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之間炮兵的對比,1969年,蘇聯大炮兵群有多大優勢?

2020-11-25 騰訊網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1969年左右,中國和蘇聯之間步兵、坦克兵的對比,認真的說,蘇聯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今天,我們聊聊蘇聯的炮兵。其實,我國和蘇聯都非常注重炮兵部隊的建設,都建立了一系列的炮兵師。其中,蘇聯建立了16個炮兵師,我國建立了6個炮兵師。那麼,雙方炮兵的對比之後,蘇聯的炮兵群,到底擁有多大的優勢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火炮對戰爭模式的影響。隨著火器技術的不斷發展,除了各種火槍以外,還出現了各種口徑的火炮。從明朝開始,明清兩朝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炮,例如佛朗機炮、紅衣大炮等等,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閉關鎖國、技術滯後等一系列的問題,進入19世紀中期之後,與西方列強軍隊相比,這些火炮已經明顯落伍。當時,西方列強開始裝備野戰炮、山地炮等各種火炮,並且開始使用開花彈,威力大大提高。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非常畏懼洋人的開花彈。

由於火炮的製作工藝複雜,從設計到鑄造都需要很高的水平。因此,截止1937年抗戰爆發之前,我國還無法生產各種大口徑重炮,只能生產小口徑火炮,例如迫擊炮等類型。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擁有武器方面的絕對優勢,尤其是火炮方面。當時,我國的一個德械師,僅僅裝備了36門大口徑火炮。與之相比,日本甲級師團則裝備了100多門中大口徑火炮。在電影《血戰臺兒莊》中,出現了這樣的對白:「不行不行,日本人的炮火厲害得很,人家一頓炮彈,你就垮了,這仗還怎麼打。」

在華北地區,八路軍部隊起初缺乏重武器,對於繳獲火炮非常渴望。例如在影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經常提到日本軍隊的92式步兵炮,表示「真香」。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八路軍繳獲了一系列的武器,其中就包括各種口徑的火炮。到了抗戰的後期,李雲龍在與戰友們吹牛的時候,表示「二營長窮苦人出身,100毫米口徑以下的火炮,連提都不同提。」到了40年代後期,各個野戰軍先後都繳獲了各種口徑的美式和英式火炮,其中包括了155毫米榴彈炮。李雲龍和政委趙剛表示:「當年,咱們就知道日本的92式步兵炮。現在比比看,92式步兵炮算個啥啊「」。

在各個野戰軍中,東北野戰軍的兵力最多,一直兵強馬壯。截止1949年春天,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了103萬人,堪稱是百萬大軍南下。東北野戰軍除了下轄普通的縱隊之外,還下轄了炮兵縱隊和鐵道縱隊。後來,各個縱隊都改編成了軍,炮兵縱隊則劃分為了兩個炮兵軍。在進攻錦州的戰役中,面對堅固的城防工事,東北野戰軍能夠動用上千門火炮進行轟擊。放在1年之前,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在二戰期間,各國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炮,擁有自己的炮兵群。炮兵被拿破崙稱為了「戰爭之神,」尤其是大炮兵群的遠程密集覆蓋。火炮擁有覆蓋面積廣、射程遠等一系列優勢,作用巨大。

二戰期間,蘇聯軍隊把大炮兵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出現了「口徑即正義」的說法。例如在進攻柏林的過程中,面對德軍的拼死頑抗,蘇聯集結了幾千門火炮進行全面打擊。但是在二戰之後,由於核武器和彈道飛彈技術的迅速發展,蘇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組建的火箭軍方面。在一二十年內,對火箭軍的投入非常大。但是,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面對擁有絕對海空軍優勢的美國,蘇聯不得不讓步,撤走了飛彈和駐軍。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後,蘇聯開始集中力量發展海軍,建造了各種類型的驅逐艦、巡洋艦、載機巡洋艦等大型艦艇。在這一階段,蘇聯陸軍的更新換代明顯緩慢。

