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O年前後西禮縣大饑荒

2020-11-25 騰訊網

一位西方未來學家有句名言:「不總結歷史教訓,歷史的悲劇就會重演。」唐《貞觀政要》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本文就是遵循這一至理名言來研究和總結1957年至1961年期間的西禮縣大饑荒的,旨在為人們留下值得汲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引 言

公元1960年前後,西禮縣發生了現代歷史上空前的大饑荒,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僅1960年全縣死亡人口就達44608人(省統計為43793人)。1961年初,人口死亡的勢頭仍在發展,1月份死亡525人,2月份上升到729人。在人口大量死亡的同時,各種疾病也開始蔓延,1961年2月份全縣各種疾病的發病人數達43300人,比1月份的30720人增加了44%。饑荒和疾病使人口大量外流,1958年至1960年全縣外流人口達到14241人,也由於人口的死亡和外流,全縣17萬畝土地荒蕪,僅當時的洛峪一個公社就多達2萬多畝。

上述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說明了什麼?為什麼那個年代人命那麼脆弱?為什麼會發生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沒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感受不到那時的苦,體會不到那時的難,不看看這篇資料對這一問題肯定會百思不得其解。

大饑荒的成因

1960年前後的大饑荒,其成因應追朔到1957年反右派和整社反右傾以及1958年的「三面紅旗」(即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時期。

一、虛報浮誇、高指標、高徵購,使得社社隊隊篅底空,家家戶戶無糧吃

1958年,是浮誇風、吹牛皮、說大話甚囂塵上的年代,誰越會吹,誰就成了先進,吹得越大越好就越光榮。這種歪風首先來自當時的甘肅省委及其個別主要負責人。這一年他們提出了一個響亮口號:「土地潛力無窮無盡,畝產多少事在人為」。還說,「要革大自然的命,必先革人們思想的命。」上行下效,各地便有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與上面遙相呼應,如「只要革了思想的命,無雨大增產,大旱大豐收」;「不怕辦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辦到」等不切實際的口號鋪天蓋地,從上到下,出現了一種「吹牛皮」、「放衛星」的怪現象:先是新華社在6月12日報導了河南遂平縣衛星農業社實現小麥畝產3530斤,放了一顆「大衛星」。緊接著,西禮縣也在6月27日暴出魚洞農業社小麥畝產870斤,放飛了「衛星」。6月30日,河北省安國縣卓頭村社又放出了小麥畝產5303斤的「衛星」。西禮縣也緊跟效仿,於7月7日在小麥還未收割時就提前報送《大躍進中的豐產喜報》,虛報成集鄉國光社0.2畝小麥畝產1600斤、姜席鄉姜席社2.4畝小麥畝產1214斤,又放了一顆「衛星」。在當時生產力還很落後、農業科技含量很低的情況下,小麥平均畝產實際為220—240斤(根據西和縣委[58]240號文件萬青山發言的偏高估計)或更低。但看到別人都放「大衛星」,我們只放「小衛星」,實在有點不過癮,於是西禮縣的鹽官公社羅堡隊就放出了洋芋畝產16萬斤的「特大衛星」。即使按照科技含量已經較高的今天,洋芋實際畝產也只有3000斤左右,即便以此計算,16萬斤也需53畝多地才能產出,按當時實際平均畝產2000斤左右計算,需80畝土地才能產出,但當時省上媒體卻作了宣傳報導。不僅糧食畝產「放衛星」,而且人均佔有糧的計劃指標也不斷攀升:6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了西禮縣平均畝產400斤的消息,《甘肅日報》發表了社論,西禮縣被列為38個畝產量400斤縣之一。1958年7月2日,縣委書記萬青山在電話會議發言中提出:「今年各類作物畝產必須達到小麥220斤、包穀650斤、洋芋800斤(為畝產4000斤折的主糧)……只有完成這個指標,才能保證實現每人1200斤糧食。」事實上,萬青山講話時,糧食作物生長已成定局,他這麼講的意圖,就是要下面必須按這個數字上報產量。7月8日,縣委在(58)178號文件中又提出「為每人實現1500斤糧食而奮鬥」的目標。8月9日,縣委《抓元帥,抓先行,保證完成600斤》的文件再次提出新指標:「農業生產今年計劃小麥畝產240斤,包穀畝產750斤,洋芋畝產3500斤,水稻畝產600斤,每人有糧1800斤。1959年包穀產量1200斤、洋芋6000斤、小麥500斤、水稻1200斤,平均畝產1000斤,每人有糧3000斤。」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人為將1958年的各種作物平均畝產由400斤、人均有糧1200斤,提升到畝產500斤、人均有糧1500斤,再提升到畝產600斤、人均有糧1800斤。而1959年,則猋升到畝產1000斤、人均有糧3000斤。就這樣,只憑几位領導人的嘴,坐在辦公室就把已成為定局的糧食產量越吹越高。事實上,實際的糧食總產量1958年為1.0168億斤,即平均畝產為120斤;1959年為0.851億斤,平均畝產為143斤,而1960年則已下降至平均畝產僅有81.8斤。由此可見,這幾年糧食產量是逐年直線下降的。

