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司徒、司馬、司空,是西周時開始設置的三個重要的官職,當時合稱為「三有司」或「三事大夫」。隨著不同朝代的變化,司馬等職權又有什麼變化。下面將大家詳細講講。
司徒,金文中多寫作「司土」,本義是管理土地的官。周天子、諸侯都有藉(同籍)田,也就是公田,以及貴族公有的山澤之地,都由司土來管理。因耕種籍田和修路等的役徒,由司土負責徵發,所以又稱司徒。作戰時,司徒還率領徒卒服雜役。《尚書》、《詩經》、《國語》等典籍中都提到司徒。如:《尚書·君牙》:「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詩·小推。於月之交》:「番維司徒」。《國語·周語中》:「司徒具徒。」春秋時期,齊國沒置大田官,管理農桑及土地開墾等事;司徒成為軍事職務,有銳司徒和闢司徒的區分,銳司徒負責率領衝鋒陷陣的徒卒,闢司徒則率領構築壁壘的徒卒。馬,所以叫司馬。《國語·周語中》:「司馬陳色(餵馬的草)。」韋昭注:「司馬掌帥圍養馬,故陳自,困人職屬司馬也。」司馬在《詩經》中稱夏祈父。《小雅·祈父》:「祈父,王之爪牙。」朱熹注:「祈父,司馬也,執掌封圻(qi)之兵甲,故以為一號。」《尚書》作「圻父」。春秋時,宋國有大司馬,又有少司馬為副。司馬又稱司武,為六卿之一。楚國司馬與令尹並重,有二卿之稱。於大司馬之外,又有左、右司馬。晉國置中、上、下三軍,司馬在將、佐之下。中軍司馬又稱元司馬,上軍司馬又稱輿司馬。司馬多掌軍法。戰國時的齊國,守衛宮門的武官也稱司馬。秦國縣置司馬,掌管軍馬。
漢武帝時,罷太尉,置大司馬,多加予掌軍權的外戚,如大將軍、漂騎將軍、車騎將軍等。皇宮的外門即宮掖門,也叫司馬門,每門設司馬一人,掌宮門出入。京師城門亦置司馬,掌兵事。大將軍營五部,每部各置軍司馬一人。將軍所屬各部,屯騎校尉等各營,亦置司馬以掌兵事。邊郡置千人司馬,專管兵事。東漢初,改大司馬為太尉,漢末又設大司馬,與太尉並皿。魏晉以後,大司馬、大將軍並稱二大,位在三司(太尉、司徒、司空)上,晉代為八公之一,但不掌實權。隋朝以後廢,明清兩代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子、公府、軍府、王府及州等的僚屬,多置司馬,掌軍事。隋代公府不置僚屬,其他多沿置司馬。唐代天下兵馬元帥、節度使之下置行軍司馬,親王府、都督府、都護府置司馬,皆掌兵事。州改治中(刺史的佐官)為司馬,掌州內之事,與兵事無關,與上述司馬名同而實異。唐順宗時,柳宗元、劉禹錫、韋執誼等八人,支持王叔文等進行政治改革,失敗後,同被貶為遠僻州地的司馬,因有「八司馬」之稱。這些司馬,只掌州內的一般行政事務,並無實權,明清兩代的府,約相當於唐代的州,因稱府同知(知府的佐官)為司馬。
司空,常見於《詩經})、《國語》,金文都作「司工」,掌築城、修路、開溝恤等工程。《詩·大雅·綿》:「乃召司空。」朱熹注:『司空,掌營國邑。」《國語·周語中》:「司空視塗 (通途)」。春秋宋國名司空為司城。晉國有大司空,三軍亦置司空,掌營壘及軍事後勤。秦中央有邦司空,縣亦有司空,皆掌工程。因為當時工程多用刑徒,司空後來便逐漸成為主管刑徒的官。漢代宗正屬官有都司空令、垂,少府屬官有左右司空令、垂,水衡都尉的屬官有水司空長、垂,皆為掌管水利等工程並管理囚徒的官員。此外,縣、道(少數民族聚居的縣)有獄司空。西漢末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東漢初去「大」,僅稱司空,掌水土等工程,為三公之一。東漢牙、,曹操任司空,以郭嘉為司空軍師祭灑,陳群為司空椽。魏晉以後,司空多為三公之一,至宋徽宗時廢。遼時有侍衛司空、王子司空、遙輦司空、國舅司空等官員。元代以後,不設司空。明清兩代以司空用作工部尚書的別稱。
今天給大家講的司徒、司馬、司空等職位的介紹,並其有什麼職權,故事講到這裡。如果喜歡小編講的故事,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