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別適合談一談胸懷大志這回事。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說做企業要有道義,要「師出有名」,這個事對有些老闆來說是一點即通,心有戚戚,對有些老闆則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我覺得這是一個經歷、感悟和階段性的問題,如果你覺得身邊沒有什麼高層次的人,那很可能是因為你停留的層次不夠高。
這點我是有經驗的,以前公司剛創辦的那幾年,每天都是為了錢焦頭爛額,但忙活了很久也所得無幾。
後來我開始轉變觀念,不再心心念錢的問題,開始去想人的問題,結果工作越來越順,收益也越來越好。
2000年後,李一男的港灣網絡有很大的機會打造一個「新華為」,他背後有資本的支持,有很多華為舊部追隨他,他自己本身就是頂尖的技術專家,而且他們幾乎熟悉、了解華為的一切。
而當時的華為正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看起來一觸即潰。但最後為什麼是華為浴火重生,港灣網絡卻被華為收編了呢?
我們說李一男欠缺的就是無形無質的「道義」,師出無名。港灣對華為只停留在商業競爭的層面,而華為卻有大義的旗幟。
或者說,任正非創業的發心與李一男創業的初心是不一樣的。在《華為基本法》核心價值觀中,關於「精神」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
高明的老闆都會給企業樹立大義的名分,《基業長青》一書的作者在研究過世界知名的長壽企業之後,得出一個觀點,「偉大的公司都會制定遠大的企業願景,以此作為有力的機制來刺激企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