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音樂——顛覆傳統的新時期

2021-01-09 音櫟匯

現代主義音樂——不走尋常路

現代音樂(或稱「現代主義音樂」、「現代派音樂」modernist music)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非傳統作曲技法,非功能和聲體系作為理論支撐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樂理論、音樂語言創作的音樂。並非指20世紀創作的所有音樂作品。

音樂特色

20世紀音樂的發展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出現了眾多流派,但在音樂特色上有著很明顯的特徵:

旋律上:傳統音樂以流暢、起伏自然、有規律進行為基礎,20世紀音樂的旋律則常常是不流暢的,出現有稜角的大跳,有時沒有句讀,有時避開傳統音樂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響方式代替旋律。

節奏、節拍上:節奏是傳統音樂的骨架,而且組織嚴格;而現代音樂則是節奏自由多變,有的用復節奏,無節奏,有的無節拍、無小節線,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節奏,還有的是「唯節奏」。

和聲上:傳統音樂以和諧為美,以三和弦為基礎;而現代音樂則打破了這一概念,以音響感覺為依據,不存在傳統音樂的和弦結構與功能進行,頻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採用音團和板塊型音群,甚至連和弦的概念也不復存在。

調式調性上:傳統音樂以大小調為中心,而現代音樂則常常是無調式調性的音樂,有的自創音階、音列,有的不在旋律範疇中運動,也就失去了調式調性的意義。

配器上:傳統音樂將各組樂器優化組合,音色強調平衡;而現代音樂則強調個別樂器常用極端音區、噪音,突出打擊樂,尋求新的聲音色彩和發聲器械。

音樂類型

2 0 世紀音樂的音樂主要流派大致可分為:

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是2 0 世紀音樂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在文學和繪畫領域印象主義潮流的影響下產生,因德彪西交響組曲《春天》的問世而作為一種新音樂風格的稱謂被保留下來。音樂大多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主動表達對客觀事物瞬間的印象,具有神秘或飄忽朦朧的意境。它不以旋律為主,重視和聲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調體系多採用全音音階和五聲音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減弱和聲功能,模糊調性,大量使用變化音,多採用小型體裁。

表現主義音樂

1 9 1 8 年,奧地利作曲家蒂森借用表現主義的觀點來評論音樂作品,從此表現主義風格在音樂領域出現並逐漸流行。表現主義音樂具有反傳統性,旋律無連貫性,節拍無規律性,力度極端變化,結構不明確,和弦音響尖銳不協和,最重要的是運用了1 2 音體系。因此在表現主義音樂中找不到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古典主義的邏輯性、印象主義的色彩美感,顯得離奇怪誕。表現主義音樂放棄對周圍世界的描繪,強調把內心體驗表達出來,直接追求內心深處的情感,主張音樂要表現人們的思想本質和內在靈魂。

新古典主義音樂

又稱「新巴洛克時期音樂」,是2 0 世紀2 0 年代流行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現代音樂派別之一。從美學上看,新古典主義音樂追求的是均衡、穩定、理性的音樂,反對後浪漫主義音樂中膨脹的主觀意識,和濃烈的個人情感表達。反對他律論,支持自律論,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張,採用「音樂就是音樂」的絕對音樂形式,更關注音樂的技術和形式,而不是內容,以音樂形式代替情感表達。具體表現形式上,追求旋律、節奏的均衡對稱。提倡清新規範的曲式結構,反對自由散漫的結構;提倡純音樂,復興浪漫主義之前的體裁形式,反對標題音樂;提倡小型化室內化的樂隊編制,反對龐大的樂隊編制。但是,由於這個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樂形式與2 0 世紀新的音樂語言結合在一起,傾向於採用擴張調性、甚至無調性技法,和聲複雜,常加帶2 0 世紀、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特有的尖銳,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音色多變,因此並沒有回到古典主義時期的功能調性系統中,沒有真的反映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本色。所以人們把這一復古的音樂流派稱為「新古典主義音樂」,以區別於古典主義時期。

