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教授孟涓涓:數據時代,從3個層面看個人隱私問題

2021-01-11 第一財經

摘要:

第二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12月19日舉行。本次論壇以「預見正在發生的未來」為主題,匯聚「光華思想力」研究成果與光華各項目創新思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孟涓涓出席論壇,並就「文化、技術和隱私態度」的話題進行演講。

她主要從三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是,人們的隱私態度有什麼樣的跨文化差異;二是,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三是,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對隱私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交叉學科平臺與曠世科技共同推出的跨國調研,設計4600多個樣本,對中國、日本、新加坡、德國、沙特、美國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在這六個國家中,中國人是最懂人工智慧的,也認為隱私保護最為重要。但同時,中國人又最不擔心隱私問題,原因就在於對政府的信任,由此對個人信息的使用表現出較高的接受度,尤其是在公共事務方面。對於隱私問題,總體來講,中國人更加信任政府監管,而其他國家更加信賴市場或行業自治。

正文:

在人工智慧時代,數據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和隱私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我們深入理解數據價值是什麼,也要求我們深入理解人們對隱私的態度究竟是什麼。上一個議題談論了數據,接下來我們談論隱私保護的問題。人們在隱私方面在乎什麼,他們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在不同文化和國家的跨文化環境中,隱私態度有什麼差異。技術進步所創造的隱私保護問題能不能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我們光華的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平臺,和曠視科技的人工智慧道德管理委員會聯合推出了一項跨國調研,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主要的內容。

我今天主要想分享三方面:一個是人們的隱私態度有什麼樣的跨文化差異;第二是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第三是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對隱私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人認為隱私很重要 但不是最擔心隱私安全問題

首先來看隱私態度的差異。最近的11月份北大光華做了一個6個國家的跨文化、跨國家的調研,中國、日本、新加坡、德國、沙特、美國,每個國家選取有代表性的樣本,詢問一系列關於每個國家的人民對隱私保護的態度問題。例如,你對人工智慧的理解程度和了解程度有多少。令人吃驚的是,我們發現中國人最了解人工智慧,可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應用特別多有很大的關係。日本比較保守,不太了解什麼是人工智慧。

了解人工智慧以後,人們對隱私保護的問題是不是覺得很重要?一般我們覺得中國人不太在乎隱私。實際上調研恰恰相反,所有六個國家當中中國人是最在乎隱私,認為隱私是最重要的一個國家,也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在乎隱私覺得隱私重要,並不一定代表最擔憂隱私問題。

第三個問題問的是你對個人隱私問題的擔憂程度。我們發現中國並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的國家。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反而最擔憂。後續我們的一些展示也會告訴大家為什麼中國人覺得隱私問題最重要,但卻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的,這個根源在於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後面會看到一些數據。

我們特別去關注了人們對個人人臉識別的人工智慧技術的接受程度,結果發現媒體有非常多的報導,中國人對人臉識別的接受程度最高,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大規模的應用有很大的關係。

總結起來第一部分中國人對人工智慧最了解,也認為隱私最重要,但是並不是最擔心隱私問題的,同時對人臉識別有比較高的接受度。

不同國家對隱私問題的擔憂有跨文化差異

第二個問題我們研究人們擔憂隱私的什麼問題,是擔憂純粹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人知道,還是擔心隱私被洩露以後的一系列不良影響。

在這裡詢問了所有國家的人,關於這八個我們提供的選項中最認同度的是哪一個,發現一些有意思的跨文化差異,選取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例子來給大家展示。

我們來看中國人最擔心的選項,擔心信息洩露所帶來的人身安全、資產安全的不良影響,說明中國人的觀點非常實用主義,就是擔心實際的會不會有什麼問題。美國最認同的觀點是我們希望每一個人有不披露自己任何信息的權力,他在乎的是虛的理念和價值,我希望有一個自由的選擇權。這樣有趣的跨文化差異實際上後期給我們每個國家制定自己的隱私保護政策,著力點在哪裡提供了有益的提醒。

