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拿著現代的鋁錠回到古代,用對地方,完全不亞於一個小型國庫,說不定還能被賞賜個大官噹噹,要啥有啥,輕鬆走上人生巔峰。要是輕易在民間使用,馬上就會被官府抓捕,很有可能性命難保。
用對地方,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如果我們能將一切理想化,你帶著鋁錠能夠接觸到當時的權貴階層,那命運就完全不一樣了,極有可能因為這個稀世珍寶獲得皇帝賞賜,賜給你幾座宅院,一幫丫鬟和數千兩黃金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綜合鋁被人類提取出來到製備出少量的時間段和拿破崙三世繼位到死亡的時間來看,鋁被他當成代表身份和地位象徵的時間應該是在1854年到1873年之間。中國正處於道光皇帝和同治皇帝年間,這段時間內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洪秀全領導的天平天國起義和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左宗棠領導的邊疆領土收復戰爭。
在1857年,全世界的鋁產量僅有750千克,並且還只有法國可以生產,即便如此,拿破崙三世還是不能給每位來賓提供鋁製餐具,一個王室都無法足量供應的貴金屬,可見其價值有多高,倘若你能從現代帶著一噸鋁錠到那個時期,比一座金山都值錢。給當時的統治者送上一件比金山還值錢的寶貝,賞給你的東西還能少?
來想像一下,你送了皇帝一噸鋁,皇帝可能給你回什麼大禮?
一、頂戴花翎
按照當時全世界的鋁產量來計算,1噸鋁的價值應該跟幾百萬兩銀子的差不多(全世界僅法國有750KG),你這一送給皇帝,那就等於是送了道光年間的一個小型國庫啊,這等貢獻,恐怕沒有幾個人比得上,皇帝怎麼也得賜你個三眼花翎,跟李鴻章等人平起平坐(從乾隆時期到清末僅有7人享此殊榮),送了大禮,就有了這花翎,至少是親王、郡王、貝勒、皇子的待遇。如果感覺這分量還不明顯的話,再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康熙時期,施琅收復臺灣,寧願用靖海侯的爵位來換一隻花翎,並且還不是三眼的。有了三眼花翎,地位也就有了,那府邸宅院、丫鬟侍妾能少得了?
二、來自皇家的溫暖小馬甲
清朝皇家賞賜的小馬甲,倒是頗有講究,主要分為四種,分不同的場合穿著。第一類是在皇帝身邊的工作人員,上班的時候才能穿;第二類是跟皇帝一同去打獵的時候才能穿的行圍褂;第三種是隨時可以穿出去晃悠的武功褂子,在道光年間大為盛行,慈禧曾賞賜給她的火車司機一件;第四種是賞賜給欽差大臣之類的特使的。
被皇帝賞賜了小馬甲,儀式感是少不了的,有人給你牽著寶馬繞著紫禁城一日遊,豈不是風光無限。
三、紫禁城內飆馬
當年只有親王一類的人物才可能在紫禁城內享受如此特權,到了康熙年間,上了歲數的大臣也可以騎馬,再到後來,貝勒子之類的也可以騎馬了,要是你給皇帝送了個小型國庫,那也能夠在紫禁城內飆馬。
四、若干物質獎勵
皇帝送出的東西,就沒有什麼便宜的,古人名家字畫各種新奇玩意,生活用品,進口美食之類的,想送啥就送啥。
身份、地位、豪宅,從精神到物質,該有的全都有了,命運從此與眾不同,可古人誰又能想到,到了後世,他們曾經認為比黃金珍貴無數倍的鋁到現代卻變成一種生活中最普遍的建築材料了呢?
若是那個時代傾家蕩產屯鋁的富豪知道現如今的鋁價,會不會被氣得滿地打滾?
為什麼用鋁錠當銀子用會被認出來?
