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 神 廟
新中國成立後,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為了儘快恢復商品供給,經商界有關人士推薦,縣政府批准我父親為忻縣第一任工商聯合會會長,辦公地點就在財神廟的南小院裡。
一九六一年,全民大辦公共食堂。
有一天,母親讓我去食堂把飯領回來。我記得母親用一塊花包布,把一個大黃茶缸包進去,結個活疙瘩,另外花包布的兩頭也結個活疙瘩成小圈,讓我斜挎在肩上。
我家住北關西六巷十八號。出二門出大門,往東直走出巷口,向南過吊橋。
吊橋正對北城門樓,橋寬只能並兩個小汽車,長十五米左右,橋兩邊各有六塊青石護欄,護攔上雕刻著牡丹梅蘭竹菊蓮等花卉。夾護欄的柱子上雕刻著憨態可掬的小獅子,頭頂讓人摸得明光錚亮。
過了吊橋往西走,順護城河往西走折向東進入甕城,甕城城門是一對厚約三寸的榆木板做成的。
向東走便看見一魚池,這是中國甕城中的標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成語來源於此。魚池內水已經有點發綠,但金魚仍扭動著婀娜身姿,往來嬉戲,遇人不驚。
魚池東面是三皇殿,東大殿供著盤古(天皇)、女媧(地皇)、伏羲(人皇)。
西面是蔬菜門市,南隔壁是孫學陶的家,他爺爺孫吉良也是老買賣人。
進城門向南,過石狼巷,學道街,周家巷,打磨巷,再走便是草市巷,進巷子第一個往南的就是財神廟巷,走一百多米到西大門即是財神廟。辦公室就在南院的第二間正房裡。進入房間首先看到正面是炕,炕中間擺一個楸木小炕桌,四隻玲瓏的老虎爪腿支撐著光潔如新的桌面,桌面上放一些文件和書籍。桌子西面有條氈,條氈上的圖案已經磨擦的模糊了。
東面放有兩把核桃木學士椅,椅面的油漆已經天長日久磨的沒有了,但椅背中間雕刻的圓「壽」字依然圓潤豐滿。
西面小方桌子上放一榆木小錢櫃,黃色的銅四角做工精巧。柜子是用來存放文件的。
我喊了一聲「爸」,父親正在看文件,他摘下老花鏡說:「你先去食堂排隊去,我一會就過去。」
我就向食堂走去。食堂在財神廟大殿的南側,我很好奇大殿的神像。走到大殿門口仔細張望,只見趙公元帥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
先說趙公元帥,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也有護法之意。相傳為武財神。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並沒有封趙公明為財神,只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簡稱「玄壇真君」,統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晉寶」,「招財使者鄧久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後來,民間認為趙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其分別是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成為財神。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須,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
過年貼的財神爺是文財神。大年初一凌晨鞭炮齊鳴接財神正是趙公元帥。
趙公明於秦代出生在趙大村。傳說出生為三月十五日黃昏後天將黑時。趙公明家境貧寒,年青時為木材商打工,力大技精,背運木材。為人誠實守信,仗義勇為,深得工友信任。木材商十分讚賞,多次獎勵。趙公明攢下錢財以後,又借貸工友的錢款,憑著勇氣膽識和誠信,自任木商,進行經營。趙公明目光遠大,胸懷寬廣,客戶自然信賴他,爭著和趙公明做生意,積累了巨額財富。有人借趙公明的百金做生意,不料想遭遇天災虧了本,一時無力償還債務。趙公明僅僅讓其還了一雙筷子,抵消所欠的債帳。為富行仁,義利雙收。趙公明不但周濟貧困,出手大方,而且資助國家的軍事行動,親自參軍打仗,十分勇敢。趙公明一邊經營商業,一邊到終南山樓觀拜訪道家學者,精研道理修得正道。趙公明馴養了一隻曾經騷擾平原百姓的黑色老虎,人們視為奇蹟,稱為趙公明的黑虎坐騎。趙公明講信用、扶貧助困、學道修行、和美處事、善於隱諱。集眾多美德於一身,後人才將趙公明敬為財神。
趙公明是一位經商奇才,經商理念以信用為本,以聰穎勤勞而聚財有方;以經營得當,管理嚴密而理財有道;以慈善愛民、仗義濟困和疏財愛國而用財有義。古人在感悟趙公明的財富文化時,將趙公明逐步神化。
在《毛澤東選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說:"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第10頁注釋說:趙公元帥是中國民間傳說的財神,叫趙公明。
我看到的神像已經灰塵滿面,香火不旺。
我轉身向食堂走去,裡面已經有人排隊,我跟在大人後面。
不一會兒,輪到我了,管夥食的事務叫高華,我尊稱他「哥」,並且認識他。他裝作不認識,給我大茶缸裡正要滿滿當當打一大勺肉炒菜時,我父親正走過來,說:「高華!注意人還多呢!」
高華讓我父親一說,滿勺子菜磕下去一多半。當年是三年困難時期,能多吃一點肉菜都是奢侈,眼看著到嘴的肉菜又沒了,我是一臉的不高興,可我不敢發作。
父親是個不苟言笑的人,我沒見過他在家開過一句玩笑,我的三個哥哥他沒抱過一次。
回家的路上,我噘著嘴小嘴走在前面,父親提著一個饅頭三個窩窩頭加一茶缸菜。他看出我的不高興,想牽我的手,我一甩手跑了。
當過了吊橋時,路邊傳來一陣吆喝聲:「紅沙跌格生,吃上不憋人!」「沙灘上的香瓜!」陣陣濃鬱的香味撲鼻而來,饞得我垂涎欲滴。父親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上前問賣瓜老農:「兄弟!香瓜多少錢?」答道;「二分一斤!」父親過去挑了兩個,仔細看瓜把和皮色。瓜農說:「老哥!保熟保沙,生了退雙倍錢!」父親讓他稱一下,二斤共四分錢,父親掏出一個五分鋼鏰遞過去說:「不用找了!」瓜農要撿一個根蛋子瓜給了我,我們就佔五釐錢的便宜。
可是,父親從我手裡把瓜拿著放在瓜筐裡,拉著我的手回了家。
那時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人家給的香瓜為什麼不要呢?有便宜為什麼不逮呢?
現在我長大才明白:「誠信為本,為商行仁,不佔別人便宜」是山西商人成功的堅定信條,已深深地銘刻在父親及他們一代人腦海裡,溶化在血液中,踐行在他們的一切行為中。我父親當年能夠在忻縣商業界就是秉承著商業信條堅持恆久,走向成功!
來源;張成保 明保 林保老張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