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真面目46:也談禪、密、淨

2021-01-13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46:也談禪、密、淨

  對佛學稍有研讀便能明白,一切法門莫不是都以開悟見道、「明心見性」或成就法身為首要基礎。禪、密、淨從本質上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體說起來:禪是走覺門,即返其初(自性),淨是定於一(佛號),這兩宗的玄旨,都是治心的法要。密則身心皆轉,以「心」為本,雙管齊下。禪宗大德說:「放舍 、離諸想、無所求、道不用修,但莫汙染」,「即心即佛、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息念忘慮、心空境自空」等,都是教人觀心、返自性,息妄想,回到無心。淨宗大德也說:「念得佛熟,一切教理,都在裡許。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一念中,止觀具足。念極情忘,心空佛現。」等,都是教人借一句佛名,平空萬念——我們凡夫是妄念不歇,但凡「歇即菩提」 。

  念佛方法中的「實相念佛」,和「覺照念」,都是淨中有禪,禪中有淨。佛告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這是禪門以心念,非用口念,念法身無相佛,非念應身有相佛(持名念佛為念應身佛),念一切佛,非念某一佛,念自性佛,非念外間佛,故與淨土所倡的念佛法銷有不同。總之,成就者既可得常寂光土的境界(法身佛土),也可以到有形有相的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淨土中也有凡聖同居土),或寄生於十方淨土都可能。這要看修學者的因緣和精進的程度。

  淨土法門持名念佛是有想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禪宗無想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即實相念佛)。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誠如修淨土者念自性彌陀。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美好莊嚴,從終極上皆是虛妄之相,最終還得離棄,往生只是今生的目標,而終極目標是為了成佛,西方極樂淨土還只是一個成佛的中轉站。可知釋迦牟尼教念應身佛是為行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末法眾生若不懂或無機緣得實相念法身佛,千切還是應當照舊持名念應身佛,仰仗阿彌陀佛之本誓願力,先到西方極樂淨土為最佳選擇。因為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果報已經非常殊勝,等於是已進了成佛的「保險箱」 了。

  密法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在傳承上的純淨和完整,非常嚴格和嚴謹,流變的可能性最小。修密是要下大功夫的,一旦接受根本上師的灌頂和法要後,他將對我們負責到底,上師即是三寶的化身,同時也是這一「法脈」 所有佛菩薩及大成就者們的「載體」 或體現者,上師將對我們實行嚴格的「因材施教」 ,我們仿佛接通了無始以來「法脈」 的某種「網絡」 了。在這麼一個龐大而系統的信息場、能量場中,我們得到的加持將會非常殊勝。由於密法兼修「色法」 ,使用咒語頻繁,又視追求「即身成佛」 為最高目的,許多人則以為一生中完成法、報、化三身成就不可思義,便隨意謗毀密法,這實在是犯了很嚴重的口業。其實修行者只要「如法」 ,敢於勇猛精進的話,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試問,那《法華經》上的龍女不是即身成佛又是什麼?要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在於緣起的方便妙用,在於我們的心。

  在顯教的朝暮課誦中,仍有許多密的成份。如楞嚴咒、大悲咒、、午供、蒙山施食等,皆是佛咒。當初佛講經說法,往往兼說咒語,可知佛是顯密兼施的。況且密宗的經典,仍舊是在說「般若」之義理。如《大日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與《楞嚴經》所說又有何差異呢?又說:「虛空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又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密滿足。」 這些文句同顯教經典所言有何質的分別?密教經中之有義理,亦猶顯教經中之有咒一樣,說明顯密本是一家。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仿佛是修密不過是報了兩個志願,第一是即身成佛,第二個往生淨土(包括西方淨士)。而修淨土是只報一個志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無論怎樣,到最後都是為了成佛。

  密宗中的「理具成佛」,與顯教亦無二致。如密宗所云:「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而禪宗馬祖道一禪師也說:「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者,是名正信。」又如在《如來藏經》中,佛告金剛慧言:「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疑恚,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可知密禪教派各宗,對於眾生即佛的見解也完全相同。

