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東村,位於湖南省東北角的長沙瀏陽,那是湖南與湖北、江西的交界處,楚東村正好位於大圍山山口,守衛著瀏陽的東大門。由於地理位置險要,上世紀三十年代,曾經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核心之一。
為爭奪這塊根據地,這裡曾經爆發過多次激烈戰鬥。1927年,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最重要的戰鬥之一——東門戰役,就曾經在楚東村門口打響。那一年,毛澤東同志還考察了湖南長沙等五縣的農民運動,寫成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了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理論和依據。
如今,轟轟烈烈的革命年代已然離我們遠去,漫步在楚東村這個以紅色文化著稱的小村莊,又總能勾起我們種種歷史回想和回望。其中,最具歷史氣息的,是這裡一處名叫「錦綬堂」的深宅大院。
這個大宅院位於楚東村正中心。它總共有108間房屋,19個天井,內部裝飾極度精細,每一塊木料都精挑細選,雕刻著各種歷史典故、祥瑞紋樣;書寫著歷代書法名帖,文學名篇。很顯然,這樣「土豪」的深宅大院,在當年的楚東村裡,肯定不是尋常老百姓能住的。
這個錦綬堂,當時屬於本地的塗氏家族。塗氏家族是那個時候楚東村乃至瀏陽一帶非常有名的地主土豪,但他們在楚東村建起這棟地標式建築,最初卻和家族中一個柔弱的寡婦有關。
清朝晚期,時任塗氏當家人的塗文綬,娶了一個劉姓的年輕女子。劉氏為人正直善良,聰慧能幹,贏得整個家族上下的尊重。但劉氏二十出頭那年,丈夫就病逝了,風華正茂的劉氏一夜間成了寡婦。
在那個年代,女子被要求從一而終,劉氏的人生剛剛開始就結束了。從此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深宅大院中獨守空房,經歷了三十三年度日如年的守寡生活,劉氏已經變成垂邁的老人,地方衙門把她守寡的事上報朝廷,清政府於是給她修了一座「貞節牌坊」。
一個女子用三十三年的美好年華,換來了這麼一塊冰冷的石頭,這對於今天的人而言是毋庸置疑的悲劇,但對於當時的塗氏家族來說,卻成為一種敲鑼打鼓、大肆炫耀的榮耀。塗家不僅動員全族人前來道喜,還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庭院來裝點門楣,這座庭院就是今天的「錦綬堂」。
今天,我們只能通過很多文學作品去揣摩,像劉氏這樣的女子,在那樣的年代,面對貞節牌坊時內心會有怎樣的所思所想。錦綬堂的這段歷史,給我們實實在在呈現了封建禮教烙進婦女身心的枷鎖。
但在被封建禮教荼毒的婦女中,劉氏只是僥倖留下確鑿痕跡的一個。從她小小的身影上折射出來的封建夫權,以及與之一體的父權、族權、地權、政權、神權,壓迫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像劉氏那樣默默地承受、忍耐、麻木、直至忘卻。
要改變這樣的人生,改變這樣的鄉村,改變這樣的民眾,改變這樣的社會,唯有革命!
1927年9月,由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在湖南、江西兩省交界處爆發,革命的烈火成為燎原之勢,很快燒遍了整個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1930年5月,彭德懷帶領的紅三軍團攻克東門,蘇維埃革命運動在大圍山地區興起。楚東村的錦綬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紅軍後方醫院和沒收土豪財產的保管處。
1931年農曆二月,湖南省蘇維埃政府從平江開赴東門,錦綬堂又成了革命政府的辦公地。同時在此辦公的還有共青團湖南省委、省總工會、省反帝大同盟等。
今天,我們還可以到錦綬堂北院的閣樓上,看一看當時蘇維埃政府的油印室,牆上留有油印傳單《紀念「三一八」告白軍士兵書》。還有一處牆上公示著一份財務報表,報表的內容是1931年4月的政府收入,總計3700塊大洋,每一筆收支都十分詳細。時不時的,你還能看到牆上印有「男女平等」「平均地權」的標語,雖然幾經風雨侵蝕,有些已經模糊了,但當年的各種革命鬥爭,卻通過這些斑駁的痕跡,給我們傳遞出了歷史的迴響。
不錯,曾經作為封建權力和榮耀象徵的錦綬堂,伴隨著院門上的銅鎖被打破,伴隨著戴在農民身心上的枷鎖被打破,迅速轉化了它的存在價值。農會帶著農民兄弟衝了進來,不義的財產被沒收進來,革命的政府也搬了進來。
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曾經在這裡孕育過;一種更加美好的生活構想曾經在這裡被憧憬過;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時代也曾經在這裡被革命的群眾努力爭取過。伴隨著錦綬堂大門的轟然敞開,伴隨著後來無數先輩的奮鬥和犧牲,新的時代慢慢到來。
走到今天的錦綬堂,成為了歷史的見證。在經歷過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進入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今天,楚東村村民的生活已經是紅紅火火。
大圍山上,到處都種上了梨、桃、獼猴桃等水果,這裡著名的「水果公園」就在錦綬堂旁邊,各種水果應有盡有,尤其以水蜜桃口感更佳,有些精品水果,每斤能賣到十幾塊,外地人常年開著卡車到這裡收購,成噸成噸地銷往全國。楚東村人靠著自己的勞動,生活得越來越富裕。
走在錦綬堂和「水果公園」之間,似乎行走在一條歷史的分界線上:一邊是一座老宅的前世今生,一邊是一座新時代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果園畫面。這條線洞穿了歷史,連接著時代,反映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激勵著人們為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