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文,字藝林,號草根張。1964年生於山西長治,黨員、根雕藝術家、山西省優秀民間工藝美術家、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長治市農村實用拔尖人才、平順縣第二批拔尖人才、平順縣第三批拔尖人才,多年來一直從事根雕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深受業內人士和藏家愛好者好評。
中國人在骨子裡就有一種喜木情懷,自古以來木製品就充斥在國人的生活中,木頭製造的家具,各類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還有形態各異的木雕擺件。中國根雕歷史更是源遠流長,自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根雕藝術作品,到明清時期根雕技藝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階段。每一件根雕工藝品,都非常富有時代的風採與神韻,都是根雕藝術的最高表現,也是技藝的一種傳承。
根雕藝術,主要分為根藝和根雕兩部分。根藝的特點是天然造型,突出「天然美」。根雕與根藝不同,它的製作可謂因材施「刀」,對天然造型有缺憾的根材,以雕琢來彌補它的缺憾,不過,不要篡改其「本意」,應以順從根材的天然為主,只是進行小雕小琢。保持其「不完美」,這樣才是根雕本來的味道,我們要的就是那種粗樸之美,沒有的,別人為做出一個新的「有」,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根雕是藝術家發現自然美、並輔之以人工造型美的藝術形式,它是具有獨特美感的生態藝術,富有極為豐富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根雕造型的奇特、根雕作品蘊含的意義、根雕技藝的精湛及根雕作品給人的感官體驗組成了根雕藝術獨有的「奇」「韻」「巧」「妙」四個方面的生態美學特徵。好的根雕藝人往往能最有效的利用枯木原有的自然紋路、形象,雕琢出形態古樸天真、自然生動的藝術形象。
看根雕作品,關鍵是看「天工」,所謂巧奪天工,不如遵循天工。根雕與木雕、雕塑、石刻等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之處,就在於根雕是採用根的自然形態,「與天同創」。因此,鑑賞一個根雕作品,其藝術性應該看重下面4點:一是尋奇覓美;二是巧借天然;三是突出意趣;四是講究構圖。這也是就根雕創作的最基本的設想。
尋找理想的根材十分艱難,往往過百木而不遇,相千根亦難一得。一根在手,百看千相,反覆審察,要在愛護天然,不損天然,依形度勢,十分謹慎地略加整刪,在似與非似中尋求意境,在根木節、疤、瘤上找傳神。根雕大師張維文認為,根雕之寶,寶在自然,天人合一,神形兼備,這是根雕價值的根本所在。
《坐看雲起時》作品鑑賞
作者:張維文
作品名稱:坐看雲起時
作品賞析:張維文大師介紹《坐看雲起時》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唐代大詩人王偉的《終南別業》,這件作品為"組合式"作品。他介紹到原先只有"峰巒疊嶂"的感覺,大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態勢,而且層次變化特別豐富,讓人遐想。後來他又偶得一塊飄逸感靈動的崖柏根,似雲霧飄繞,就像組合成圖畫形式,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詩詞《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中受到啟發,詩人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這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張維文敏銳的捕捉到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例,他將先得的素材當成山峰一角,將飄逸靈動的崖柏根視為雨後纏附於山上的雲煙,言有盡而意無窮。如若唐代詩人王維經歷了人生起落後,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坐看雲捲雲舒。作品突出地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把詩人自得其樂的閒適情趣,刻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詩味、理趣二者兼備,極具功力。
古人講求以詩入畫,張維文老師這件《坐看雲起時》又何嘗不是如此?作品從材質、創作構思和意境表達都能讓人讚不絕口,無論是鑑賞還是收藏,堪稱精品佳作!
每一件根雕工藝品都注入了根雕匠人的心血,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一定能夠在歲月靜好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