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第四座萬億城市 除了對接上海還能有點什麼?

2021-01-1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江蘇:第四座萬億城市,除了對接上海還能有點什麼?

  一進入2021年,各地開始了一波地方經濟數據的大盤點。對於城市經濟數據來說,最引人關注的當屬城市GDP的排名。而一個城市的GDP是否過萬億,也從某種角度直接體現了城市的經濟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

  從2006年上海GDP首破萬億到2019年佛山GDP破萬億,截止2020年,已有17個城市入圍「萬億俱樂部」。綜合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泉州,南通,濟南,合肥,西安,東莞和福州等七個城市的GDP已達9000億,幾乎已經邁入了萬億城市的隊伍。

  而就在剛進入2021年年初之際,福建、安徽、南通當地的媒體也先後披露,2020年泉州、合肥和南通三個城市生產總值預計突破萬億元。

  當然由於各地統計數據公布的時間偏差,目前尚不能確定其他四座城市是否已經進入萬億城市門檻,今天僅從已經官宣的合肥、南通、泉州三座城市進行一下分析,看看這三座新科萬億城市在發展上分別有哪些喜和憂。

  合肥,自己官方闢謠自己的城市的GDP

  2021年1月3日 「合肥發布」消息,合肥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近幾日,有少數媒體報導,合肥2020年GDP已實現萬億,這是極不準確、很不嚴肅的報導。

  合肥統計部門的負責人強調,2020年GDP要等2021年1月中下旬才能核算出來。現在出結果肯定是滑天下之大稽。自己給自己的經濟數據闢謠,在中國的城市發展中其實較為罕見,這除了有地方政府刻意降低唯GDP論之外,對於合肥的整體發展確也有需要低調之處。

  「熔財經」看到,單從GDP來看,合肥是過去十年間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從2009年的2102億元到2019年的9409億元,合肥GDP十年間增長了448%,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也上升了21位。

  從2008年引入京東方到去年蔚來汽車落戶合肥,合肥已經在有意識地引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類企業進入,並形成了以以裝備製造、家用電器、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及汽車及零部件為六大主導產業的產業體系。

  有媒體說合肥已經成為最近10年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對於合肥發展的讚美之詞,無論在官方媒體還是自媒體都成了最近的主軸,但合肥的兩個短板仍被不少人所詬病。

  一是商業的萎靡,作為一個具有818萬人口的大型城市,合肥商業氛圍的萎靡是不少合肥當地人,甚至是安徽人的槽點。有人說是高房價讓不少商鋪對租金望而卻步,可相比一些需要從傳統製造業轉型到新興經濟的城市,合肥的發展還算走在了前面。

  隨著合肥濱湖區域商業地塊發展給人一種合肥商業蓄勢待發的期待,但現實是僅在2020年上半年就有號稱合肥五角場在內的蜀山百大購物中心等10家大型購物中心倒閉關門。其中的原因除了疫情和電商的衝擊,更直接的是原因是規劃混亂的問題。商業綜合體過剩是作為合肥這個二線城市商業規劃上的致命傷。從統計數據來看,截止2020年10月合肥在建已建成的商業綜合體已經超過了70家,商業庫存達到1300萬平方米,主城區人口在400萬左右,人均商業面積近4平方米,人均1.2平方米,這個數字都超過了一般發達國家,供求明顯失衡。

  其二就是和長三角的差距問題。說起合肥就不得不提,合肥市乃至於整個安徽省在整個長三角的經濟地位都非常尷尬。即使根據媒體的排名合肥的經濟在2020年達到了萬億,這個數字僅為蘇州的一半和南京的70%。對比已經常年蟬聯地級市經濟龍頭和蘇州和準備邁入TOP10城市排名的南京。合肥需要努力的空間幾乎是全方面的,社會消費、地鐵發展以及高校的開發建設,更好的融入長三角,縮小和江蘇城市的差距,恐怕是合肥法無法迴避的議題。

  傳統產業當家,福建第一城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作為福建GDP第一城,泉州的經濟總量連續21年居全省首位,人均GDP突破11萬元,工業總產值約佔福建省的1/3。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機械裝備、石油化工五大千億產業集群,造就了泉州傳統製造業大市的地位,耳熟能詳的七匹狼、安特、特步等國產品牌均出自於此,旗下的晉江等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也帶動著泉州GDP的發展。

  但是泉州經濟發展明顯有畸形的感覺。城市發展的頭輕腳重:市區面積狹小,無力承擔泉州下轄7個縣市的龍頭輻射作用。沒有可以引領地區發展的高校,唯一說得上檯面的華僑大學,在福建省都難稱一流。更不用說,泉州市域內,軌道交通的缺失還有港口、航運方面的短板。難怪泉州在全國範圍內知名度遠低於福州和廈門的局面。

