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燒腦的哲學問題,能把一個說明白都算是哲學家(下)

2021-01-10 靜夜思學

十個燒腦的哲學問題,不要太認真,因為我怕你陷進去。

前面分享了前五個,今天繼續後五個。

六 樹倒下的聲音

這是哲學裡的經典問題:在空曠的山谷中,了無一人,一棵樹倒下了,請問有聲音嗎?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有,因為他們覺得樹倒下的聲音是客觀存在的,跟有沒有人在場無關,但如果確實沒有人在場,誰能說它有聲音呢?這種「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被稱為唯心主義,它有點類似於王陽明的心學,這裡不扯那麼遠,就從科學辯證的角度來看看「樹倒下到底有沒有聲音」。

聲音的本質是什麼?不過物體振動產生的一串波而已,光的本質是什麼?也是一群不斷振蕩的波而已,為什麼聲波到了人面前成了聲音,光波到了人面前卻成了影像呢?這個事情的合理解釋在於人體的結構,在一定頻率範圍內的波經過大腦轉化成了聲音,另外一個頻率範圍內的波經過大腦轉化成了影像,人們因而可以聽到、看到,而在這世界上,更大頻率範圍內的波是人類無法覺察到的,請問人類無法覺察到的波客觀存在嗎?

對於樹倒下有沒有聲音這個問題,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說有是對那些可以將這個波轉化成聲音的人來講的,說沒有是對那些不能將這個波轉化成聲音的人來講的,比如聾子(還有成千上萬無法識別這個波的其他生物)。如果你認可這一點,那麼說在空曠的山谷中,空無一人,樹倒下了就沒有聲音還算是唯心主義嗎?

七 我們不一樣

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不一樣》

人和人之間到底有多大的不同,這是哲學裡經常思考的問題,哲學家會問這樣的問題:當兩個人看見同一朵花時,一個人說「真紅啊」,另外一個人說「是啊」,他們兩個說的是同一回事嗎?

哲學家想問的是:你怎麼知道別人眼中的「紅」跟你眼中的「紅」是同一個紅?你怎麼知道別人眼中的「貓」和你眼中的「貓」都是貓?假如有個人是紅綠色盲,他看到的紅色東西實際都是綠色的,綠色東西實際都是紅色的,這會影響他看紅綠燈嗎(實際上的紅綠色盲遠比這複雜,此處為簡化)?

可做如下想像: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辨認顏色的,不管你是不是紅綠色盲,只要你從小就被教育說紅綠燈柱上第一個是紅燈,第二個是黃燈,第三個是綠燈,那麼就不影響你識別顏色。畢竟,別人怎麼知道你口中的「紅色」與你眼中的「紅色」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哪一天科學技術能實現讓人交換視覺,可以讓人從別人的視角看世界,估計人們都會震驚的。

八 可持續發展困境

可持續發展已經提了很多年了,也被全世界人民所認可,但哲學家可不這麼看,他們不是反對可持續發展,他們是要問:你怎麼知道你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真的可持續發展?

書裡舉了個例子,一家作坊經營了好多年,設備老化,運行吃力,老闆認為如果一直滿負荷運行,設備很快就要壞掉了,為了可持續發展,不如讓設備只幹半天,這樣的後果是賺錢的效率低了,但好在能多幹一段時日。又過了十年,設備終於撐不住壞掉了,需要買臺新設備,老闆算了算帳,發現自己太傻了:當年的設備如果滿負荷運行,能幹三年,每年能賺十萬元,半負荷運行以後,幹了十年,每年只能賺五萬元,而更新設備的錢卻從十年前的二十萬漲到了現在的一百萬!

一提到可持續發展,人們就會說即便現在吃點虧,長遠看還是好的,但長遠看真的好嗎?俗話說「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長遠的事誰能說的準呢?

九 想要被吃掉的豬

有些素食主義者強烈反對吃肉,特別是吃經常與人類接觸的動物的肉,比如狗肉、貓肉,他們認為那些動物是不想被吃的,所以吃它們是不道義的。但這種想法真的合理嗎?

如果有一種動物,它們很想被人吃掉,那麼吃它們還算違反道義嗎?假設科學家們通過基因手段,創造出一種想被人吃掉的豬,是不是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創造出「想要被人吃掉的豬」太噁心了,他們本能地覺得這很不自然,不自然的東西只能讓人感到噁心,但雜交水稻是自然的東西嗎?不會令人噁心嗎?

十 公平難題

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那麼下面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呢?