  當然,話我們還得說回來了,從當今末法眾生學養和知障等個人及時代的綜合因緣考慮,一般情形下,普通眾生別說對佛學實修實證了,可能在義理上都是難以接受或解悟的,因此雖然般若經典是大同小異,都強調諸法皆空,法法平等,但單獨對於念佛一法,釋迦牟尼曾特別地告訴過善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下至一稱南無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窮極生死際,善根無盡的時候,在天人中,恆受富樂,乃至於最後得涅槃。」可知念佛法門同我們末法眾生非常相應。許多禪門和密宗大德也是主張多念佛的。念佛以修意根為主,一個人意業清淨了,身、口二業自然清淨,修學便已得大半。如果三業不淨,怎麼出離得了六道輪迴?佛說過:「不求西方三世怨。」 因此,末法眾生想入佛門的或已入佛門的,在沒有機緣修習其它法門時,最好老實念佛,以修淨土為首要。淨土法門既方便易行,果報又很殊勝,既可專修,也可兼修,就看我們是否相應和用心了。

  講到淨土宗念佛,我們也應該看一些不良現象,由於淨土法門一直在人口眾多的漢地流布較廣,因此其修學成功的例子也相對較多,這本是件非常殊勝的事。然而,由此也引得一些學淨土的人總是跑去說人家修密法的易「入魔」 ,什麼修密弄不好就是「魔密」 ,什麼大根器才能修密法等。反之,也有一些修密的人反過來又對漢地顯教評頭論足,聲稱密法最殊勝,中下根之人才去修顯法。其實,佛早說過萬法無有高下、優劣。為什麼佛弟子老要作這些言論呢?再說,佛門什麼大根器小根器之說實乃方便權宜,若說法緣或是更為妥貼一些?諸行既然無常,所謂根器更是無常,隨時隨地都是我們修學的新起點呵。

  況且,大根器人具體該以什麼為標準?是誰制定的標準?我們敢保證自己的知見同佛世尊的一模一樣麼?依我個人對佛法的理解,對佛法有堅固信心,願意如法努力修證,堅信自性是佛,就是大根器。如果對佛陀的教育沒有信心,對佛法義理不相信,不樂意認真如法修證,盲修瞎練,管我們修顯修密,誰都可能「入魔」 。再說,根器亦在因果無常之中,就象大學裡修學分一樣,我們昨天小根器,只要我們踏實努力,哪怕笨鳥先飛,我們的積分夠了,起跑線就會變高,我們就是大根器。

  客觀地說,修行是以「心法」 為最重要,而以「心法」 為本,兼修「色法」 為最殊勝。但專修「色法」 則永遠不可能究竟圓滿。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著名的密法金剛上師)說過,顯教是從心法的修持下手,可以說把握住了修行的重點和關鍵。而密乘在修持心法的基礎上,也修色法(色報身,氣、脈、明點等),是兩者配合起來修持。修行方便不一樣,最終的目的卻是一樣的。

  如果修行人不明心法,只重色法,即是普通外道氣功。外道的氣功只知道色法(生理、氣脈等)的修持而沒有心法的修持,其對色法的修持也是由執著心所臆造,雖然一些方法與義理也會依佛傍道,其最終結果只會是煩惱越來越重,甚至出偏著魔。因此魔與不魔,不在於概念符號上的佛或道,更不在於什麼淨與密,而在於是否以心法為根本(色法是方便)。

  修淨土法門的佛弟子,恰應好生感恩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所發大願,是這悲智雙運的願力的加持,幫助了所有持名念佛的人,因這一「善念、淨念」 就有不可思義的果報,已是布滿「密行」 的不可思議的殊勝法門(足以說明密淨是一體),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去區別密與顯呢?什麼淨什麼密,不都是佛法嗎?對於任何一個樂意入佛門,依正法修行的人,我們無論人家選擇什麼法門,我們只能隨喜,切莫說短論長。反過來看,密法修持最上乘的雖然是「即身成佛」 ,但從相對數量上講,比例畢竟較少,連著名的宗喀巴大師也是在中陰身得度的(人從命終到下一次生命開始的中間過程叫中陰身),因而大多數仍視往生淨土為其保險的去向(不僅僅是西方淨土)。

  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能往生成功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殊勝果報了。因此,修密法者也無必要對漢地其它法門評頭論足。反之,修淨土者也別以為真進了保險箱——無論修什麼法門,對於一個不如法者,別說即身成就或往生淨土,恐怕連保人身也是很勉強的。佛弟子無論修什麼法門,只應該自己專心一志,如法修證,跑去同別人打嘴巴仗是無益於修行的。

