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人和人溝通的效果,70%取決於談話時的情緒,30%取決於談話的內容。據此,科學家建議人們,在談話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尤其是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管教孩子時,總是怒氣衝衝的,其實,這時候大多數的父母都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而很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也很容易就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這樣的結果就是,父母傷了孩子的心,孩子也沒有心情去聽父母的說教,因此也不會接受父母的勸告和教導。
一位媽媽帶著 13歲的兒子去找一-位教育專家,「我們家孩子實在是太不讓人省心了,我和他爸爸說他他總是聽不進去,還跟我們甩臉子。老師,你說這孩子是怎麼了?」教育專家還沒有張口回答問題,這個孩子倒是先插話了:「你們每次說我,就像吃了槍藥一樣, 怒氣衝衝的,讓人覺得很不舒服。而且,你們說話,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這讓我也很憤怒!」
媽媽這時候臉上也火辣辣的,教育專家立刻支開了兒子,悄悄對媽說了一句:「下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覺得很憤怒,不妨先對孩子說句, 讓我冷靜一下,情況或許會好很多。」
當孩子犯錯,父母生氣很正常,但不能把這樣的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否則只會讓孩子和你一樣生氣,爭鋒相對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消極的情緒去教導孩子。帶著消極的情緒去教育孩子,會給孩子一種好像自己是父母的出氣筒的感覺,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感覺,孩子的逆反心理就開始起作用。
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負面情緒,儘量先離開孩子,讓自己冷靜一下,也可以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等到情緒平靜了以後,再教導孩子。
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每個人在憤怒的時候都會表現得很固執,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緊抓住不放。可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很容易陷入一種錯誤的觀念中,增加自己的憤怒。父母可以先去做別的事情,等自己情緒平復以後,再來和孩子談,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