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也是老師們最重視的教學內容之一。
今年央視的《開學第一課》長啥樣?會把目光鎖定哪裡呢?劃了怎樣的重點?觀後感又應該如何寫?各位同學請看好本文咯↓↓
《開學第一課》是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合作的大型公益節目。自2008年起,教育部就和中央電視臺密切合作,於每年新學年開學之際推出《開學第一課》。這一節目針對中小學生的特點而設計,靠他們喜歡的方式,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有利於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每年都是針對當年最重要的事情選定節目內容,有利於增進教育的實效性。
2017年,第十屆《開學第一課》的主題為「中華驕傲」。中華驕傲,是文化的驕傲,是民族的自信。這份驕傲和自信,深深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裡,流淌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中。 節目於9月1日21: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
開學預示著新的開始、新的希望,在這一重要節點進行教育十分重要。俄羅斯、美國等國家都通過不同形式,在開學這一天對孩子進行教育。
所以這種宏大的開學第一課,是用全社會對孩子深沉的愛,和對他們成長的深切關懷,來送給他們一份特別的禮物。
有「書卷」造型的舞臺公開課教室,有與機器人比拼鋼琴彈奏,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人生講述,有《戰狼2》的導演兼主演吳京詮釋對「武」的理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探尋文化淵源,體會到中華文化真實的韻味,從而實現精神的洗禮、人格的塑造。
32名小學生現場「上課」
舞臺被布置成一個打開的「書卷」造型,兩側是捲起的書邊。
在「書卷」下,是兩排一共32套課桌椅。32名來自北京、武漢等地的小學生排排坐好,和臺上的主持人「老師」互動,如同身處課堂裡。
整個錄製現場都營造出了「開學」的氛圍!
在《開學第一課》中,郎朗攜帶他的兩位高徒亮相。一位10歲,一位12歲。他們與來自義大利的機器人TEO比拼鋼琴彈奏。看來除了阿爾法狗,還有TEO!
12歲的徐子航與TEO上演大比拼,他們選擇彈奏速度超快的名曲《野蜂飛舞》,比賽看誰最先彈奏完成,最終機器人TEO竟然領先兩秒獲勝!
與人類不同,TEO有53根手指,幾乎覆蓋大半個鍵盤,所以可以非常快速地彈奏任何鋼琴曲。
96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是本次《開學第一課》最年長的嘉賓。他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詩經》、《李白詩選》、《紅與黑》等中外名著都是經許淵衝的翻譯後才得以流傳國外或引進國內的,他還曾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他說自己每天都至少翻譯一頁紙,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有時也會半夜坐起,打著手電筒寫下想到的內容,生怕第二天忘記。
「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我要翻譯到一百歲,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傳播到海外。」
武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開學第一課》特意請來了三大武術名家,帶來三門頂級的中國功夫。
他們分別是螳螂拳名家於海、太極拳名家陳正雷、八極拳名家王世泉,三人從勇敢、風骨、氣勢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傳統武術博大精深的魅力!
