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大饑荒慘狀紀實 3000萬人受災300萬餓死[圖集]

2021-01-08 人民網

災民正把樹皮扒下來,以磨成粉充飢。

逃荒路上的災民。

災民

河南災民在飢餓中無助地死去。(福爾曼拍攝於1943年的河南)

白修德

  (本版照片由福爾曼拍攝於1943年的河南)

  正在熱映的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死於飢餓。

  電影裡的「老東家」、「栓柱」是藝術加工出的人物,卻也是3000萬難民的真實縮影,苦難烙印在他們身上。70年過去,「老東家」、「栓柱」的人物原型再也無法找到,他們的生命,早已湮沒成歷史的塵埃。

  電影裡的美國記者白修德,卻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把那次災難記錄在他的報導和回憶錄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難史。這位曾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曾說,在中國河南的遭遇,讓他「懂得了無政府狀態和秩序、生與死的真實意義。」

  通過白修德的眼睛和筆,我們可以看到1942年發生在河南這片土地上的災難,絕不僅僅是電影開頭所說的「吃的問題」。

  《等待收成》

  1943年初春,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年輕美國記者白修德,與他的同行——倫敦《泰晤士報》的哈裡森·福爾曼一道,跳上了從鄭州開往重慶的火車。

  作為美國《時代》周刊駐中國的特派記者,當時只有24歲的白修德剛剛在中國的河南目睹了一場真實的人間慘劇:3000萬人在饑荒中顛沛流離,每天都有人死去,野狗在啃噬著倒斃的餓殍,難民們在飢餓中麻木、瘋狂。而政府組織的賑災不見蹤影,聽任難民們的生命像草芥一樣消失。

  這一切,讓白修德和福爾曼悲痛而憤怒。後來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從我的筆記裡很容易勾畫出一個野獸般的世界,但他們不是獸類,他們是創造了世界最偉大文化之一的民族的後代。」

  乘上火車幾個小時以後,這兩個憤怒的外國人在洛陽火車站下了車,白修德幾乎是一路飛跑到了洛陽電報局——歸途中遇到的第一個電報局。他要把河南大饑荒的消息公告全世界。

  報導稿件早就寫好了,題目是《等待收成》。聯繫到白修德所描述的災情,這個題目流露出的情緒讓人絕望。

  青黃不接的春天,正是災荒年月最難熬的時候。經歷了一年饑荒的難民們,不知能不能捱過去。政府救援還是沒有到來,唯一的期望就是等著田裡的秧苗長出莊稼。

  收成,卻似乎遙遙無期。

  白修德寫了一篇足夠震撼人心的新聞報導,但他並不確信這篇報導能不能傳到美國。他太熟悉當時國民政府的新聞審查制度了——在成為《時代》周刊記者之前,他的工作是國民政府新聞處顧問,幹的就是新聞審查的活。

  白修德在哈佛大學的專業是中國歷史,原名提奧多·h·懷特,白修德是他給自己起的漢語名字。1938年大學畢業時成績優異,他獲得了一筆旅行獎金,於是來到了中國抗戰期間的陪都重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受了國民政府新聞處的聘請,負責管理外國通訊社的電訊發布。

  但是,這份「顧問」的工作卻沒有給白修德帶來任何成就感,「從業務上說,我主管『中國新聞委員會』的通訊報導,月薪65美元。我自認為是『反法西斯的戰士』,實際上卻受人僱用去操縱美國的輿論。」不久之後,白修德辭去這份工作,當上了《時代》周刊駐中國特派記者。

  《時代》周刊的老闆亨利·盧斯出生在中國,一直對中國抱有特殊的親密感情,與蔣介石夫婦私交甚好。白修德起初也和自己的老闆立場一致,在新聞報導中對國民黨政府、軍隊和蔣介石個人充滿溢美之詞。1942年大饑荒中的所見所聞,讓白修德轉向了蔣介石政權的對立面,他也因此被美國麥卡錫主義者視為抗戰期間所有駐華記者中最傾向於中國共產黨的人之一。

  白修德很清楚,《等待收成》如果公開發表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他也同樣清楚,這篇文章很可能沒有機會公開發表。

  按照當時國民政府制定的新聞審查制度,這篇報導和任何新聞報導一樣,應當發回重慶接受審查。而國民政府新聞處的老同事們肯定會把這篇報導扣下來的。

  然而,這封電報並沒有被報務員發到重慶去,而是從洛陽通過成都的商業電臺,第一時間直接發往了紐約。

  直到去世,白修德也沒弄明白這封電報是怎麼發出去的,他在回憶錄中特別提到了此事:「或者是因為這個電臺的制度不那麼嚴格,或者是因為洛陽電報局某一位服務員在良心的驅使下無視有關規定」。

  不管是疏忽還是故意,1943年3月22日,一篇題為《等待收成》的新聞稿被刊登在美國《時代》周刊上。

  這篇文章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西方世界突然爆炸,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議論:中國的河南正發生著一場不可想像、極其慘烈的大饑荒。

