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汞礦遺址
每年嘉德拍賣公司舉辦的春秋兩場拍賣會,都會在收藏界引起極大關注。說起2015年11月的嘉德秋季拍賣會,至今仍有藏家記憶猶新,一幅3.1平尺中國畫《萬山紅遍》從5800萬元起拍,經過數十輪的競奪,最終被場外神秘買家以1.84億元的天價成交,成為當年中國秋拍首件過億的拍品。
這幅《萬山紅遍》是李可染用故宮內府硃砂創作的作品,是畫家創作生涯中的巔峰之作,畫面中硃砂和墨色交相輝映出一派金秋景色,整幅畫在濃鬱的硃砂紅色映襯下,滿目紅山,意境非凡。40多年前,這幅《萬山紅遍》被榮寶齋以80元從李可染手中收下,如今竟以1.84億元成交,震驚了收藏界。不管是藏家炒作,還是市場漲勢,加之近年來掀起的硃砂收藏熱,使得硃砂市場價格一路攀升。
歷經滄桑歲月的萬山
萬山,在3000多年前就有硃砂開採與冶煉的歷史,硃砂被列為貢品進貢朝廷。萬山,是中國最大的汞礦產品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汞都」;萬山,曾經車水馬龍,一片繁榮……
中國是世界上出產硃砂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硃砂主要出產地就在貴州東部銅仁地區的萬山。萬山的硃砂石,藏量豐富,品質上乘,顆粒碩大並伴有圍巖,顏色鮮紅,光彩照人,觀賞性極佳,千百年來,萬山硃砂遠近聞名。
我們從省會貴陽出發,乘坐高鐵1個半小時到達硃砂古鎮站,再乘車十幾分鐘便是硃砂古鎮。帶著好奇之心,走進這個古老神秘的硃砂王國。
硃砂古鎮大門曾是進入萬山礦區的通道,現在一座宏偉壯觀的大門映入眼帘,整座大門顏色紅潤非常耀眼,這是硃砂紅,其造型據說是仿漢闕建造,大門正中上方,四個金色大字「硃砂古鎮」格外醒目。大門左側山壁斜坡上是青龍白虎和朱雀龜蛇的巨幅圖案,給古老的萬山,平添幾份神秘色彩。
硃砂古鎮大門
進入景區,第一印象就是這裡的老建築保存完好。一排排呈現工業革命時代氣息的老房屋吸引眼球,牆上「抓革命促生產」「工業學大慶」的標語清晰可見,耳邊響起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歌曲,不由想起那個年代汞礦工人們風風火火搞建設的勞動場景。
萬山,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硃砂開採與冶煉的歷史。據《漢書·地理志》和《後漢書·郡國志》記載:「談指出丹」,「夜郎出雄黃」。漢朝時期,萬山硃砂已在全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自唐代起列為貢品運送朝廷。宋代沅州通判朱輔著《溪蠻叢笑》記載:「辰錦砂最良,砂出萬山之崖為最,伶佬以火攻取。」至今,在萬山仍有多處坑洞的遺蹟中留下了遠古時期爆火裂石的痕跡,記錄了世界上最久遠的採礦歷史和世界上最原始的汞礦開採、冶煉的方式。萬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硃砂集中地。因此,萬山成為中國最大的汞礦產品生產基地,其汞礦資源和汞產品產量的規模列為中國之首,亞洲之冠,世界第三,故被譽為「中國汞都」,也被譽為「硃砂王國」。
礦區的老建築保存完好
硃砂又稱丹砂、辰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具有經久不褪色的特性。中國紅的紅色就取色於硃砂,以至硃砂被賦予了中國式的特別意義。自古以來,硃砂被作為鎮宅避邪之珍寶,藥用可安神、定驚、明目、解毒,色彩鮮紅靚麗可作顏料,觀賞性極佳,又是鍊汞的主要原料。由於硃砂的產量少,物以稀為貴,自然受到藏家們的青睞。
說到硃砂就離不開萬山,萬山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古老久遠的故事。據傳在西周時期,一梵氏女子在崖壁上沿著丹脈敲鑿取丹砂,久敲久鑿而成洞穴。梵氏將鑿得的丹砂獻給武王,武王服用後,不僅治好了心悸不寧的毛病,而且神清氣爽,顏面紅潤,體力倍增。便敕封產丹之山為「大萬壽山」,到了元、明、清代簡稱大萬山,從近代民國開始便稱作「萬山」。
原來的礦車變成了美化的花壇