  對於初學者,如色法上老是無所修證,身體不好,生活中不能受用受益,凡夫心自然會散漫、退轉。反之,我們修密法如僅是為了身體好,禪定功夫高,出神通,不重「心法」 ,我們根本就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成就,還極有可能造業、墮落。顯密原本是一體,顯中藏密,密依顯而作相狀。所謂心法與色法不二,互為依存,互為作用,氣定神閒,心安身才安,意即是氣,氣即是意,只是側重點不同,到最後都是一回事。念佛功夫高的人,念經能心無二用的人,身體肯定健康,氣脈也會通暢,功夫漸深,也能當下證果。況且,密法中的一些修持方法,同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淨土很有淵源,同淨土宗自然就不可分割。

  大乘的經典中說:緣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凡夫以緣起為實有而枉受輪迴的種種痛苦。佛菩薩體悟緣起的當下即是性空,並以緣起為妙用廣渡一切有情眾生,不輕舍一眾生才是大乘菩薩道——由是我們的傳法或言論的不妥,引起眾生誤解、誤讀或謗毀了佛法,我們即是至少犯了菩薩戒。在98年,喇榮五明佛學院金剛薩垛法會期間,晉美彭措法王(法王如意寶)曾經在四眾弟子面前說過(大意如此):「我由於弘揚寧瑪巴教法,宣說大圓滿的殊勝,無意間接地貶低了他宗,故此我也時常念金剛薩垛懺悔。如果是我的弟子,不僅不能誹謗他宗,甚至連外道都不能誹謗。」我們應該明白,這位著名的密宗大德自然是不會真正貶低他宗的,但一代大法王作此示現,一是其自身嚴謹嚴格所致,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在提醒大家要依法修證,要少造口業。