小明的媽媽和朋友們組團買奶粉,團購的優惠是買十送二,媽媽團們剛好組了十個人,要買十罐奶粉,本來是一人一罐的,現在多出了兩罐應該給誰?這幫人在微信群裡討論,有人說應該把多出來的兩罐一勺一勺的再分出來,也有人說應該再賣出去,得到的錢平分,還有人說先給其中兩人,記在帳上,以後團購再給沒分到的人。群裡七嘴八舌,意見不一,這讓小明的媽媽很頭痛,早知如此,不如不組團了,簡單明了,沒那多事。

不參團行嗎?不行,因為它減少了你本可以得到的數量。這裡的本質問題是,以降低質量的前提來追求平等是很容易的,大家都是窮光蛋,全部一無所有,公平是公平了,可是你願意嗎?就像分蛋糕,有一邊是均勻的分,另一邊是不均勻的分,但不均勻分的那邊最小的塊都要比均勻分那邊的大,你會作何選擇(分蛋糕的例子經常被拿來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為了大家的利益,也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們必須要接受不平等現象的存在,但如果有了不平等的先例,就沒有人能說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平等,什麼時候可以不平等,所以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部分情況下只是空談。

十個案例講完了,總結下來可以發現,哲學家們的確喜歡刨根問底,他們大多數時候喜歡提問題,而不喜歡回答問題,不管你怎樣講,他們總會從各種奇怪的角度提問,把你擠到牆角出不來。你可以說他們全是詭辯,所思所想全無意義,或許,你也可以說他們確實提供了某些看問題的新角度,具有那麼一點啟發意義。