《開學第一課》還特別邀請了最近刷爆網際網路的《戰狼2》的導演兼主演吳京,他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與中小學生分享他對「武」的理解。
吳京說,武力存在的意義是維護和平;真正的英雄不是侵犯別人,而是用一身功夫保護自己和家人、保護人民、保衛祖國。
演唱今年主題曲的青年演員吳磊說,他是看著《開學第一課》長大的。劇組裡,幾年前還在寫《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的孩子,已經加入今年臺本的撰寫了。
這節課將講述年近七十歲的美國人理察·西爾斯,如何為中國文化而努力奮鬥花了20年時間將《說文解字》電子化的故事。
在這節課上,主持人將帶領大家做起武術闖關接力遊戲,包括考驗平衡的梅花樁、考驗腿功的踢氣球等。
螳螂拳、太極拳和八極拳等三門傳統武術的傳承人也將來到課上,為同學們介紹傳統武術的奧秘和魅力。
這節課上,有「瑜老闆」之稱的著名青年京劇演員王珮瑜將用京劇念白表演了蘇軾著名詩詞《水調歌頭》。
董卿、吳磊、任嘉倫將和現場的小朋友們做「用身體拼字」的成語遊戲。
京劇演員王珮瑜和不斷為了夢想而努力的年輕小青衣們,一起為大家獻上了一段京劇念白
曾與「阿爾法狗」進行圍棋對戰的青年棋手柯潔也將來到現場,和同學們交流與機器人對弈的感受。
絲綢之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在「走出去」和其他文化進行交流的歲月中,煥發出了持久的光芒。
這節課的重要嘉賓之一是來自巴基斯坦的漢語教師米斯巴,她是當地第一個本土漢語教師,在巴基斯坦百分之九十會說漢語的人都是她的學生,因此她被譽為「巴基斯坦漢語之母」。
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心教授常敬宇與米斯巴
共同講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故事
啥?看到這裡還是不知道怎麼寫?
恩...小編也是費盡心機啊
收看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節目寫觀後感作文,既對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理解和文字表達能力。
第一,講了什麼。
概括節目內容、主旨大意。
第二,講的重點。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分析。
第三,要怎麼做。
聯繫實際生活,根據對節目重點的理解,抒發自身真情實感,表述從中得到的收穫及個人願景。
最後,範文送上~~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於9月1日21時播出啦,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為主題。
今年的舞臺被布置成一個打開的「書卷」的造型,兩側是捲起的書邊,在「書卷」下,是兩排一共32套課桌椅,簡直就是教室的模樣。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96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爺爺。他長期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已有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他還曾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很多我們熟悉的中外名著都是通過許淵衝爺爺的翻譯才能為我們所熟知。他說自己每天都至少翻譯一頁紙,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有時也會半夜坐起,打著手電筒寫下想到的內容,生怕第二天忘記。
許淵衝爺爺說:「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我要翻譯到一百歲,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傳播到海外。」
我們做為年輕的學生,應該向許淵衝爺爺學習,為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後向著目標前進。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終於播出啦,今年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關於中華驕傲歷史書上寫了很多很多,如四大發明、精美的瓷器、絲綢等等。但我覺得漢字更有代表性。正如節日中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一筆一划中涵蓋豐厚的歷史底蘊,漢字帶領我們感受過去,思考未來。它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傳統文化中不能缺失的根基。
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字,同時又是一種文化,它在中國傳承了數千年,蘊藏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保留了古人的思想。
漢字是一種擁有無限魅力的文字。日本、韓國等國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
