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1969年左右,中國和蘇聯之間步兵、坦克兵的對比,認真的說,蘇聯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今天,我們聊聊蘇聯的炮兵。其實,我國和蘇聯都非常注重炮兵部隊的建設,都建立了一系列的炮兵師。其中,蘇聯建立了16個炮兵師,我國建立了6個炮兵師。那麼,雙方炮兵的對比之後,蘇聯的炮兵群,到底擁有多大的優勢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火炮對戰爭模式的影響。隨著火器技術的不斷發展,除了各種火槍以外,還出現了各種口徑的火炮。從明朝開始,明清兩朝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炮,例如佛朗機炮、紅衣大炮等等,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閉關鎖國、技術滯後等一系列的問題,進入19世紀中期之後,與西方列強軍隊相比,這些火炮已經明顯落伍。當時,西方列強開始裝備野戰炮、山地炮等各種火炮,並且開始使用開花彈,威力大大提高。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非常畏懼洋人的開花彈。
由於火炮的製作工藝複雜,從設計到鑄造都需要很高的水平。因此,截止1937年抗戰爆發之前,我國還無法生產各種大口徑重炮,只能生產小口徑火炮,例如迫擊炮等類型。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擁有武器方面的絕對優勢,尤其是火炮方面。當時,我國的一個德械師,僅僅裝備了36門大口徑火炮。與之相比,日本甲級師團則裝備了100多門中大口徑火炮。在電影《血戰臺兒莊》中,出現了這樣的對白:「不行不行,日本人的炮火厲害得很,人家一頓炮彈,你就垮了,這仗還怎麼打。」
在華北地區,八路軍部隊起初缺乏重武器,對於繳獲火炮非常渴望。例如在影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經常提到日本軍隊的92式步兵炮,表示「真香」。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八路軍繳獲了一系列的武器,其中就包括各種口徑的火炮。到了抗戰的後期,李雲龍在與戰友們吹牛的時候,表示「二營長窮苦人出身,100毫米口徑以下的火炮,連提都不同提。」到了40年代後期,各個野戰軍先後都繳獲了各種口徑的美式和英式火炮,其中包括了155毫米榴彈炮。李雲龍和政委趙剛表示:「當年,咱們就知道日本的92式步兵炮。現在比比看,92式步兵炮算個啥啊「」。
在各個野戰軍中,東北野戰軍的兵力最多,一直兵強馬壯。截止1949年春天,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了103萬人,堪稱是百萬大軍南下。東北野戰軍除了下轄普通的縱隊之外,還下轄了炮兵縱隊和鐵道縱隊。後來,各個縱隊都改編成了軍,炮兵縱隊則劃分為了兩個炮兵軍。在進攻錦州的戰役中,面對堅固的城防工事,東北野戰軍能夠動用上千門火炮進行轟擊。放在1年之前,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在二戰期間,各國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炮,擁有自己的炮兵群。炮兵被拿破崙稱為了「戰爭之神,」尤其是大炮兵群的遠程密集覆蓋。火炮擁有覆蓋面積廣、射程遠等一系列優勢,作用巨大。
二戰期間,蘇聯軍隊把大炮兵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出現了「口徑即正義」的說法。例如在進攻柏林的過程中,面對德軍的拼死頑抗,蘇聯集結了幾千門火炮進行全面打擊。但是在二戰之後,由於核武器和彈道飛彈技術的迅速發展,蘇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組建的火箭軍方面。在一二十年內,對火箭軍的投入非常大。但是,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面對擁有絕對海空軍優勢的美國,蘇聯不得不讓步,撤走了飛彈和駐軍。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後,蘇聯開始集中力量發展海軍,建造了各種類型的驅逐艦、巡洋艦、載機巡洋艦等大型艦艇。在這一階段,蘇聯陸軍的更新換代明顯緩慢。
截至50年代末期,很多蘇聯部隊,還在使用二戰時期的老裝備。從6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最高核心層,出現了很大的人事變動。變動之後的蘇聯核心層,不再只關心飛彈和海軍,更追求綜合發展。尤其是隨著蘇聯的國力逐步增強,蘇聯漸漸進入了鼎盛時代。蘇聯與美國的矛盾逐步加劇,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明顯加快了陸軍部隊的建設。在中東歐的對抗中,蘇聯軍隊擁有武器裝備、兵力數量等方面的絕對優勢。與此同時,蘇聯對陸軍部隊的編制,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戰鬥力已經大大提高。
當時,蘇聯陸軍總計擁有199萬兵力,劃分為16個軍區。下轄了51個坦克師、142個摩託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軍區炮兵師,裝備坦克5.5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飛彈發射架約1570具。其中,一個軍區炮兵師,兵力在8500人左右。總計下轄了2個加農炮旅(144門130毫米加農炮)、1個榴彈炮旅(72門152毫米榴彈炮)、1個加榴炮旅(72門152毫米加榴炮)、1個火箭炮團(72門40管122毫米火箭炮)。請注意,有的火箭炮團,已經換發了16管260毫米遠程火箭炮。
把這種火炮合計,總計為360門火炮,而且基本上清一色的大口徑重炮。為何蘇聯的炮兵師擁有這麼多的火炮呢?請注意,蘇聯的炮兵師採用了四四制,而不是常見的三三制模式。除了蘇聯的炮兵師,蘇聯的坦克師和步兵師在炮兵方面也非常注重。1969年,一個蘇聯摩託化步兵師,裝備了40毫米火箭筒250多具、反坦克炮54門、無後坐力炮36門、迫擊炮63門、榴彈炮54門(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箭炮24門(40管122毫米)。一個蘇聯坦克師,裝備了反坦克炮30門、40毫米火箭筒108具、迫擊炮33門、榴彈炮54門、火箭炮24門,火炮的標準與步兵師相當。
我們看一下同時期我國的炮兵,建國之初,由於長時間的積貧積弱,我國重工業水平還很有限。我國部隊裝備的各種火炮,要麼是戰場繳獲的,要麼則是進口或者援助的。進入50年代中期,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發展經濟和戰後恢復的工作。隨著重工業的發展和軍工體系的建立,我國開始在各種蘇式火炮的基礎上進行仿製,先後出現了54式榴彈炮、56式迫擊炮、59式加農炮等各種火炮。六七十年代的兩次戰爭中,這些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70年代末期,我們的炮兵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截止70年代,我國總計建立了6個炮兵師,起初,基本上都部署在東北、華北等地,寓意很明顯。按照當時的標準,我國的一個炮兵師,下轄了1個火箭炮團、2個榴彈炮團、1個加農炮團。裝備了122毫米榴彈炮、152毫米榴彈炮、130毫米加農炮、130毫米火箭炮等各種口徑的火炮,數量達到了210多門。認真的說,其實這個標準放在世界上並不算低。但是,由於同時期的蘇聯太注重炮兵建設。與蘇聯炮兵師相比,蘇聯的炮兵擁有很大的優勢。關於六七十年代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