既然各縣糧食都在「放衛星」,產量成倍翻番,那麼對國家的貢獻也應相應增加,於是,公購糧任務越加越大。由於實際沒有生產那麼多糧,加重的公購糧任務無法完成,只好挖空社隊糧倉,竟至發展到1959年底和1960年初,便出現了翻箱倒櫃、掘地三尺,搜查社員家裡一點點僅存糧的慘酷現象。

甘肅省1956年糧食大豐收,總產才達到38億公斤,而1958年上報的估產數卻為185億公斤,比豐收之年還高4.87倍,後來雖修正為120億公斤,但也高於1956年實際產量三倍多。可是1958年徵購入庫數字為上報總產量的37.5%,1959年又上升到總產量的47.6%,到1960年,有些地區和縣社被徵購的糧食已達到總產量的60%。那時的總產量,是人為的過高估計數字,且以1958年的產量的基數,可以想見,到了大減產的1960年,不斷加大的徵購糧任務與實際產量之比已相當驚人,社員無口糧,已是難免的災難。西和公社西和大隊鳳山生產隊糧食產量由1956年的單產265斤下降到1960年的101斤,總產量1956年是302080斤,1960年下降到了119358斤,可是公購糧任務卻越來越重,1957年交公購糧45500斤,1959年則增加到74545斤,增長61.5%,而分給社員的口糧1957年平均每人278斤,1960年降到148斤,即使按當時每人每天6兩的定量,也只能吃到當年3月13日。除了高徵購外,社隊提留和幹部貪汙私分,留給社員的已寥寥無幾。1957年在糧食統購統銷時給農民定口糧標準為一年370斤,1958年8月22日中共西禮縣委《認真解決公共食堂存在的問題》規定,社員「口糧供應大小平均,為每人每月不低於35斤,不能過份地對口糧標準壓得太低」,但這個標準是撥給公共食堂集中吃飯的,而食堂由於缺糧缺柴以及各種舞弊等原因,許多社隊已經停炊,社員自己打面做飯吃時每人每天只能維持到老秤4兩(折合今2.5兩)至9.6兩(折合今6兩)。到1960年底和1961年初,連4兩也供應不上了,這時候社員只好用「瓜、菜、代」來充飢,滿山遍野的野菜被挖光吃盡後,又尋找榆樹皮、樹葉、樹根以及幹蕎衣、嫩蕎芽、包穀杆、包穀核加工後食用。野菜野草使一些人吃得渾身浮腫,中毒而亡;一些人被包穀杆、包穀核吃得大便不通而活活脹死,……這就形成了本文引言中的一些餓死人的數字。在當時,有些農戶全家死絕,這樣的情況各村都有。有的大人們為了孩子能夠存活下來,自己捨不得吃、穿,死於饑寒,為此而勉強活下的孩子,都成了孤兒(1961年後縣上辦起了兒童福利院[孤兒院],專門收養孤兒,直至他們長大成人)。1960年,西禮縣人口死亡率達94.53‰,高居全省第二。各種疾病也隨饑荒而來,好些疾病是除那個年代外再也見不到、聽不到的。1961年3月17日《縣委轉發生活安排辦公室醫療小組關於當前防治疾病工作的報告》提到:「截止2月底的統計,總發病人數已達43300人,比1月底的30720人增加了44%,2月底現有病人26291人,比1月底的13862人增加了90.5%,佔全縣總人口的6.14%。其中浮腫病人1月底有6411人,2月底4736人,瘦弱病1月底4298人,到2月底達到11492人,比1月份增加了164%。