小結一下。中國人最擔心隱私問題洩露的不良後果,而美國人主要是要有選擇的自由,要有拒絕的自由。

我們分析了不同數據使用的方向,是不是人們最擔心哪種程度的數據使用。這裡我們先看了使用個人數據進行一些個性化定價和個性化服務。結果發現,各國之間的差異並不大。但是亞洲國家,中國、日本、新加坡三個國家普遍更為擔憂使用個人數據進行個性化數據定製和服務,相比起來,歐美和沙特其他的中東文化的國家反而沒有那麼擔心。同樣,你願不願意企業用你的數據優化算法,態度基本差不多。

真正有意思的部分是第四部分,如果問他,你是否能接受人工智慧技術用你的信息進行公共政策輔助決策,中國人的接受最高,介意程度最低。可能與疫情期間人工智慧在防疫防控方面的好處有關係,也可能跟後面要談到的,對中國政府的信任有很大關係。

這裡總結來說,亞洲文化的國家普遍認為個性化定價,個性化服務優化算法更不可接受,但是中國能接受這樣的公共輔助的決策。

哪些企業特性能降低隱私顧慮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簡單談了跨文化的隱私態度當中有趣的現象。第二個問題解決既然有這樣的顧慮,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樣的顧慮。

第一個是什麼樣的企業特性,以及企業能做什麼,能有效打消大家的顧慮。這裡挑有趣的維度給大家展示。

特別有意思的是,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如果你發現政府對企業有足夠的監管,能確保企業遵守相關的法規,或者企業和政府部門有一定的合作,這些都能夠增加他們對數據安全的信心。歐美國家剛好有點反過來,歐美國家更加相信企業自治和行業自治。如果一個企業比較重視倫理道德的問題,美國人覺得能信任的程度就比之前高一些。如果這個企業在使用數據的時候向你請求權限,美國這樣的國家可接受度也會高一些。

我們總結了在所有詢問的七、八項企業特性中,不同國家認為最有效的一個特性。中國認為政府監管力度足夠強的時候最能打消顧慮,日本、新加坡、德國認為,當行業和企業自治,如果能有對倫理道德充分的重視程度的話,企業可信度更高。而美國和沙特是把這個掌握在自己手裡,我的數據怎麼使用,使用前先得到我的允許和請求更加放心。

數據安全技術顯著降低人們對個人信息被搜集的介意程度

現在有很多的數據安全技術進步,能夠有效保護人們的隱私安全,這些技術進步是否能被公眾理解和信任。這裡做了一個學術的隨機控制試驗,把人群分為一半和一半。一半人群為對照組,描述了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沒有提供更多的技術信息。另一半為實驗組,描述了最新的一些數據安全的技術,對數據進行匿名和加密處理,也就是數據不出本地就可以被人們所利用,吸取有效信息等等。

在這些技術的討論下問他,如果公司使用這些技術你的顧慮有沒有減輕。結果我們發現,告訴他公司使用安全數據之後,更為顯著的人群不介意我們搜集他的各種數據,這是加總的信息,但是後面有很多不同搜集個人數據的維度。相對來說,人們對人臉識別的抗拒是比較強的,哪怕你使用了技術,對人臉的態度也沒有太多的影響,技術進步能解決一般的普遍性問題,人臉還是人們非常在意的。

總結下來今天分享了三個問題,人們對隱私的態度有很重要和很有趣的跨文化的差異,能幫我們進一步制定相應的政策。第二點是什麼樣的企業特性能打消人們的顧慮,也是有跨文化差異的,中國人特別信任政府的監管。第三點是我們現在正在逐步採用的信息安全技術,實際上確實能有效打消人們大部分的普遍的信息安全的顧慮。

作者:孟涓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一財號】是什麼?——實踐第一財經內容平臺化戰略,開放旗下全媒體平臺的資源,依託多年來在財經領域積累的專家資源,與專業意見領袖共同致力打造一個財經領域高質量的思想交流、價值傳播、能力成長的生態。

