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述「佛教孝道」之沿革,佛子不可不知!

2021-01-09 重樓逾陀

佛教孝道與儒孝有何異同呢?

按淨土祖師蓮池袾宏(1535年-1615年)之《緇門崇行錄》云:「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可見漢傳佛教之孝道有入世間與出世間的意義。

佛教道德與孝道

當代西方學者對研究佛教道德方面,應該把問題放在佛教世界觀內理解。而緣起法就是佛教對解釋所有現象之運作的法則,而個人之輪迴亦受到業力所影響,因此佛教對一個人之得救與否並非以最高神明之道德命令、亦非某個社會階層或世俗所決定的。

1.1早期佛教

近代學者包括中村元 、陳觀勝 、史太朗、邵朋、以及冉雲華等已經研究過佛教孝道,並同意早期佛教僧侶及居士確有實踐孝道,但指出當時佛教之孝道只是源於約定俗成,未有在佛經清楚地記錄下來。然而,學者廣興卻找到早期之佛教文獻記載,包括巴利聖典中《增支部》的《知恩經》及其他經皆有記載佛陀教導要供養父母,及拜祭亡父亡母,廣興博士亦歸類出早期佛教徒之孝道是一種對父母的報恩、主要善業行為、及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法則之一。

佛教孝道不但是供養在生父母、亦要拜祭亡故、更要令父母生正信智慧,可見佛教孝道不只重視人間倫理之層面。《知恩經》云:

諸比丘,我有二人恩重難報,那二人?所謂父母也。復有人以母著一肩上,以父著另一肩上,如此生活百、完成百;復其人膽養父母,為他們塗油膏、推拿、澡浴、按摩四支;而其父母在其肩上放屎,即使如此亦能報答父母之恩。比丘當知,復使父母成為無上的主人,相對地統這個充滿七寶的廣大世間,即使如此,亦能報答父母之恩。這是麼原因呢?諸比丘,父母為子所奉獻的太多:他們把子養育成人,他們培養照顧子,他們把子引入這個世界。「比丘當知,父母無信心者住正信,父母無戒者持禁戒,父母性慳者布施,父母無智慧者生智慧。子能如是,其能報恩,甚過父母之恩。」

《雜阿含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受者,以是因緣得生天帝釋處。謂天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顏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於慳悋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慳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供養於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麁言兩舌。調伏慳悋心,常修真實語,彼三十三天,見行七法者。鹹各作是言,當來生此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長阿含經》云:

若使者見世間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則還白天王言:『世間有人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施諸窮乏者。』四天王聞已,即大歡喜,唱言:『善哉!我聞善言,世間乃能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而廣興更引《中阿含部》的《梵志陀然經》指出,佛教孝道亦要受因果報應所影響,按佛教緣起法則中運作。《梵志陀然經》云:

於是,尊者舍梨子告曰:「陀然!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梵志陀然!於意云何?若使有人為父母故而行作惡,因行惡故,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生地獄已,獄卒執捉,極苦治時,彼向獄卒而作是語:『獄卒!當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為父母故而行作惡。』云何?陀然!彼人可得從地府卒脫此苦耶?」答曰:「不也。」

1.2 印度大乘佛教

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孝道之概念被普遍化並涵蓋六道眾生,這是由於他們可能是過去世之父母所輪迴來的。《別譯雜阿含經》云:

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乃至如上所說。復告比丘:「此世間中,無有一人不作汝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及以和上、阿闍梨、所尊之者…

此外,孝道被視為一個人對社會上四類人仕的一般責任,根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詳述了四種恩,包括: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以及三寶恩(即佛教包括法師),提出這可能成為菩薩發願救度眾生之基礎,因為眾生曾經是他們的過去父母。

1.3中國佛教

在中國佛教時期,高僧們引用了很多佛教文獻中有孝養父母,服務統治者,以及建立人格等孝道之教育,用以反駁儒家及道家之批評。如《梵網經》云: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佛大乘戒。