子宮脫垂的1月底1407人,2月底1523人。」「又由於婦女病的危害,人口出生大大下降,據白關公社統計,1960年全公社出生嬰兒180人,佔全公社總人口的1.26%,但這一年的死亡人數盡(竟)達2320人,佔總人口的16.22%,最嚴重的白關公社苟家山生產隊有87個生育婦女,自1958以來只生了1個孩子,但1960年一年就死亡了143人 。」邊遠山區如此,縣城周邊情況也如此。省地工作組西禮小組1961年2月24日的《西和公社鳳山生產隊生產情況調查》反映:「鳳山大隊是一個窮隊,全隊553人,人均佔有土地2.2畝,1956年全隊有154戶,726人,到1960年僅有146戶,533人,五年來共死亡172人,佔總人口的21.4%(全隊死絕的有8戶),牲畜死亡更嚴重,隊上原有26頭牲畜死的只剩了2頭。」1961年初開始,縣上舉辦三級醫院,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自製葡萄糖、維生素C加麥麩和中藥的「康復散」、「加味補中益氣湯」、「加味十全大補湯」等治療垂危病人,搶救勞動力,全縣人口死亡和各種疾病才得到了遏制,截止4月15日,有28577人治癒恢復健康,投入了生產,但仍然有26900人未愈。

各種疾病中,除浮腫外,一些比較少見的婦女病也出現了,如子宮脫垂和閉經。子宮脫垂為飢餓造成的營養不良和過重的體力勞動等因素所致,那麼閉經又是怎麼回事呢?當時甘肅省委書記汪鋒向毛主席寫的一份調查報告,解開了這個謎底。

1961年4月27日至29日,汪鋒同志帶了五個人在甘肅臨夏州新集公社新1號生產大隊調查農村食堂時對婦女病和婦女生育情況作了深入調研,發現:第九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5人,閉經的12人,佔48%;在通經的13人中,當年一月後才通經的8人,一貫通經的2人,1個是女隊長,1個是炊事員;1959年以來只有脫產幹部的家屬生了1個小孩。第五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6人,閉經的21人,佔81.2%;全隊1959年以來沒生一個小孩。第六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19人,閉經的13人,佔68.4%,在通經的6人中,3個是炊事員,2個是女隊長,1個是脫產幹部的愛人;1959年以來生了2個小孩,1個是大隊保管員的愛人生的,1個是生產隊長愛人生的。第七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4人,閉經的16人,佔66.6%,在通經的8人中,有4人是今年1月後才通的;一貫通經的4人,1是炊事員,1是生產隊長的愛人兼炊事員,1是脫產幹部的愛人,1是生產小組長的愛人。1959年來只有管理員的愛人生了1個小孩。上述調查數字頗可看出癥結所在。