  「熔財經」認為,目前泉州發展的最大問題在於整個區域經濟增長所依託的製造業優勢中,有七個產業規上產值幾乎都是傳統產業,面對網際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產業競爭優勢明顯不足。泉州作為一個地級城市,一度擁有17家上市公司,其中還有6家進入全國500強民企。但無論是領頭羊安踏體育,還是恆安地產、信義玻璃,總體跳脫不出傳統加工業製造業的怪圈。從泉州的分產業來看,2019年泉州市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855.27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87%;工業類企業佔增加值和佔比都過半,讓泉州一直摘不掉輕工業加工基地的帽子。

  同時作為僑鄉大市,僑匯投入和對外貿易也是泉州的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一度壟斷南中國服裝貿易的石獅服裝城市場和新建的國際食品加工城都在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遭遇了寒冬。積極轉型電商已經成為這座海洋城市發展的前通路,2020年泉州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泉州市跨境電商出口59.2億元,增長75倍。2020年2月26日,石獅市本土網紅「熊貓哥」進行了一次專場直播,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銷售服裝超過17000件。服裝城的網紅直播不僅爆紅了網絡,更帶動了整個泉州服裝行業,隨後泉州的本地服裝企業愛登堡、斯得雅、富貴鳥、季季樂都紛紛加入了直播帶貨的行列,直播電商一度成為了疫情之下泉州服裝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從傳統的加工業城市往電商城市甚至網紅城市的轉型,或許是泉州下一個經濟突破的方向。

  江蘇第四座萬億城市,除了對接上海還能有點什麼?

  繼蘇州、南京、無錫之後,南通終於也成為了萬億城市俱樂部的一員。要問南通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靠近上海。2020年南通時政府工作報告曾公開表態:「對標蘇南趕先進,借力上海攀新高」。

  除了房產自媒體炒作的南通建設上海第三備用機場,和上海人扎堆去啟東買房之外。自2008年南通最靠近上海的啟東已經和上海外高橋共建了17個產業園區。2008年,崇啟大橋的通車甚至還一度將啟東納入了北上海的2小時生活圈,之後南通旗下的海門、海安都開始了不同程度地對接上海,園區共建、街道合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0月,有南通本地新招引的產業項目60%來自上海。

  有「近代中國第一城」的稱號,南通的經濟近代一度因棉紡業帶動成為江蘇經濟的亮點,但傳統產業轉型的背景下,不僅GDP總量敵不過蘇州的一半,被省會南京長期壓制,同時在近幾年還被蘇南的無錫妥妥甩開距離。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曾說:「雖然南通經濟總量位列全省第四,但均量還沒有擺脫長期徘徊在全省平均、嚴重滯後於蘇南的狀況。」

  作為江蘇經濟常年的第四名,南通的地位一直比較尷尬。主要的問題還是在產業結構方面,南通的工業門類主要為製造業,擁有35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6家屬於製造業和建築行業,產業結構非常單一。但據南通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南通的28家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僅為38.2%。這個數字比一江之隔的蘇州還低4個百分點。南通的製造業的差距,不僅在於量更在於質。

  「熔財經」考察南通35家上市公司2019年的財報發現,居然有18家企業的毛利潤低於1億元,甚至還有6家企業處於虧損狀態。而在這6家虧損企業中製造佔到了4家。製造業的衰退,不僅在於經濟轉型、產能過剩等客觀歷史發展原因,更在於南通經濟的封閉性。作為一個沿海城市,外貿外資的缺失是令人大跌眼鏡的現實。2019年,南通進出口總額為2520億元,這個數字僅為蘇州的十分之一。外商投資方面的數字更是和其他蘇南城市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再拿蘇州做比較,蘇州經濟的外貿依存度114.3%,而南通的數字僅為30%左右。

  作為轉型城市,南通和泉州一樣遇到了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近兩年如美年健康等新興企業的入駐,也體現這座城市再努力改變原有製造業城市的形象。但南通的問題不僅在於過分依賴經濟成長率較低的製造業,更在於對外貿易的缺失。限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南通作為新興萬億城市除了北接上海之外,更多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怎麼走出去。

  總結

  對比了三座新興萬億城市,可能會發現兩個共同點:

  一是三座城市都是以傳統工業城市轉型而來,在轉型過程中經濟結構乃至於城市規劃都會遇到新的挑戰,這就要求當地政府一味追求DGP的同時,必須兼顧傳統經濟和新興經濟的平衡。

