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墓園為逝去的親人掃墓,卻不能焚燒錫箔、紙錢,你能接受嗎?
近日,位於上海青浦的福壽園內一則《禁燃、禁放告知書》,引發社會爭議。這則《告知書》稱,為保障園區安全,杜絕火災隱患,還客戶一個綠色、安全、文明的祭掃環境,上海福壽園將全面推行綠色無煙祭掃,自2018年5月1日起,嚴禁在園內燃放煙花爆竹和燃燒錫箔、冥幣、紙錢、紙紮等用品。「我們希望能讓上海福壽園成為無煙墓區。」福壽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掃墓竟然不能燒紙錢了?對於這一舉措,有市民表示可以接受,也有市民覺得難以認可。澎湃新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相對來說,年輕人更願意接受鮮花、心願卡、鞠躬行禮等一些更環保更新穎的掃墓方式,但作為掃墓主體的中老年人,更願意堅持傳統習俗,對完全禁燒錫箔、紙錢有些難以接受。
現象:上海墓園普遍存在焚燒錫箔、紙錢等祭掃方式每到清明和冬至前夕,32歲的上海市民張先生都會和長輩一起,到位於奉賢的一家墓園,給早已去世的爺爺奶奶掃墓。在掃墓時,張先生一家不放鞭炮,但每次都會帶著鮮花,也會帶上準備好的錫箔、紙錢,在爺爺奶奶的墓前焚燒。
「剛開始直接在地上燒,後來墓園倡導用香灰桶,我們就花幾塊錢租一個桶,這樣不會損壞綠地,紙灰也不會到處飛。」 張先生告訴記者,這幾年,墓園裡的鞭炮聲已經基本不見,但焚燒紙錢的現象依然很普遍,特別是年紀大的長輩們,特別看重這個,每次都會提前幾天便準備好。
張先生一家的掃墓方式,正是目前上海大多數市民在墓園祭祖的普遍方式。清明節前的兩個周末,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位於奉賢、浦東、青浦等區的多個墓園發現,焚燒錫箔、紙錢的行為普遍存在,大多數前來祭掃的市民,都會租一個香灰桶,將錫箔、紙錢等用品放在桶內,在墓前焚燒。
「其實,每次去墓園掃墓,我都想著掃完墓就快點離開。」剛大學畢業不久的任女士,每年都要和長輩們一起去掃墓。但墓園繚繞的煙霧和刺鼻的味道,讓她覺得有些受不了。「從我個人的角度,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文明祭掃,不要去焚燒那麼多紙錢,可以用鮮花等新方式取代。」她告訴記者,但長輩們並不這麼想,他們認為,燒紙錢是掃墓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這是我們的傳統習俗,這麼多年以來,大家一直都這麼做,不可能說不燒就不燒了。」62歲的陳阿姨說,雖然這幾年鞭炮聲已經少了很多,但依然都在燒紙錢,如果突然說禁止燒了,自己有點難以接受。「這也是在清明、冬至這種祭奠先人的節日裡,很重要的儀式之一。」
福壽園:已宣傳兩年多,禁燒前會設三個統一焚燒點與其它墓園相比,位於青浦區的上海福壽園內,焚燒現象確實要少了很多。4月3日,記者在福壽園內看到,雖然不是周末,但由於臨近清明,前來掃墓的市民依然不在少數。不過,有不少市民都只帶了鮮花,只有部分市民隨身帶著錫箔、紙錢等用品,主動向園方租借香灰桶後再去焚燒。
「前幾年我們也燒紙錢,後來墓園一直在宣傳文明祭掃,說要全園禁燒,又有提供免費換鮮花和心願卡的服務,從去年開始,我們就不再燒紙錢了。」正在掃墓的一位市民說,近兩年,在園內焚燒紙錢的現象確實越來越少,慢慢的,自己也能接受了。
但另外一位正在掃墓的市民,卻依然覺得難以接受。「我還是要燒的,如果連紙錢都不能燒的話,怎麼能叫掃墓呢?」對墓園入口處的《告知書》內容,她覺得有些不可理解,「在墓園裡都是掃墓的人,我燒點紙錢給先人,又沒有影響到誰。」
那麼,福壽園為什麼要出臺禁燃禁燒的舉措?「主要是從安全、環保、文明三個方面考慮的。」上海福壽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是為了保障園區安全、杜絕火災隱患;二是為了加強環境保護、減少空氣汙染;三是為了倡導樹文明新風,推進移風易俗。
據介紹,到目前為止,雖然墓園尚未發生過較大的意外事故,但是在清明、冬至等祭掃、落葬高峰時期,小火警時有發生。一般在高峰期間會發生十多起火警事件,嚴重的時候一天就發生3-5起。另外,在高峰期間,因燃放鞭炮、燃燒錫箔、紙錢引起周邊客戶投訴,客戶之間糾紛的事件也經常發生。