各種採納一些佛經教義而編成的施食儀式法會,亦成為了一個傳統,例如教導超度拜祭亡母及鬼道以至解脫之《蘭盆經》。在《蘭盆經》說: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

中國佛教所倡議之孝道是以佛法超度亡故親人以至解脫為目的,有別於儒家倫理性之孝道,佛教孝道終於被承認為源自早期佛教之教導。

相關焦點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03、緣起緣滅故空真相,用佛法的語言說,即實相(實者,如其實也,非實有之意。諸法如何,便見如何,便說如何,故名實)。對於緣起的真相,佛法除以「無自性」之義來開顯外,還另用一意義深刻的術語來描述,那就是「空」。所以,除了說「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十二門論》觀因緣門)外,同時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中論》觀四諦品)。
  • 「優曇婆羅花」與「曼殊沙華」
    據說此花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開花,是如來降生、金輪王現世之類才開放的祥瑞之花。    隨便搜了下,提到優曇婆羅花的內容大抵如此:引一段不知幾手的佛經,再添油加醋描繪該花的罕見、聖潔、祥瑞,最後號召大家一起合掌感受靈瑞。配的圖片也大體相似,都是一簇細絲,末端掛著個橢圓形物體。就是這般吉祥的東西,我剛才在梨子的包裝紙上見到了。
  • 不可不知!世人對佛教最常見的四大誤解(圖)
    流傳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於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為接納。流傳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願力迥異,應當究明。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沒落,卻能在中國很好的發展?
    中國文化在吸納其他文化時卻仍始終保留了自創的文化],這可解釋了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發展。這種涵攝性的原因可追溯到中國人的思想。儘管在事實上,中國文化也有排斥佛教的史例,如宋明理學家的闢佛、老,「三武之禍」等。但始終「道並行而不相悖」是中國士人的理想信念,兼容並蓄、總貫百家是對有學問的人的讚辭,這些思想形成了士人的寬容性。
  • 「天幹地支」你知不知
    意思是說,由於深山裡面沒有曆法,二十四節氣中小寒、大寒已經過去了,還不知新春即將來臨。這說明紀年對古人來說很重要,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古人是如何紀年的。01「天幹地支」的發展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代文獻文記載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 關於孝道的10句名言,不可不知!
    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孝道」,中國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在漢代,一個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薦去當官的,這叫「舉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漢代皇帝的諡號中就都有一個「孝」字,比如我們熟悉的漢武帝,就是「漢孝武帝」。1、人之行,莫大於孝。
  • 「佛子必備」2020年佛教節日一覽表,值得收藏!
    佛教有很多節日,佛菩薩出生、出家、成道、涅槃都在各自的仰者中形成節日,歷經傳承,孕育出許多佛教節日。其中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臘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個佛教節日。2020年有哪些佛教節日?
  • 魏晉時期儒佛孝道之爭:對孝道倫理認知趨同,對現實考量激烈對立
    儒家學說和佛教就孝道這一影響了(甚至可以說極大地決定了)中華傳統思想的重要道德觀點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爭論和博弈。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兩派關於孝道的不同側重點縱觀整個中國的封建歷史,儒家學說一直以來都以壓倒性的優勢佔據著中國封建思想格局中的主流地位,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卻有一些特殊,無論是王公貴族亦或是文人士大夫,他們大都高舉著儒家學派的思想旗幟,卻信仰著玄佛之道。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有一次,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便回答:「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視之,再過幾年,看他如何結局。」以上對話,既闡揚「忍」是一種美德,亦教授人們如何待人接物之道。