新中國成立後,萬山的礦山由國家接管,為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曾先後組建和調集國內的地質隊、冶金公司等,把中央和省屬縣級企業集中在萬山進行規模化勘探開採。1966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萬山特區隸屬銅仁地區,萬山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工業特區。
作為全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萬山曾經創下日生產礦石千噸的歷史。礦井下3000多人、地面上4000多人同時作業,成為萬山最繁榮的時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一車車滿載礦石的卡車絕塵而去,大規模、超強度的開採,留下的只有滿目瘡痍的礦山,萬山的汞資源逐漸枯竭,汞礦生產日益萎縮。2002年礦區被迫實行政策性關閉,結束了萬山千年採礦的歷史。
萬山國家礦山公園
2009年萬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是貴州省唯一享受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的地區。萬山利用國家給予的支持政策,進行「產業原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的轉型發展,依託工業文明、硃砂文化和萬山秀麗的喀斯特巖溶地貌自然風光,轉型為萬山國家礦山公園。2015年,又引進江西上饒吉陽集團,以萬山獨有的硃砂歷史文化為主題,按照5A級景區標準投資打造「硃砂古鎮」。
2018年底,隨著高速鐵路的開通,隱藏在大山裡的萬山,忽然呈現在人們眼前。當地政府為了大力宣傳萬山硃砂,特向鐵道部申請將原來站名「萬山站」改成了「硃砂古鎮站」。曾經車水馬龍的「中國汞都」,如今變成了文旅結合的「硃砂古鎮」。
廢棄的礦洞都變成了景點
古老神秘的採砂礦洞
萬山硃砂多為鮮紅豔麗,黑硐子出產的硃砂呈烏黑色,一度成為爭奪之地;神秘的仙人洞,有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古老故事;長達970多公裡的礦洞堪稱「地下長城」,成為世界奇蹟……
來到萬山,我們最想探訪的就是開採硃砂的神秘礦洞。相傳,萬山硃砂的採掘從秦漢時朝開始,唐代興盛,明朝洪武年間,萬山建立起了水銀硃砂廠。到了晚清光緒年間,又有英國和法國成立的英法水銀公司進入萬山,帶來當時先進的機器進行開採和冶煉。民國時期,建有沙俄和前蘇聯的採礦企業,後來由民國政府經營。新中國成立後,創辦貴州汞礦。
如今的萬山國家礦山公園是以老礦區的汞礦礦業遺址為核心景區,面積5平方公裡,汞礦辦公大樓改建為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蘇聯專家樓也建成景點,古代採礦遺址黑硐子、仙人洞、雲南梯和穿山硐等,以及廢棄的礦山,都變成了景點景區。
黑硐子是最古老的採礦遺址,從秦漢時期開採,現在成為礦山公園的主要景點。遺址建起的遊覽步梯,四通八達,貫通各礦洞口,古礦洞前,豎立有中英文的遊覽導視牌,刻有「萬山汞礦遺址」的石碑,矗立在黑硐子礦洞口,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黑硐子的得名,是因這個礦洞的硃砂呈烏黑色。
遺址處在峽谷地貌,絕壁高約100米,凹槽的弧長約150米,絕壁上開鑿有幾十個洞口,洞口的裡面層層疊疊,上下貫通。站在礦洞外,人顯得很渺小,抬頭仰望著古老滄桑的洞口,不尤讓人感到幾分壓抑,氣氛凝重。
進入洞中,一股涼風夾雜著潮溼和礦石味撲面而來,是與洞外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暑熱盡消,巖縫的滲水滴落在耳邊,嘀嘀嗒嗒的悠遠迴響。洞壁上有許多的洞眼,大大小小,相互貫通,洞中有洞,縱橫交錯,撲朔迷離。一會兒似乎到了盡頭,但又曲徑通幽,峰迴路轉;一會兒壓頂三尺,讓人低頭縮頸,一會兒又別有洞天。若不是開發成景區,安裝有指示牌和嚮導帶隊,必定會迷路在洞中。據說礦洞裡的巷道有27條,有些地方採礦坑道多達5層;10餘條主巷道綿延數百米,與新中國貴州汞礦一坑的採場連為一體;洞內遺留的石梯、隧道、刻槽、標記、礦柱等遺蹟,見證了古代礦工的智慧與艱辛。