  二是跨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都透露出一個重要趨勢,那就是,未來的新經濟中心正在向長三角、大灣區城市群集中。傳統概念裡定義的一二三線城市,或者以房價劃分城市的時代或將過去,中國的城市格局又將迎來全新的變化。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GDP萬億城市俱樂部再次擴容,合肥、泉州和南通的喜和憂
    當然由於各地統計數據公布的時間偏差,目前尚不能確定其他四座城市是否已經進入萬億城市門檻,今天僅從已經官宣的合肥、南通、泉州三座城市進行一下分析,看看這三座新科萬億城市在發展上分別有哪些喜和憂。從傳統的加工業城市往電商城市甚至網紅城市的轉型,或許是泉州下一個經濟突破的方向。江蘇第四座萬億城市,除了對接上海還能有點什麼?繼蘇州、南京、無錫之後,南通終於也成為了萬億城市俱樂部的一員。要問南通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靠近上海。2020年南通時政府工作報告曾公開表態:「對標蘇南趕先進,借力上海攀新高」。
  • 「江蘇十三太保」到底有多強?從全國而論,百強城市最多、地鐵城市...
    說起「江蘇十三太保」,個個身手不凡,尤其是南京、蘇州、無錫更是江蘇的驕傲。 江蘇13市已多年全部躋身全國GDP百強,目前,江蘇5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開通了地鐵,南通地鐵在建,等2022年江蘇將有6座地鐵城市,位居全國各省區首位。
  • 江蘇若「遷移」省會,誰能扛起省會大旗,這2座城市在候選名單中
    時間並不是總是不變的,更何況是省會,江蘇省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一直很激烈,尤其是在無錫市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後,江蘇省形成了一段時期鼎立的局面,但是,這個不進步是在後退的時代,未來的事情都不知道,現在南京憑藉悠久的歷史遺產暫時佔領了江蘇省的省會稱號,但是,這並不是不變的意思
  • 萬億GDP城市之後,有市轄區也瞄準了「萬億俱樂部」目標
    截至2019年末,全國共有17座萬億GDP城市,另外還有7座GDP在9000億規模區間的城市向「萬億俱樂部」發起衝擊。 而除了城市之外,有市轄區也提出了「十四五」GDP達到萬億的目標。
  • 現在的GDP強省廣東、江蘇,在20年前是什麼水平?未來還能保持嗎
    2019年,深圳GDP達到2.69萬億元,成為全國GDP排名第三的城市,僅次於上海和北京。與此同時,深圳的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如今,深圳不僅是一個擁有1000多萬人口的國際化城市,還培育了華為、騰訊、比亞迪、DJI一眾優秀企業。2000年時,江蘇GDP達到8554億元,僅次於廣東排名第二,佔全國的8.5%。
  • 上海要建第三機場!選址在江蘇這座城市,力爭2028年建成通航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發達的交通網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小型城市開始新建機場,讓交通網絡更加立體化。我國已全面邁進航空時代,機場實力將決定城市的地位。相比中小城市,在一些大城市,舊的機場已經很難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規劃新的機場迫在眉睫。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座機場,位於上海市,即將規劃第三座國際機場。
  • 1990年中國城市GDP前二十:上海第一,第二十竟然是這座城市!
    上海2019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1990年我國GDP為1.89萬億元,增長速度是3.89%,1990年經濟增長並非當年突然下降,而是從1989年開始,1989年GDP增長4.1%,1990年GDP增長3.84%。1989-1990年中國經濟增長突然下降,從經濟因素看,主要是壓縮投資規模,控制信貸規模,以及遏制通貨膨脹等因素所致。到了1991年,GDP增速又回升至9.2%。
  • 國內深受日本人喜歡的城市,不是北京、上海,而在江蘇
    就比如旅遊業抓住機會快速發展,所有眾多外國遊客來到中國旅遊,在國內深受日本人喜歡的城市,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在江蘇。它就是蘇州,古稱姑蘇、平江,地處中國華東地、江蘇東南部、長三角中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這裡的交通也是十分便利,無論是航空、高鐵、水路以及地鐵,在這裡都可以體驗的到。這裡的經濟發展非常出眾,在2019年蘇州的GDP為19235.80億元,在普通地級市中排名第一。
  • 「上海暴發戶」,GDP近「萬億」,連閔行靜安都「避讓三分」
    說到上海,其實很多人覺得這個城市非常繁榮,每後都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所以很多人覺得上海人可能在外面穿金銀,甚至出入也是豪車住在別墅裡。小編今天要說,被稱為「上海暴發戶」的區,gdp正好接近萬億元,甚至高於閔行靜安,明白了,除了上海的中心地帶以外,還有商務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共計管理16種區域的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特色。
  • 江蘇南通一個縣,強勢入圍「百強縣榜」,未來前途一片光明
    江蘇南通一個縣,強勢入圍「百強縣榜」,未來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單說江蘇的經濟發達,或許很多朋友都沒有具體的印象, 南通作為江蘇的一座地級市,在19年的時候,當地的GDP已經接近萬億。
  • 繼上海深圳後,又一城市被外國人「愛上」,GDP卻不足萬億
