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45歲悟懂人生,給兒子寫2封懺悔信,學者:建議父母們都看看

2021-01-10 進擊的文山

《傅雷家書》是非常有名的教育類經典讀物,伴隨著「中國蕭邦」傅聰的消息它再次被熱議。

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傅雷對傅聰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教導。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這部書開頭時不起眼的兩封信,第一封就把我震住了。

第一封信寫於1954年一月十八日,信中有這麼一句話: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

第二封信則寫於前一封信的第二天,也就是一月十九日,裡面有句類似的話:

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裡,對你和你媽媽作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下去,像惡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不知你讀完什麼感覺,反正我非常驚訝。要知道傅雷作為一個有名的翻譯家,在文學、語言上的造詣極高,應當是位德高望重的父親才對,為何一來卻先寫下兩封懺悔信呢?

我一度憑此認為《傅雷家書》徒有虛名,一個會虐待兒子,良心上自覺對妻兒過不去的人,能成為引導別人如何做好父母的典範嗎?

直到我了解了這封信背後發生的事,我才明白正因為傅雷這兩封信的懺悔,才使得這本書在家庭教育領域極有影響力。

這要從傅聰小時候說起。

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極為嚴格,雖然經受過西方教育的薰陶,但是其骨子裡仍是那種中國傳統的嚴父式家長。他對禮特別看重,甚至專門編了一本教材規定孩子們的言行,比如吃飯時手肘該放哪,咀嚼的聲音多大就是不禮貌。

而小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規矩,傅雷的這些條條框框對喜歡釋放天性的傅聰來說簡直就是折磨。

但傅聰沒有一點辦法,因為他要是犯錯傅雷便會雷霆大怒,經常會出手懲戒一番。

楊絳曾回憶說,她與錢鍾書到傅雷家做客時,傅聰兄弟兩調皮趴在門外聽牆根,無意間被傅雷發現後,瞬間發怒狠狠呵斥了一番。

傅聰小時候有很好的音樂天賦。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擁有絕對的音準,哪怕是他背對著鋼琴,你無論按哪個鍵,他都能準確聽出來。由於他在這方面的天賦突出,傅雷就天天逼著他練琴。

但那時他才7歲,正是調皮愛鬧缺乏耐性的時候,但每當他稍有鬆懈,傅雷就要發脾氣。

父子兩經常一個人來樓上看書,一個人在樓下練琴,每當傅雷聽到音樂不對時,就知道他開小差了,便會去狠狠的修理他,有時甚至按著他的頭撞牆。

在兒子面前總是板著臉,一犯錯誤就嚴加指責的教育方式,被傅雷使用了很多年。

直到傅雷45歲,他們一家人送傅聰前去波蘭,代表中國參加第五屆國際蕭邦的鋼琴賽後,傅雷回憶自己教育兒子的前半生經歷,才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家庭教育,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第一封懺悔信。

過了一天,傅雷又寫了一封家書,在前一封的基礎上繼續反思自己對兒子教育的不恰當之處,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封信。

結合這個背景,再來看《傅雷家書》前面兩封信,就會發現它們的不一般。這兩封信像是一個轉折點,代表了一個父親自我認知迭代後的蛻變。

傅雷在45歲父性真正的覺醒之後,明白了以前那種對兒子的愛太過於粗暴,僅僅是嚴格約束孩子的行為,並不是真正好的家庭教育。

身體力行的榜樣引導,真正的與兒子交心,才能調動他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助其成為人才。

所以,《傅雷家書》中後面的信都是傅雷,要麼輕聲細語的分享人生觀,或者語重心長的講述自己的世界觀,抑或是溫柔的表達自己對兒子的關懷。

讀起來的時候,就像是一位學富五車的慈父嘔心瀝血的給你傳遞能量,字裡行間全是說不盡的溫柔與智慧。所以,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說,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小時候父愛缺失的那一段精神空白。

作為一本經典必讀書目,《傅雷家書》不僅是眾多「子女」們應該讀來洗滌自身的經典書籍,他更是眾多父母需要仔細研讀的書籍。

陳思和在開講啦的舞臺上,就曾說過這本書影響了很多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因此值得家長們好好讀一讀。

