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發火究竟是為了教育孩子,還是為了宣洩自己憤怒的情緒

2021-01-11 渝美人在線

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人和人溝通的效果,70%取決於談話時的情緒,30%取決於談話的內容。據此,科學家建議人們,在談話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尤其是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管教孩子時,總是怒氣衝衝的,其實,這時候大多數的父母都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而很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也很容易就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這樣的結果就是,父母傷了孩子的心,孩子也沒有心情去聽父母的說教,因此也不會接受父母的勸告和教導。

一位媽媽帶著 13歲的兒子去找一-位教育專家,「我們家孩子實在是太不讓人省心了,我和他爸爸說他他總是聽不進去,還跟我們甩臉子。老師,你說這孩子是怎麼了?」教育專家還沒有張口回答問題,這個孩子倒是先插話了:「你們每次說我,就像吃了槍藥一樣, 怒氣衝衝的,讓人覺得很不舒服。而且,你們說話,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這讓我也很憤怒!」

媽媽這時候臉上也火辣辣的,教育專家立刻支開了兒子,悄悄對媽說了一句:「下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覺得很憤怒,不妨先對孩子說句, 讓我冷靜一下,情況或許會好很多。」

當孩子犯錯,父母生氣很正常,但不能把這樣的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否則只會讓孩子和你一樣生氣,爭鋒相對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消極的情緒去教導孩子。帶著消極的情緒去教育孩子,會給孩子一種好像自己是父母的出氣筒的感覺,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感覺,孩子的逆反心理就開始起作用。

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負面情緒,儘量先離開孩子,讓自己冷靜一下,也可以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等到情緒平靜了以後,再教導孩子。

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每個人在憤怒的時候都會表現得很固執,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緊抓住不放。可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很容易陷入一種錯誤的觀念中,增加自己的憤怒。父母可以先去做別的事情,等自己情緒平復以後,再來和孩子談,效果會更好。