漢字正在飛速向國外推廣,現在,美國有了「孔子學院」,許多美國人,都到那裡去學習中國的漢字。
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只有漢字才能獨享「藝術」這個詞。漢字能寫得像水滴滑過荷葉般輕柔,行書流暢,正楷端莊,而英語,只被束縛在四線格中,松也松不開。
漢字是有趣的,有的是象形字,模仿得惟妙惟肖,如「人」字,不正像一個人伸長了腿在走路嗎?還有的是諧間字,有地方口音的人,有時會因諧音鬧笑話。
所有的漢字都不是僵硬的符號,它們都有各自的含義。我看見「花朵」這兩個字,仿佛聞見了花兒的芳香,看見了花兒的美麗純潔。我看見了「綠草」這兩個字時,我好像站在綠油油的大草原上,一種清涼的感覺向我襲來,我仿佛觸到了小草,柔軟,舒適。當我看到「光」字,我便覺得有一道溫暖的光照射到我身上。暖暖的,柔柔的。我又瞧見了「愛」,一種朋友之間的、家人之間的,一種很溫暖的愛,把你包了起來。當你寫到「人」時,一股敬佩之情傳遍了我身上。
偉大的古人為我們創造了漢字,讓人類文明得以傳承下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了開學第一課,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這次的班主任是董卿阿姨和小撒叔叔作為「班主任」今年的老師有吳磊哥哥、柯潔哥哥、鋼琴家郎朗等,給我們講了關於傳統文化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柯潔哥哥,他的圍棋是「中國第一人」,雖然曾經被人工智慧打敗,但是我覺得柯潔哥哥身上的冷靜和執著值得我去學習。
柯潔哥哥從3歲就開始學圍棋了,想想我3歲的時候,還在吵著媽媽要雪糕呢,柯潔哥哥一開始學圍棋的時候並不很順利,而且連輸了13場,但是柯潔哥哥不斷的努力學習棋譜,不斷的提高圍棋技能,終於成為了圍棋中國第一人。
從柯潔哥哥身上我看到了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不斷的努力學習,想要到達成功的彼岸,就要努力拼搏。
從倉頡造字的遠古時代走來,從甲骨到金文、從篆書到隸書,漸次到我們今天的漢字,漢字歷經千年而不衰,從繁到簡,處處迴響著它輝煌的歷史藝術。看完了《開學第一課》的「字以溯源」一節,我才深深地感覺到,原來我們平時從不在意的漢字裡,竟然蘊藏著如此博大精深的學問,在它的一筆一划間,一個偏旁部首、一個形狀中,都能追本溯源,找到它的根本意思。
世界上的語言種類有很多種,但是,像漢字這樣的方塊字,卻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創造。像英語、法語這種由字母組成的語言,雖然它們有自己的規則,用一些字母經過組合,形成長長短短的單詞,但卻不像中國方塊字這樣,形象變化萬千,遠遠沒有中國漢字那樣意蘊悠長、深厚,正如同中國的悠久歷史。
細看筆下寫成的每一個漢字,我在想,正是這些方塊字本身的美,才造就了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草書、行書、楷書、篆書、隸書……不同的字體寫成的漢字,在我們面前翩然起舞,或奔騰跳躍,或徐步緩進,或婀娜轉身,舞出中華漢字的美。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同樣,美麗的方塊字,也是對我們自己性格的塑造。
中國文化中的方塊字,不僅是我們的語言溝通工具,還塑造了我們的心性。就如同課堂上講到的「正」「直」兩個字,就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像漢字一樣,做一個正直、端正的人。
中華漢字,在歷史的流變中不斷發展革新,它凝結著先人智慧的結晶,透過它的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在筆畫之間感受到的,不僅是漢字之美,更是它傳達給我們的中國精神和做人風骨。以後我要寫好每一個中國漢字,做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繼承人!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一直讓我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可我又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非常遙遠,似乎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在看完《開學第一課》後,我的民族自豪感更加清晰和強烈,同時我也意識到,中華文化要想永葆生機與活力,需要我們這些普通人身體力行地去傳播、去發揚光大。
在「字以溯源」這個環節中,一位年近七十的外國人理察·西爾斯花了20年時間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將電子化的《說文解字》放到網上供人閱覽,以新的網際網路方式傳播了中華文化。
看到這裡,我不禁回想起在課堂上經常出現的場景——抬筆就抱怨漢字難學難寫,卻忽略了漢字背後源遠流長的文化,忽略了漢字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的去看一看《說文解字》,就會更加珍惜我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了。試想,一個外國人尚且如此,我們中國人還有什麼理由有畏難情緒呢?