第一財經一財號獲作者授權首發

版權及入駐合作請聯繫陳老師:

13761712038/或郵件1000V@yicai.com

相關焦點

  • 2020,謝謝你陪我走過|北大光華獨家記憶
    光華思想力平臺 光華思想力一至三期共立項110個課題。 「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交叉平臺與領先的機構和企業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及在零售、醫療等行業的應用,已完成6個研究案例。 「微觀大數據為基礎的應用型研究」交叉平臺建設了數據共享資源平臺,涵蓋了常用公開數據集、國內外社會調查數據、網際網路指數等。
  • 重劍無鋒,大音希聲——北大管理論壇「大變局時代的文化和企業領導...
    2020年12月27日,在即將揮別一言難盡的2020年,邁入新歲之際,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系和北京大學華人企業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北大管理論壇「大變局時代的文化和企業領導力」在京隆重召開。論壇由主旨演講和兩組主題報告組成,共計12個報告。
  • 顧理平:整合型隱私: 大數據時代隱私的新類型
    隱形性的特點加上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邊界的消失,往往讓隱私主體對自己的隱私無法保護。數位化時代,人們已經處在「數位化生存」狀態,一切都離不開數據,即使社交行為也是「數位化交往」,因此,關於個人的海量數據到底在什麼時候被什麼人以何種方式加以整合,當事人一無所知,也無法防護,這就令隱私權受損的概率大增。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隱形性和隱私追求的「不為人知」是有本質差異的。
  • 精華帖|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前沿問題?來看大咖們怎麼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實施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正在徵求意見,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持續成為焦點問題。11月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成立的「網際網路司法治理研究中心」舉辦了「數字經濟背景下個人信息保護的司法實踐與前沿問題」研討會。
  • 揭秘18屆北大新生數據!這3個星座新生最多,還有4對雙胞胎考北大
    揭秘18屆北大新生數據!這3個星座新生最多,還有4對雙胞胎考北大據統計,2018年北京大學共錄取本科新生3047人,來自全國983所不同的高中,還有港澳臺的64名學生,數學英才班學生有20名,留學生330名,軟體工程二學位150名。
  • 北大醫院教授熊卓為之死(二)
    這起原本屬於個人與醫院之間的醫療糾紛,正是由於「非法行醫」四個字,加之以北大醫院的聲望,經由央視等媒體報導後,最大程度地刺激了公眾由此及彼的關聯神經,在醫學界及相關部門引發討論的軒然大波,在某種程度上意外揭示了當前醫學執業制度在現實操作中的尷尬。
  • 起底AI看手相行業:小心個人隱私洩露!
    用戶可通過掃碼進入測試頁面,上傳右手照片即可AI「看手相」,還能一鍵生成帶有自己頭像的海報分享出去,從形式上看是一個測試類H5。 南都記者調查發現,AI面相、手相測試的背後因涉嫌洩露個人隱私問題而備受關注,相關公號此前就曾被警方提醒有洩露隱私風險。
  • 萬字長文丨微眾銀行嚴強:數字經濟時代,隱私保護的道與術
    數字經濟時代,我們一邊享受著數據爆發式增長帶來的便利,一邊也困在數據安全中難以自拔。小到詐騙簡訊、快遞信息,大到財務狀況、健康狀況、網絡足跡,我們的個人隱私數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對於銀行來說,數據安全更是一條「生命線」。一次事故的發生,可能造成億萬級的損失,數億家庭將受到影響。
  • 已故北大教授王瑤:不要做「二道販子」一樣的偽學者
    北大中文系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山西省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精神的魅力——王瑤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研討會」。會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溫儒敏、北大中文系教授嚴家炎、孫玉石、謝冕、陳平原、錢理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園等對王瑤進行了回憶與追思。
  • 大數據時代該如何保護面部隱私?
    近日有媒體報導,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人臉數據0.5元一份、修改軟體35元一套。
  • 個人數據隱私保護,全球資訊,9月10號