「我們認為,今天我們紀念先人可以用更多安全、環保、文明,甚至是高科技、個性化的方式,如鮮花、心願卡、黃絲帶、音樂、詩歌朗誦、家庭聚會、網絡等。」上述負責人表示,為此,上海福壽園已在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時間,向來園市民積極宣傳「禁燃、禁放」的要求。據稱,從數據看,前來該墓園祭掃的客戶,約70%已不再焚燒紙錢等用品。
根據計劃,自5月1日起,上海福壽園將全面實施禁燃、禁放規定。在今年清明祭掃高峰期間,園區將「疏堵」結合,嚴控燃放煙花爆竹鞭炮行為,並勸阻焚燒紙錢、錫箔等行為。一方面,每個園區入口處設置「無煙服務點」和勸導服務志願者,主動向來園客戶提供「一捧花香」(鮮花)+「三支清香」的免費(錫箔、黃紙)換取服務。
另一方面,將在園區設置3個指定的統一焚燒點,園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將引導客戶把帶來的錫箔、黃紙在相對安全的統一焚燒點(也就是非人員密集處、非綠化集中的墓區)內進行焚燒。「我們主要還是疏導、引導、勸導,對於實在不能接受禁燒的客戶,可以到集中焚燒點燒。」
專家:要尊重清明祭掃傳統習俗,年輕人更易接受新方式在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看來,清明掃墓祭祖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墓園應該在管好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傳統習俗。「這幾年,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就是尊重傳統文化的一種做法。」顧駿說,清明節蘊含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祭祖文化,有一套儀式,包括燒紙錢、供奉食物等,而這些儀式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害處。
因此,顧駿教授認為,各大墓園在對市民掃墓祭祖的管理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安全管理問題,不要引發火災,而其他的,沒必要管得太多。「對於傳統文化習俗,是需要尊重的,不能隨意禁止。」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教授朱眉華則認為,如果墓園想要改變一些祭掃習俗,需要先做好宣傳,如果沒有做好前期宣傳和引導,就突然出臺一些禁止性的規定,很容易引起市民在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需要一個宣傳、倡導、勸導、引導的過程,讓大家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自覺去接受。」
在朱眉華教授看來,鮮花、行禮、網絡等新的祭掃方式,可能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一些,而年紀較大的市民,更堅持焚燒紙錢等傳統習俗。「對於這些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尊重,不能武斷地認為,哪些新的祭掃方式才是文明的,其實傳統文化的傳承本身,就是一種文明。」
不過,她認為,從今後的發展趨勢來看,年輕一代可能是會向著更新的祭掃方式的方向去發展的。「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對以前傳統的東西也不是那麼懂,比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新方式。」她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掃方式也會有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
她同時建議,墓園在具體執行禁燃禁燒規定的過程中,要儘量安排比較善於勸導的人,而不是只安排保安進行強行阻止,否則容易引發衝突。「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習俗,想要一下子改變是很難的,要理解那些不願意去改變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