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紋若鳥稿 29cmx21cm 託片 北京畫院藏
釋文:己未六月十八日與門人張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間話,忽見地上磚紋有磨石印之,石漿其色白正似此鳥,餘以此紙就地上畫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文/羅元欣
春節期間,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了「何要浮名——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其中有這樣一幅呆萌的小鳥,你來展廳的時候看到了嗎?
它就在四層展廳,復原的齊白石畫室的畫案之上。2010年舉辦「真有天然之趣」展覽時,這幅畫稿也是放在一進展廳最重要的位置上。
案頭舊稿
一張小稿,齊白石當年順手而為,為何我們會如此愛它?
讓我們從展廳穿越至己未年六月十八日的法源寺。
己未年六月十八日的陽曆日期是1919年7月15日,一個周二,小暑節氣剛過一周。
1919年,對於齊白石對於中國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這個羊年註定了不太平靜。55歲的齊白石背起行囊,雖然不能說義無反顧,也是充滿決心地離開了心中摯愛的,但匪亂頻頻已經無法安身立命的家鄉熱土,離開了八十一歲的老父親和七十五歲的老母親,離開了妻兒,第三次北上。這次不再是可歸鄉的遠遊,而是要定居北京。北京城對於他來說依然是個陌生的地方。
法源寺今景
1919年的中國也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且影響至百年後的今天。1月21日,中國派陸徵祥、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等5人為參加巴黎和會全權代表; 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這一年中國發生的事情還遠遠不止如此。
齊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記載是陰曆三月初來到北京。因此他是這些歷史事件真實的旁觀者。一個為了求得生存,期望能夠到北京安定賣畫的人,反而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命運有時候就像開了一個玩笑。時代浪潮卷雜著個人命運,翻滾出無數的無奈無助的故事。
法源寺仍在,物是人非,已經不知道當年齊白石住的是哪一間廟舍了。若鳥的磚紋還在乎?
齊白石借住在南城法源寺的廟舍中,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住在這裡了。這座建於唐代的千年廟宇,可能賦予了齊白石某種能夠在亂世中保持定力的能量。他在距離不遠的琉璃廠掛單賣畫刻印,生意冷清。一方面是因為時事不穩,幾人能有閒情逸緻去逛琉璃廠買畫?另一方面是他的畫並不被時人接受。閒賦的時候多了,人思考的也會多。
7月15日,周二,他的一位學生張伯任來找他,二人在寺中的羯磨寮間說話。齊白石忽然看到地磚上有一個石漿印子很像一隻鳥兒,就找來一張普通的紙,照著樣子勾了下來。想來這種印子應該是不少的,對於我們來說晃過而已,心裡可能還會說:地磚都這樣了該換了吧。但齊白石一心想的是畫畫,他從平常事物中找尋素材和靈感。1917他的好友陳師曾建議他自創風格,齊白石深以為意。大約在這個時間段之內,他開始了「衰年變法」,一個畫家要自創風格談何容易,斷舍離的掙扎間需要很大勇氣,也需要再找到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夠感動自己的東西。這地上若鳥的磚紋,之所以能夠讓齊白石注意到,並認真勾下留稿,必是有感動他的東西,這個答案應該就是他寫在鳥兒翅膀上的「真有天然之趣」。他開始尋找「真有天然之趣」的東西,或者說他開始把這樣的一種格調作為創作的根本。我們愛齊白石的畫兒,除了愛他的技法,愛他的色彩,其實骨子裡打動你的是他帶來的真趣。
從1919年到1957年齊白石去世,近四十年的時間,他一直保留著這個小稿。
展覽信息:
何要浮名——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
展覽時間:2017年1月13日至5月7日
展出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三、四層
【相關連結】新春之際去北京畫院美術館看齊白石展覽:「何要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