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個鋼鐵和塑料的混合物,既然使用了以塑料為代表的石油化工產品,難免會有一定的氣味。但是不同的汽車廠家生產出來的汽車,塑料件的使用有多有少,車內氣味也有大有小。一般來說,高檔些的車子會使用皮革、金屬、實木等材料烘託車內豪華感,相對來說,內飾用料比較環保講究,所以氣味較小。廉價的汽車在車內大量使用成本低廉和非環保的回收棉、塑料件等石化產品,加上車內空間狹小密閉,汽車裡這些釋放苯、甲醛等氣體的物質會刺鼻難聞,氣味經久難散,就會造成車內空氣汙染。長期低劑量地吸入有毒氣體會對人體造成致病或致命傷害,這就出現了「毒汽車」這一說法。
人們在買車時,車內氣味成為坐進車內的「第一印象」,氣味的大小成為評判一款車好壞的標準。例如,我們大多數十萬元上下自主品牌汽車都有車內氣味較重的通病,沒辦法,成本所限。反過來,內飾採用環保材質的沃爾沃就以車內氣味小聞名於世,而沃爾沃確實也算是豪華車品牌,捨得在用料上下本也是情理之中。被吉利收購後,吉利沃爾沃旗下的領克汽車也就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車內氣味幾乎沒有」的國產自主品牌。
由於車內有氣味是大多數汽車的通病,所以買車後不少車主會將新車不時地開窗通風透氣,甚至放置在太陽底下暴曬。某寶上熱銷的竹炭包、車載空氣淨化器也成為不少準車主的必備。香水、空氣清新劑更是車主們抑制車內異味的常用手段。然而即便如此,有些汽車品牌車內的異味過上幾年後還不見消散,對車主健康造成了極大的損傷,甚至像奧迪奔馳這樣的合資豪車品牌,都有車內甲醛超標,車主長期低劑量地吸入有毒氣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化學中毒的案例。
常聽人們不無調侃地說,咱中國人從小喝著毒奶粉長大,現在又吃著毒大米、吸著霧霾……好容易攢錢買個車吧,沒準還是輛「毒汽車」,不過好在我們早已經「百毒不侵」。其實這是一句氣話:咱們發展經濟,拼命賺錢,難道就是通過製造這些有毒的產品自己坑自己嗎?終有一天,咱自己把自己消耗殆盡了,創造出的財富還有命去享受嗎?眼瞅著「3·15」又來到了,真希望通過自己微弱的呼籲,消費者們的維權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使今後我們身邊的有毒產品能少一些,再少一些。如此,則民之幸甚,國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