的確,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都是第一次給別人當爹,或者第一次給別人當媽,不必說教孩子做什麼學什麼,有些人其實自己的思想就存在很大的誤區。

比如很多人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就犯高高在上的毛病,殊不知傅雷用開篇的兩封信告訴我們,真正父性覺醒的父母,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一定是先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個級別上再對話。

育人先育己。

如果一個父母尚且是個「半罐水」,在人生觀、世界觀的指引上存在著自己不知道的誤區,那對於孩子家庭教育來說,必然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而《傅雷家書》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大師傅雷是如何給他的孩子傳遞價值觀的,當涉及到道德與利益如何抉擇、人際關係的拒絕與妥協等人生終極問題時該如何做等等。

比如,關於如何拒絕別人,傅雷告訴兒子:

人家拉你出去,你就以練琴的理由,多推辭幾次。切勿一味重情,不好意思。工作時間不跟人出去,做成了習慣,也不會得罪人的。

這個觀點是不是很受用?

我們若是只想著一味地討好別人,偶爾拒絕一次還容易得罪人。而一旦給自己定下規矩,該拒絕就拒絕,給別人留下有原則的印象,反而越來越不會因為拒絕人而影響關係。

這本書記錄了傅雷與傅聰父子之間從1954年到1966年之間的來信,以傅雷的書信為主,186封信都是一代國學大師的家庭教育智慧。

在傅雷這樣富含智慧的教育下,傅雷變得越來越牛,從代表中國參加蕭邦鋼琴大賽開始,傅雷逐漸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被譽為東方的蕭邦。一直到他八十多歲依然非常受歡迎,連鋼琴家郎朗也是他的忠實擁躉。傅聰最終沒辜負傅雷的苦心孤詣,也成就了《傅雷家書》裡的186封信的傳奇。

很久以後,有記者採訪傅聰時,想請他說說《傅雷家書》背後的故事,他卻擺了擺手說:

「唉,每個人見到我都要說《傅雷家書》,好像我老也長不大。其實,我也是望七之人,離開《傅雷家書》已經很久了……」

傅聰一代大師固然不再需要《傅雷家書》的指引了,但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它依然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書中你可以讀出父愛精神洗滌自己,也可以從書中摸索出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論,這些都是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好處。

記得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說,他跟老婆結婚之前,發現彼此都有一本床頭書,就是《傅雷家書》。

這樣一本上至名人下至普通人,都受益無窮的家庭教育讀物,我必須把它推薦給你。現在商家搞活動,原價65,現價只要43,有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卡片即可購買。

