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裡程碑意義的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有7657項優秀成果受到表彰,採用世界領先技術的新汴河靈西閘橡膠尼龍壩項目赫然在目。
從靈璧縣城西行兩公裡,便是靈西閘橡膠壩。在大壩啟用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一名記者寫道:
「時值傍晚,恰逢橡膠壩開啟調節水位。只見一座挺拔的大橋橋墩下,一節節黑色的橡膠壩袋充盈起豐碩的身軀,宛若巨大的黑蠶橫臥在橋墩之間,牢牢鎖住水面,將新汴河上下遊隔開,露出一片灘涂。」
靈西閘橡膠壩是當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同類壩中較長較高的一個。美國第一個橡膠壩長50米高1.5米,德國、日本長也不足100米高2米。而靈西閘卻是長126米高3.3米,這對設計建造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當時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處在一線的民工和技術人員,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由民工、工人和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攻關小組,攻克了一道道難題,新汴河工地成了技術革命、塑造創新精神的試驗場和主戰場。
建造橡膠壩最大的難題是鉚固壩袋,國外一般是用不鏽鋼螺栓和壓板鉚固。但這種方法不僅需要大量的不鏽鋼,在實踐中還常常漏水。
怎麼辦?
在靈西閘指揮所總指揮鞏鳳才的組織下,成立了由民工、工人和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研究小組,將難題交給群眾討論。短短的一個星期時間裡,就收到群眾建議100多條。
時為安徽省水利廳靈西閘設計組工程師的劉從太,現已是八十歲的老人,精神矍鑠。我在合肥採訪他時提到了靈西閘鉚固壩袋革新的事,劉老娓娓敘述了當時的情景:
「1967年元月,安徽省水利廳組織了新汴河工作組,我當時是成員。1968年的5月工作組轉為工程設計組,具體承擔靈西閘的設計任務,我負責設計大壩的高度和安裝,這個工作非常難幹。因為正值文革動亂時,很多資料找不到,有的甚至遺失了,我費了好大力氣才找到一本外國的設計原理。但具體壓力怎樣、內力如何卻沒有介紹。於是我就與技術研究小組的其他人一起商討,做一些簡易的壓力試驗。
那時夜晚經常停電。我在擦火柴點蠟燭時突然來了靈感,受紙片壓在火柴盒內拉不掉的啟發,提出了大壩可採用混凝土楔塊錨固的想法。即在底板預留的槽中用混凝土澆成一個錨固槽,將壩袋壓入槽內再放楔塊,安裝後固定螺帽。我的想法得到研究小組秦建法、王元興、路觀平等人的大力支持,他們經過多次論證和改進,認為完全可行,於是形成設計方案,上報指揮所獲得同意。
理論上突破後,接下來就是實際應用。老工人許正國、博政治、楊素文和一批年輕的技術員,按照設計方案做了十多種不同比例的模型,一次又一次灌水試驗,終於將壩袋鉚固好了。經檢驗,質量比外國的辦法還好。不僅節約了10多噸不鏽鋼材,那在當時是極珍貴的,而且為橡膠壩的錨固方法開創了一條新路。
這個研究成果,在1978年科學大會召開前夕安徽沒有上報,而是河北省水利部門上報到了水利部,部裡認為這個成果是安徽搞的,結果在大會上我們得到嘉獎。
劉老說完,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攻克了鉚固壩袋,又面臨吊裝橋面拱片的難題。
1968年的夏天是多雨的季節,連續一個星期的降雨使多地受災,洪水淹沒了靈西閘橋下的施工現場,以致吊裝橋面拱片的工作無法進行。可是要在跨度220米的水面上吊裝7000斤重的拱片,誰也沒有幹過。工地指揮所又發動群眾獻計獻策。
老起重工許振國說:「城裡蓋樓房能用纜索吊裝樓板,我看用這種方法在水上施工也管用。」他的意見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但也有人擔心水上作業危險大。
指揮所綜合各方面意見,確定在各工種的配合下,先試驗再操作。
採用水面吊裝首先要解決纜索,工地上並沒有吊裝這麼重的鋼絲繩,大家集思廣益,提出用雙股細鋼絲繩代替直徑50毫米的鋼絲繩,經試驗完全可行。之後又用土辦法製成了一個控制拱片升降的電動葫蘆,解決了高空無法控制的困難,完成了水面吊裝任務。
新汴河的建設者們,正是這樣以智慧、才能和創新精神贏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