截至50年代末期,很多蘇聯部隊,還在使用二戰時期的老裝備。從6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最高核心層,出現了很大的人事變動。變動之後的蘇聯核心層,不再只關心飛彈和海軍,更追求綜合發展。尤其是隨著蘇聯的國力逐步增強,蘇聯漸漸進入了鼎盛時代。蘇聯與美國的矛盾逐步加劇,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明顯加快了陸軍部隊的建設。在中東歐的對抗中,蘇聯軍隊擁有武器裝備、兵力數量等方面的絕對優勢。與此同時,蘇聯對陸軍部隊的編制,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戰鬥力已經大大提高。

當時,蘇聯陸軍總計擁有199萬兵力,劃分為16個軍區。下轄了51個坦克師、142個摩託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軍區炮兵師,裝備坦克5.5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飛彈發射架約1570具。其中,一個軍區炮兵師,兵力在8500人左右。總計下轄了2個加農炮旅(144門130毫米加農炮)、1個榴彈炮旅(72門152毫米榴彈炮)、1個加榴炮旅(72門152毫米加榴炮)、1個火箭炮團(72門40管122毫米火箭炮)。請注意,有的火箭炮團,已經換發了16管260毫米遠程火箭炮。

把這種火炮合計,總計為360門火炮,而且基本上清一色的大口徑重炮。為何蘇聯的炮兵師擁有這麼多的火炮呢?請注意,蘇聯的炮兵師採用了四四制,而不是常見的三三制模式。除了蘇聯的炮兵師,蘇聯的坦克師和步兵師在炮兵方面也非常注重。1969年,一個蘇聯摩託化步兵師,裝備了40毫米火箭筒250多具、反坦克炮54門、無後坐力炮36門、迫擊炮63門、榴彈炮54門(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箭炮24門(40管122毫米)。一個蘇聯坦克師,裝備了反坦克炮30門、40毫米火箭筒108具、迫擊炮33門、榴彈炮54門、火箭炮24門,火炮的標準與步兵師相當。

我們看一下同時期我國的炮兵,建國之初,由於長時間的積貧積弱,我國重工業水平還很有限。我國部隊裝備的各種火炮,要麼是戰場繳獲的,要麼則是進口或者援助的。進入50年代中期,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發展經濟和戰後恢復的工作。隨著重工業的發展和軍工體系的建立,我國開始在各種蘇式火炮的基礎上進行仿製,先後出現了54式榴彈炮、56式迫擊炮、59式加農炮等各種火炮。六七十年代的兩次戰爭中,這些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70年代末期,我們的炮兵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截止70年代,我國總計建立了6個炮兵師,起初,基本上都部署在東北、華北等地,寓意很明顯。按照當時的標準,我國的一個炮兵師,下轄了1個火箭炮團、2個榴彈炮團、1個加農炮團。裝備了122毫米榴彈炮、152毫米榴彈炮、130毫米加農炮、130毫米火箭炮等各種口徑的火炮,數量達到了210多門。認真的說,其實這個標準放在世界上並不算低。但是,由於同時期的蘇聯太注重炮兵建設。與蘇聯炮兵師相比,蘇聯的炮兵擁有很大的優勢。關於六七十年代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焦點