一路觀賞,一路感嘆,我們也在聲光電的演示中科普了硃砂和硃砂採礦的知識。早在遠古的時候,古人就知道了硃砂的藥用價值,古人在採撿硃砂的過程中發明了「爆火裂石」的採礦方法,就是先火燒熱巖石,再用水爆裂;後來還發明了「溜槽」「掏砂盆」等工具。當然,現代機械化的機器使得硃砂開採能力大大提高了。礦洞裡有古代採礦工具模擬的採礦場景,還有現代的採礦軌道和鐵鏽斑斑的礦車。
坑壁有許多標記是古人標的記號
古老神秘的黑硐子,曾經是拓荒者、冒險家、土司惡霸你爭我奪的場所,這裡還發生了許多刀光劍影的故事。秦漢時期,土人溯河而上發現了這裡大量的硃砂露頭以後,四面八方的拓荒者、冒險家便蜂擁而至,你爭我奪,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武力。唐宋時期,為了爭奪這裡的採礦場,各路幫派人馬,相互格鬥殘殺,不斷造成大規模的流血事件。黑硐子前面原先是一個巨大的坑槽,就是史書上稱「萬人坑」。鴉片戰爭以後,英法以還債相要挾,強租萬山汞礦,成立「英法水銀公司」,僱用了1000餘名工人、300餘童工,盤剝欺壓礦工,楊寵光等80餘礦工在張家灣武裝起事,給掠奪者以沉重打擊,萬山也成為貴州工人運動的首發地。
仙人洞因仙女石而得名,與黑硐子連接在一起,分為上、中、下三層,洞內壁坑道縱橫交錯,枝蔓橫生,形成巨大的地下網絡。坑壁有許多標記,都是古人用以標明礦床及掘進方向的記號,便於礦工在漆黑、幽深的洞中不致迷途。洞頂棚碩大的疤痕,是當年「以火攻石」的印記,清晰可見。在通往仙人洞的山梁上有個威靈寺。據傳秦漢時期有位煉製「仙丹」的道長,在此傳道、煉丹,威靈寺往下百餘米,一尊獨峰拔起的仙女石就矗立在那裡,傳說就是天界七仙女的化身。
萬山硃砂,歷經千百年來的開採,其地下坑道縱橫交錯、層層疊疊,近似迷宮,坑道長達970多公裡,堪稱「地下長城」,規模宏大、世界罕見! 萬山硃砂的採礦集中地面積達到 338平方公裡,到2001年10月18日貴州汞礦枯竭關閉時止,從古至今開採的洞穴有478處。這些地下坑道礦洞,層層相連、蜿蜒曲折,是人工開鑿的一項恢弘工程,原始開採的痕跡保留至今,具有較高的文化科研價值。
2006年,黑硐子、仙人硐等古礦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萬山礦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礦山公園;2009年,萬山被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2012年11月,萬山礦區遺址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奮鬥拼搏奉獻的萬山人
末代礦長的萬山故事
謙稱自己是「末代礦長」的李曉康,為中國攻克了超高純度汞的項目;書記王恩濤,為還國債帶領萬山人與國家共患難、同進退;井下礦工吳應澤,發現「硃砂王」,放在安全帽裡小心護送;地質工程師劉存敏,精心製作「萬寶山」,為國慶獻禮……
在硃砂古鎮,我們見到了貴州汞礦的最後一任礦長李曉康。今年69歲的李曉康,退休後時常到硃砂古鎮向遊客講述萬山的故事。1976年貴州工學院畢業後,李曉康就來到萬山礦區,從基層技術員到生產礦長兼總工程師,一直幹到2001年貴州汞礦關閉,他自己謙稱為「末代礦長」,見證了萬山的興衰與變遷。
李曉康說,作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汞礦給萬山築起了工業名聲,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萬山一度被稱為「小香港」「小深圳」。鼎盛時期,礦裡在冊員工8000多人,職工和家屬有3萬多人,礦區配套的學校、醫院、商店等等應有盡有。
