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冷戰時期曾造「太空戰艦」,裝23毫米機炮卻只從事偵察任務

2021-01-09 迷彩派軍評

假如說起太空戰艦,很多人都會想到美國和日本的廣大科幻題材電影和動漫,甚至很多人會認為人類首個太空戰艦將是美國人研製製造出來的。然而,早在冷戰時期,蘇聯就將「太空戰艦」付諸實現,雖然此時僅僅是利用人在太空執行軍事偵察任務。1973年至1976年間,蘇聯共發射了3個「鑽石」空間站,分別為「禮炮2」、「禮炮3」和「禮炮5」,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甚至為「鑽石」計劃設計的「質子」大型運輸補給飛船,如今已經成為了國際空間站核心艙的基礎。

為「鑽石」計劃研製的「質子」運載火箭其改型仍在使用

1964年10月12日,蘇聯第52試驗設計局總設計師V·N·切洛梅相應蘇共中央的命令,提出要建造名為「鑽石」的新型地球軌道站複合體,這種重量為20噸的空間站將使用UR-500K「質子」號三級火箭來發射,由兩至三名軍官組成的成員組輪流到站上工作。「鑽石」空間站預計將飛行1至2年,在此期間航天員將進行試驗和「科學」活動,主要是使用光學設備和照相偵察設備收集地面情報。「鑽石」空間站將被首先發射,之後發射「聯盟」飛船搭載太空人進入空間站後才能完全啟動全部系統。

此時正值蘇聯航天計劃快速發展時期,「鑽石」並不是唯一的載人軍事航天項目。20世紀60年代末,還有至少三個類似項目也在同時進行,分別是:天頂設計局的「螺旋」小型太空梭攔截器;科茲洛夫的「星辰」項目,該項目使用改進型「聯盟」飛船執行快速反應偵察任務;科羅廖夫設計局的「聯盟VI」平臺,該平臺主要採用「聯盟」飛船改進等。

在今天可能有人會說偵察衛星要比這些用來偵察的載人空間站更加實際,可是在20世紀60年代,自動化偵察系統尚未達到成熟,再加上蘇聯已經在太空競賽中確立了遙遙領先的地位,並且在「東方」號上的試驗也表明由人在太空對地面軍事目標進行觀測有潛在的優越性。

可是到了1969年,由於經費短缺和內部政治矛盾等諸多原因,蘇聯軍方取消了除「鑽石」計劃外的所有項目,而且「鑽石」計劃的規模也被大大縮小了。不過由於美國在航天領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NASA正全力以赴為其發射第一個空間站「天空實驗室」的發射最後準備工作時,蘇聯開始著急了。蘇聯認為一定要在「天空實驗室」之前將空間站射入軌道,並發布了備忘錄稱「美國『天空實驗室』軌道站的發射日期已定在1973年4月30日,因此務必採取一切措施,不得遲於1973年3月發射載人空間站」。然而,1973年2月3日,運載「鑽石」的「聯盟」火箭在地面測試時出現了故障,發射時間不得不延遲。直至1973年4月3日中午12點,第一個「鑽石」空間站「禮炮2」號才發射升空,飛行高度214.8KM至259公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入軌的載人軍事空間站。4月11日,「禮炮2」進入了261至296公裡的新軌道,地面控制人員立刻打開了其「瑪瑙1」照相偵察系統及ASA-34相機。可是,剛進入工作不久的「禮炮2」就出事了,4月14日中午12:30「禮炮2」飛出了地面站的無線電「視野」,4月15日在第188圈軌道上飛行時,地面人員認為它發生了故障。4月28日,蘇聯塔斯社宣布「禮炮2」在「檢驗了經過改進的各站載系統的設計並進行了太空試驗後,已經完成了其飛行計劃」。4月29日,與地面控制站拾取聯絡的不斷翻滾著墜入了紐幾內亞以東3000公裡處的太平洋赤道海域。

第一個「鑽石」空間站「禮炮2」的失敗,促使蘇聯政府制訂了新的計劃。可是,有些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尤其是「聯盟」貨運飛船。不過很快第二個「鑽石」空間站就成功發射了,1974年6月25日,「質子K」火箭將「禮炮3」成功送入了219公裡至270公裡的初始軌道。在隨後的幾天裡,地面控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軌道機動。7月3日,「聯盟14」飛船成功將兩名太空人送入太空,並進入了「禮炮3」,隨後他們開始了多種多樣的「科學」工作。兩周後的7月17日,航天員們將拍下來的膠捲和試驗結果裝入返回艙,於7月19日安全返回地面。1974年8月26日,搭載第二批成員組的「聯盟15」成功發射,進入了高度193.4公裡至於235.2的初始軌道。可是,他們卻在與「禮炮3」的兩次對接嘗試都失敗了,由於消耗了過多推進劑,他們不得不放棄任務。