  就像文章的題目那樣,河南的難民們正在饑饉中等待著新一年的收成,亦如一年前他們在春天大旱中的等待。

  他們等來的卻是絕望、死亡。

相關焦點

  • 1942年河南大饑荒,300萬人被餓死,樹皮成為當時最好的食物
    1942年河南因黃河改道發生旱災,導致3000多萬的中原人陷入大饑荒,沒有了食物的他們只能用樹皮來充飢,樹皮成為了最好的食物已經被餓死的他,身上的衣服估計被活著的人給扒走去取暖了,當時的逃荒人至少有300萬是被餓死的。
  • 【歷史】民國共38年,就鬧了38年饑荒,無一日不饑荒,餓死2億人
    民國時期:(一)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饑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二)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饑荒,死人數不詳。(三)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死1300多萬人。
  • 1942年河南大饑荒,國民黨極力掩蓋的真相,現場不忍直視
    1942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一名婦人將樹皮搗碎,在饑荒時期,河南糧食畝產只能達到15斤,其中有13斤要上繳,只能依靠樹皮過日子。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慘狀:餓死病死150萬人,美國記者看完淚流不止
    ▲1942年河南大饑荒舊照事實上這同樣是人類本性所致,無論以前吃過多少苦,只要生活好了人們就能學會並適應享受。今天筆者就想帶大家來回憶一下1942年那場河南大饑荒的慘狀,這場災難中餓死病死了150萬人,美國記者來看到後都淚流不止吃不下飯,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人類可以以各種方式死亡,但唯獨不應該被餓死,因為那是對文明的侮辱。02上世紀四十年代整個國家其實都挺苦的,畢竟當時我國正處於日本侵華戰爭時期,而且也還是農業國,經濟來源以農業生產為主脆弱不堪,百姓基本沒有吃飽過。
  • 河南人必須知道的事:1942年大饑荒死掉300萬人,還有誰記得?
    1942年中國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饑荒,整個河南餓殍千裡,民不聊生,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河南大饑荒是指1942年7月開始至1943春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到蝗災,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饑荒遍及全省111個縣。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舊照:餓死300萬人,吃樹皮的孩子看著心疼
    現如今,健康飲食越來越流行,人間美味不可錯過,溫飽已不再是個難題,誰還能想到在78年前,饑荒席捲了我國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區,因饑荒而背井離鄉的人不在少數,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抗日時期的饑荒之一,據相關資料披露,饑荒導致了大約300萬人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則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大災害
  • 外國記者親身經歷1942年大饑荒,母親煮兩歲孩子充飢,老蔣看發抖
    外國記者親身經歷1942年大饑荒,母親兩歲孩子充飢,老蔣看了發抖在1942年至1943年,在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烈之極的大饑荒,有整整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活活餓死,而造成這一場大饑荒的直接原因就是國民黨軍挖掘了花園口的堤壩,使得黃河決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日本軍隊的進攻
  • 1942年河南饑荒:倆饅頭換一個老婆,不是段子,人命不如一個紅薯
    小編認為這跟中國經歷過重大饑荒有關,縱觀古代史到近代史,中國總有那麼幾次饑荒搞得人餓死一片,就算有倖存的人那也是形如枯槁。 1877年,華北乾旱不只是山西,還有直隸、山東、河南、陝西,這五個地方乾旱最嚴重,餓死了1300萬人。
  • 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蔣介石看後腿不由發抖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由張國立主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主要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42年中國人民所受的苦難。在發生災情初期,當時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沒有及時匯報,導致了饑荒的進一步擴大。
  • 1942年大饑荒,連樹皮都不夠吃,一組讓人心酸的照片
    河南大饑荒指的是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饑荒遍及全省111個縣。根據現有的材料顯示,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39個縣,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據詳細的統計,在河南1200萬受災人口中,大約150萬人死於飢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而大多數關於河南饑荒的中英文敘述都認為,饑荒導致大約300萬人死亡。 回望歷史,珍惜當下。
  • 《一九四二》饑荒餓死300萬人,馮導拍得很真實,把歷史重演一遍
    1942年這場災難,原因有三條:一是天災,二是人禍,三是戰爭,天時地利人和都不順,所以才有這百年一遇的饑荒,但是大難臨頭,人類要如何自處?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老東家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老照片再現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觸目驚心
    很多人都看過由張國立等一批老演員出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1942年,在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有39個縣災情最為嚴重。
  • 《1942 飢餓中國》首發 記錄大饑荒史實
    3000多裡重訪之路,記者採訪了200餘位事件親歷者,書中收錄了20餘位親歷者的講述和近50張目擊者照片,最大程度上還原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今年11月初,該系列紀實報導由中華書局編輯成書。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建說,這本書是河南商報和中華書局合作的結晶,也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中國出版集團合作的結晶。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老照片,看到最後忍不住落淚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後,又遇蝗災,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人人在餓死的邊緣掙扎,與死神戰鬥。數百萬百姓被餓死,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這是一段無法迴避、無法忽略的悲痛歷史。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農業大省卻沒糧,是天災還是人禍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飢餓的人們。那場災難給河南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凡是經歷過那次饑荒的老人,每當談起都心有餘悸。很多老人在當時看到了漫天飛舞的螞蚱,把禾苗都吃光了。
  • 歷史珍貴還原彩色照片:河南1942,百姓啃光樹皮!
    1941年日本成功偷襲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與此同時,自1937年抗戰爆發之後,中原地區作為主要戰場反覆遭到蹂躪,一場中原浩劫正在醞釀!當時蔣介石軍隊後勤沿用的是幾千年來的古老方式,軍糧、馬草甚至是兵源補充由駐紮省份供給,以節約運輸損耗。
  • 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饑荒與天災人禍:上
    河南大饑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發生在中國的饑荒之一。這場大饑荒的範圍還包括河北、山西、山東、安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河南地處抗日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39個縣,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大約150萬人死於飢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
  • 78年前河南大饑荒:150萬人被餓死,美國記者看到後連飯都吃不下
    電影《1942》中,張國立為了讓電影更真實,生生將自己餓了一大圈,那些在饑荒路上蹣跚前行的災民們,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受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那段歷史情況。然而電影再怎麼真實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歷史上,中國那一年的大饑荒,不僅是在河南,還包括了河北、山西、山東、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