  • 1939年,蘇聯和日本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有什麼重大影響?
    蘇日戰爭時,蘇聯的坦克部隊在戰鬥1939年8月20日至31日,蘇聯發動了決戰攻勢,日本被擊潰。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恰好與其在時間上相一致,該條約籤訂一周後,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事件是相互關聯的。這場戰爭對日本有重大影響。1941年,在蘇德戰爭期間,日本作出南下的決策,對美國珍珠港發動軍事進攻。日本的這一決策,決定了二戰的進程,也決定了二戰的結果。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1953年蘇聯援華,為何1958年中蘇反目?毛澤東的堅持
    60年代,蘇聯在中蘇邊境開始陳兵百萬,甚至一度揚言要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新中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然而眾所周知的是,50年代初期,中蘇兩國還曾是關係親密的盟友,蘇聯的援助幫助了中國度過了最艱難的建國初期,中國也在朝鮮戰場上幫助蘇聯穩固住了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地位。為何中蘇兩國會由親密無間的盟友,轉變成為怒目敵對的對手?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曲折故事?
  • 24年有多大變化?中國1996年與2020年登陸作戰能力對比
    但這時的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事建設放緩,實際己已落後於世界軍事潮流了,在陸地戰場上中國陸軍不會畏懼任何敵人,但在海空登陸手段卻是寥寥無幾,24年後,我們又看新的登陸演習,現在的登陸作戰和當年的登陸作戰相比,差別有多大呢? 一:1996年的登陸攻島能力
  • 24年的變化有多大?1996年和2020年中國海軍登陸艦對比
    1996年3月,一場聲勢浩大的多軍軍事聯合演習在臺灣海峽舉行,這次演習出動的軍種包括第二炮兵部隊,海軍和空軍,以登陸作戰演習為核心,多兵種配合,展示了解放軍登陸作戰的能力和決心。但在那個年代,解放軍不管空軍還是海軍,裝備都非常落後,空軍還是以殲6和殲7這樣的二代機為主,僅僅20多架數量有限,且空戰能力較弱的蘇27戰鬥機。
  • 清朝能造巨艦大炮,抗戰8年只造出98門炮,其問題至今影響中國
    在二戰那個年代大炮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二戰中希特勒和史達林都認同炮兵是戰爭之神,兩個國家瘋狂的製造各種巨炮。二戰中各個參戰國生產出數十萬的各類大炮,而抗日戰爭時的中國作為二戰主要參戰國,8年時間裡只生產了98門大炮,炮彈更是各軍隊中的寶貝疙瘩,發射一枚甚至都要師部同意才行。
  • 蘇聯1923年出生的男性,近8成在戰爭中死亡,戰爭是有多麼的殘酷
    而且死於戰場的大多都是青壯年的戰士,戰後據統計蘇聯1923年出生的男性,近8成在戰爭中死亡,也就是說蘇聯在1923年前後出生的人正好趕上了1941年的蘇德戰爭,這部分人正好在18-19歲,由於沒有實戰經驗,一開始上戰場就成為了炮灰。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
  • 大炮專屬上帝?俄「武裝力量總教堂」:炮、兵和天使佔滿壁畫
    在俄羅斯「武裝力量總教堂」(Cathedral of the Armed Forces)內,壁畫的內容不是宗教情節,而是硝煙瀰漫的戰場:天使盤旋在炮兵部隊上方、端著武器的士兵比比皆是,就連畫像上聖母瑪利亞的神情,也一副二戰蘇聯英雄母親的樣子,大義凜然,不怒自威。
  • 中蘇關係破裂:63年前蘇聯為何突然與我國翻臉?原因只有五個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中蘇雙方正式籤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方面廢止了以前同國民政府籤訂的「兩國條約」。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成員,我國一直將蘇聯視為「老大哥」,堅定不移支持蘇聯的許多國際方針。在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中,我國更是親密無間地為蘇聯提供助力,兩國關係十分牢固。然而,63年前蘇聯突然對我國交惡,中蘇兩國關係徹底破裂。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蘇聯對我國翻臉?
  • 清、日陸軍武器差距有多大?
    單論武器,甲午清軍裝備與日軍裝備相差不大,甚至略有優勢如前期所述,據日方統計資料,甲午陸戰,日軍人均只消耗了8發子彈,即擊潰了清朝陸軍。可資對比的是:甲午戰爭前,清軍有大炮和機關炮1733門;日軍有大炮294門。清軍裝備有洋槍23萬支,舊式鳥槍等4萬支,12萬參戰部隊有85%裝備了槍枝;參戰日軍的槍械裝備率則達到了100%。①總體而言,中日陸軍裝備差距不大。若單純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說,清軍還略佔優勢,如藤村道生所言,「北洋陸軍裝備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山炮的日軍優越。」