二、勞民傷財辦食堂、煉鋼鐵、超英趕美、「提前進入共產主義」

這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的又一重要原因。

1958年,全國各條戰線都在「放衛星」,毛主席看到工農業各個方面生產都在增產提速,於是在一次會議上講「超過英國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2年到3年,2年是有可能的」。1958年9月2日毛主席在一封信上又說:「為5年接近美國,7年超過美國這個目標而奮鬥吧!」接著在大躍進的同時,又展出 了從制度上提前過渡到共產主義的藍圖,提出辦大社設想。此前的8月6日,毛主席在河南新鄉縣看了七裡營公社後,明確提出「看來人民公社是個好名字,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在山東歷城縣北園公社視察時又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8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毛主席「人民公社好」的號召,從此,全國普遍開展了大辦人民公社運動,這即是辦食堂、煉鋼鐵、超英趕美、「提前進入共產主義」的歷史背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向英美挑戰的重要指標,「鋼鐵元帥」就升帳了;作為人民公社的伴生物、共產主義天堂的心臟——公共食堂也應運而生了。

公共食堂作為「一大二公」和生活集體化的重要標誌,其組建速度是相當驚人的,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即在全國城鄉普遍建立。甘肅省從1958年8月開始到10月的三個月時間就實現了全省食堂化。西禮縣截至1958年8月11日,已辦起食堂1013個,就餐的有21434戶、124796人,佔全縣總農戶的51.8%和農業總人口的49%;有食堂的鄉10個,社306個,隊1013個。而到8月22日,僅僅11天時間,食堂就增加到了1939個,有38197戶、195408人就餐,佔農戶總數的84.5%和人口總數85%。至此,十裡、河口、城關、白雀、西峪等23個鄉全部實現了食堂化。

食堂辦起之初,實行「共產主義」制度,吃飯不要錢,人人都有份。因為是「社會主義大家庭」,所以,不同隊的社員還可以到其他的食堂就餐。開始時定量不限量,每人每天2至3斤糧,提出「許吃不許拿」,「飯菜多樣化」,同時制定食譜,規定一星期內不吃重複飯。白面饅頭,大肉大油,「放開肚子吃飯」,認為這就是「共產主義」生活。當時縣委文件對公共食堂總結了八大好處,社員也編了「六愛食堂」的順口溜:

單身漢愛食堂,早晚不為吃飯忙;

老人家愛食堂,生活愉快食味香;

婦女家愛食堂,擺脫家務出廚房;

青壯年愛食堂,多出勤來工效強;

學生們愛食堂,按時能夠入學堂;

孤兒們愛食堂,猶如有了親爹娘。

可是好景不長。大吃大喝不到半個月,食堂用糧相繼發生危機,開始按人定量,人均每月35斤或更少,廣大社員的生活難以為繼,開始「瓜、菜、代」了。到1959年和1960年時,各生產隊食堂人均月口糧最高的也只供到18斤,即每人每天老秤9.6兩(折合今6兩),最低的僅有2兩(折合今1.25兩),而且相當一部分生產隊食堂斷了炊。即使在這樣嚴峻的時候,為了保護食堂這顆共產主義「心臟」的跳動,縣上發文號召全民找野菜、儲乾菜,加少量油渣、豆餅、粉渣等加工代食品。儘管如此,餓死的威脅仍然非常嚴重,一些人為了活命,只好外流他鄉或尋吃討要,或入贅為婿,或改嫁他人。運氣好的僥倖生存了下來,而運氣不佳者,或凍餓病倒於窯洞路旁,或死於荒郊野外,這時候的人們對食堂已是咬牙切齒、恨之入骨了,但只能敢怒而不敢言,有敢言者即被戴上反「三面紅旗」等帽子被當作「階級敵人」批鬥和專政了。據資料載,甘肅揭開農村公共食堂真正弊端的是汪鋒同志。汪鋒1961年4月27日至29日在臨夏調研,解散了臨夏新集公社的兩個食堂,之後,一些地方才陸續停辦了食堂。到7月底,全省90%的生產隊都解散了食堂。可是西禮縣在1961年6月8日《關於食堂分配、三定問題規定意見的報告》中還強調「辦什麼形式的食堂,都完全由社員自己討論決定。凡社員自己願意辦食堂的,都辦成合夥食堂」,試想,反對食堂的人已被專政了,有此前車之鑑,誰敢「自願」呢?反正領導不擔這個罪名。