在隨後的幾個月裡,「禮炮3」進行了一項未具體說明的工作計劃。在此期間,它進行了幾次軌道機動,唯一被蘇聯方面提到的試驗只有確定彈道和氣動特性以及陰曆和力矩對太陽能電池陣位置變化的影響。直至1974年12月25日,蘇聯宣布「禮炮3」計劃即將終止。1975年1月24日,第二個「鑽石」空間站「禮炮3」接到地面指令在太平洋上空脫軌,進入大氣層並墜毀。後來由消息指出,「禮炮3」內部出了問題而脫離軌道。但人們對於「禮炮3」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

1976年6月22日,第三個「鑽石」空間站「禮炮5」成功發射,進入了相對標準的「軍用」軌道,其高度為260公裡至270公裡。7月6日,其第一個乘員組乘坐「聯盟21」成功升空。7月7日,「聯盟21」飛船與「禮炮5」成功對接,隨後開始了以照相偵察為主,其他科學實驗為輔的試驗。42天後的8月17日,「禮炮5」的警報器突然名叫起來,所有的燈光全部熄滅,一部分系統也完全停止。太空人們檢查發現,「禮炮5」的生命保障系統停止運行,空間站也拾取了姿態控制。不久之後,經過努力兩名太空人們成功將「禮炮5」恢復到了正常姿態。然而,其中一名太空人開始頭痛、失眠、噁心和食欲不振,緊接著另一名太空人也開始出現相同症狀。於是,地面決定讓乘員組立即返航。當「聯盟21」飛船在8月24日開始與「禮炮5」分離時,對接點上鎖栓未能打開,使得飛船始終與空間站連接,之後與地面的通信也中斷了。太空人們用了一堆方法,在「聯盟21」與「禮炮5」繞了地球整整一圈後才有一點鬆動。不過好在與地面通信後發出了一系列指令,兩者才終於分離。1976年10月14日,又發射了「聯盟23」飛船,成功進入了高度194公裡至249公裡的軌道,此次的乘員組攜帶了探測「禮炮5」內空氣檢測和化合物探查的設備,以及防毒面具。此外,此次的乘員組中還有一名海軍軍官,顯然這是為了對美國艦船進行觀測。可是,「聯盟23」也出現了對接失敗的情況,由於耗費了過多推進劑,地面控制中心命令其返航。1977年2月7日,「聯盟24」飛船成功升空,進入了高度184至346公裡的軌道。此次乘員組的主要任務是「確定空間站內是否受到毒氣汙染」,並利用所儲備的供氣密過渡艙用的壓縮空氣來更新站內空氣。在對接時,「禮炮5」的對接系統又發生了故障,使得太空人不得不採用人工控制,2月8日才成功完成了對接。之後,經過檢查,表明空氣正常。於是,航天員們用了兩天時間重新激活了軌道站內的各個基本系統,還更換了機載計算機的部件,並進行了一系列照相偵察和「科學」實驗。2月25日,「聯盟24」脫離了空間站,並於當日著陸。在之後的幾個月,「禮炮5」以自動飛行方式繼續從事「科學研究」,直至到了1977年8月8日,「禮炮5」從太平洋上空脫軌,進入大氣層焚毀了。

CG重現的「鑽石」計劃「禮炮」空間站

「鑽石」計劃的「禮炮」系列空間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重約19噸,分別是11F74返回艙、11F75空間站本體、11F76信息回收艙。空間站本體是一個圓柱體,分為粗細兩個艙段,粗艙直接4.15米,細艙段直徑2.9米,重約15噸,長11.61米。粗艙段最引人注目的是「瑪瑙1」照相偵察系統,整個系統包括一臺最長達6.375米的大型可變焦距光學望遠鏡,用來對地球地面的木木進行觀測,據稱能夠識別1米的目標。「瑪瑙1」還有一個與望遠鏡一同使用的ASA-34R地形相機和SA-33R恆星相機,以供觀測使用。此外,「禮炮」系列空間站還有其他13臺光學設備,包括一臺0D-5光學取景器,航天員利用該儀器可讓空間站下方觀測的目標「定格」,觀察海上的特定目標,將他們記錄在膠捲上,然後在飛越地面通信站時候將信息傳輸下去;POU-11全景觀測儀,用於對地球表面進行大面積覆蓋;以及解析度100至120米的「伏爾加」紅外相機,探測自然災害的「琥珀P」紅外相機,AFA-M31S和KFK-100遙感相機,以及用於觀察空間站周圍情況的「隼1」潛望鏡。當然,既然「鑽石」計劃的「禮炮」系列空間站是作為軍事偵察站使用的,那麼它上面也會擁有武器。蘇聯人為其搭載了一門由圖-22轟炸機上使用的23毫米機炮改進型號,在測試時其以850米初速打了20發子彈,有效射程3000米,不過其射擊角度極其有限,也從未參與過實戰。蘇聯人認為這麼23毫米機炮並沒有進攻能力,於是將其命名為「盾1,航天員可利用瞄準具轉動空間站,以便23毫米機炮瞄準選定目標。