  • 1946年蘇聯飛彈大躍進運動內幕
    史達林冷靜分析了冷戰即將到來前的嚴重威脅,立即動員全國人力物力,從1946年5月13日開始,正式發動飛彈大躍進運動,決定在核導研製領域超過德國,趕上美國,並在1957年順利完成了既定目標,對此後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蘇聯遭到美國核訛詐威脅  二戰末期納粹德國擁有並廣泛使用的一些飛彈武器,蘇聯人甚至連想都沒想過。
  • 一年之內,美國大量的間諜被蘇聯抓獲,1985年美蘇之間發生了什麼大事?
    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由於雙方都很強大,自然他們誰也不服誰,誰都想爭當老大,由於戰爭已經結束,所以冷戰成為兩國最主要的競爭手段,他們之間除了沒有正式交戰外,在政治、經濟、外交、軍備競賽、貿易等等上都是針鋒相對,相當火爆,不僅如此,兩國較量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互派間諜,刺探對方的情報,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 24年的變化有多大?中國1996年和2020年空軍裝備水平比較
    在上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逐漸將戰機投入到戰場上,空戰也是在一戰第一次打響,隨後後期各國對戰機進行了升級和改進。而戰機在二戰已經成為了主力輸出選手,只不過當時中國還深陷日本侵華的困擾,就算鮮有能使用的戰機,也只能靠進口。
  • 中國的戰機水平,1996年到2020年,到底有多大的逆襲?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1996年和2020年我國兩棲登陸水平,見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今天,我們聊聊當年的空軍和現在的空軍。認真的說,1996年,我國戰機的水平並不高,與對岸存在很大的差距。與同時期的美國戰機相比,差距更加明顯。20多年過去了,雙方的力量對比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氫彈的威力有多大?蘇聯試爆過一顆,蘑菇雲高度超過珠穆朗瑪峰
    在之後的數年裡,不少國家都成功研製出了自己的原子彈,但意圖與美國爭霸的蘇聯並不滿足於原子彈的威力,於是又在後來發明了威力更大的另一種核武器——氫彈。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原子彈的威力是相當恐怖的,基本上一顆就能摧毀一座城市。那麼,氫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其實這種武器不光在歷史上從來沒使用過,就連試爆都要「小心翼翼」。
  • 蘇聯承諾歸還中國領土?翻譯錯了!談判40年中國終於收回1.5個島
    看起來這個數字很小,但只要對中俄、中蘇關係歷史略有了解,就知道能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中俄互為陸地邊界最長的鄰國,兩國邊界是在三百年內逐漸形成的,有著複雜的背景。最初中俄不存在領土問題,因為兩國並不接壤,當時統治中國的大清,甚至都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沙皇俄國。
  • 【12.19】1985年,一架被劫持的蘇聯客機迫降中國……
    這麼晚了來敲門,張持堅知道肯定是有了緊急情況。果然,老康開口就是:「趕緊到省公安廳去了解下情況,有一架蘇聯的飛機降到了齊齊哈爾。」自1959年以後,中蘇關係就出現了惡化,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參見【延申閱讀 一】)更是讓兩國關係跌到了冰點,自此近20年互相批評,鮮有往來。
  • 5年時間,此人就從連級升到了軍區副司令,最後按正團職轉業
    建國後的一段時間當中,有不少人在隊伍裡晉升的速度很不正常。甚至還有這麼一人,僅用了5年時間,就從一名連級幹部直接升到了大軍區的副司令員。此人名叫孫玉國,看到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人都比較陌生,因為這名在建國前根本沒聽說過,抗美援朝時也沒記得有這麼一號人物。
  • 1945年德國投降後,蘇軍能不能推平歐洲,將美軍為首的盟軍趕下海?
    蘇聯進攻西歐是速決戰,強調美國戰爭潛力優勢沒有多大意義。如果蘇聯攻佔西歐大陸,美蘇雙方的戰爭潛力強弱對比就會發生逆轉。 蘇聯方面擁有接近兩倍的兵力優勢,兩倍的陸軍數量優勢,2到3倍的地面戰鬥部隊數量優勢。 1945年5月,在東歐的蘇軍擁有作戰飛機1.6萬架,坦克自行火炮1.5萬輛,火炮、中重型迫擊炮10.8萬門,在西歐大陸的美軍和大英國協軍擁有作戰飛機1.6萬架,坦克自行火炮2.3萬輛,火炮、中重型迫擊炮5萬門。
  • 老照片:1963年卡斯楚訪問蘇聯 古巴徹底成了蘇聯的小弟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差點引發世界核大戰,最後以蘇美雙方的妥協而告終。在這一過程中,卡斯楚是堅決不同意撤出飛彈,赫魯雪夫卻不顧古巴的反對將飛彈撤回蘇聯。這樣做的結果,是古巴人感覺他們被背叛了,蘇古關係一度出現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