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其實簡單也困難,人想開了只不過是一輩子,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的動物,有情感有智商。但其實老話說的好,天地人合起來便是三才,但是這是因為什麼呢?為何這麼說呢?
其實才也就是才能,就是人的德能,人不但要有道德更要有德能,甚至還需要有能力,這才能稱之為才。物華天寶,天下萬物皆有靈性,天能夠覆蓋世間的萬物,並且有滋養萬物的能力,這邊是天的能力;而大地能夠承接萬物之靈氣,也能夠包容萬物的生長,這就是大地的能力;人呢就是所擁有教化與孕育的能力,因此,這便是人的能力,教化眾生為人的德行。所以說,人要是沒有了德行,那麼天與地的德行也會覺得有所缺憾。曾經的一位高僧說到,人基本上也就是大致上四個含義:倘若這四個涵義都做得到的情況下,人的一生才不會留下遺憾,這位大師就是高僧印光大師。
一:人者,仁也。仁慈惻隱,自利利他,故名曰人
其實人說白了就是要仁,人與動物的分別就是要有仁愛之心,要有惻隱之心,如果能夠做到自利且利他,這其實就已經夠仁義了,才配稱得上為人。其實仁這個概念是由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也就是儒家學者所講的仁者愛人,也就教會人要相互友愛,互相幫助,愛人就如同愛己,也就是博愛。那麼佛家所講的慈悲為懷,也就是說要帶給這個世界上的眾生關愛,並且要幫助眾生擺脫掉苦難所在,即為仁。其實無論是儒家或是佛家,所講的意義都是相同的,就是教會人要學會幫助他人,其實也就是在幫自己。《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質裡骨子裡其實都是善良的,都是仁義的。
二:人者,忍也。忍勞忍苦,擔當柱地撐天之事,故名為人
人呢也有忍的含義,人之所以能夠受到很多種的辛苦,無論是精神上或是體力上都會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痛苦,人要是能撐得起這份重擔,看得住這份苦,自然也就能承擔得住天地之間的大事,方才為人。在人的一生之中,其實要考慮到的東西有很多,承受的東西也有很多,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之處就是,人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動物卻沒有這樣一個能力,並且擔當不住多重壓力。唯有人才能夠發出善良的內心,忍受各種非人能承受住的苦,也能夠受到教育的感化,領悟一切。
三:人者,任也。力任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歉缺,故名為人
人又可以說是任的意思,人生下來其實就是帶著自己的任務與責任,也必定要遵守各項品德,來讓自己的德行沒有任何的缺陷,只有達到了這樣的標準才能稱得上為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中華民族流傳已久的高尚品德,做到了這八個方面也就可以說一個完美的人了。換一種說法,其實具備了這幾點的要求,才可以說是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僅僅是做到了幾個方面,那麼這個人就不能稱之為完美的人,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假如說一個人的所有方面,都沒有達到標準,那麼這個人的人格就已經完全喪失了,也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冒牌人的,說的難聽一點就是個假人,衣冠禽獸。人這一生就是來修行的,只有修好了這幾項品德,自然就為自己積累的福德,便可以修成一個十分有福報的人。
四:人者,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為人
人的第四層含義就是盡的意思。人們常說盡職盡責,也就是儒家所講的倫常之道,能夠恪守本分自然是人的本性,如果說窮了佛教的心性之道,證得如來本心,就稱作「人」。其實這句話不難理解,含義就是人要做好自己的本職事情,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也要真心地去修行,體會到自己的真心與本性,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其實印光大師解釋的「人」的四層涵義,我們常人可能覺得太難了,在現實的社會當中很少有人去這麼做,但是我們不能在當代這個汙穢的社會之流裡喪失掉做人的本質,更不能忘記身而為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