相關焦點

  • 經常對孩子發火,是孩子一生的陰影,學會3招,練就情緒管理高手
    經常對孩子發火,是孩子一生的陰影,學會3招,練就情緒管理高手!前段時間看到這樣的新聞,父母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氣得心梗送進醫院。大家在笑一笑之餘,也表示孩子犯錯和父母情緒失控已經是家庭教育裡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可值得指出的是,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根本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傷痛。
  •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樣才是正確的處理辦法
    大人的生氣,有時與孩子無關小花很喜歡玩水,常拉著爸爸給她準備道具,我老公當然不願意,一方面他覺得還是在沙發上玩鬥地主好玩,另一方面,小花玩水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每當小花要在陽臺玩水,都會把陽臺變成「遊泳池」。小花爸爸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小花玩水,每次小花要這樣做,他最後都會發火。
  • 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02這裡面體現了親子教育的真諦: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還是孩子和父母溝通,情緒管理都是第一要務。父母教育的實現需要通過孩子理性的反思——即聽進去、想明白,進而塑造、改變行為。陷入情緒的孩子會失去理性反應的能力,使得結果遠離原本的教育目標。這種嚴厲粗暴式的管教模式在中國文化中還是挺常見的,雖然直接打罵孩子比較少了,但將刻板的權威父式角色帶入親子教育的可不少。成年人在外界的生活工作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打擊,如果不做好情緒管理工作,就很可能在回到家庭之後在孩子身上發洩情緒、補償權威感。
  • 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發脾氣,爸爸媽媽別恐嚇哄騙,訓練孩子掌握...
    壓制孩子情緒,不利孩子健康成長,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更容易給孩子種下不良的宣洩憤怒的種子。這類寶寶常常會讓父母在教育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孩子為何愛發脾氣?深入了解孩子的心靈有助於我們選擇適當地訓導方式。區別對待寶寶的情緒:若是寶寶無意中犯的錯,父母就不必責怪他,告訴他下次注意即可,若是有意犯的錯誤,則還是要進行批評,讓他認識到哭鬧並不能逃避責任。7.感到恐懼或受到傷害人的大部分憤怒來源於恐懼。當一個人感覺受到威脅,無論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是價值觀受到威脅,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繼而轉化為脾氣,宣洩出來。
  • 教育孩子知錯能改?多少孩子事情沒弄清,已經扛不住父母的怒火
    在這種情況下對孩子進行理性的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能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犯的是什麼錯,反而讓孩子覺得委屈和壓迫,完全是迫於父母那種氣勢才認錯的。這樣的認錯當然不是孩子心甘情願的,可能他們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離婚對孩子不好」,傷害孩子的究竟是什麼?
    而有人則認為,影響子女婚姻的並不是父母的離異,而是來自於父母本身。甚至,有部分人還「盼著」父母離婚。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1.離婚,對孩子不好的真正原因在瞳愛接觸的海量案例中,因為離婚而來的夫妻不在少數。有的因為糾結要不要離婚而來,有的即使離婚多年,形式上已經分開,但彼此還是留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性格教育很重要,要重視
    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性格養成在什麼時候才是最關鍵的性格養成時段?根據李玫瑾教授經驗之談,在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性格教育的培養,因為在7-11歲的這段時期,是孩子比較叛逆的時期,家長若是想這時候再管教孩子,可就晚了,而且在12-18歲的這段時期,孩子的性格其實已經定型了,再對孩子實施外部的性格教育,對家長而言是非常艱難的時段,對孩子來說,也是難以糾正的時間段!
  • 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心理學家:從兩個層面學會控制情緒
    只是這樣一味的靠宣洩自己情緒來制止孩子的情緒宣洩,就真的能起到讓孩子醒悟悔改的效果嗎? 人們大腦的發育是有一定過程的,情感系統會早於理智系統,這就使得大家還是孩子的時候,本能的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作為父母要學會接受這一點,知道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控制是很難的,只有這樣父母才會理解孩子,雙方之間才能有更好的溝通。
  • 孩子情緒起伏大,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學會「情商管理」是重點
    1.孩子原本的情緒沒有得到排解,一直在累積情緒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會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以及積累一些負能量,但是由於他們的排解煩惱和宣洩情緒的能力不強,所以大多數時候情緒都是在一直累積,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的情緒起伏較大。
  • 陰晴不定的孩子,容易形成3種不良性格,家長要注重「情緒教育」
    很多時候在父母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孩子的心中大如犛牛,孩子會瞬間轉換自己的情緒,用情緒化的方式向父母表達心中的不滿。儘管情緒化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問題,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詢問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情緒化?01為什麼有些孩子情緒波動很大?
  • 「我也不想吼孩子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暴躁媽媽怎麼扭轉結局?
    看到暴怒背後的「秘密」其實,有時我們的憤怒不只是源於孩子,還源於我們自己。1.2.內心不滿情緒的轉嫁有時,我們對孩子發脾氣,表象只是孩子的問題,背後其實也帶有自身情緒的轉嫁。明明已經很用心地在教導孩子了,但他的表現卻遠沒有達到預期。工作和家務瑣事已經讓自己很疲憊,孩子還絲毫不知體諒,到處惹事。
  • 父母情緒控制好,孩子成績才能好!
    後來,女子稱自己是一時衝動和生氣,毆打孩子也很後悔,以後會好好和孩子溝通交流。 發火之後就自責,打了之後又後悔,這便是「心情式育兒」。即父母養育孩子全憑心情,心情好時,哭鬧耍賴,一切還能忍受;心情不好時,一旦作妖,便是一個巴掌。 去年,廣東羅定一名媽媽在電梯暴打5歲孩子一分鐘。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他瞪大眼睛、握緊拳頭、咬緊牙齒狠狠地說,這位同學憤怒的情緒溢於言表。 我當時被這個答案震驚到了,想到自己曾經也被這句話深深地傷害過,當時自己的委屈、無助、憤怒、被拋棄感又重新浮現在眼前。
  •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懦弱自卑,多半與父母的這4種「性格」有關!
    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性格和命運都有影響很大,尤其下面這4種性格,很容易養出畏手畏腳、外強中乾、懦弱自卑的孩子。 01 暴脾氣愛發火 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因為一些大人眼裡不認可的小事,與孩子溝通無效,認為孩子不聽話,不講道理,家長發脾氣甚至打一頓解決!
  • 吼聲教育和低聲教育,對孩子都有什麼影響?娃可能是兩種不同人生
    總是對其指責辱罵雖然父母是成年人,但感情會變得激動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父母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孩子。這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有些孩子因此就脾氣暴躁,容易生氣,父母和孩子難以達成一致,一個說往東,一個偏偏要往西,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低聲教育是什麼樣?「低聲教育」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教育方式。
  • 情緒無法宣洩的你到底有多可怕
    被老公這樣一說,文倩覺得自己假裝強大的偽裝好像被撕開了,她有點憤怒又無助。突然她覺得自己很想被人打一頓,也許傷了痛了就不用面對這些了,於是她拉起老公的手說:「出去,有本事我們打一架。」老公覺得她有點瘋了,甩開她的手。而這次他們又吵起來了,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 作業沒寫,媽媽跳樓了:父母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心理學家薩提亞曾說過:「孩子沒有錯,如果錯了,一定是父母錯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有多少父母用情緒失控的方式在錯愛孩子?有人說,這一屆的父母太可怕了,教育孩子時,一言不合就發火、情緒失控,傷害孩子不說,有時也折磨自己。前幾天,上海的劉女士在家輔導兒子作業。誰知輔導成了爭吵,她氣到不行,直接跑到河邊跳了進去。
  • 不守信用的父母,憑什麼要求孩子優秀?父母別再對孩子失約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為了哄孩子努力就經常給孩子許諾,例如考上初中買個手機,寫完作業就讓看動畫片諸如此類的,但父母的承諾從來沒有實現過。父母經常不守信用,會帶來哪些影響?父母哄孩子的時時,為了達到目的,常常隨口答應一些承諾,卻從來不兌現。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的話就不再相信了,覺得父母說話不算數,這樣一來孩子到最後可能變得不再相信父母的所有了。
  • 正確的家庭教育,從好好說話開始,對孩子「說話」你走心了嗎?
    其實,當孩子情緒低落傷心難過時,如果父母仍然不理解,還是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很容易讓孩子跟父母之間出現隔閡,甚至影響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的融洽。 3. 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