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音樂——不走尋常路
現代音樂(或稱「現代主義音樂」、「現代派音樂」modernist music)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非傳統作曲技法,非功能和聲體系作為理論支撐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樂理論、音樂語言創作的音樂。並非指20世紀創作的所有音樂作品。
音樂特色
20世紀音樂的發展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出現了眾多流派,但在音樂特色上有著很明顯的特徵:
旋律上:傳統音樂以流暢、起伏自然、有規律進行為基礎,20世紀音樂的旋律則常常是不流暢的,出現有稜角的大跳,有時沒有句讀,有時避開傳統音樂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響方式代替旋律。
節奏、節拍上:節奏是傳統音樂的骨架,而且組織嚴格;而現代音樂則是節奏自由多變,有的用復節奏,無節奏,有的無節拍、無小節線,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節奏,還有的是「唯節奏」。
和聲上:傳統音樂以和諧為美,以三和弦為基礎;而現代音樂則打破了這一概念,以音響感覺為依據,不存在傳統音樂的和弦結構與功能進行,頻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採用音團和板塊型音群,甚至連和弦的概念也不復存在。
調式調性上:傳統音樂以大小調為中心,而現代音樂則常常是無調式調性的音樂,有的自創音階、音列,有的不在旋律範疇中運動,也就失去了調式調性的意義。
配器上:傳統音樂將各組樂器優化組合,音色強調平衡;而現代音樂則強調個別樂器常用極端音區、噪音,突出打擊樂,尋求新的聲音色彩和發聲器械。
音樂類型
2 0 世紀音樂的音樂主要流派大致可分為:
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是2 0 世紀音樂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在文學和繪畫領域印象主義潮流的影響下產生,因德彪西交響組曲《春天》的問世而作為一種新音樂風格的稱謂被保留下來。音樂大多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主動表達對客觀事物瞬間的印象,具有神秘或飄忽朦朧的意境。它不以旋律為主,重視和聲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調體系多採用全音音階和五聲音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減弱和聲功能,模糊調性,大量使用變化音,多採用小型體裁。
表現主義音樂
1 9 1 8 年,奧地利作曲家蒂森借用表現主義的觀點來評論音樂作品,從此表現主義風格在音樂領域出現並逐漸流行。表現主義音樂具有反傳統性,旋律無連貫性,節拍無規律性,力度極端變化,結構不明確,和弦音響尖銳不協和,最重要的是運用了1 2 音體系。因此在表現主義音樂中找不到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古典主義的邏輯性、印象主義的色彩美感,顯得離奇怪誕。表現主義音樂放棄對周圍世界的描繪,強調把內心體驗表達出來,直接追求內心深處的情感,主張音樂要表現人們的思想本質和內在靈魂。
新古典主義音樂
又稱「新巴洛克時期音樂」,是2 0 世紀2 0 年代流行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現代音樂派別之一。從美學上看,新古典主義音樂追求的是均衡、穩定、理性的音樂,反對後浪漫主義音樂中膨脹的主觀意識,和濃烈的個人情感表達。反對他律論,支持自律論,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張,採用「音樂就是音樂」的絕對音樂形式,更關注音樂的技術和形式,而不是內容,以音樂形式代替情感表達。具體表現形式上,追求旋律、節奏的均衡對稱。提倡清新規範的曲式結構,反對自由散漫的結構;提倡純音樂,復興浪漫主義之前的體裁形式,反對標題音樂;提倡小型化室內化的樂隊編制,反對龐大的樂隊編制。但是,由於這個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樂形式與2 0 世紀新的音樂語言結合在一起,傾向於採用擴張調性、甚至無調性技法,和聲複雜,常加帶2 0 世紀、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特有的尖銳,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音色多變,因此並沒有回到古典主義時期的功能調性系統中,沒有真的反映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本色。所以人們把這一復古的音樂流派稱為「新古典主義音樂」,以區別於古典主義時期。
新民族主義音樂2 0 世紀新民族主義音樂在謳歌民族內容和本民族人民生活諸方面的深度較1 9 世紀民族主義音樂有所減弱,作曲家關注的是民間音樂本身的內涵,重視民間音樂特徵的新發現。在音樂素材的處理上,新民族主義音樂強調吸收民間固有的特徵和旋律按照民間調式, 音階、節奏進行寫作。在音樂特點的吸收上,這類音樂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新作曲技術的影響。
多元化
除以上四種外,2 0 世紀音樂種類中還出現了: 微分音音樂, 噪音音樂,序列音樂,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等形式的音樂。
而大約從7 0 年代起,2 0 世紀音樂的發展已經向多元化的方向邁進。沒有哪一種風格佔據中心位置,作曲家們把注意力都集中於創造、發現新手法,新音響、新花樣,而更多的是利用過去幾十年已經累積的新的表現手法結合傳統音樂進行創作,浪漫主義的思潮再逐漸緩慢的返回,無調性音樂也在悄悄的退出音樂的潮流。
代表人物
德彪西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品
鋼琴作品:《版畫集》《月光》等
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
歌劇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勳伯格
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 Schnberg,1874—1951年),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於維也納,1951年7月13日卒於美國洛杉磯。自幼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12歲開始作曲。作為作曲家,勳伯格主要靠自學成名。
代表作品
勳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光明之夜》、《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室內交響曲》、歌劇《期望》以及為朗誦、男聲合唱和樂隊而寫的《一個華沙的倖存者》。此外還有幾首弦樂四重奏和許多鋼琴、聲樂作品等。
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有《和聲學教程》、《和聲的結構與功能》和《風格與思想》等等。
舞臺音樂:《期待》、《幸運之手》
管弦樂:《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室內交響曲》(為十五伴獨奏樂器而作)、《五首管弦樂曲》
人聲與器樂:《古雷之歌》(五個獨唱、朗誦、合唱與樂隊)、《月光下的彼埃羅》(朗誦與室內重奏)、《華沙倖存者》(朗誦、男聲合唱與樂隊)
室內樂:《d小調弦樂四重奏》、《升f小調弦樂四重奏》、《升華之夜》(弦樂六重奏)
鋼 琴:《樂曲五首》、《六首小曲》
歌 曲:《空中花園之篇》(女高音歌曲十五首)
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1882年6月17日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寧堡(今羅蒙諾索夫),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他長期脫離祖國,生活在國外。這使得他生活經歷複雜,創作作品眾多,風格多變。從主要代表作為早期三部舞劇音樂《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舞劇《婚禮》《普爾欽奈拉》《阿波羅》《競賽》,歌劇《俄狄普斯王》《浪子的歷程》《普西芬尼》《詩篇交響曲》《三樂章交響曲》鋼琴曲《俄羅斯聖歌》《我兒童時期的回憶》等。
註:圖文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