傳播中華文化其實有很多方式方法,只是我們沒有想到而已。
首先,中華文化的傳播可以通過商業實現。
絲綢之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和以南海為中心的海上貿易路線,在帶動商品交易的同時,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現代中國的國際化貿易同樣能夠在獲得利潤的同時,將我國獨有的文化底蘊傳遞到全世界。
其次,中華文化的傳播可以通過科技實現。
《說文解字》的電子化正是科技促進文化傳播的重要體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展現出了新的形態和光輝。科技促進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傳播也漸漸離不開科技的幫助。
再次,中華文化的傳播可以通過教育實現。
孔子學院給全國各地的漢語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漢語的便利,讓中國走進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各國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習語言本身就是了解一個國家文化的過程,了解之後的認同,認同之後的喜愛,無不為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
當然,隨著廣播、電視的發展,傳媒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例如我們在觀看的《開學第一課》節目,它通過電視,向廣大觀眾朋友們介紹了中華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這一受眾群體。《戰狼2》也用電影的方式刷新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用電影的方式傳播了中華文化。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得益於歷代人的傳承,在今天,傳播中華文化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希望我們都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讓中華文化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當柯潔遇上「阿爾法狗」,郎朗遇上「TEO」
——2017《開學第一課》觀有感
還記得幾個月前,那場成為世界焦點的人機大戰嗎?青年棋手柯潔對戰機器人阿爾法狗,這場被戲稱為「人類與機器人世紀之戰」的圍棋大戰,最終以柯潔的惜敗告終。當我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我除了替柯潔惋惜,還有一絲絲恐懼。機器人已經強大到這種地步了嗎?如果機器人已經能夠戰勝發明它的人類,電影《終結者》中的情景在未來是不是真的能發生?
柯潔在昨天的《開學第一課》節目裡談到了他對這場人機大戰的看法。他說,比賽到了最激烈的時候,他恨不得去後臺把機器人的電源掐了。但是結束後再回頭看,他覺得其實不論誰嬴,最終都是人類的勝利。因為即便阿爾法狗的運算速度再快,它始終都是冷冰冰的機器,「和人類相比,我感覺不到它對圍棋的熱情和熱愛。對它而言...它的熱情——也只不過是運轉速度過快導致CPU發熱罷了。」
聽完柯潔的話,我好像明白了些什麼。節目繼續著,郎朗帶著他的學生和鋼琴機器人TEO共同演奏,鋼琴機器人的指法快、穩、準,永遠不會出錯,但我卻無法感受到它內心的情感。我想,真正讓人沉醉和發現音樂之美的,依然是朗朗給我們帶來的鋼琴感受。那種對樂曲的了解和感情,機器人是永遠不會有的。
雖然我暫時解除了對超前科技的恐懼,但這就夠了嗎?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我們有高山流水的琴,有敵退我進的棋,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書,有丹青妙筆的畫,但我們身邊有多少同學真的學習過,並且對這些國粹感興趣呢?至少在我的生活中,這樣的人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打一打王者榮耀遠比學習一門興趣課要有意思。面對這一嚴峻現狀,我們必須要做出一些改變,比如讓超前科技融入到傳統文化的發揚中去。
機器人雖然沒有感情,但是它們的準確無誤是我們很難比擬的,把這樣的精準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裡,它們也許會是完美的講解員;機器人雖然不能理解中華文化的真正韻味所在,但是卻能夠成功吸引到很多原本不關注傳統文化的人的眼球,把機器人+文化大師聯手表演的新穎形式放到推廣裡,也許會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當柯潔遇上「阿爾法狗」,當郎朗遇上「TEO」,當傳統文化遇上超前科技,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終於播出啦,由於很愛練字的原因,《開學第一課》節目中讓我印象最深就是王寧老師講漢字的一段。
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小小的漢字非常神奇。它們像一群群可愛又淘氣的孩子,在方格上跳躍著,像 一株株漂亮的小花朵一樣出現在你眼前;它們像一條條清澈的小溪,流過筆尖;它們像浩瀚的大海浮現在你的眼前。
中國的漢字發展至今,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演變中可分為七大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在不同的時代用的字體形狀也不同。我們現在常用的是楷書和行書,楷書的特點是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畫清楚,行書則是楷書的快寫體。
