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書有云:人死有氣,氣能感應,影響活人。這種感應是否有事實根據,古代人聚集氣使它不散失,用界水限制它不再運行,所以把它叫做易學。易學的法則,得水最好,能藏風是第二個要求,那麼為什麼這樣說呢。小編為您講解選墓安葬看易學五行是否有根據。
即使是盛大的氣運行還有它的餘氣止息。雖然零散但深氣也有聚集的地方,經書說:水流在土外。叫外氣,外氣橫行成為界水,土內的生氣自然止聚,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經書又說:淺深得乘,易學自成,士為生氣之母,有土才有氣。氣是水之母,有氣才有水。所以藏在乾涸燥熱的地方的氣要淺,藏在平坦地帶的氣要深!所以下葬者。要找一個有生氣的陰宅,讓生氣和不死的陰陽兩氣相結合來保護在世親人。
我國古代墓葬是一種複雜的文化現象,墓址的選擇要看易學好壞,自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墓地的選擇,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
一是京城附近,其易學方面不消說自然是好的。
二是故裡,採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
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於形勢,如交通制約等。
四是指其他地方。如生前嚮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選擇「前有照!後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過,後有山峰為靠。境內層巒疊翠,就是說墓地要枕山面水。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多其它講究,如:首先,應該明確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根據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來確定土地神位的大致方位,再根據穴的座向及分金五行配合。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位。同時參照穴的四周環境來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向,這樣的土地神位既符陰宅易學方面的形勢。又符合其理氣。使其墳墓更加符合易學方面的要求,使其更好地蔭益子孫後代。
其實陰陽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相對地氣是天地萬物的源泉。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雲、雷、雨各種自然氣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在方位則是東、西、南、北四方,在氣候則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為之對應;地之四象,人有氣、血、骨、肉為之對應;人又有三百六十骨節以應周天之數;所以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節可以觀天、掌紋可以察地,天、地、人合一。發展到後來,甚至某命理師屈指一算,一看掌紋,就能斷出兇吉,其實這種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論斷未免言過其實了。
另外,五行學說也是我國人民創造的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為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炎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分別納入這五大類的範疇。這五種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生。古代人認為這五類物質在天地之間形成串聯,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變化、地上的木類和人的仁心都隨之產生變異。迷信色彩十分濃厚的佔星術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為理論基礎衍生而來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幹五行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地支五行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巳午屬火,午為陽火;巳為陰火;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子亥屬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辰戌醜未屬土,辰戊為陽土,醜未為陰土。
納音五行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辛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潤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己白蠟金,壬午癸未柳木,甲申乙本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己長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己復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未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己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由此可得,選墓安葬看易學五行是有根據的,下面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整理生肖推算表,供您參考:
生月生時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冬月醜臘月
子(夜11-1)鼠卯寅醜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 醜(1-3)牛寅醜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
寅(3-5)虎醜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 卯(5-7)免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醜
辰(7-9)龍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醜亥 巳(9-11)蛇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醜亥
午(11-1)馬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醜亥戌 未(1-3)羊申未午巳辰卯寅醜亥戌酉
申(3-5)猴未午巳辰卯寅醜亥戌酉申 酉(5-7)雞午巳辰卯寅醜亥戌酉申未
戌(7-9)狗巳辰卯寅醜亥戌酉申未午 亥(9-11)豬辰卯寅醜亥戌酉申未午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