相關焦點

  • 巔峰時的蘇聯多強?美國想在太空做手腳,蘇聯一番操作讓美國臣服
    他就是蘇維爾共和國,那個曾經讓美國瑟瑟發抖的東方巨人——蘇聯,它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然而世界上還一直存在著他的故事,他的影響力延續到了今天,它的歌謠《娜塔莎》如今仍然在被傳唱。曾經,世界上處於美蘇冷戰的格局,兩個超級大國紛紛在世界上拉起自己的陣營。與此同時,兩個國家展開了一場軍備競賽,這場軍備競賽當中兩國在太空領域也有著激烈的交鋒。
  • 蘇聯航母總覽1944-1945,百花齊誕卻無一盛開的航母計劃
    1944年被搬遷至中亞的蘇聯海軍學院全校師生共同設計了一型航母,那就是紅色超新星——K計劃K計劃標準排水量4萬噸,全長280米,寬30米,雙層機庫設計,三臺升降機,最多能夠搭載106架艦載機,8座雙聯裝152毫米高平兩用炮;4座三聯裝100毫米防空炮,6座雙聯裝100毫米防空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防空炮,22座雙聯裝23毫米機炮。
  • 直擊「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諾夫
    我知道這是設計師給我下達的任務,但是為什麼選擇我,這事只有他知道。」在太空中的24分鐘和自由「漂浮」的12分9秒裡,從準備起飛、到出艙、行走、返回以及著陸的過程中,列昂諾夫和他的同伴經歷了數次難以預料的驚心動魄,有幾次險些機毀人亡。但他的講述卻平靜如水,還輔以各種手勢,並沒有讓聽者感到緊張,讓記者領略到了這位太空人超強的敘述水平和心理素質。
  • 1957年蘇聯將一隻3歲小狗送上太空,63年過去,仍在地球軌道流浪
    上世紀的50-70年代,世界陷入了冷戰之中。但當時的美國以及蘇聯依舊還處於超級大國的競爭之中。不能打仗了,於是他們就開啟了「人類太空史上最敢想也最敢幹的時代」,他們開始了太空競賽。中國稱其為太空爭霸,美國叫做Space Race,蘇聯叫做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
  • 62年過去了,蘇聯送入太空的那隻3歲小狗,現今仍在地球軌道流浪
    除了孟德爾侍弄出豌豆後發現了遺傳規律、薛丁格養育出貓後了解了量子力學的宏觀不確定原理、摩爾根用瀕死的果蠅發現了基因學說外,世界歷史上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動植物實驗,比如說62年前蘇聯送進太空的小狗。由於外太空一直以來是一個無人知曉的存在,科學家不知道當人類上升到太空時,身體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因此很多動物被當成試驗品。但是最早科學技術並不成熟,很多動物還沒能去往太空,便已經命喪黃泉。
  • 阿波羅登月前的冷戰太空爭霸:美蘇兩位宗師級大佬隔空鬥法(上)
    原本根據雅爾達協議,蘇聯將會接管這兩個地區,但是意識到V-2火箭的重要性,1945年4月,美國人專門組織了大批諜報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發起了一場代號為「回形針」的計劃,那就是搶在蘇聯人到來之前,搜刮V-2火箭相關的技術圖紙資料、生產線設備、V-2火箭成品、零部件等。當時搜刮來的這些東西裝了滿滿300節火車,經由13艘貨輪運到了美國國內。
  • 12月23日,一枚殺手衛星被摧毀,美鷹派大佬欣喜:忌憚了足足五年
    美蘇兩國曾經在上世紀的冷戰時期共同對太空發起了進軍,大名鼎鼎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而當初美國為了爭奪在太空中的領先地位,傾盡全力打造了無數衛星。雖然最後冷戰以蘇聯的解體而宣告結束,但是美國也就此開啟了制霸太空的徵程,而就在進入21世紀之後,反衛星武器這個概念又一次被提及,再加上現在美軍又組建了太空軍,因此在間隔了二十多年之後,人類的軍事衝突又一次延伸到了外層空間。
  • 63年前,蘇聯把一隻小狗送上太空,這隻小狗的結局如何?
    在現如今科技極速發展的社會,每個國家都沒有停止過對太空的探索。那麼問題來了,在人類進入太空之前,是否有其它物種登上過太空呢?眾所周知,蘇聯紅軍少校飛行員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但它不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物種,那麼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物種是什麼呢?63年前,蘇聯把一隻流浪狗送上了太空。那麼問題來了,這隻狗最終的結局如何?
  • 史上唯一的太空遇難事件
    當時,美國和蘇聯處於冷戰時期,雙方在航天領域展開了激烈競逐。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率先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先聲奪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反超蘇聯。蘇聯方面必須奮起追趕,於是,1971年4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並很快派遣「聯盟10號」飛船搭載3位太空人前往這個空間站。然而,由於對接階段出現故障,太空人們未能進入空間站。
  • 火星——蘇聯太空探索的噩夢