漢字的會意字,指事字,形聲字,象形字背後都藏著豐富的知識。例如象形字「休」就表示人靠在樹旁休息。我很喜歡漢字裡很多有趣的字謎。如: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日)。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從下照,人人都說味道好(香)。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大石頭(碧)。一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立)。像這樣的字謎還有很多。
中國的漢字真是有趣極了!我愛這變化多端的漢字,更愛它背後的知識。我堅信美麗的漢字在未來將會被永遠使用。
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為了將傳統文化鞏固在每個人的血液中,王寧教授盡其所能,研究漢字從未停歇。王教授現場演示了「正」、「直」兩個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離軌就是正,目不斜視就是直。
9.1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開學第一課,每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都不同,今年央視《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
公開課教室別致新穎,舞臺被布置成一個打開的「書卷」造型,兩側是捲起的書邊。在「書卷」下,是兩排一共32套課桌椅。32名來自各地的小學生將排排坐好,和臺上的主持人「老師」互動,非常有趣。
今年《開學第一課》內容主要是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精彩的節目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節日中讓我印象最深就是郎朗老師和機器人的合奏。
在《開學第一課》中,郎朗攜帶他的兩位高徒亮相。著名鋼琴家郎朗竟和一位來自義大利擁有53根手指的神秘來客一起現場合奏,讓我們目瞪口呆!一位10歲,一位12歲。他們將與來自義大利的機器人比拼鋼琴彈奏,彈奏曲目是《野蜂飛舞》。 這個義大利機器人名叫TEO。與人類不同,TEO有53根手指,幾乎覆蓋大半個鍵盤,所以可以非常快速地彈奏任何鋼琴曲。
機器人真厲害,我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製造更好的中國機器人。
開學第一課節目中,主持人董卿分享了古典文學的浸潤,她說文學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著共同的文化記憶,展現著中國人的風骨,它永遠是我們的中華驕傲。
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正是與作者之類的交流,閱讀是一個最富有智慧的精靈。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你走到哪裡,它就會跟到哪裡,不離不棄。它永遠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
還記得小的時候,每每夜幕降臨,要進入甜美的夢鄉之前,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半臥在床頭,閱讀一本童話書,不用有精美的插畫,不用有華麗的包裝,也不用出自哪位名家之手,他它只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就足夠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閱讀、對語文的喜愛之情也逐漸升溫。念小學的時候,課餘時間還比較多,每個周日閒暇在家時,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隨手在書架上拿下一本書,坐在陽臺邊,靜靜的讀者著,不管樓下有什麼聲音,在我看來都是噪音,我依然如痴如醉的在書海中遨遊。有時,這樣一坐就是一整天,什麼也不知道,不知道餓,不知道渴,不知道困,不知道累;只知道書中有哪些人物,情節是怎樣發展的,和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
進入中學後,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閱讀長篇小說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幾乎都被數理化給霸佔了。可我對閱讀的熱愛卻沒有隨之減少,反而越來越濃厚,越來越想讀。我常忙裡偷閒,在課間匆忙的讀上一兩篇幾百字的優秀作文,就這樣我也很心滿意足。
從小就對閱讀格外感興趣的我就喜歡語文,在每次考試中,我最愛做的題就是課外現代文閱讀,哪怕這篇文章我從來沒有和它見過面,我也不會怯場、不會害怕,很坦然的去面對。因為喜歡閱讀,所以不害怕;因為喜歡閱讀,所以很有自信;因為喜歡閱讀,所以很坦然面對。
誰說閱讀沒有生命?閱讀是一個精美無比、永恆的生命。那永恆的閱讀,那文字的演變,不正是閱讀生命的體現嗎?在這個世界,閱讀無處不在。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閱讀,將怎樣開出燦爛之花呢?
只要用心去閱讀文學作品,用心去品味,你就會發現其中無窮的奧妙。
愁於寫觀後感的你們
素材已親情奉上
麼麼噠~
(本文綜合自中國網教育頻道微信、央視一套微信、CCTV開學第一課官微、微言教育、新校長傳媒等,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明師教育,成就學業優勢,強中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