「鋼鐵元帥」升帳是大辦工業的先導。1958年9月4日省委向全省發出了緊急動員令,要求全黨全民緊急動員,大煉鋼鐵。宣布當年(實際距年底只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要生產30萬噸鐵,10萬噸鋼,要求「一斤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遲」。西禮縣聞風而動,實際上早於省委發出號召之前的8月9日就以(58)240號文件提前做了安排,提出了「為8萬噸鐵、4萬噸鋼、1千噸銅、3千噸鉛、2千噸銻、5萬噸硫磺而努力」的目標,而實際啟動時間則更早。一時間,學生、農民、幹部、工人,千軍萬馬奔向煉鋼第一線,不僅在大橋宋家溝、火石崖、蒿林寺和盧河王畫山、十裡青羊峽、頁水河等地建起了煉鐵爐,連城裡一些單位院內也建起了煉鐵爐。時值秋收季節,農田的包穀、洋芋腐爛,也不能去收。當時,中學停了課,老師也下鄉上山到了煉鐵第一線。開始時,小學生尚由高中學生帶課,後來高中學生也撤出學校大煉鋼鐵了,小學生則成了無人託管的「孤兒」,整天在學校附近的山上「打仗」,放任自流。為了提高鋼鐵產量,農村各家各戶的門扣子、鐵鏟子、鐵勺子、鐵鍋、舊鋤頭、廢钁頭以及鐵火盆、匙牽等帶鐵的器具什物,都搜集投進高爐,結果煉出來的全是不能用的燒結鐵和廢渣、廢料。在當時西禮縣民間偷偷流傳著兩支專諷大煉鋼鐵的民歌。第一首為「鋼鐵元帥升帳了」:

黨中央,發號召,鋼鐵元帥升帳了。

鋼鐵元帥坐了帳,各行各業把路讓。

社員忙把鐵爐修,熟了莊稼沒人收。

軍隊放下手中槍,營裡營外忙煉鋼。

商店轉業收鋼鐵,大中小學把門關。

烏竹煙杆節連節,到處煉下的燒結鐵。

第二首為「鋼鐵任務比天大」:

紅嘴鸚,落了架,鋼鐵任務比天大。

蘿蔔快了不洗泥,完不成任務拔白旗。

一個蘿蔔兩頭切,工作隊下鄉收鋼鐵。

拔了門扣收了鍋,線杆上退走了鐵陀螺。

鐵火盆兒全砸了,槓頭上不搭鐵鏵了。

發了白雨河不清,家家光剩幾苗針。

拔了門扣難鎖門,家家用上了泥火盆。

想要做飯沒有鍋,青石板上烙饃饃。

這兩首民歌生動、形象、真實、具體地描述了全民煉鋼的情況和農民無奈的心情。

與大煉鋼鐵相伴生的是大辦工業。當時的「工業」狀況是什麼樣子,萬青山書記在8月9日傳達臨夏會議精神時講:「現在看,建廠(場)數字共26963個,相當可觀,但投入生產的廠子和產值卻寥寥無幾,投入生產者佔43%,產值完成了3.2%,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掛著空牌子,根本看不到廠子,甚至連住不下一個人的山神廟也掛上兩個廠的牌子,特別是對元帥工業——鋼鐵,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近半年的時間過去了,沒有流出鐵水。」事實上,當時所謂的工業企業就是誰家的老太婆會掐草編,門上就掛個草帽廠牌子;誰家的男人會木匠,門上就掛上木器加工廠牌子;誰會石匠,門上就掛上石料加工廠牌子等。