    蘇聯是人類探索太空的先驅。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蘇聯的太空飛行器第一個降落月球,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火星探測器。蘇聯雖然是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但其發射的所有火星探測器都失敗了。火星簡直成了蘇聯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噩夢。
  • 九霄雲外的電子耳—美國電子偵察衛星簡介
    未來戰爭取得戰場主動權的關鍵時制信息權,衛星偵察由於偵查面積大、範圍廣、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是當前首選的主要偵察手段,未來的信息化戰爭的戰場的制高點是太空。軍用衛星系統主要包括通信衛星系統、導航衛星系統、偵察衛星系統、氣象衛星、測地衛星等。而其中,偵察衛星是最具代表性的軍事衛星,主要通過星載雷達或光電傳感器來獲取地球表面的各種軍事設施部署和軍事活動情況。
  • [東方之子]偵察老英雄裝敵軍長官抓俘虜
    秀要求所屬偵察分隊派出偵察組到敵心臟地區馬家莊抓捕俘虜,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偵察排長曹興德身上。 曹興德:正在開會的時候,敵工科的科長到我們偵察分隊來了。他就來傳達首長的命令。他就講,說是師裡面有指示,指著我名:「讓曹興德,帶了幾個人到馬家莊這個地區抓俘虜,今天晚上就去,明天晚上回來。」當時很乾脆,首長指定了,帶兩個通訊員去,不要帶多了。
  • 中蘇之間炮兵的對比,1969年,蘇聯大炮兵群有多大優勢?
    從明朝開始,明清兩朝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炮,例如佛朗機炮、紅衣大炮等等,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閉關鎖國、技術滯後等一系列的問題,進入19世紀中期之後,與西方列強軍隊相比,這些火炮已經明顯落伍。當時,西方列強開始裝備野戰炮、山地炮等各種火炮,並且開始使用開花彈,威力大大提高。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非常畏懼洋人的開花彈。
  • 1957年,蘇聯將一隻3歲的小狗送上太空,如今它怎麼樣了?
    曾經,蘇聯就將一隻三歲大的小狗送入了太空。但是由於科技力量的薄弱問題,當時並沒有能力讓這隻三歲大的狗狗回到地球。63年的時間過去了,這隻狗狗直到現在還依舊在太空中流浪著。1945年二戰落下帷幕之後,各個國家都從百廢待興的狀態中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後從自己的基礎中發揮起優勢來。也就是說,各個國家都忙著本國的發展。這時候蘇聯作為大國之一,自然也想著探索宇宙。
  • 他在太空漂泊803天,回到地球時,發現自己的祖國沒了
    克裡卡列夫出生在蘇聯時期的列寧格勒,他的父母都是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父親是一位工程師,母親是一家學校的家務主任。從小受到家裡氛圍的影響,他的學習也非常棒。
  • 太空人在太空遇難後,屍體為什麼不能運回地球?只能進行太空葬禮
    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在太空中踏出了飛船艙門,宇宙第一次留下了人類的腳印,太空人成為人類進軍宇宙領域的先鋒。  太空人英文為Astronaut,直譯為「宇宙」「船員」,如同海上劈浪斬荊徵服大海的船員一般,太空人意味著要對抗惡劣的宇宙環境,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 1957年,蘇聯將一隻3歲的小狗送入太空,它的最終命運如何?
    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宇宙的人類,這點幾乎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但事實上,地球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其實並不是人類,而是一隻來自蘇聯的名為萊卡的流浪狗。動物中「豪傑」的選拔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和美國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水平較為發達的兩個國家,在將人類送上太空這件事情上,兩個國家是誰都不肯落後的,都一心想要拔得頭籌。
  • 蘇聯曾把一隻3歲狗狗送去太空,63年過去,它還在地球軌道流浪
    從二戰結束以後,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就從未止步過。前蘇聯和美國開始軍備競賽的時候,也是人類在太空中探索邁出重大一步的時刻。而這所有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一直流浪狗的功勞。前蘇聯曾把一隻3歲小狗送入太空,63年過去,它還在地球軌道流浪,這隻流浪狗值得被人們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