新民族主義音樂2 0 世紀新民族主義音樂在謳歌民族內容和本民族人民生活諸方面的深度較1 9 世紀民族主義音樂有所減弱,作曲家關注的是民間音樂本身的內涵,重視民間音樂特徵的新發現。在音樂素材的處理上,新民族主義音樂強調吸收民間固有的特徵和旋律按照民間調式, 音階、節奏進行寫作。在音樂特點的吸收上,這類音樂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新作曲技術的影響。

多元化

除以上四種外,2 0 世紀音樂種類中還出現了: 微分音音樂, 噪音音樂,序列音樂,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等形式的音樂。

而大約從7 0 年代起,2 0 世紀音樂的發展已經向多元化的方向邁進。沒有哪一種風格佔據中心位置,作曲家們把注意力都集中於創造、發現新手法,新音響、新花樣,而更多的是利用過去幾十年已經累積的新的表現手法結合傳統音樂進行創作,浪漫主義的思潮再逐漸緩慢的返回,無調性音樂也在悄悄的退出音樂的潮流。

代表人物

德彪西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品

鋼琴作品:《版畫集》《月光》等

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

歌劇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勳伯格

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 Schnberg,1874—1951年),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於維也納,1951年7月13日卒於美國洛杉磯。自幼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12歲開始作曲。作為作曲家,勳伯格主要靠自學成名。

代表作品

勳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光明之夜》、《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室內交響曲》、歌劇《期望》以及為朗誦、男聲合唱和樂隊而寫的《一個華沙的倖存者》。此外還有幾首弦樂四重奏和許多鋼琴、聲樂作品等。

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有《和聲學教程》、《和聲的結構與功能》和《風格與思想》等等。

舞臺音樂:《期待》、《幸運之手》

管弦樂:《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室內交響曲》(為十五伴獨奏樂器而作)、《五首管弦樂曲》

人聲與器樂:《古雷之歌》(五個獨唱、朗誦、合唱與樂隊)、《月光下的彼埃羅》(朗誦與室內重奏)、《華沙倖存者》(朗誦、男聲合唱與樂隊)

室內樂:《d小調弦樂四重奏》、《升f小調弦樂四重奏》、《升華之夜》(弦樂六重奏)

鋼 琴:《樂曲五首》、《六首小曲》

歌 曲:《空中花園之篇》(女高音歌曲十五首)

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1882年6月17日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寧堡(今羅蒙諾索夫),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他長期脫離祖國,生活在國外。這使得他生活經歷複雜,創作作品眾多,風格多變。從主要代表作為早期三部舞劇音樂《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舞劇《婚禮》《普爾欽奈拉》《阿波羅》《競賽》,歌劇《俄狄普斯王》《浪子的歷程》《普西芬尼》《詩篇交響曲》《三樂章交響曲》鋼琴曲《俄羅斯聖歌》《我兒童時期的回憶》等。