改變現狀最好的方式是先改變認知,改變認知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書,讀經典。

這就是很多牛人愛讀經典名著的原因。用很短的時間,就能讀到別人用一生才洞察出的智慧,看多了這樣的書,人能不牛嗎?從《傅雷家書》就開始讀經典吧~

#傅雷家書#

相關焦點

  • 《傅雷家書》背後的三代悲劇:期待完美的父母,會心生怨恨;看到真實...
    卓一龍性格恬靜,語氣輕柔,對於丈夫也是非常理解,婚後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在傅聰彌留之際一直陪伴著他,這一次傅聰找對了人,兩人攜手度過45年。兩人的孩子傅凌雲,卻沒能繼承父母的音樂細胞,長大後成了一位哲學博士。孤傲多情的翻譯家:傅雷「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家書》。
  • 傅雷之子傅聰去世,背負54年逼死父母之名,史料揭真相:他真冤枉
    1、因傅雷遺書中的一句話,傅聰背負54年罵名傅雷有兩個兒子,他最喜歡、最看重的是大兒子傅聰。他曾在法國留學主修美術,並強迫傅聰也學習美術。幸好他家對門住的天才少女顧聖嬰,她的媽媽發現傅聰的音樂天賦更加出眾,勸說傅雷培養兒子學習音樂。雖然傅雷很不情願,但經過慎重思考還是決定培養兒子學習鋼琴。當時的傅聰只有3歲。
  • 患癌媽媽寫8封生日信 囑咐要做「有用的人」
    覃小連說,也許不能看著兒子成年,於是將心裡藏的很多話寫成8封信,計劃一年一封,讓丈夫在兒子每年生日時念給他聽,陪伴他直至成年。  「肺癌媽媽為兒子寫下8封信」的故事打動了眾多網友。昨天,覃小連的丈夫張志元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現在妻子已經回到武漢的家中,閒下來時,妻子會教兒子掃地、做飯和簡單的家務,「她怕將來我出去打工,兒子一個人照顧不好自己。」
  • 54年前傅雷夫婦自盡,改變了3個人的命運,都不好過
    人生就是在做無數的選擇題,而每一個選擇題都有可能改變你的命運。然而有些選擇題並不是你不想做就能不做的,即使不做,也會殃及池魚,從而改變你人生的軌跡,形成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生活。1966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
  • 紙短情長——《傅雷家書》: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
    有人則認為我們不要關心國籍,傅聰是華夏子孫,是中國偉大翻譯家傅雷的兒子,是受著中國文化薰陶走出來的世界級鋼琴家,我們應該給予尊重。這樣撕裂的討論在網上轟轟烈烈,不過到現在已經消失匿跡了。網絡就是一個容易失憶的地方,在熱鬧的話題,一周之後也會消失。而這篇文章,算是「馬後炮」,在熱點過去之後,我們坐下來去看看《傅雷家書》吧。
  • 傅聰因感染新冠去世,重溫傅雷家書:人生的關是過不完的
    傅聰為翻譯家傅雷之子,1954年,傅聰赴波蘭進修古典音樂,傅雷、朱梅馥夫婦開始與之跨洋寄信,直到1966年兩人決絕離世。這些往來信件後經出版,也成了為大家所熟知的《傅雷家書》。多年來,人們更多的是通過近200封有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的家書,讀懂傅雷,追念傅雷一家在文學史上的留痕。
  • 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胸懷大志的人需要保持必要的屈從與忍耐
    他常常被父母打鼻青臉腫,13歲就流浪街頭。他說話結巴,長相醜陋,卻想當演員。遭受了1000多次拒絕後,終於獲得了一次當主演的機會。20歲時,他幡然醒悟:「一定要走一條成功之路,不能走父母的老路成為社會的垃圾!」在看了一場電影後,他決心去當演員。他以為演員不需要後臺,也不需要學歷,更不需要本錢,只要自己的努力就可以。
  • 你有多久沒有寫過信了?2021新年已至,給自己或者親朋寫封信吧!
    你有多久沒有寫過信了?2021新年已至,給自己或者親朋寫封信吧!那時候,只要是朋友,就一定會知道彼此的地址;遠行的遊子,總是會在深夜提筆向父母表達牽掛之情;相隔遙遠的戀人,也總是會在深夜裡寫下長長的信,將滿腹的思念裝入信封,投遞給遠方的愛人。
  • 《傅雷家書》:先做人,後成「家」,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經
    1.初讀《傅雷家書》初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才只有12歲,剛上初一,對未來懵懵懂懂。《傅雷家書》中,收集著傅雷給兒子傅聰的許多書信,從1954年到1966年,這些信件,讀來讓人覺得親切又溫暖。因為是書信,寫就的時候,並沒有預備著給別人看,所以這些內容,或者很家常,也或者很體己。總之,它不是教條的,是私人的,是飽含著情感的,是更被人敬重的。
  • 從傅雷個人獨白到父子對談,如何理解傅聰家信?
    這一版《傅雷家書》,我與傅敏先生商定,以學生及其家長為核心讀者群,營造家書的家庭氛圍,大量增加母親家信,補齊當年謂之小資產階級情調而刪減的父親家信片段,並收錄多幅家庭照片。更重要的,選錄傅聰僅存的六封完整家信作為「不是前言的前言」,置於父母家信正文前,形成對照,提供背景。第一版近三十萬字,首印5萬冊,當年銷售一空。
  • 寫封信給十年後自己 寫給未來的信還記得嗎