以清朝的銀子為例,分為制錢和民間私鑄兩類,第一類稱為官銀,在北京的政府鑄造機構有東城大道石大人胡同的寶源局(隸屬戶部)和北新橋的寶泉局(隸屬工部),每一枚的重量統一為五十兩,以成色高、鑄造工藝精美聞名,銀錠上面鑄有製作工匠、生產年份、生產地址等等,這些銀子大部分納入國庫成為存銀。
另外一類稱為民間散銀,一些大地主、銀樓或者錢莊,都會根據自身商業需求來進行鑄造,每個省份所鑄造的形狀也有所差別,常見的有元寶形、方形、砝碼形。大錠銀兩主要用於大宗商品交易,支付大額款項,日常生活中,百姓用的主要是散碎銀兩,使用時將大塊銀子用錘子敲扁,交易時買賣雙方先就銀子成色購買額與商品價值達成共識後,再用專門的鐵剪剪下合適的大小,用精度較高的銀秤(戥子)稱量,多退少補,完成交易。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綠林好漢們所推崇的大口喝酒,大碗吃肉,論稱分金銀的話就把大額錢財的分配過程說得非常清楚了。由此可見現代人在生活陷入困頓時說的恨不得把錢掰做兩半來使也是有歷史淵源的(只不過古代的銀子使用剪子來剪開)。
《紅樓夢》中有一段關於描寫銀子使用的場景,當時晴雯生病了,襲人又不在家,請了大夫來看完病,準備付給大夫馬錢,「二人來到襲人堆東西的屋內,在一個螺鈿柜子的抽屜小竹籃裡面找到幾塊銀子和一桿戥子,麋月拿了一塊銀子,提起戥子來問寶玉,哪個是一兩的星兒?」用過桿秤的人應該十分清楚,桿秤上有標記重量的點,稱重時先朝秤盤裡面放東西,再用手提住秤桿上的提環,另外一隻手撥動秤砣,秤砣線到哪個點上就對應著哪個重量,這個場景裡面,說明古人使用銀子時便是使用一種精度更高的秤來稱量銀塊的重量,所有才有了幾兩銀子的稱謂。
顯然晴雯不知道銀秤怎麼使用,便放下戥子,撿了一塊,掂了一掂說這隻怕是有一兩了。結果有個婆子在門口教了晴雯一個生活小妙招:你拿著的是五兩的銀子夾了半個,你拿這一塊只有還有二兩,現在又沒有銀剪,姑娘你重新換塊小的。
只是簡短的一兩句話,就把銀子的使用方式交代得十分清楚了,如果對方沒法補錢,只能是主人家拿零錢(碎銀子)付給人家了,但家裡都是大額銀子啊,又沒有零錢怎麼辦,只有用一種特殊的工具,把銀子剪下來一塊,再用銀秤稱量,重量合適了再交給對方。
這種特殊的工具跟現代的破壞鉗非常相似,只不過古代那鉗子只有在銀樓、錢莊、金店才會有,需要專門學習過操作的人才會使用,夾剪的一邊是固定在大木板上,另外一邊可以開合,使用的時候,一手拿著銀子放在剪口上,右手扶在活動柄上,等一切準備完畢,操作員便用屁股朝剪柄上猛地一坐,銀子就被剪開了。
為什麼要藉助人的體重來操作鉗子呢?最大的可能是古代的這種鉗子並不具備現代破壞鉗的機械結構,只是一邊有短剪口,另外一邊為長柄,兩塊剪葉被簡單的鉚合在一起而已。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剪銀子還算是個技術活。
古代這種特殊的找零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鑑別銀子真偽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造假之事,古已有之,有些不法商人會在銀子裡面摻入鉛或錫,更過分的是一種套娃模式,銀元的內核是銅,外面包衣是銀,另外一種心思更巧妙的是,在鑄造好的元寶上面挖洞,掏出一部分銀子,再往洞內灌入鉛,最後用銀塊融化後填補註鉛口。
用剪子找零的方式,在很大概率上會讓這些不法之徒造假手段難逃商家法眼。
再一個,交易銀子還涉及到純度問題,由於各地冶煉工藝不一樣,全國各地之間銀子兌換標準也有所不同,跟今天的貨幣匯率十分相似,庚子年時有一位官員曾留下一個匯款筆記:從四川匯到上海的銀子以「九七六」看色,也就是說四川的一百兩隻能兌換上海的九十七兩六錢,要除掉三兩三錢的雜色。全國各地之間銀子兌換的「匯率」很有可能一天一個價。
如果用鋁錠到古代當成銀子用,風險極大,首先密度不同,銀的密度為10.49g/cm,鋁的密度為2.7g/cm,都以最理想的純度計算,兩者密度相差將近4倍,也就是說,同樣重量的鋁和銀,鋁要比銀子大出將近4倍的體積。
如果堂而皇之的拿鋁去當銀子用,有經驗的生意人,一看就知道你用的銀子是假的。那可就惹上了官司了,放在宋朝可是要被流放千裡的,按照當時的科技水平,流放幾乎可以跟死劃上等號。(若民間偽造,許人陳告,支小錢五百貫,犯人決訖,配銅錢界)。後世還有更可怕的,直接在貨幣上印刷:偽造者斬,賞銀伍錠,仍給犯人家產。
總而言之,造假用假沒有好果子吃。
拿現代鋁錠到古代去用是成為人上之人還是刀下亡魂,完全取決於你的使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