註:圖文綜合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支招:常聽古典音樂
    很多學習音樂的朋友可能不是很了解復調音樂,今天給大家進行簡要分析一下復調音樂。復調音樂作品在復調音樂作品裡,旋律線是通過很多不同的聲部演唱的,可是對於歌劇作品來說,它通過主聲部或獨立聲部將旋律演唱出來,並使用某種樂器或整個樂隊加以伴奏。
  • 匈牙利民族音樂之魂 ——淺談巴託克音樂創作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偉大的鋼琴家、民間音樂學家。 關鍵詞:巴託克音樂創作 民間音樂 啟示 貝拉·巴託克(Béla Bartók,1881—1945)是匈牙利最傑出的音樂家之一,與斯特拉文斯基、勳伯格並列為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也是新民族樂派的作曲家中對鋼琴音樂貢獻最大、最具創作性的一位。
  • 低音樂器魅力 20世紀著名大提琴家風採
    20世紀著名大提琴家的風採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由於追逐流行音樂的原因,對於低音的喜好是非常普片的。優美的大提琴音樂    大家聆聽大提琴的獨奏音樂一般都聽什麼呢?這是困惑於很多古典音樂朋友的一大問題,想找些大提琴音樂聆聽首先不知道聽什麼,其次也不知道聽誰的,這確實對於古典音樂不甚了解的入門朋友來說比較困惑。不過大家不要著急,下面我就為大家推薦一些20世紀著名的大提琴音樂家以及他們的唱片,希望為大家找到一些方向。
  • 鮮血梅花:對傳統武俠小說的顛覆
    但是有這麼一部小說,他完全顛覆了經典武俠小說的套路。這就是餘華的《鮮血梅花》。按照武俠小說的套路,男主必是一出場就武功卓絕(如李尋歡、楚留香)。要不就是奇遇、豔遇不斷(如楊過、張無忌、郭靖),一路升級打怪,最後事業愛情雙豐收,達到人生顛覆。又或者如喬峰這樣英勇赴死,可歌可泣。
  • 天馬行空的設計師 顛覆傳統與設計的界限
    Jaime Hayon就用其超現實主義的設計元素和天馬星空的想像顛覆了傳統與設計的界限。安東尼·高迪建築作品薩爾瓦多·達利作品畢卡索繪畫作品西班牙的歷史上總是出些奇奇怪怪的藝術家,他們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和非凡的創意顛覆著人們對於這個時代的認知,一旦出爐,就讓人大呼不可思議。
  • 美國黑人音樂①丨夜裡的噪音:皮鞭、即興與音樂中的新黑人
    另一種叫「調動和回應」(Call and Response),最初起源於非洲,是非洲一種古老的宗教傳統。通常是領唱者問一個問題,合唱者回答,往復多次,每次唱得都不完全相同。今天,重複的歷史意義被大大低估。我們總是把它當作聖歌,這一特殊的黑人音樂的某種技術。事實上,它作為一種普遍的音樂法則,對之後的美國黑人音樂,乃至20世紀美國的自由即興(Free Improvisation)傳統都至關緊要。
  • 童話故事改編電影由來已久 不要過度顛覆毀經典
    38個灰姑娘,29個小紅帽   電影業鍾情於改編經典童話的傳統要追溯到上個世紀。1937年,迪士尼電影公司就成功地將白雪公主的故事搬上大銀幕,拍攝了世界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大獲成功。   嘗到甜頭的片商開始陸續將經典童話拍成電影。
  • 約翰·凱奇與偶然音樂:當作曲變成一場難以預測的遊戲
    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誕生過許許多多的流派和風格,在這些五花八門的類型中,偶然音樂也許是最為極端的,在一些人眼裡,它幾乎顛覆了迄今為止西方音樂史上一切約定俗成的框架和形態。傳統上,西方音樂總是表現出高度結構化和組織化的特徵。以偶發形式為基礎創作的音樂,通常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樂器、時間和其他基本要素。
  • 零基礎學習電子琴、動漫人物教你學跳舞 數字文化如何顛覆傳統文化館
    此前,成都市文化館數位化文化藝術體驗廳已正式投入使用進入試運行,設置了書畫虛擬互動體驗、VR體驗、音樂實體及虛擬的互動體驗、影像捕捉舞蹈人機互動體驗、虛擬騎行運動健康與文化之旅體驗等各類數字文化體驗項目,全部免費對市民開放。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儘管保存下來的西方音樂史最早資料在大約公元9世紀前後,這在歷史長河中是相當晚近的事,但是,音樂史家們還是熱衷於探究音樂的源頭,以補充雖相對晚近、但離談起源尚遠的音樂藝術的「起源」。18、19世紀的音樂史家大都致力以神創造音樂的法則來談音樂的起源,但20世紀音樂史編纂學認為,音樂可能與人的歷史同樣地長,鑑於她的原始史料已消失殆盡,把西方音樂的起源推向古希臘、古羅馬還是有可能的。
  • 顛覆傳統的魔法少女,馬猴燒酒審美疲勞下,這部動畫刷新了認知
    而今天給大家說的動漫卻是一部顛覆了傳統魔法少女形象的作品。它就是《魔法少女俺》,通俗名稱是《老子是魔法少女》,這部動畫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毛魂一直線所作,連載於Be comics的搞笑同名漫畫,動畫由pierrot plus製作,共12話。劇情是比較老套的馬猴燒酒,少女籤訂魔法契約變身與邪惡的妖魔鬼怪做鬥爭,守護自己的同伴和喜歡的男孩的故事。