與大辦工業、大辦食堂同時興起的是所謂的「十化」,即兒童教育集體化,村村幼兒園,隊隊託兒所,95%的兒童要入園;縫紉機械化,社社要有縫紉廠,要供應70%以上的人的被服;醫療生育醫院、產院化,公社有醫院,社社有產院;家禽家畜飼養集體化,各隊都設立飼養股、場、室,社員私人牲畜入社集體飼養;吃飯食堂化,其標準是80%的人參加食堂,以規模在20戶左右的生產隊為宜;還有生產協作化,報酬工資化,文娛體育集體化,生產管理工廠化,居住規劃化等,不一而足。縣上還成立了「十化」辦公室,要求三天電話匯報一次,七天書面匯報一次。

在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前提下,煉鋼鐵、辦農場、修水利、建立各種專業隊,樣樣都要平調生產隊的勞動力,而口糧則要生產隊來抬付。省地工作組西禮小組和西禮縣委1961年6月24日關於《西和公社鳳山生產隊情況調查》的「附件」《西和公社西和大隊鳳山生產隊平調情況調查》中提到,當時的西和公社從一個僅有146戶、533人的鳳山生產隊就以修紅嶺渠、西梁渠、岷郡渠、晚家峽水庫、太華水庫、修河堤,辦草關農場、山堡農場、皇城防風林帶、北關園田化、北關煉鐵廠以及大橋火石崖、大橋宋家溝、大橋硫磺廠、大橋蒿林寺煉鐵廠等15個項目上平調勞力339人次,26549個工日。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化化耗資化化用糧,本來就很低的糧食產量和收成,很落後的生產力水平,即被「化」為烏有了。豈能不發生饑荒和人口外流!

