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實踐·育新機開新局】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寧夏考察時強調,要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政治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三條生命線」,向結構要質量、向轉型要效益、向創新要動力,奮力走出一條符合寧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關鍵詞:生態保護 轉型升級 高質量發展
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寧夏的重大戰略任務。
「往年從春天起,早上洗漱和做飯的時候水流都變得很小,上午和下午還偶爾沒水,洗澡洗衣服只能等到晚上十點鐘以後。」家住銀川市西夏區共享家園的趙淑珍說,自從吃上了黃河水,持續十年的缺水情況得到了徹底改變。
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烯烴一分公司,煤炭被轉化為口罩原料聚丙烯等工業原材料。趙寅攝/光明圖片
6月2日,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賀蘭、永寧兩縣順利通水,銀川市三區兩縣居民全部喝上了經水廠淨化的黃河水,替代了已達超採極限的地下水。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近幾年黃河水生態的改變。
環境空間就是發展空間,環境容量就是發展容量。
寧夏是唯一一個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從空中俯瞰,如果沒有寧夏平原像一把綠色尖刀插入沙海,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將在寧夏會合,中國西北將有大片土地被沙海吞沒。
寧夏是全國的一個重要生態節點、華北的一個重要生態屏障、西北的一個重要生態通道,這種生態方位、生態定位、生態地位,決定了寧夏必須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整體協調與突出重點的關係,堅持不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寧夏近90%的水資源都來自黃河,所有河流、湖泊的水最終都匯入黃河。近年來,寧夏以問題為導向,刀刃向內,主動發起新時代「黃河保衛戰」。全區樹立「全流域綜合治理」理念,突出抓好「五水共治」,36個縣級及以上城鎮汙水處理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22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廢水實現集中處理,取締工業企業直排口58個,13條重點入黃排水溝整治取得明顯成效,銀川市和吳忠市成功創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寧夏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平學智介紹,經過持續治理,黃河流域寧夏段15個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為80%,黃河寧夏段出境斷面連續兩年保持Ⅱ類水質,地表水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11個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比例達到81.8%。
「銀川建成長50公裡、水域面積1.1萬畝的濱河水系溼地,截流中乾溝等11條主要入黃排水溝水體匯入水系,8處人工溼地採取水生植物吸收+自然沉澱的方式,實現了濱河水系溼地互連共調同淨化的功能,確保入黃水質穩定在Ⅳ類。」銀川市水務局副局長丁明說。
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
若論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煤礦工人是其中之一。
然而,在寧夏,科技創新讓礦工「坐在地面採煤」,徹底改變了過去煤炭開採「傻大黑粗」「苦髒累險」的畫風。
寧夏煤炭探明儲量位列全國前六,1/4國土下面都有煤。6月15日,在國家能源集團寧煤公司棗泉煤礦調度指揮中心,隨著採煤司機在遠程桌面操控臺上按下啟動按鈕,井下開採設備啟動前的預警提示音漸次傳來:「採煤機啟動、運輸機啟動……」
2020年1月6日,智能化無人開採工作面投入運行。春節放假後,新冠肺炎疫情把回老家過年的員工隔離在異地,用工缺口近百人。智能化無人開採工作面核減近70名勞動力補充到其他崗位,有力支援了全礦的滿負荷運行,一季度超額完成了生產任務,保障了疫情期間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
除了採煤方式的變化,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寧夏煤炭還以另外一種形式——口罩原料加入戰疫大軍。從黑色的煤塊,經歷化學再塑的複雜歷程,成為五顏六色的各式口罩。
「黑變白」「煤變油」「煤塊變口罩」,在位於寧夏黃河東岸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埋藏地下數億年的「植物骨骼」可以自由切換形態,展示出人類科技對煤炭轉化技術的嫻熟把握,也成為寧夏產業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的一面鏡子。
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創新力量弱、創新資源短缺、創新活力不強是欠發達地區普遍面臨的「創新之窘」。寧夏的創新發展,只能走特色創新之路。
