公裡的地質剖面,是非常好的研究對象。嫦娥四號在艾特肯盆地開展探測,就可以獲取月球深部物質的信息,相信會在科學上有很大的驚喜。

總體上,月球背面的巖石更加古老。從時間維度上,若我們獲取更古老的巖石樣本,對我們了解月球的演化過程會有很大的幫助。

天文學家一直夢想能夠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奧秘。然而,由於地球磁場和大氣的屏蔽作用,在地面上無法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在月球正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也受到地球磁環境的幹擾,觀測效果不佳。而磁環境非常「乾淨」的月球背面,則是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絕佳區域。

嫦娥四號著陸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後,將開展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研究,預期還可以獲得一批原創性、領先世界的科學成果。這些成果將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促進對月球早期演化歷史的新認知,對研究地球的早期歷史也有重要價值,從而推動月球天文觀測科學研究的深入。

我們都知道,月球蘊藏著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是人類進行月球探測的源動力之一。

雖然月球背面與正面一樣,都存在著含量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由於地球遮擋了侵襲月球正面的太陽風,月球背面毫無遮攔。因此,科學家估計月球背面的月海中,可能會有比正面濃度更高的核聚變材料氦-3。

通過嫦娥四號對艾特肯盆地的地形地貌、礦物組份、巡視區淺層結構、地幔物質等進行科學探測與研究,將為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推動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進程。