  • 中國音樂版權,到底行不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版權是隨著近現代工業產生的概念,早期宮廷音樂和京劇梨園的時代現代版權的概念還沒有出現。中國由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戰爭和歷史原因,並沒有一家大型娛樂公司長期穩定的經營,娛樂文化、西方樂器、流行音樂和爵士樂僅僅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短暫輝煌和存在過。
  • 不朽神曲,卡農傳奇|一場古典音樂的專場盛宴
    ,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 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 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 20世紀加速度:時間和空間被壓縮,生活方式發生巨變
    全球的信息和財富的流動變得如此之快,毫不在乎傳統的界限,以至於它們模糊了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界限。在2000年,許多跨國公司的市場價值與許多大國等值,而這些大型聯合企業都是與通信相關的。總之,第五次和第六次創新浪潮所維持的生產繁榮時期,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要長久許多。在1900—1950年間,全球經濟的所有產出從2萬億美元增加到了5萬億美元。
  • 古典名曲賞析37 十九世紀浪漫絕響,《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寫於1934年,拉赫曼尼諾夫也已離開祖國17個年頭了,此時世界樂壇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調性體系、曲式、節奏等慣用的音樂法則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紛呈的「新音樂」,無調性音樂、表現主義、後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十二音列等等相繼出現,「求異響於新聲」是歐美音樂的時代潮流,而拉赫瑪尼諾夫不為所動,仍然在十九世紀的風格和形式裡尋求個性的表現。
  • 《怒焰三國殺》:怒氣值顛覆傳統玩法,以前的套路在這行不通了
    怒氣值系統的加入,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三國殺的傳統玩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在於怒氣值對卡牌的強化作用,非裝備、非延時類錦囊的卡牌在使用怒氣值打出的情況下會獲得不同程度、不同類別的變化,給遊戲增添了更多的玩法與變數。比如怒氣強化的【殺】造成傷害+1,即便打出一張普通閃依舊會受到一點傷害,然而怒氣強化後的【閃】卻能抵消殺造成的所有傷害,並棄置對方一張牌。
  • 北京現代舞團《十二生肖》上演 顛覆傳統突破想像
    面對觀眾的問題,為什麼這部作品不是採用傳統十二生肖的故事?背景音樂為何不是傳統樂器演奏,而是西方音樂?十二生肖兩兩配對是怎樣設定的?總導演高豔津子女士一一作出回答和講解。導演和演員在觀眾見面會現場 林佩誼/攝  跳脫中國風味的十二生肖,帶給觀眾全新的觀點與視覺饗宴   高豔津子談到這是一個現代作品,沒有特別以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做一個指向性,而是希望跳脫過去思維框架
  • 2015教招備考|西方音樂史之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三
    【曼海姆樂派、柏林樂派和維也納古典樂派】1、曼海姆樂派(Mannheim School)曼海姆樂派是18世紀德國曼海姆雲集的一批以約翰·斯塔米茨為首的作曲家、演奏家,因他們重大影響,後被稱為「曼海姆樂派」。
  • 諾特定理——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也許您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艾米·諾特,一位出生於19世紀末的德國女性數學家。也許您會認為,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她又有何特別呢?如今,除了那些專業的物理學家,很少有人知道她,那是她個人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在20世紀初,即使在西方,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很低,而在充滿雄性荷爾蒙激素的科學界,給予女性的只有數不盡的障礙,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也往往很輕易地被忽視。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她的生平,這樣可以讓大家對她有更多的了解。
  • 顛覆傳統 解密《星塵傳說》首創星盤職業系統
    《星塵傳說》顛覆了傳統MMORPG的職業模式,首創星盤職業系統。只要您想,即可打造自己的「新型」職業,成為《星塵傳說》的最強者!例如:您可以從一轉職業的戰士進階為鬥士,再回到行者而進階為藝人。您在擁有藝人獨有技能時,還可以保留到鬥士的基本技能,繼而擁有雙重職業技能。《星塵傳說》的職業從初心者開始到最終歸屬於12星宿的職業,共有22個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