在李曉康的汞礦生涯中,最引以為自豪的是他在汞礦科研所擔任所長期間,為我國攻下了超高純度汞的項目。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要加入國際氣象組織,要求中國的氣象測量氣壓計,測出的數據要和其他國家進行比對,數據必須吻合到小數點後13位,否則國際氣象組織將不承認提供的數據。要確保氣壓計測量精度,就要攻克提純七個9的超高純度汞,而當時我國技術只能到達六個9,要提高一個9 的純度並非容易。接到任務後,李曉康帶領他的團隊在實驗室裡連續奮戰了50多天,小心翼翼將他們提純的超高純度汞送往北京,當中國氣象數據送往國際比對時,精準度達到了小數點後14位,中國氣象順利進入了國際氣象組織。
王恩濤帶領萬山人奮鬥拼搏
在萬山礦區,提到王恩濤這個名字,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在萬山十年時間,帶領萬山人奮鬥拼搏,為國家做出了巨大奉獻。
王恩濤1948年隨「二野」揮師南下來到貴州。1952年調到貴州汞礦歷任人事主任、副經理、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等職,一直到1963年。他在萬山工作10年,深得廣大礦工的愛戴和尊重,他團結工人群眾奮鬥拼搏,開展技術革新運動,使汞礦的生產和建設實現了大發展、大變化。在中國償還蘇聯欠債期間,萬山整個礦區天天燈火通明,工人不舍晝夜,加班加點生產。王恩濤帶領萬山人與國家共患難、同進退。使汞產量在1959年至1962年的4年間年年超千噸,創歷史最高紀錄,全部用於償還債務,向蘇聯出口汞5000多噸,累計擔負起了對蘇還債的半數款項。萬山為中國償還外債,立下了汗馬功勞。1963年10月,周恩來在接見萬山汞礦的同志時說:萬山汞礦生產的汞是「愛國汞」,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候,萬山人作出了無私奉獻。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裡,珍藏著一顆重量達237克的硃砂,長為65.4毫米,寬35毫米,高37毫米,被稱為中國的「硃砂王」。整個硃砂晶瑩剔透,質地純正,色呈暗紅,稜角分明;一側與白色水晶石連生,與硃砂紅白相間、相互輝映,瑰麗無比。說起「硃砂王」的發現,不能忘記吳應澤、李代啟、黃毛狗等等千百個汞礦人。
奮鬥拼搏奉獻的萬山人
1980年9月的一天,貴州汞礦巖屋坪分礦井下工段硃砂班的李代啟、吳應澤、黃毛狗等礦工,和往常一樣採集硃砂。爆破工、灑水工、松巖工完成後,硃砂班的工人開始工作。在昏黃的燈光下,「蛤蟆窿」裡一個閃亮發光、起菱角狀、有鴨蛋大小的硃砂靜靜地躺在那裡,吳應澤用五節手電筒照射,一下看得驚呆了,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這麼晶瑩剔透的硃砂。他大聲喊著在不遠處工作的硃砂班班長李代啟和工友黃毛狗,小心翼翼地取出硃砂,生怕有一點閃失弄壞了硃砂,他裡面用炸藥包裝紙、外面用工作服輕輕地把「硃砂王」包好,然後放在安全帽裡,護送到分礦辦公室馬上上報。當天晚上就派車送到礦總部,然後又把「硃砂王」送往北京,珍藏在國家地質博物館。1982年中國人民郵政為「硃砂王」發行了一套三枚特種郵票。
1959年初,為慶祝新中國十周年北京人民大會堂竣工,貴州汞礦要向人民大會堂贈送一件硃砂工藝品。礦黨委書記王恩濤找到地質工程師劉存敏,又安排兩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技術工人,他們用了五十多公斤硃砂和各種規格水晶石等原材料進行精心製作,選用的是巖屋坪質地純正、晶瑩剔透的硃砂。花了近10個月時間,一件名為「萬寶山」的硃砂工藝品製作完成,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存放於人民大會堂東大廳二樓。
萬山因硃砂資源而構築了一個個歷史的界碑,又因歷史中的創造而豎立起一座座精神的豐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歷史不會忘記萬山,不會忘記貴州汞礦一代代敢於創新的生產者。
萬山硃砂
硃砂觀賞收藏方興未艾
世界硃砂看中國,中國硃砂看萬山。萬山硃砂,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博物館和斯密森博物館都有收藏。萬山硃砂,因品質上乘而名揚,又因資源枯竭而稀缺,市場價格一路攀升……