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嫦娥四號實現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將是中國航天創造的又一個人類首次。任務的成功將為建設航天強國邁出重要一步,同時也將把我國航天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原標題:「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580天的月球徵程「嫦娥四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可能以通過贈送的方式,也可以將獎金的一部分折為股份。嫦娥四號自主喚醒 進入第21月晝工作期~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8月13日14時54分和8月12日20時34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21月晝工作期。兩器工況正常,能量平衡,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
  • 嫦娥四號笑落「蟾宮後院」折桂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經過約38萬公裡、26天的漫長飛行,1月3日,嫦娥四號進入距月面15公裡的落月準備軌道。
  • 「鵲橋」選址點:困擾人類數百年 月球背面為何看不到?
    我國今年將要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登陸的目的地在月球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處於月球背面,屆時嫦娥四號與地球上的測控中心不僅相隔遙遠的地月距離,而且還隔著月球球體,由於通信信號無法穿透月球抵達其背面,這就需要中繼衛星的幫助來實現數據傳輸,完成地面測控任務,這就是「鵲橋」中繼星要提前發射的原因。
  • 月球地下是什麼?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著陸數小時後,「玉兔二號」月球車從嫦娥四號釋放。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中國科學家首次揭露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層結構。這一研究對於了解月球上火山活動與隕石撞擊的歷史,以及月球的地質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 月球背面的「秘密」被揭開?嫦娥4號傳回一張照片,引科學界熱議
    關於月球的傳說,中國人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廣寒宮、月兔搗藥。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成就了我們現代探月計劃當中許多美麗的名字:天宮五號、玉兔一號、玉兔二號。對於天文現象的好奇,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特點,因為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在搞農業種植,所以必須要研究與農業、植物相關的天文現象。
  • 地面和月球背面之間為啥需要一座「鵲橋」
    視頻: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成功發射 將搭建地月「鵲橋」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地面和月球背面之間為啥需要一座「鵲橋」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中繼星「鵲橋」在哪裡?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我們為什麼需要「鵲橋」?)說了為什麼嫦娥四號需要「鵲橋」這樣的通訊使者,這集,我們繼續聊聊這顆中繼星在哪裡,長什麼樣。01中繼衛星被送到哪裡去?來源:參考文獻[2]其實,在環地月L2軌道上放一顆通訊衛星,來為月球背面的任務提供通訊中繼,這個想法早在1972年就已由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軌道設計專家Robert Willard Farquhar提出[3],但直到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才將首次由鵲橋號實現。轉眼四十年,一種穿越時空的迴響。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戚鐵磊 發表於 2020-11-24 10:27:21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由國家航天局牽頭組織實施
  • 「鵲橋」中繼星成功發射,它如何實現對月球背面的實時聯繫?
    隨後的幾天裡,中繼星「鵲橋」飛行到月球背面上空的地月引力平衡點L2點環繞軌道,並在那裡穩定地運行,為下半年發射並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提供通暢的地月中繼通信支持。為什麼發射嫦娥四號之前要先架設「鵲橋」?「鵲橋」中繼星是怎麼實現對月球背面的實時聯繫的?
  •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倒計時
    ——「落」,實現在月球上軟著陸及月球車探測月球(嫦娥三號/玉兔號、四號/玉兔二號);第三步——「回」,發射能返回地球的落月探測器,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圖塔蒂斯「小行星「落」的精彩:嫦娥三號/玉兔號、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2日發射,14日21:11在月面雨海地區成功軟著陸,成為繼1976年的月球24號後首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歷史上的今天】嫦娥四號:人類第一顆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是中國首次登陸月球的嫦娥三號的後續任務。 該太空飛行器最初是嫦娥三號的後備,在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後,它便一直處於空閒狀態。嫦娥四號的配置重新進行了調整,以滿足新的科學和性能目標。和前序任務一樣,該任務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的名字命名。
  • 「鵲橋」中繼星在月球背面架橋 選址曾是大難題
    「鵲橋」現已升空,將穿越茫茫太空奔赴屬於它的那個特殊位置,去完成它肩負的神聖使命,為什麼要在發射嫦娥四號之前先架設一座「鵲橋」?作者:蔡文清我國今年將要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登陸的目的地在月球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處於月球背面,屆時嫦娥四號與地球上的測控中心不僅相隔遙遠的地月距離,而且還隔著月球球體,由於通信信號無法穿透月球抵達其背面,這就需要中繼衛星的幫助來實現數據傳輸,完成地面測控任務,這就是「鵲橋」中繼星要提前發射的原因。
  • 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
    一、 上個世紀50年代末,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了月球探測器,尤其是眾所周知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的首次登月,從那以後,人類對深空探測的渴望逐漸蓬勃並發展。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現場視頻回放 嫦娥五號著陸月球時間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  嫦娥五號落月視頻:點擊(視頻來源:央視新聞)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它直接獲得了豐富的月球數據,並經受了著陸、移動和長月夜生存三大挑戰。目前,「嫦娥三號」的著陸器仍在工作,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著陸器。 「嫦娥四號」原來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由於「嫦娥三號」完成了任務,所以「嫦娥四號」被改為探月四期工程的第一個任務。
  • 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喚醒,即將進入第26月晝工作期
    我國探月工程按照三步走計劃完成,繞、落、回這三步均全部成功完成,就在2019年1月我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完成了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探測器,2019年到2021年時間流逝已經過去兩年時間,就在這兩年時間裡嫦娥四號探測器也交出落月兩年的工作報告,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巡視車已在月球背面工作731天,玉兔二號月球巡視車已經累計在月球背面行駛
  • 長壽的玉兔2號在月球背面走了600多米了!
    嫦娥5號行雲流水一般的巨大成功,在讓人振奮的同時,光芒幾乎掩蓋了已經發射幾年的嫦娥4號和嫦娥3號,也取得了同樣可觀的重大成果。嫦娥4號的著陸器,玉兔二號月球表面巡視器,加上遠在拉格朗日點附近的鵲橋中繼衛星,整個系統已經連續正常工作了719天之久,等於是安全渡過了25個月晝和月夜的轉換,也就是相當於地球上的25個月。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累計安全行走了600.55米。一裡多路已經走出去了。嫦娥4和嫦娥3的成果,首先是對月球表面進行長期的「精確天氣觀測」。
  • 月球背面有信號能做什麼?盤點「鵲橋號」的世界之最
    來源:新京報「鵲橋號」將定位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並環繞軌道飛行,為「嫦娥四號」月球探測提供地月間中繼通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昨日5點28分,「鵲橋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丙火箭發射升空。國家航天局供圖昨天早晨5點28分,「嫦娥四號」探月任務邁出了第一步——中繼通信衛星「鵲橋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即將發射 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兒!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於2018年5月21日凌晨5時許利用長徵四號丙遙二十七(CZ-4C Y27)運載火箭擇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衛星(鵲橋號)。  不可否認,嫦娥四號任務將是2018年我國航天領域的最大亮點!  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將是國際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任務包括發射中繼星及月球背面著陸器、巡視器兩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