  • 淺談《華嚴金師子章》的「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思想(上)
    本篇試根據章中重點「六相」和「十玄」,說明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華嚴金師子章》全文共分十段,一如喜好用「十」數來論述佛教教義和各種問題的華嚴宗哲學特點,亦包含了法師讚嘆其派別教義圓滿無盡的用意。第七和第八兩段統括闡明「十玄」和「六相」,簡要地分述了「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的觀法,闡明了無盡緣起的內容。
  • 中國傳統文化之孝道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孝,千百年來是中國社會維繫著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查主神」 確認自己本命元神~有助找到人生方向!
    ★「主神」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命元神!有的是說:「主神」、「元靈」、「守護神」或「守護靈」..等都可以~在天上的眾多神明,有一尊或二尊以上.與你較有緣.遇事時可以祈求幫忙或指點,也是你平常修行的最佳本命元神!就好像在凡間,我們有所屬的管區警員.你也可能有戶籍地和居住地的不同管區!
  • 直系親屬去世後的六大禁忌,不可不知!
    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準備壽衣了。 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 2.
  • 不可不知!中元節【普渡禁忌】
    歡迎註明出處「塔羅星座艾菲爾老師」後轉載!今天8/28就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是民間的一個重要的節日『中元節』。可以看見各個廟宇都在舉辦普渡,現在艾菲爾老師就告訴你,關於中元普渡的一些禁忌,記得提醒朋友,讓大家避免觸犯喔。在老師官方微信a529597輸入關鍵字【眼皮跳】,看哪隻眼睛的眼皮跳,用來辦視你的運勢。
  • 「傳承好家風」孝道要先行!豐潤區學校開展「中華好家風·孝道...
    為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任各莊鎮新庄子小學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辦學特點,以「孝道」教育為突破口,引導師生認知孝道,踐行孝道。▼▼▼01廣泛動員,積極組織「中華好家風·孝道」主題徵文。
  • 佛經故事|佛子羅睺羅請求還俗,佛如是說!
    平凡如你我如是,偉大如佛子羅睺羅亦如是。《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就記載了佛子羅睺羅欲還俗的故事。羅睺羅九歲的時候,佛派尊者目犍連為使,請求淨飯王與佛妃耶輸陀羅答應讓佛子羅睺羅出家學道。目犍連好說歹說,最後還是佛出面才讓羅睺羅出家為沙彌。畢竟是佛子,福報異於常人。佛讓舍利弗親授佛法,目犍連傳授戒律。可「羅睺幼稚,習樂憿慢,耽著嬉戲,不樂聽法。佛數告敕,恆不從用,非可如何。」
  • 佛教分裂為「20個部派」,有這2點必然因素!(萬字長文,慎入)
    舍利弗「才明睿智」,聞一知十,頭腦明晰,被譽為「智慧第一」。目犍連「豪爽高貴」。行動神怪,被譽為「神通第一」,動輒想借神通解決問題,較常人偏向理想面的生活。 此外,擁有大勢的弟子有摩訶迦葉,是位忠厚而嚴於持律的僧人,被譽為「頭陀行第一」。因為忠厚,常遭師兄弟的蔑視,釋迦很同情他,甚至將半坐讓給他以示其不可輕視。優波離嚴持戒律,被譽為「持律第一」。迦旃延精於議論,被譽為「論義第一」。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下面進入「心月輪」觀的範疇,也是本法的重心所在。「…內空心中,生起八葉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觀想由「Om」字起,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終而復始,字字光明燦爛,不可混糊,字輪不可觀想太大,愈小愈好。…」這段文字,看來似乎不難了解,但要確切地做到它,談何容易!這也是本法的重心所在,也是法中最為深奧妙秘的部份。下文中,還會做更加仔細的研究。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只有它是世界地質公園,被譽「東南第一山」
    談起九華山,很多人不知道九華山在哪裡,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了陝西華山,當然,九華山與華山並無關聯,它位於安徽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享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並於2010年9月被認定為世界地質公園,這是繼黃山和天柱山之後安徽的第三個世界地質公園,是中國佛教名山中唯一的世界地質公園。
  • 剖析「中觀學說」中最難理解的「 名相」(名詞),還原佛法真諦!
    第一、『緣起』,是不生不滅在佛教的發展中,「緣起」這觀念不斷地被演繹。在原始佛教中,佛陀以「此故彼」的方式,來表達「緣起」,如《雜阿含經》說:「謂緣無明有行,……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