相關焦點

  •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的「大饑荒」
    網上有人有意無意地把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年的「大饑荒」掛鈎,有意無意地等同起來。其實,那是一個誤區。原因很簡單,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後的的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有人描述為「大饑荒」的年代是1959-1961年。關於這個年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認為在中國農村餓死人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否形成了「大饑荒」,即餓死了數百萬以至於數千萬人,則沒有定論。學界對此也有爭論。
  • 大饑荒時代 畫家在幹什麼?
    僅就《愛爾蘭大饑荒》一書提供的資料,統計分析:涉及的畫種有黑白版畫、彩色石版畫、速寫、漫畫、水彩畫、木雕和油畫。數量約計120幅。作品時間跨度,從災害發生的1845年11月22日《泰晤士畫報》,到1900年4月《自由愛爾蘭》的封面。跨度為55年。參與大饑荒創作、披露甚至報導的畫家,在80-100名之間。
  • 張向持:信陽大饑荒該如何被記憶
    1959年到1961年的信陽大饑荒,餓死105萬人。迄今為止,這場災難一直被有意無意地遮蔽,少有人公開談及。隨著一個個具體當事人先後去世,還原歷史成了作家張向持的心願。六年時間,他動用各方關係採訪當事人,完成《聖殿:1959-1961信陽大饑荒沉思錄》一書。迄今為止,這是國內第一本公開出版,描寫信陽大饑荒的著作。
  • 上色老照片:1928年濟南大饑荒,戰亂之下的百姓眼中滿是絕望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1928年濟南饑荒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從1927年開始,山東境內由於水旱蝗災接踵而至,進而演變成為了一場大饑荒,大饑荒遍布山東60%的區域,超過2000萬人成為難民。
  • 1959-1961 大饑荒
    第1頁:以誠實和良知祭奠饑荒 第2頁: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第3頁:牛寨大隊的1960 第4頁: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第5頁:廖伯康 我的大躍進 3小時等於20年  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劉洋碩  野草、榆樹皮也被吃光的時候,人們也就不再出去找食物了。
  • 1946年湖南大饑荒有多慘?隨處可見被餓死的饑民,最後一張太痛心
    1946年湖南大饑荒有多慘?隨處可見被餓死的饑民。圖為饑民排隊領吃的。1946年湖南大饑荒有多慘?隨處可見被餓死的饑民。圖為饑民在接受賑濟。1946年湖南大饑荒有多慘?隨處可見被餓死的饑民。圖為饑民在接受賑濟。1946年湖南大饑荒有多慘?
  • 1942年民國大饑荒,草根樹皮為食,個個瘦骨如柴,觸目驚心!
    1942年民國大饑荒:睡覺,是這些難民唯一能抵禦飢餓的方式 1942年民國大饑荒:一位衣衫襤褸的母親背著自己的孩子,去採集可食用的雜草
  • 人禍大於天災的越南大饑荒,令當地百姓不堪回首的1944年
    在日軍和法國人的"精彩操作"下,一場恐怖的大饑荒終於在1944年爆發了。在前一年,越南當地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北部部分地區就已經出現了糧食短缺的情況,但當時由於百姓的存糧暫時夠用,因此這次短缺就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但在1944年,由於存糧和糧食種子被全部消耗,因此糧食的缺口變得越來越大。
  • 曹樹基:盲人摸象:有關大饑荒的不同回憶
    上引兩篇網文,構成了對於大饑荒年代幾乎完全不同的描述。 假設有兩批事件的觀察者,一批站在江西、浙江、山西等災情不嚴重的地區,一批站在安徽、四川、河南等災情嚴重的地區,所得結論之衝突,比以上兩例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個人的經歷來研究這場大饑荒,猶如瞎子摸象。個人所見,觸摸到的只是象身上的一根毛,連象的大腿也摸不到。讀者若不信,我們再回到上面列舉的兩個例子上來。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農業大省卻沒糧,是天災還是人禍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飢餓的人們。那場災難給河南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凡是經歷過那次饑荒的老人,每當談起都心有餘悸。很多老人在當時看到了漫天飛舞的螞蚱,把禾苗都吃光了。
  • 1958年至1962年的大饑荒
    作者的話:在我的經歷中,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至1962年的大饑荒。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老照片,看到最後忍不住落淚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後,又遇蝗災,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人人在餓死的邊緣掙扎,與死神戰鬥。數百萬百姓被餓死,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這是一段無法迴避、無法忽略的悲痛歷史。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1942年大饑荒 還在浪費糧食的人來看看
    1942年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饑荒災難發生,這場饑荒範圍大到好幾個省份都有波及,情況慘不忍睹,大批難民遷移。當地遭遇大旱之後,又遇到蝗災,土地上光禿禿的,連根草都找不著,人們被迫在剝樹皮,把樹皮煮了,再磨成粉。用來充飢。
  • 1942年大饑荒,連樹皮都不夠吃,一組讓人心酸的照片
    河南大饑荒指的是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饑荒遍及全省111個縣。據詳細的統計,在河南1200萬受災人口中,大約150萬人死於飢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而大多數關於河南饑荒的中英文敘述都認為,饑荒導致大約300萬人死亡。 回望歷史,珍惜當下。
  • 中央與地方對三年自然災害(1959 ~ 1961) 和饑荒的認識與應對
    中央與地方對三年自然災害(1959 ~ 1961) 和饑荒的認識與應對 2016年08月23日 10:16 來源:《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 作者:陳東林 字號 內容摘要:本文考察了1959
  • 河南人必須知道的事:1942年大饑荒死掉300萬人,還有誰記得?
    1942年中國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饑荒,整個河南餓殍千裡,民不聊生,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河南大饑荒是指1942年7月開始至1943春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到蝗災,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饑荒遍及全省111個縣。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1942年大饑荒慘狀紀實 3000萬人受災300萬餓死[圖集]
    (福爾曼拍攝於1943年的河南) 白修德  (本版照片由福爾曼拍攝於1943年的河南)  正在熱映的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