相關焦點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探究中國歷史,分享佛學智慧。中國佛家的思想越來備受國人的關注,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那麼宗教的信仰觀念也備受關注。就如中國的禪宗思想,除了有修身養性的學識,也有很多學佛者把佛家的文化融入到企業管理當中去。
  • 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
    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這三天叫做初禪,每過一劫,也有火災毀壞。四是少光天,五是無量光,六是光音天,這三天叫做二禪,每過七劫,就有水災毀壞。七是少淨天,八是無量淨天,九是遍淨天,這三天叫做三禪,每過64劫,就有風災毀壞。
  • 南哲思享|楊維中:論僧格培養、叢林教育與現代佛學教育的結合
    而四大譯經大師之一的義淨所留存的材料足以證明一位高僧是如何培育出來的。義淨 ( 635—713.2.16), 俗姓張,名文明。義淨圓寂於先天二年正月十七日(635—713.2.16), 享年七十九歲。義淨在七歲時,蒙家人允許住於寺院,至十四歲時剃度成為沙彌,正式出家。義淨自述,自己的出家依止師是善遇法師,住於竺法朗所開創的神通寺。
  • 鬼斧神工賞盆景之:盆景中的佛與禪
    我們先來談佛學對盆景文化的影響。佛學起源於天竺,隨著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然後落地生根,蓬勃發展,終於匯入中華燦爛文化的長河中,從而成為我國三大宗教之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功不可沒。慧能創頓悟成佛之學,不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使得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簡易化,從而迅速得到廣泛擴散和推崇,影響到日本、朝鮮半島等國家和地區。禪宗的「禪」,是梵文「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也就是「止觀」,「止」是心的安靜,「觀」是思慮某一事物。
  • 「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切記修行八忌
    禪淨一枝花,用心都到家。兩者的目的地都是一樣的。  淨土即大涅槃;禪定即大智慧。若知淨土,若知禪定,區別又在哪兒呢?  下手處是有不一樣的方法,但事實上,十六觀門、持念佛號也是要經過四禪八定這個共法的!  分別通過淨念相繼和止觀,以去無明,顯自性。
  • 《禪與樂》——南懷瑾與星雲大師共同力薦
    **內容簡介** 《禪與樂》是國內第一本關於禪與音樂的著作,是著名學者田青先生的十年力作。作者從佛學、美學、音樂學的各個層面,運用深刻獨到的思想和汪洋恣肆的文筆,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全面梳理了禪與中國音樂的因緣,「發現」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深蘊的禪意,為中國音樂的未來開出一劑良方。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禪是什麼?在鈴木大拙看來,禪不是可以用一句話定義的,所以在《鈴木大拙禪學入門》這本書裡,他用描述和類比的方式告訴我們:禪,是一種神秘主義,它無法用邏輯去分析,堅持的是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禪是依賴於個人體驗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的。禪這個字,大家都熟悉,但解釋起來很難。
  • 《金剛經》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因為我所說的如來,是指真如法身,而真如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因緣聚合便顯現,因緣離散便隱沒,既談不上從哪裡來,也談不上往哪裡去,所以才稱其為『如來』。」佛並無坐臥之相,亦無來去之相,因此才有一個別稱,稱為如來。如果有人執著於佛陀的行住坐臥、來去生滅之相,那這就不能領悟真正的佛法。因為,真正的如來法身是非坐非臥、無形無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而真正的佛法,也是體性空寂、無得無證的。
  • 談佛學與科學對話之展望—釋見見
    於是,當佛學中極力言明萬法唯心造,心淨國土淨,其所強調的便是這種微細心念所可能產生的蝴蝶效應,成凡成聖,淨土穢土全皆由此一理而來。再者,在混沌研究中,提出了簡單與複雜並存、偶然與必然兼容、有序與無序互蘊的世界圖像。其實,在佛學的領域中,早已有這樣一幅景象。看來生滅無常,複雜變化的宇宙森羅萬象,其實不過遵循著簡單的因果法則在演化著,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無一例外。
  • 中唐榆林25窟密法「毗盧遮那」與佛頂尊勝系造像的形成
    南、北傳密法的交會雖始於莫高窟148等窟,但兩者尊像體系間的相互對應卻首次出現於中唐安西榆林第25窟。南傳密法以「大日如來」為主尊,而北傳密法則以華嚴「盧舍那佛」為主尊,榆林25窟的主尊便將兩者合而為一,以中印胎藏界菩薩造形的「大日如來」作為本窟主尊的儀軌,但卻以《華嚴經》主尊「清淨法身盧舍那佛」作為名稱,開啟了爾後兩系密法造像互動的開端。
  • 【佛與禪】名人談佛教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孫中山: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愛因斯坦: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2011辛卯年第六屆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隆重開幕
    >登封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副市長楊潔先生發表致辭永信法師與活動評委共同主法參加活動的四眾弟子佛教在線河南訊 為弘揚禪宗文化,令大眾普沐教澤,2011年8月26日下午2點整,由河南嵩山少林寺與佛教在線(www.fjnet.com)聯合舉辦的2011辛卯年第六屆少林問禪之機鋒
  • 真禪與妄禪,禪宗南北之爭,佛教如何辨別真偽?
    神會強調,歷代祖師從來如此修習,「心不在內,亦不在外」這才是真正的坐,見本性才是禪,並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只是修行般若波羅蜜法。神會此說指出北宗門徒執著禪坐十分符合佛教義旨,北宗門人就算能以法相之學會通般若空觀,也難以發揮。3. 北宗與朝廷關係深厚。既然神秀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德行受到天下肯定,何以就不能為第六代呢?
  • 佛學: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家文化的解讀今天持續,此刻就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八難俗稱多災多難,災禍接連不斷為「三災八難」。「三災」和「八難」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始。
  • 佛學揭秘,佛學是迷信還是智慧?世間最寶貴的智慧財富在哪裡?
    佛學揭秘,佛學是迷信還是智慧?世間最寶貴的智慧財富在哪裡?佛學其實是研究生命和宇宙的高級科學,佛學博大精深。人們很容易自以為陷入固有的思想模式,不肯花時間學習了解。如螻蟻一樣忙忙碌碌一輩子,只為爭名奪利,不肯停下一秒去想想生為何物?死為何事?生死事大,生命真正的奧秘和意義,被懵懵懂懵地拋之腦後,真是可悲可嘆啊! 一提到佛教,許多人總會自以為是地將它和迷信聯繫在一起。
  • 禪是一種心靈文化
    禪的許多特質,包括洞察力、趣味及藝術性,都可以追溯到莊子,這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天才和生活藝術大師。託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對禪的家譜作了以下的觀察:   毫無疑問的,莊子所代表的思想與文化,將純理論的印度佛教轉化為幽默的、打破偶像的、完全實用的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並因而延伸出了各種禪的門派。
  • 孫悟空拿不動玉淨瓶,觀音身邊的侍女卻輕鬆拿起,你看她是誰!
    觀音的侍女這個小人物就是觀音菩薩身旁的侍女,就是那個手拿玉淨瓶的小女孩。別看她是一個只是侍女,其實還是十分厲害的。為什麼說她很厲害呢?那就得提到這樣一個劇情了,觀世音菩薩講將自己的玉淨瓶隨便一丟進水裡,讓悟空撿起來,可是悟空使出洪荒之力也未能將玉淨瓶從水中拿起來。
  • 易見股份:連續5日融資淨償還累計1995.79萬元(01-07)
    摘要 2021年1月7日易見股份連續5日融資淨償還累計1995.7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