近年來,隨著硃砂古鎮旅遊的興起,萬山依託現有特色資源,實現文化資源向旅遊資源、資金資源的轉變,迎接「大旅遊」時代的到來,加快萬山轉型發展,硃砂大觀園、硃砂工藝品產業園、硃砂電商企業孵化園等園區的建成,使硃砂產業成為萬山新的經濟增長點。
走進硃砂工藝品產業園,整齊的廠房排列在園區道路兩旁,生產加工的機器聲音,在耳邊嗡嗡作響。乘電梯直達三樓展廳,眼前的奇石、吊墜、手鐲、硃砂畫等硃砂工藝產品琳琅滿目。
園區負責人告訴我們,2016年萬山政府利用經濟開發區的標準化廠房,以發展硃砂工藝產品為主體,建設一個集旅遊工藝品研發、培訓、生產、檢驗、銷售、展示於一體的硃砂工藝產業園,園區佔地110畝,建成硃砂工藝品加工標準廠房14棟,項目完成總投資將達約7億元。目前,已有58家企業籤約入駐硃砂工藝產業園,吸納就業創業2000多人,硃砂工藝品擴展到6類100多個品種類型,先後研發出300多項新技術、新工藝和硃砂工藝系列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日本、新加坡、韓國、臺灣、香港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實現年產值3.2億元。昔日的萬山汞礦人,現今變身為硃砂文化的傳播者。
在世界範圍內,硃砂的產地也不少,數量也很多,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沿岸山脈、墨西哥的查爾斯、南斯拉夫的阿弗拉等。但中國產出的硃砂晶體,形體完整色澤鮮豔,在國際市場上被公認上等品,中國硃砂的產出地以貴州萬山、湖南新晃等為主。
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出產過一顆1英寸長的硃砂晶體,重30克左右,售價為1500美元,當時創下世界最高價,此售價為硃砂晶體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奠定了基礎。硃砂王族,就是以美國卡希爾礦出產的這顆硃砂晶體作為標準,即長度大於1英寸,約25毫米,重量大於30克。據收藏界統計,全世界現存的硃砂王族成員僅有50多顆,國外有10顆,中國有40多顆。其中,貴州有10顆留存在民間收藏者手中,另外30多顆被分散在北京等地的收藏者收藏。
萬山硃砂工藝品
說到硃砂的市場價格,萬山硃砂在上世紀50年代,就對品種進行過分類,其價值也是按類論價。當時,萬山硃砂品種劃分為八個等級:高裝朱寶、中裝中寶、頂紅片砂、血紅大片、青紅大片、紅雲片、青雲片、細砂。80年代,萬山硃砂劃定出九種等級15 個品種,其中最大的特型砂一等每顆200 克以上,一直到最小的米砂每顆2.5毫米。由於硃砂的開採條件受限,一般硃砂結晶細小,多為1毫米左右的顆粒,而大於5毫米的鮮紅硃砂晶體,被各國藏家爭相收藏。
硃砂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瑰麗神奇的寶貝,是含蓄質樸,美麗天成的觀賞石,已成為國內外自然博物館和個人收藏家爭相收藏的珍品。有藏家說,收藏硃砂就是珍藏萬年滄桑永不消失的美麗。決定硃砂晶體價格的條件較多,但一般用晶體大小進行標定。透明、半透明的純淨硃砂,以體型大,結晶好者為收藏上品。晶形完整、稜角清晰、色澤鮮紅、透明度好的價格較高。
現在,萬山硃砂只要晶體形體完整,色澤鮮豔,在國際市場上,5毫米至10毫米售價達200美元。2016年,萬山舉行首屆硃砂拍賣會。一件名為「萬山紅」硃砂,長度55釐米,起拍價為8萬元,經過幾輪競價,最終以49萬元成功拍賣,成為拍賣會的標王。
隨著硃砂古鎮旅遊的興起,硃砂不僅是萬山的文化元素,更是萬山打造的旅遊文化品牌,硃砂產業也成為萬山新的經濟增長點,歷經了千年滄桑歲月的硃砂王國將會迎來一個新的輝煌時期。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5期《藏天下》雜誌)
圖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蕭宇
喻棟柱
編輯陳藝
視覺胡蕊
編審黃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