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孔生
國慶節前夕,隨著揚州地標建築文昌閣大修完成,《揚州文昌閣》一書也正式出版。文津橋、文昌閣是怎麼建起來的?文昌閣歷史上曾叫過哪些名字?記者請邱正鋒等揚州文史專家為你解說。
400多年前文津橋是怎麼建起來的?
據史料記載,當初的文昌閣是建在文津橋上的。400多年前,文津橋是怎麼建起來的?
邱正鋒介紹,洪武七年(1374年),揚州在城內市河上重建磚拱結構通泗、太平、星橋三橋,連同修復的開明橋,城內市河上共有橋梁4座。明朝建立100多年後,揚州市河以西,府學恢復舊有規模,江都縣學新建在府學北駱駝嶺上,並有所增建,府學向南,揚州府衙和江都縣衙隔街相望,河東三元巷口則建有紀念宋代揚州三位狀元的三元坊以及兩淮巡鹽御史衙門,縣府所在地實際已處在城市中心,卻並無橋梁與對岸三元坊相通。
弘治十二年春(1499年),揚州府學教授李師文與生員葉如欒等一百多人出面提議拓寬府前街,在唐顧家橋遺址旁修建橋梁通向三元坊,這一建議得到兩淮巡鹽御史劉堯的贊成,遂委派揚州府同知葉元負責施工。
在籌集工料階段,揚州知府許節親臨建橋現場,認為原有建橋方案太簡陋,應該「是當遠大圖」,於是橋梁突破原有磚拱結構,在磚拱兩側增建石拱,擴大橋梁寬度和承載力,橋面改為磚鋪,南北兩側增建石欄杆,東西橋頭新建石質華表。許節親筆題寫「文津」橋額刻於表上,意為「通往文化殿堂的津梁」。
萬曆十三年(1585年),兩淮巡鹽御史馮允中任職揚州,對華表進行了裝飾,並請揚州籍官員儲巏撰寫了《揚州府學文津橋記》刻於表上。
萬曆十四年(1586年),王恩調任揚州知府,完成了橋梁掃尾工作,文津橋成為城內市河上最寬、最重要的橋梁,時人為之轟動,橋下市河因此得名文津河、文河。
文昌閣為何會建在文津橋上?
據介紹,萬曆十年到十二年(1582年-1584年),揚州知府虞得華在寶塔灣建文峰寺,少林武僧鎮存演武化緣,募建了文峰塔。
「取堪輿家言,為一方科甲助也」。風水說又泛濫起來,堪輿者認為揚州荷花池古稱硯池,為一池釅墨,七層八面文峰塔則為參天巨筆,有此祥物而揚州文風不旺的原因是缺少能鎮住巨墨、巨筆的東西,致使揚州文脈衰微,再無宋代疊出狀元的佳話,加之當朝皇帝篤信道教,早在明景泰年間,景宗皇帝在北京就新建第一座文昌廟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舉行盛大的祭典,各地相繼建有文昌祠供奉。揚州若想文風曉暢,當然要建祠供奉文昌帝君,而最佳地點就是位於府學東南方向的文津橋上。
萬曆十二年(1584年),蔡時鼎奉旨巡視兩淮鹽政。巡鹽舊有成例,鹽差可得部分盈餘錢財,蔡時鼎卻不接受,把這些例金用來開築湖堤暢通水路,置學田救濟貧寒士子。萬曆十三年,蔡時鼎回京復命前,採納市民建議,在文津橋上增建了文昌樓,以祭祀文昌帝君。
文昌閣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萬曆二十年前後的《揚州府圖說》中首次出現文昌樓的地名。
根據漢字詞意和張寧、陸君弼萬曆二十七年編纂的《萬曆江都縣誌》輿圖及清代開明橋上增建的樓作參考,文昌樓初建時可能是與橋齊寬等長、平面為長方形二層木構建築,底層行人、車馬通行,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一場大火忽如其來,導致樓毀橋裂。
次年,經江都縣知事張寧發起,文昌樓重建工程啟動。張寧加固了文津橋,橋平面改為八角形,中段劵孔採用青磚砌築,並改樓造型為閣造型,閣高24.25米,系三層圓簷磚木結構。造型與京師天壇祈年殿相仿,閣上二樓懸「邗上文樞」匾,供文昌帝君像,三樓供魁星像。與原先的樓相比,其規模更加宏偉壯麗。但由於約定俗成,此閣仍被稱作文昌樓。
由於擔心此閣再遭祝融之災,於是取消了祭祀功能,在城南新建文昌閣作為祭祀文昌帝君的場所。文昌閣失去祭祀功能後,主要成為揚州城景觀建築,揚州人多登臨此處眺高觀景,吟詩作畫,留下了部分詩文。
不少揚州人都知道,文昌閣既叫文昌閣,又稱過文昌樓。除此之外,文昌閣還曾有過什麼名字?
城建、文史專家介紹說,還曾名「聚奎」「文峰」。「聚奎」指「五星聚奎」,在古代為瑞兆,樓以此名,意欲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