    作文完成後,這些寄向未來的信被密封進兩個大牛皮紙信封裡,交給吾老師保存。孩子們當時圍著老師一個勁地問:「這些信,十年後我們真的能收到嗎?」這些信就封存滿十年了。當年的吾老師現在已是《小學生時代》雜誌社的首席編輯,她一直沒忘記孩子們的那個問題。她找出了當年孩子們密封起來的作文,準備把這些信完璧歸趙,讓孩子們回頭看看,那時對十年後的自己到底說了什麼話,兒時的苦惱結束了嗎?
  • 一等功臣譚斌的三封信,為何封封讓人淚目?
    陸軍第72集團軍某旅供圖在陸軍第72集團軍某旅裝甲駕駛員、一等功臣譚斌的床頭儲物櫃裡,靜靜躺著三封信。一封是寫給連隊黨支部的決心書,一封是寫給父母的家書,還有一封是寫給妻兒等親人的遺書。這三封信,是去年7月4日夜裡,譚斌將自己關在學習室整整4個小時熬夜寫出的。數日之後,一場大規模對抗演習打響。由於任務艱巨、風險未知,演習前夕,戰士們留下三封信交給連隊。
  • 周德宇:「佔領國會山」後,美國政治學者在做什麼?寫公開信
    在國會經歷了騷亂之後,上百名美國的政治學者們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據說已經有2000人聯名,但槽點非常多。這封公開信的內容全文很短:「我們,以下署名的政治學者,呼籲美國國會、副總統彭斯以及內閣,即刻通過彈劾或者援引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來解除川普總統的職務。 「川普總統的行為威脅著美國民主。
  • 《山茶文具店》:普通人的酸甜苦辣都寫在信裡
    因為猴子已經去世了,所以鳩子逆時針磨墨,並用比平常淡的筆觸來寫這封信,代表的是因為傷心,滴落的淚水把自己都染模糊了。即使是一隻猴子,也值得我們真心對待。不知道你是否也曾對一隻寵物傾注過感情呢?鳩子寫的第二封信,是一封離婚說明信39歲的前夫和42歲的前妻在結婚的第15個年頭離婚了。
  • 紀念傅聰丨重讀《傅雷家書》:我愛你們 也因為愛你們而更愛我的祖國
    傅聰,1934年3月生於上海,8歲半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Mario Paci);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獲「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他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被盛讚為「鋼琴詩人」。在世人讚譽傅聰的音樂才華時,作為一個父親,傅雷看到的,不只是一位鋼琴家,更是自己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孩子。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
  • 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遺書細節感人,墓碑上12個字概括了一生
    楊絳曾評價,朱梅馥是「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裡的漂亮夫人」更是「能幹的主婦」,同樣是傅雷最得力的「秘書」。 傅雷翻譯的許多文稿,都是由她一筆一畫謄抄,一絲不苟;因丈夫喜好音樂,她便常常為傅雷彈奏;丈夫愛花,她就時常陪丈夫半夜在小花園裡進行嫁接的實驗。 朱梅馥曾為傅雷生下三個兒子。
  • 見字如面 綿陽女孩成年禮父母1700字長信鼓勵
    任皓翻看父母當年寫來的信。  收到母親從老家綿陽帶來的信時,在紅星路二段省作協大院上班的任皓非常意外。這是母親一直收藏的,任皓上一次看見,是十年之前。  其中一個信封裡,任皓抽出有花樣信紙、單線作業本頁,還有格子作文本頁。每張紙的摺痕處都磨損嚴重,甚至開裂。
  • 18歲成人禮:​一對父母寫給兒子的信
    幸福,就是這樣的吧——父母用飽滿的愛鋪就的路,孩子會用生命裡全部的熱情去走。 1母親:寫在兒子18歲時你正以蓬勃的熱情奔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關口——18歲,孩子。這之後將有一生的歲月等你獨自去走。我送你三句話帶在身邊。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世上有2種人,窮其一生都富不了,要遠離
    因此,洛克菲勒在賺錢的同時,把自己的一些良好習性、品格、與內心狀態總結成一封封的信,作為家訓延續下去。這是非常著名的《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每一封信都訴說著一種人生哲學,其中之一就是「世界上有2種人永遠都不會富有」,令人印象深刻!1. 第一種人——及時行樂的人第一類人是及時行樂者,更多的是對於富人來說的。
  • 畢業季來了,親手做一個信封摺紙,給心儀的他寫封信吧!
    六月份是畢業離別的季節,學生們要結束一段旅程開始新的一段人生旅程了,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很捨不得和同學老師分離,會相互贈送禮物留作紀念,其實在這種重要的時候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會更加的有意義,小夥伴們可以自己嘗試製作信封,寫上自己真誠的祝福話語相贈給那些陪伴過自己一段美好時光的老師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