    繼上海深圳後,又一城市被外國人「愛上」,GDP卻不足萬億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我們國家的一線城市大概有北京、上海、深圳。但是很多的外國人在選擇來到我們國家基本上都不會選擇北京這座城市,大多數的外國人會選擇上海或者是深圳。
  • 這個「上海暴發戶」區,GDP近萬億元,連閔行靜安都不及它!
    說到上海,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城市很繁華,最終,這是我國的金融中心,所以,很多人出門的人在上海的金、銀,也許穿,出入也住在別墅的豪華車也許以為,如果不是這樣,上海的地方也被分成不同的地區。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個被稱為「上海暴發戶」的區,GDP接近1萬億元,連閔行靜安都無法與之相比,上海除了中心地帶,還有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總共管理著16個不同的區域,雖然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色,但從經濟角度來看,每個區域的差異也非常大。
  • 中國最「牛」的一座城市,GDP將突破4萬億,不是北京深圳
    說到中國一線城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確,這四個城市是目前中國經濟最好的,但這四個城市也有高低之分,最高的經濟體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首都北京,也不是後起之秀深圳,它是神奇的首都上海,上海是中國真正的經濟領頭羊,也就是說,上海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2020年前三季度GDP50強城市:對比2019年,超六成城市排名有變
    而再之後的東莞市,前三季度無論是GDP數值還是GDP增速表現均不太理想,所以進入萬億GDP城市陣營的時間恐怕還要進一步推延。  而提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50強城市GDP增速,有幾個城市就必須特別介紹。50座城市中共計有10個城市超過了3%(這是非常不易的成績),分別是西安、南通、南京、杭州、常州、長沙、濟南、福州、長春、廈門,它們基本都來自華東地區以及中西部的強省會。
  • ...北上深輪番布局這一產業 萬億機遇要來?誰是數字經濟標杆城市?
    萬億級數字經濟產業轉型計劃正快馬加鞭趕來。2021年第一周,包括北上深、蘇州等在內的全國多個城市相繼釋放政策信號,公布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最新規劃。按照廣義口徑統計,深圳2019年數字經濟產業營收已達2.63萬億,位於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狹義口徑下,2019年深圳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也高達1596.59億元,相關產業蘊含的發展前景可見一斑。
  • 江蘇「鵬程萬裡」,正建「國家級」高鐵,覆蓋8城市,好日子來了
    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從京滬高鐵南京南站出發,到達建設中的滬通鐵路(上海—南通)太倉站,主線全長278.53公裡,沿線有南京南、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等8站,設計速度為時速350公裡。
  • 誰是最強「雙子星」城市
    近日,浙江發布十四五規劃建議:浙江將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大力培育國家中心城市。杭州、寧波都是萬億GDP城市,2019年杭州GDP超過1.5萬億,寧波則接近1.2萬億。寧波的發展重點則在於製造業,與上海、杭州協同發展,是長久之道。03南京、蘇州南京、蘇州的關係,與廣深一樣備受關注。2020年,江蘇歷史性跨入10萬億時代。這在《官宣!中國第二個10萬億大省誕生》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 江蘇一城市成功入圍「三線」,未來可期
    江蘇一城市成功入圍「三線」,未來可期 城市排名也是為了激發各個城市的潛力,讓各個省能夠知道在全國的發展情況,可以說和學生的考試有著相同的作用。我國的新1線城市和2線城市大都是各個省的省會城市,三線城市有70個,揚州市是江蘇省的地級市,2019年經濟總量達到了5850多億,排名全國第35名,江蘇省揚州市成功入圍「三線」城市,真的是可喜可賀,未來可期。
  • 一線城市天平傾斜:深圳旺丁、北京旺財,上海廣州圍觀
    二、北京財氣最旺常看「天天說錢」欄目的讀者都知道,我歷來非常重視「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以下簡稱「資金總量」),認為它遠比GDP更能反映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2014年末,北京的資金總量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這是北京市的統計口徑,沒有因為北京有很多金融機構總部,而將其他城市的數據包含在內),並成為中國第一個「身家」突破10萬億的城市。10萬億,這是什麼概念?大概相當於3個福建省,或者「香港+杭州」,或者「上海+天津」,或者「深圳+廣州+臺北」。到2014年底,上海的「資金總量」是7.39萬億,深圳是3.74萬億,廣州是3.55萬億。
  • 深圳一個區立「小目標」:2025年GDP1萬億
    近日,深圳南山區七屆五次黨代會上審議《中共南山區委關於制定南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25年,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基本建成,本地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那麼,南山區喊出萬億規模的底氣何來?GDP連續多年穩居廣東區(縣)第一1萬億是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