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五千多年,百姓是一浪接一浪出現在這千年的社會生活中,因此在民間百姓們日常閒來無事,就會總結一些自己的生活經驗留給後來人,好讓他們可以擁有一部生活指南,讓家人再也不用擔心他不會生活,因此很多俗語在平民世俗圈子裡廣泛流傳,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現俗語到處都是。它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和天氣預測掛鈎的,或者是人際交往的小竅門,還有就是一些生活注意事項了。每個時代的生活氣息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跟著升級轉變,俗語也在更新,不斷貼近生活的版本。
其實有時候消失的俗語也是字字珠璣,沒有它們,我們的生活也會缺一角,因為俗語中蘊含的經驗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幫助雖然在變小,但還有影響,說不定就是缺失了這一個俗語,讓你在人生的轉角口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對待俗語,我們要有耐心,擁有一顆天眼,讓它們無所遁形。就比如今天我們主推的這句俗語:"窮不走南,富不去北"。這時有些人的腦袋上就會打上一些問號——難不成是北方比南方更加富庶,值得大家留戀嗎?如果大家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句俗語不能僅憑著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應該和它的創作年代合起來進行推敲,還必須結合更深層次的語境。
要說這句話的背景,那可是清朝初期,滿清政權熠熠生輝,正打算大展拳腳的時候,清軍入關後選擇定都於地理條件優越的北京。滿族人將漢人遷出北京內城,內城被滿人強佔,變成八旗子弟的居住區。行吧行吧,你滿人厲害,都聽你的,隨著滿族人入主皇城,讓北京這個繁華的都市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這種多元化衝擊了當時北京城內的各個文化領域,隨著文化不斷融合發展,咱老北京的經濟格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此看來這俗語中的南北並不是指的整個中國的南北,而是老北京城的南北。在北京城的西面,一批達官貴人劃下一個區域,大意是:這地我包了,誰敢跟我搶,我弄死你。普通的漢人平民哪有膽子進去,這裡的人物都是他們惹不起的大人物,一搞不好可能都得掉腦袋,所以當時稱為"西貴",名噪一時。
老北京城的東方交通便利,對於商人這些利益至上的人來說可是最好的聚集之地了。商人之間的競爭一開始是小打小鬧,可是後來就發展成商業戰爭了。能在東面立足的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商人,他們在這裡與其他地方的商人進行貿易往來,充足了老北京人的腰包,所以叫"東富"。
老北京城的東西方一邊是政治高層,而另一邊則是富有的商人,那麼社會的最底層——平民和窮人住在哪裡呢?答案不言而喻,就是我們俗語中提到的南北地區了。當時的南邊住著的都是現在所說的老農民,那是要背景沒背景,也不是滿人的普通老百姓,是絕對的民間;而北邊則住著前朝的沒落貴族,還有一些打工人。南北都是當時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所以對於不知北京內情的外來人,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如果有條件的話,絕對不能去北京城的南北方,不然一輩子就此墮入深淵。
窮人要想發家致富只能往東邊去,去那裡可以靠自己聰慧的大腦闖蕩一番。富有的人也不願意去北方,儘管富有,但是他們也不願意被那些沒落的貴族糾纏,這要是糾纏上了,說不準把那一身前朝貴族的臭毛病都甩在你的身上,惹得你一身腥。雖然現在大體上一個地區內大家都一樣,有著國家這個大家長居中調和。但是人們要是想做什麼事情的話還是需要了解不同的地方的經濟、生活條件,選擇最合適的地方才能有利於自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