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7日電 上周,「9-3」閱兵備受關注,而由此掀起的紅色旅遊熱也讓各大景區遊客「爆棚」。9月初同時也是開學季,不少學校的開學典禮也增加了文化傳統的味道,硃砂啟智、開筆禮等成了一些學校開學日的特色。此外,「微信閱讀」在上周也備受關注。
【紀念】閱兵帶熱紅色旅遊
上周,最受關注的莫過於9月3日的閱兵了。這一天,中國首次以盛大閱兵儀式,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全國各地掀起了紅色旅遊熱潮。據新華社報導,國家旅遊局值班室5日監測顯示,各大紅色旅遊景區人氣爆棚。
小長假期間,紅色旅遊升溫明顯,各大旅行社和相關景區預訂人數均明顯增長。
開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所在地湖南芷江的高鐵票甚至已經一票難求,當地酒店也很難訂到房間。在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統計,僅3日當天,就接待遊客3900多人次。9月4日,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山東省政府暨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等紅色景點,遊客較平時有明顯增長,沂蒙紅色影視基地4日上午售票較往常每日接待量增長3倍。
資料圖:武漢梨園小學一年級老師正在給學生點硃砂。 徐金波 攝
【開學】致敬傳統
9月初同時也是開學季。和紀念抗戰勝利相似,近來,正在開學的中小學也成為回溯歷史的一個場合。
1日,武漢市洪山區梨園小學給該校一年級新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開筆禮」,依次進行正衣冠、硃砂啟智、感謝鞠躬、擊鼓鳴志、啟蒙描紅等多項儀式。主持儀式的老師解釋,衣冠直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謂「先正衣冠,後明事理」。正衣冠是憶先祖優秀品德的最好載體,也是讓孩子們知書明理的第一步驟;古代學童入學讀書前,都會有啟蒙師長用紅色的硃砂在學子們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稱為「開天眼」寓意開啟智慧,從此眼明心亮,發奮讀書等等。
5日,香港第五屆「文昌開筆禮」於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舉行,超過650名學子參與。參與儀式的學子手執開光毛筆及手冊,於神壇前向文昌帝君像鞠躬行禮,再觸摸神壇上的毛筆、蔥及芹菜,寓意啟智、聰明及勤奮,並在祈願卡寫上姓名及願望,高掛在「狀元榜」架上。其後,法師向學子潑灑聖水,象徵潔淨身心;現場更擺放一枝大型開光銅製文昌筆,學子摸過寓意獲文昌庇佑,名列前茅。最後,學子敲鐘鳴鼓,代表金榜題名,並獲大會贈送經「開光」的文具一份。
而在浙江省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開學典禮上,該校不同年級的老師們則身著古典服飾:有的手持摺扇,有的手撐古傘,或風流倜儻,或優雅端莊。六年級的女老師穿著優雅的旗袍,男老師們換上了長袍馬褂;七年級和行政組老師的舞臺造型「天橋風雲」;八年級老師則攜手九年級畢業班老師身著民族服裝,上演了一場別樣的時裝秀。
資料圖:梁文道。圖片來源:揚子晚報
【閱讀】梁文道:朋友圈閱讀局限很大
近日,微信團隊推出的首款社交閱讀App「微信讀書」正式上線。上周,這款App持續引發關注。
據悉,該App是基於微信關係鏈的官方閱讀應用,也就意味著未來讀書這種私密的行為,有可能將與跑步、健身等一樣,在朋友圈被曬,為大眾所分享。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基於已有的社交關係鏈,能看到微信朋友讀的什麼書、他的書架上有哪些書,也可以向朋友直接線上推薦,對於書的觀點和想法也可能會獲得朋友的點讚或評論,互動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就像在朋友圈曬美食、曬娃一樣,曬閱讀成為新朋友之間的社交方式。
和業內的期待不同,文化圈的梁文道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儘管不排斥網際網路閱讀,但他仍對碎片化閱讀充滿詬病。「本身閱讀載體會影響你的閱讀狀態,使用微信之後,朋友圈閱讀局限很大,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和你差不多的人,那裡有你感興趣,也會認同的東西,長此以往,你的世界會越來越窄,甚至出現斷裂,無法溝通。在大量接受被動信息的過程中,你還會失去思考的能力和接受不同意見的胸懷。不斷有微信和電話進來,打斷你的閱讀,也會令你失去處理信息結構的機會。」他說。
而在梁文道看來,身處網際網路時代,就算是曹雪芹也寫不出《紅樓夢》,「他在文學網站或者社區、博客上寫,一定會被網友罵吧。整個生產模式變了,我們不會有《紅樓夢》,也不會有欣賞《紅樓夢》的環境,也許我們會有自己的東西,但目前仍在一個高速變化的環境裡面,充滿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