寧夏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機制來彌補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短板,從而增強科技創新力量,初步形成了「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參與東西部科技合作的省市達26個,高校和院所超過了150家。近幾年,通過500多項東西部合作項目的實施,在「煤制油」「智能採煤」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創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單項冠軍」。
目前,寧夏東西部合作領域已從聯合技術攻關擴大到共建創新平臺、共建科技園區、柔性引進人才、戰略諮詢指導等方面。截至2019年年底,通過東西部科技合作,已經搭建了67個合作平臺和5個合作園區,建立了10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寧夏分中心,在北京、蘇州、成都等地建設了5個離岸科技企業孵化器和飛地科技成果育成平臺。
依託東西部科技合作,寧夏已柔性引進科技創新團隊35個,吸引1700多名人才參與寧夏科技創新活動。國能寧煤、寶豐集團、共享鑄鋼、維爾鑄造等一大批企業,通過「周末工程師」「假日專家」「候鳥式專家」等靈活有效的柔性引才方式,會聚了一批創新人才,形成了強有力的創新團隊。
6月18日,在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市2020年第二批33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178.26億元,主要為石墨烯新材料、高端智能裝備、大健康產業生態鏈上的企業。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疫情打亂了人們原本的工作生活節奏,也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越是特殊時期,越要有特殊的作風、特殊的擔當、特殊的幹勁。針對企業恢復生產經營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寧夏「靶向治療」,加強要素保障,實施了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誌性舉措。4月3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出臺《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自治區發改委會同14個部門,全面梳理出148項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措施。
「148項措施,是立足於對2019年營商環境政策文件的快速迭代,圍繞市場主體的痛點、難點、堵點提出的。」寧夏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郝留虎說,新措施對標先進地區、企業需求、群眾期盼,力爭補齊短板和弱項,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項目審批是復工復產的關鍵一環,審批速度決定開工速度。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寧夏創新實施「網上辦+掌上辦」「承諾辦+容缺辦」「預約辦+延期辦」「單獨辦變協同辦」「現場辦變遠程辦」等項目審批方式,「一件事一次辦」,為企業復工復產「助跑提速」,被住建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
「這周有一個大標,能不能趕快幫我把證辦出來?」寧夏住建廳行政審批窗口首席代表楊夏雲幾乎每天都會接到這樣的訴求。疫情期間,受中小微企業社保減免和一系列復工復產優惠政策的影響,企業辦理各類資質和許可證件的積極性高漲。面對與同期相比兩倍以上的辦件量,住建廳行政審批窗口加班加點提供全時段、全領域、全方位諮詢服務,指導項目單位一次性提供要件、一次性全部辦結,辦理結果實時發布,相關證書快遞送達,保證項目單位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第一時間開工復產。
黃河寧夏吳忠市城區段,風光宜人。資料圖片
目前,寧夏全區所有工程建設項目都可在線審批,企業資質、人員資格、安全生產等事項100%實現「不見面辦」。
寧夏還探索推行「掌上辦」模式,依託「我的寧夏」App,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向移動終端延伸,實現用地、氣象、測繪等15類事項和工程造價、抗震設防等審批可在「掌上」查詢、「指尖」申報、動態跟蹤,極大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
寧夏市場監管部門牽頭推進,主要通過打造企業開辦「一網一窗通辦」平臺、全面推進「證照分離」改革等7項措施,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
「我們在銀川投資的15GW單晶矽棒矽片項目從籤約到正式開工建設,僅用時一個月。」隆基股份董事長鍾寶申很有感觸地說,隆基在銀川投資已經超過10年,營商環境讓公司將最重要的兩個項目都放在了銀川。項目建成後,銀川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矽全產業鏈製造基地,就業人數將超過17000人。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30日 05版)
[ 責編:李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