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五千年,古鎮遺蹟常可見。但神垕古鎮的美是獨一份的。現今很多古鎮是仿建的,神垕老街多是原始建築,百靈翁廟已經屹立幾百年;仿建古鎮多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這裡多是老磚老瓦老梁檁。當然它並不精緻唯美,沒有眼花繚亂的驚豔感,但沁進土壤的滄桑和渾樸總讓人產生是不是穿越了的錯覺。
神垕的「垕」字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個生僻字是神垕特有的,在新華字典上的解釋是垕,--"神垕"(Shénhòu):地名,在河南省禹州市。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傳說神垕的垕是經過歷史上四位皇帝的皇封。
「進入神垕山,七裡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邊天。客商遍地走,日進鬥金錢。」神垕古鎮,是中國鈞瓷之都。
自唐代出現鈞瓷後,逐步發展成為北方的陶瓷中心之一。悠久豐富的鈞瓷歷史與文化,在神垕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風霜歲月的痕跡雕刻在寨牆上,倒映在騶虞橋下的肖河水中。
走進神垕,要去神垕老街走一走,這是它經濟繁榮的見證。店鋪林立、民居、廟宇鱗次櫛比,「老街七裡長,開滿瓷器行,走進小街巷,都是壟盔牆。」皆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
伯靈翁廟,又叫窯神廟,是全國僅存的三座半窯神廟的其中之一。鈞窯燒制「十窯九不成」,人們希望得到神靈的庇護,就建了這座廟。
據記載神垕這座窯神廟是全國僅存的三座半窯神廟的其中之一。站在門口,看歷經歲月的石柱上書寫「靈丹寶籙傳千古,坤德離功利萬商 。」這是當地人從遙遠的古代對於鈞瓷傳承和興旺的祈願。
煙囪、籠盔牆、制瓷匠,這些鈞瓷歷史和文化造就的特殊美景,是當地人從遙遠的古代對於鈞瓷傳承和興旺的祈願。經年已過,它們依舊燦爛的「活著」,傳遞著文化。
「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處處有」。獨特的地質條件和植被氣候,為神垕發祥鈞瓷創造了條件。辛勞的神垕人將天然礦石與浸潤四季的瓷土,進行團團揉捏、細緻制模、耐心打磨,變成一件件蘊涵天地變化的精美瓷器。
徽宗時,朝廷在禹州設置官窯燒制御用瓷。每年只選36件入宮,其餘全部打碎土埋。鈞瓷被譽為「中華之魂,國之瑰寶」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雅堂無鈞不可自誇富」等諸多盛譽。
大宋官窯,作為宋代官窯的傳承者,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傳統鈞瓷藝術為宗旨,繼承官窯制瓷工藝和精髓,遵守嚴苛的甄選標準,確保每一件鈞瓷都無愧於一件世代相傳。
經歷千年歷史變遷的神垕,保留著數不勝數的古蹟,延續著祖祖輩輩的燒窯工藝,頑強而又低調,就像一個方外之地,至今沒有被旅遊公司商業化,處處洋溢著生活氣息,不要門票不宰客,被稱為唯一的「活著的古鎮」,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