    黑莓解釋說,有了新的歐盟專用數據中心,企業將能夠在發生自然災害、恐怖襲擊或其他重大突發事件時,通過任何設備安全地與員工和其他組織進行通信。2. 愛爾蘭命令Facebook停止向美國發送用戶數據據知情人士透露,歐盟隱私監管機構已向Facebook Inc.發出初步命令,暫停向美國傳輸其歐盟用戶的數據。
  • 北京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郭耀:引領資訊時代鋒銳,探索數字智能玄微
    各位同學應該都是「00後」,在過去二十年我們看到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網際網路時代,網站的時代,中國的百度、新浪、淘寶、QQ發展的時代;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則屬於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手機導航、滴滴打車、共享單車……這是過去十年的發展成果。我們可以看到,僅僅用了十年,地球上智慧型手機的總數已經超過了總人數。
  • 儒家怎麼看待數據隱私問題——兼論「數據化儒家」的可能性
    筆者將試圖指出,儒家學說的核心經濟學命意,乃是將經濟與社會活動的數據管理權儘量鎖定在宗族層面上,而與之對應的「秦政模式」,則試圖通過對於上述數據的透明化而建立起古典時代的「大數據管理模式」。因此,與一些自由主義者對於儒家「壓抑私營經濟主體之自主權」的指控相反,古典儒家(特別是漢儒)或許恰恰是通過了某些複雜的「費邊戰術」來為宗族層面上的「數據隱私權」提供了特定的保護措施。
  • 北大網紅教授薛兆豐信息已被北大國發院官網刪除
    薛兆豐此次離職的原因涉及到三個方面,一個是觀點之爭,一個是身份之爭——即不是北大校聘教授,只是國發院院聘教授,第三個便是專業之爭,即沒有專業期間的學術論文發表。有一些人認為,薛兆豐沒有學術文章不能稱為教授,水平不夠,持有這類觀點的人數也不算少。
  • 前北大教授性侵女生致其自殺?當事人瀋陽回應
    原標題: 前北大教授被指性侵女生致其自殺獨家回應:均為惡意誹謗4月5日下午,前北大中文系教授,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瀋陽,就被舉報曾性侵女生並導致後者自殺一事,獨家回應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稱,舉報文章中指責均為「惡意誹謗」,「保留控告的權利」。
  • 守護數據安全 個人信息保護「交規」日臻完善
    今日起,本報推出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報導,直面難點、共同求解,敬請關注。  見習記者 李穎超 杜曉彤  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針對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發聲。日前,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演講時,再次強調金融數據安全問題。
  • 網友擔憂「同名」小程序侵犯個人隱私,回應:數據均來自網絡
    網友擔憂「同名」小程序侵犯個人隱私,回應:數據均來自網絡 實習生 王曉蕾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18-11-23 17:51 來源:澎湃新聞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深圳分院「X計劃」丨王雪:在光華,展開夢想的...
    王雪北大光華MBA2019級全日制班2014級光華「X計劃」學員我叫王雪,在2014年獲得了光華MBA「X計劃」的預錄取資格,2015年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畢業以後,一直從事一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工作
  • 浙江對洩露個人隱私零容忍
    浙江省第六十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疫情防控期間收集和使用的個人隱私信息,我省落實主體責任到位,明確「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對個人隱私洩露的情況零容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省積極運用「大數據+網格化」等技術手段,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精密智控機制,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北大考古學教授吃完燒雞擺出一具「人骨」(圖)
    教授邊吃邊用雞骨頭在盤子裡拼出一具「人骨」,用蝦片圍成一圈裝飾,擺得差不多了對她說「照個相吧」,她便用手機照下了教授為它「痛哭」、向它敬禮鞠躬的照片,還錄了他唱國際歌的視頻。「兩個服務員一直在旁邊看,笑了半天了。那個服務員小後生,用手機照了好幾張,還不讓那個女服務員收盤子,還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