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人臉數據0.5元一份、修改軟體35元一套。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被用於金融支付、小區安防、政務服務等諸多場景,但也帶來了諸多隱患。
在這個「靠臉走天下」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面部隱私?
如何安全地「靠臉吃飯」?
1
少註冊來歷不明的軟體
據媒體報導,這些被打包販賣的「人臉」信息,大多數是來自網貸平臺或招聘網站,為避開平臺審核,這些賣家常通過加買家微信QQ進行議價,從而達成買賣。
據了解,這些被拿出來倒賣的人臉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獲取可能會被用於虛假註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所以我們不要在不正規的網站或APP上傳照片、註冊真實姓名,警惕來歷不明的APP,在求職投簡歷時也要選擇相對靠譜的招聘平臺。
02
警惕「換臉、看相」遊戲
之前換臉遊戲ZAO在朋友圈微博一夜走紅,在這款APP上,你只需要上傳一張照片,就可以把自己的臉替換成各種明星的臉。
但軟體用戶協議的霸王條款也很快引起了爭議,簡而言之,就是ZAO擁有了我們的臉部信息,但我們必須自己承擔面部信息洩露的風險。
同樣之前也有一個小程序,號稱用人工智慧幫你看面相,要求用戶上傳高清正面照,但檢測結果無非就是根據你的五官位置,說一些模稜兩可,放之四海皆準的套話。
這類換臉遊戲、看相小程序其實就是披著人工智慧的外衣,變相竊取你的人臉識別數據!
03
開啟多重驗證
除了人臉識別,我們還可以開啟多重驗證的方式,這相當於給防盜門多上了一把鎖。
例如在銀行沒帶銀行卡時,現在可以刷臉即可取款,但是需要輸入手機號和身份證號這些信息,多重驗證下對取款人進行核實,進一步保障資金安全。
多重生物特徵驗證目前也在探索階段,到時候我們的手機可以採集和存儲多種生物特徵進行驗證,不僅僅是人臉,還有聲紋、指紋等。
這樣的話,我們使用自己的生物特徵作為登錄鑰匙,避免了重複輸入複雜密碼的繁瑣,也提高了帳號的安全性。
未來,面部隱私可以「過濾」
多倫多大學工程部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用於擾亂面部識別算法的「隱私過濾器」。
這項系統依賴於兩個基於AI創建的算法:一個用於連續進行面部識別,另一個用於對第一個進行擾亂。
工作原理其實類似於把高清人臉打上馬賽克,從而讓AI無法正常識別,起到保護面部隱私的作用。
未來這項隱私過濾的神器將以APP或網頁的形式為大眾所用,這項技術落地成熟後,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發布在社交網絡上的照片和視頻被盜用啦!
面部信息將被納入法律保護
明年將施行的民法典,對自然人個人信息的範疇進行了專門說明,生物識別信息被納入其中,這就意味著「人臉」這一特殊的身份信息將會受到法律保護。
人臉識別不像其他隱私信息,可以藉由密碼、匿名性、隱私選項、加密技術層層保護。
臉部特徵形同一種公開資料,當你走在街頭、走進車站或學校、進出社區或飯店,就可能被記錄,被儲存,被分析比對,被資料擁有者私下交換。
保護我們的面部隱私
不僅需要加強技術方面的監管
自身也要提高隱私保護意識
才能在大數據時代不再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