相關焦點

  • 範瑋琪哲學:每一個人都可以當哲學家
    範瑋琪哲學  「其實生活就像是一種簡單的哲學,人生裡面處處都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當哲學家。如果你夠細心,可以在生活裡面找到很多很多小智慧、小哲學。」  新專輯叫做《哲學家》,原來生活中的範瑋琪還真的喜歡閱讀哲學方面的書,而談及生活的話題,多少都會以一個哲學的架勢收尾。倒是那首由她自己填詞作曲的《範範之輩》,讓人很清晰地看到了範瑋琪關於生活的哲學智慧。  B=《外灘畫報》  F=Fan Fan 範瑋琪  B:新專輯怎麼會想要有哲學家的概念?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以下問題很繞腦,不建議不愛動腦筋的人閱讀。#哲學#中國人如果不革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是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哲學世界」。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
  • 哲學家們都在研究些什麼?
    而那些千變萬化的「外貌」被哲學家們稱為「現象」。哲學家們還追問「本質與現象」的關係是怎樣,掌握了科學方法的人已經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還是不可知?這是近代哲學家們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這個世界,成為世界的主人。關於我們自己: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有哲學家說: 「哲學是苦悶意識的產物。
  • 哲學的第一問題——如何區分夢境與現實?
    莊子就憑這個故事,就毫無疑問具有超級哲學家的名頭。因為:這個故事簡單直接地表述了哲學第一問題,凡是我們稱之為哲學家的人,都必須討論,或者進一步說,把自己的哲學建立在對這個問題的某種理解之上。首先我們能夠肯定,這個問題無解。因為對夢境和真實作出區別只能依賴於常識,我們當然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夢。
  • 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
    生死問題是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挑戰,最讓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從小就被這個問題所苦惱,不少哲學家的基本態度是,對這個問題不應該迴避,要去面對它,思考它。不但自己迴避,也不讓小孩問,我們常常看到,只要小孩問起這個問題,大人往往阻止,說不要胡思亂想。這哪是胡思亂想啊,他想的是根本的哲學問題啊。為什麼迴避呢?一個原因是恐懼,認為想這個問題是不吉利的。對死亡的恐懼基本上是人人都有的,你既然是一個生命,當然不願意生命結束。沒有哪個人一個人想到自己永遠離開人世的一天會不害怕,不可能的,害怕是正常的。
  • 搜狐開啟「懸疑燒腦月」,精品律政新劇《不知東方既白》燒腦上線
    眾多精良製作、燒腦內容、複雜反轉,聚焦社會熱點話題、情感和法制的權衡,共聚一爐,成為熔鑄精品之作的富礦。而懸疑劇的春天或許就從搜狐視頻開始。12月5日,由搜狐視頻和搜狐娛樂共同主辦的「搜狐視頻懸疑燒腦月」 正式開啟,同時集結精品自製劇《法醫秦明》1-2季,《他來了,請閉眼》《罪案心理小組X》,以及爆款美劇《絕命毒師》《風騷律師》《冰血暴》,創新性開啟這一超級內容品類的「爆款月」。
  • 霹靂知名哲學家魔王子教你:哲學家是怎樣懟人的
    熟悉霹靂布袋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魔王子這個人吶——雖然武力值爆表,但他並不好賣弄武力,本來要大打一場的場合動不動他就突然失去興趣轉身離開了;雖然外表邪魅得很,但他也不好賣弄顏值,沒有一次追女生是用顏值牌去追的;他最好賣弄的,是哲學,霹靂中知名的帶哲學家。
  • 臺大哲學系主任傅佩榮用5個問題,帶你入門哲學世界
    但縱觀人類社會,那些高級的靈魂,無一不是擺脫了柴米油鹽,進入一種更高的思考領域。  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上的"東方詩哲"方東美曾說: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換言之,哲學不能當飯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讀人話舊︱諸暨籍哲學家
    我的家鄉「古越都」諸暨以西施故裡著稱,據說自古以來多美女,而以「盛產」哲學家著稱則還是相當晚近的事。諸暨之成為「哲學之鄉」——至少是二十世紀的「哲學之鄉」,中國現代最著名的專業哲學家之一金嶽霖先生之族譜的發現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事件。
  • 天機:哲學是什麼?帶給人類那些不可磨滅的記憶
    追求永恆和永生,只有數學家和哲學家做到了,因為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很多人都把哲學家和數學家的奇異舉動當神經病,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世界、意念世界,和現實生活是顛倒的。《易經》數、象、理,是古人對於感動認知的系統,以及抽象成能理解的文字和語言,那麼哲學研究的第一方法就是語言,一個民族、文化、以及文明最重的就是語言和文字。
  • 學哲學如何事半功倍,儘快入門?方法論~
    之類問題的人,不需要多說,他們往往就會對哲學產生興趣。而對於那些討厭抽象思考、偏好感官事物的人來說,往往不僅提不起學哲學的興趣,還會把哲學當成生活的絆腳石。最遺憾的不是人們對哲學不感興趣,而是人們未曾真正了解哲學,就斷然拒絕哲學。理論上說,哲學可以使任何具備思考能力的人受益,但就實際來看,不可能每個人都對哲學感興趣。如果你確實不喜歡哲學,那就遠離它好了。
  • 中國的哲學家只有一個半——老子之道探究
    首先,老子觸及了一個在做紅果古典哲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即「名」。與「名」相對應的概念是「實」。「名」與「實」之爭在中國古典哲學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名」與「實」之爭甚至產生出了一個哲學流派——名家,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名家所討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西方形式邏輯的內容。相傳戰國時期有個公孫龍,他想牽著馬過關。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為哲學作品,燒腦。第八章: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靈遁者在第七章的時候,提到過存在。哲學家們對於我們能認識到自己存在非常驚訝,你呢?看看本章的標題《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你能想到什麼?法國哲學家薩特提出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之所以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因為:1)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們在現實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3)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對哲學其他問題的回答。
  • 這部小說的結局太燒腦了,真正看懂的,沒有幾個人……
    這部小說的結局太燒腦了,真正看懂的,沒有幾個人……(以下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告之則刪!)玄幻、仙俠小說,和懸疑、領域小說不同,它的側重點是修真,變強,搶奪資源,登臨巔峰,而並不是靠著劇情的轉折與燒腦取勝的,畢竟小說的類型不同,就像言情小說側重於寫愛情一樣!
  • 沉香哲學是人類最早的哲學,屬於伏羲文化的一部分
    大家聽後不以為然,都認為我是在開玩笑。雖然我20年前得到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師的哲學啟發和真傳,但那是很表層的,真正引導我哲學思想發展的是我的女兒。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小孩子其實都是哲學家,特別是三歲前的孩童更是,因為他們的天門是打開的,他們可以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但長大後這些功能就逐漸消失,哲學家的角色也漸漸遠去。
  •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呢?
    求知慾是人的本性之一,當人類對世間萬物發出疑問時,思想就產生了;當人類對思想發出疑問時,哲學就產生了。最初的哲學就是從滿足求知慾出發的。發現了勾股定理的希臘人畢達哥拉斯,他首先是一個哲學家,然後才是一個數學家。他研究數學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用數的和諧來證明宇宙的和諧。
  • 從街頭少年到哲學教授,存在主義真的能改變人生?
    我們用選擇界定自己,而這些選擇連同自由一起,構成了存在主義哲學家共同探究的另一個主題。其他哲學家譴責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他們只是在搞心理學而已。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說法不無道理。與美國哲學協會的大多數哲學家相比,存在主義哲學家更重視人的情緒和情感。前蘇格拉底時代的一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說明了萬事萬物處在運動之中。
  • 四本燒腦恐怖小說,人鬼動蕩,屍鬼禍亂無邊,主角穿梭陰陽兩界?
    四本燒腦恐怖小說,人鬼動蕩,屍鬼禍亂無邊,主角穿梭陰陽兩界?這種情況一直堅持了有兩周的時間,我與師兄天天都是如此,師兄在早上帶著我上山砍柴,有時師兄他也會指點我一點,或者教我砍柴,同時在這期間我們中途也會發現一些倒黴的野雞,於是晚上有時便能夠開葷。在這兩周的時間,將我原本的那種疲憊與擠壓在身體內部的苦痛一掃而光,心中不再擔心別的東西,一心只想著練習那些符咒,困了躺在地上就能睡著,大山裡的生活十分的愜意。